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初班初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2-03-04刘露莹
摘 要: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大量传统文化元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视对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开发和利用,是语文学科的教学特色,也是解决内初班学生文化意识薄弱、文化理解能力不强,以及培养合格的文化传承人的有效途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深入分析语文教材,找准传统文化渗透点,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文化性,辅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中国味、中国美、中国蕴和中国情。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材研究;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03-0055-03
引 言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和小学语文教材相比,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值得教师认真探析和挖掘,以求打开语文教学的新空间,在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展示魅力传统文化中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内涵广阔的概念,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能够找到的傳统文化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笔者将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分成语言、历史、文学艺术、民俗、伦理道德等多个方面。
语言文化指的是与语言相关的文化内容,包括成语、对联、书法、俗语等,这类文化广泛地分布于语文教材的各个篇章中,品之可感受到汉语的独特魅力[1]。历史文化包括名人故事和历史事件,这类文化有的隐藏于课文下方的注释中,如《江南逢李龟年》的注释中关于“安史之乱”的描述;有的则单独成文,如《咏雪》,品之可提升文化底蕴。文学艺术既包括选录教材中的古代诗歌、散文、神话、小说、寓言等古代文学作品,也包括音乐、绘画、建筑、雕刻、戏曲等古代艺术文化,品之可提高审美能力。还有民俗文化和伦理道德,它们是需要学生在对文本的仔细品读和感悟中获得的。
二、内初班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问题
虽然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优势明显,但受教育方式和学生基础等因素的限制,目前内初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情况并不乐观。
(一)教师层面
内初班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育能力并不高,不能对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要素合理地加以开发和利用,存在教学方法单一、趣味性不强等诸多问题,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存在“走过场”的嫌疑。
(二)学生层面
内初班学生多为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基础较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不强,兴趣不高,文化基础和素养薄弱,传统文化渗透教育难度大。同时,内初班的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缺少自主学习意识。
三、如何用好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素材
理论研究大多是指向教学实践的。在对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和内初班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笔者就如何用好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素材,提升内初班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提出如下建议。
(一)夯实语言基础,体会语言中的“中国味”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语言,汉语中蕴含着独特的“中国味”。要想让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了解传统文化,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本中的语言,在夯实学生语言基础,增强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到汉语的独特魅力。
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教师可以着重引导学生学习和感受语言,即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围了个圈儿”“缺这点口儿”“卧着点雪”等独特、灵动的语言来感受其中的“京味儿”;在对《桃花源记》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具体语句,在语言表达对比中感受文本语言的简洁、精妙、淳朴、流畅;在对诗歌《蒹葭》《关雎》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配乐朗诵诗歌,感受语言的平仄韵律等。
经历多样的语言感知活动,学生对汉语的魅力将形成有效的感知,语言探索兴趣也将明显提升。
(二)增强审美体验,感受文本中的“中国美”
增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审美体验也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之一[2]。在内初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审美能力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设计学生能够广泛参与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美、艺术美、民俗美的感知能力,帮助学生感知传统审美思想,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合理利用教材插图,引导学生感受传统建筑的结构之精巧、造型之优美;在教学《木兰诗》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入关于“云鬓”“花黄”等的介绍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古代的装饰美;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应的舞蹈视频,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舞蹈的动作美、力量美;等等。
教师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审美体验,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传统文化,提升自身文化审美意识和能力。
(三)深化对文化的认知,感知文化中的“中国蕴”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内容为切入点,将学生带入更广阔的文化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对文化的自主性、开放性的探究中感受其博大精深,进而深化自身对文化的认知,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时,由于该单元的内容与戏曲有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分组,成立戏曲文化调查小分队,充分利用校园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收集与戏曲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戏曲文化积累量,为学生学习和解读本单元的课文提供支持。
又如,在教学《屈原》一课时,教师还可以节选其中的屈原投江片段,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小剧场”表演活动,鼓励学生将个人的创意融入剧本改编、表演实践中,完成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同时,表演活动也为学生应用课下调查的戏曲知识和课堂中形成的阅读想法与感悟提供了平台,达到了“学用合一”的教学目的。
