做强“农业芯”打好“翻身仗”
2022-03-04
日前,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公布全省首批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名单,省农科院等7家单位上榜。省农科院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沈阳农业大学北方粳稻种质资源库、省农科院李杏种质资源圃等23个库(圃)成为我省首批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
细看这份名单,能感受到其分量之重
省农科院(省果树科学研究所)李杏种质资源圃,是我国唯一保存李、杏种质资源的专业圃,有世界上最大的李、杏田间基因库;沈阳农业大学山楂种质资源圃,是国家级山楂种质资源圃;省农科院(省蚕业科学研究所)柞蚕种质资源庫,是全国最大的柞蚕种质资源库……这些库(圃)虽分属不同领域,却有着相同的特质,为我省乃至全国打好种业翻身仗提供了资源条件。
日积月累的宝库
农作物、郁金香、野生猕猴桃、东北野菜、草莓、马铃薯、甘薯、葡萄……这份资源库(圃)名单,囊括主粮、水果、花卉等领域。涉及面之广,让我们感叹“宝库”的包罗万象。然而在诸多资源的收集过程中,其背后的艰辛和不易更让人感动。多名资源库(圃)负责人表示,很多特异品种、野生资源都分布在开发程度较低的区域,加之各种资源都有固定的生命周期,必须在合适的时间到达合适的地方,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收集工作。说起来不易,实施则更难,披星戴月是工作常态。
“组合拳”实现多保险
收集资源后,如何高效保存是一项考验。尤其这些资源,都是鲜活而有生命的个体。可在低温下长期保存的种子,大多入库“休眠”。“长期库温度在-18℃,保种时间为50年以上;中期库温度-4℃,主要用于种质资源分发利用;短期库温度4℃,用于材料的短期保存。”省农科院农作物种质资源库负责人吴禹说。同时,资源库要定期测定种质的出芽率,在低于75%的时候扩繁,以确保资源的活性。相比可“休眠”的资源,活体资源的保存更为不易。柞蚕种质资源库,保育了全国70%以上的柞蚕种质资源。保种工作极其艰辛,需每年两季进行野外放养,严防混杂,同时要严防恶劣天气及病虫害等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危害。
迎难而上,各资源库(圃)均在不断完善自身的保存体系
在省农科院马铃薯、甘薯种质资源库,薯类研究室副主任周桦楠表示,正逐步建成标准化的“双轨制”两薯保存体系:一是通过地下窖存方式,分别控制马铃薯、甘薯所在窖的温度和湿度;二是每年于适当的时间在田间栽植块茎、块根,并在适宜期收获。“这一种一收,会有损耗,适用于保存较为常规的品种。对于比较特殊、稀有的资源,通常采取脱毒试管苗备份方式,通过剥茎尖的方式进行脱毒离体保存,让试管苗每个月继代更新。”周桦楠说。
新品种的产床
沈阳农业大学的葡萄种质资源圃里,新品种不断问世,已培育出“沈农金皇后”“沈农香丰”“沈农硕丰”“沈农脆丰”“红蜜香”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葡萄新品种9个,筛选出综合性状优异的葡萄优良品系112个。尤其是不需埋土防寒的葡萄品种“凌丰红”,实现了寒区葡萄高效栽培和环境友好的巨大突破。
(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