(四)升华情感认知,感悟教材中的“中国情”
对传统美德和精神的传承是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品悟教材中蕴藏的精神和情感性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中华传统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接受思想和品德的熏陶,形成高尚的人格。
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驿路梨花》一文中的具体事件,感受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还可以带领学生体会陆游诗中的爱国情、《岳阳楼记》中的忧国之思等。在对文本的分析与感悟中,学生对中华精神、情怀的感知和传承能力将得到明显的提升。当然,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感悟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联系现实,通过创设现实情境来辅助学生将传统精神、情怀化为己用。
(五)挖掘教材内涵,提高思想认识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古诗词、优秀文言文、古代名著选段等,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是学生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语文教师应在全面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追寻真善美,提高思想认识。
古诗词和文言文教学就是向学生传递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途径。例如,教学《孟子二章》中《富贵不能淫》时,其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流传甚广,其深刻地体现了儒家所一贯秉持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讲解文言文字词和翻译,还要使学生深刻理解这句话的思想内涵。教师不妨通过一些古代人物的故事去诠释这句名言,使学生真正理解何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进而从故事中获得启发,并以历史人物为榜样,在生活中践行这句话。
(六)开阔视野,重视课外阅读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阅读组织模式是“三位一体”的,即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种方式。与以往不同,部编版教材不再随意地列出一些书籍让学生进行阅读,而是在每册书中都设置了“名著选读”这一模块。因此,教师需要对课外阅读书目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并将其作为任务点渗透到学生的课外阅读中。
例如,在教学《骆驼祥子》节选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课外阅读小任务:老舍先生作为一个北京人,在本书使用的语言中也是充满了“京味”,同学们可以在阅读中找出这些充满“京味”的语句,并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以及北京话中所代表的地域文化。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就会有意识地品析北京的语言特点。总之,语言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的训练能够达到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常识与提高语用能力的目的。
(七)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情境体验法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体验,丰富他们的感知。比如,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引入教学主题,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笔者给学生讲述了杜甫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了诗人的遭遇,以及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艰苦。杜甫穷苦潦倒,倾尽所有搭建了一个茅草屋,却被一场大风吹得七零八落。当时,安史之乱未平,战乱依旧,诗人感慨自身遭遇,以及国家的多年动乱,长夜难眠,写下了这篇流传后世的诗篇。有了这些故事作为背景,学生就更容易深刻领悟诗歌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2.角色体验法
文言文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借助角色体验法开展文言文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知[3]。
例如,在教学《鸿门宴》这一课时,在进行完关键字词的翻译后,教师还应从整个故事入手,带领学生仔细揣摩出场人物的语气、神态,让学生在了解每个人物及鸿门宴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进行课本剧的创作与表演,尝试还原这一历史故事。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需要对舞台场景和人物服饰进行设计,以提高学生的代入感,激发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活动的兴趣。
3.文艺作品熏陶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开设了一系列和传统文化有关的电视栏目,并且节目质量都很高,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如《汉字听写大会》《中华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一堂好课》等。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看这些节目的作业,这样一来,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例如,在寒假期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观看《中华诗词大会》,要求学生记录下每期节目中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词,并认真聆听专家对这首诗词的赏析,开学后在课堂上讲给同学听。这些形式新颖、轻松有趣的节目对初中生来说很有吸引力,是一种优质的课外资源,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积极性。
(八)开展实践活动,组织传统文化大赛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之外,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常识大赛,既能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感悟文学的内涵,又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发现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不足,便于在以后的学习中加强对文学知识的积累。又如,教师还可以组织古诗文默写比赛、文言文赏析大赛。这不仅是对学生课内外知识的一次检验,也是他们展示自我的一个平台,能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结 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化身为文化传播者,用好现有的、身边的传统文化教学素材,将传统文化之精华更多地传授给学生,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朱良瑜.刍议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J].教师,2018(33):48-49.
高秀杰.初中語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经典的现状分析[J].中华少年,2018(32):36.
吴燕.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法[J].读书文摘,2017(12):158.
作者简介:刘露莹(1982.8-),女,福建厦门人,任教于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