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计 激思维 提能力

2022-03-04蔡婷洁

教育·教学科研 2022年1期
关键词:丁丁客车线段

蔡婷洁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对学生而言,时常是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中,师生之间维持着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关系,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也不具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而言,在我们教学时往往没有有效解决这个难点的教学策略,而使解决问题的教学陷入困境。例如五年级数学中的“追及问题”一直是老师和学生心中的一块硬骨头,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声嘶力竭,学生依然不明白、不理解问题转化和解决的过程,学生面对题目中涉及的多个速度、路程以及时间会眼花缭乱、思路混乱。

《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提出: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要针对这一问题整合单元教材资源,制定有效的、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核心素养,实现深度学习。

(一)学生现场演绎,寻找关键信息

“追及问题”的特征是两个物体一前一后、一慢一快同向运动,快者逐渐追上或超过慢者。沪教版小学数学中把“追及问题”安排在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简易方程”中列方程解决问题。

在第一次教学“追及问题”时,我直接搬用了教材中的情境“一辆客车和一辆汽车先后从上海出发去南京,客车先行50千米后轿车出发,客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轿车平均每小时行100千米,轿车几小时后追上客车?”作为教师,我只是简单地教教材,而不是用心地用教材教;作为学生,这样的情境距离他们实际生活较远,不容易被理解,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整节课下来,我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无趣,课堂氛围死气沉沉、毫无生机。

于是,我仔细分析教材、转变角色、静心思考,我发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主要依托方式是题目,学生在看到一条由文字组成的题目时,大多数的学生都是从表面解题,不会去思考问题中的重要概念、寻找关键信息。因此,我们老师需要在教学时把此类枯燥的、较难理解的题目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以一种直观的、学生容易理解和喜爱的方式呈现。

在第二次教学时,我借助例题、创设贴合学生生活的情境:小丁丁早上出门上学,他平均每分钟走75米,他走出500米后妈妈发现他忘带作业袋,立即骑自行车以每分钟200米的速度追赶,几分钟后妈妈能追上小丁丁?

【教学回顾】

师: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也发生在你的身边?

生:有的,我还忘记过书包。

(底下同学哄堂大笑。)

师:现在我邀请两位同学来扮演小丁丁和他的妈妈,并把这一过程表演出来。

(孩子们一边笑着一边举手,他们迫不及待、跃跃欲试。)

生1:我想演小丁丁。

生2:那我演小丁丁的妈妈。

师:那就请两位小演员就位,开始你们的表演。

【学生现场演绎后】

师:你从刚才的情境表演中发现了哪些重要的、关键的信息?

生:我看出來是小丁丁先走,妈妈后来才开始走的。

师:你观察得非常仔细,这一发现很重要,那为什么小丁丁要先走,妈妈后走?而不像“相遇问题”中同时出发呢?

生:因为小丁丁速度慢,妈妈速度快,慢的人先走一段路程,快的人才会追上他。

生:如果同时出发一起走的话,那快的人就会一直在前面,慢的人一直在后面,就不会追上。

师:给他们送上热烈的掌声,分析得十分到位、清晰。所以在追及问题中,速度慢的那一方会先行一段距离,然后速度快的再出发追赶。

师:谁还找到了其他重要信息?

生:我发现妈妈用的时间就是小丁丁后面的时间,是一样的。

师:我听明白你的意思了,发现了又一个“追及问题”中的关键点,大家听懂了吗?

生:妈妈追上小丁丁用的时间和小丁丁后面用的时间是相同的。

师:除了妈妈追上小丁丁用的时间和小丁丁第二段路程用的时间相同,还有其他相等的数量吗?

生:小丁丁走的所有路程和妈妈骑车的路程是相等的,都是从家到妈妈追上小丁丁的那段距离。

师:你们真的很棒!从刚才两位同学非常生动、直观的演绎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重要信息。这对我们的解题非常有帮助。

这样的情境学生比较熟悉,甚至亲身经历过,他们有较强的认同感。青浦实验的“情意原理”提到: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如与学生一起对某些问题进行考察,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二期课改也提出“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强调课程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与学生的经历经验相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的确,学生在进入课堂学习时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基础都会在学习过程中起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考虑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考虑到影响学生抽象出数学概念的因素,然后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发掘概念的数学本质属性,寻找解题的关键信息。

(二)借助数形结合,厘清数量关系

数学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积累知识的过程,还是一个探索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思想方法之一,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有效思想。让学生学会构建模型来直观描述数学问题,以形助数、以数辅形,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理解追及概念、找到关键信息后,以“相遇问题”线段图为基础,我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该如何画出“追及问题”的线段图然后全班交流。

【教学回顾】

师:哪位同学能来交流一下你的线段图是怎么画的?

生:我画了两条线段,一条表示小丁丁,一条表示妈妈。

师:为什么不像“相遇问题”那样画一条呢?

生:两个人都是从家出发,如果是一条,那就没办法清楚地看出哪里是小丁丁走的,哪里是妈妈走的。

师:你解释得很有道理,因为两个人都从同一个地点出发,为了看得清楚,画两条线段分别表示小丁丁和妈妈。还有呢?

生:这两条线段图要头和头对齐,尾和尾对齐。

师:头、尾分别对齐想要说明什么?

生:头就代表小丁丁家,他们都是从家里出发的,出发点一样,所以头对齐。

生:尾对齐是因为妈妈追上小丁丁了,所以尾也要对齐的。

师:老师真的对你们刮目相看,分析得十分透彻。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生:要两条线段图上分别标上他们各自的速度。

师:没错,这一点也很重要。还有吗?小丁丁的线段图我们可以画得再细致一些。

生:我们可以把小丁丁的线段图分成两段,一段是他先走的500米,一段是他后来走的。

师:在同学们的头脑风暴下,我们完整地画出了“追及问题”的线段图,而且大家都说得有理有据。从图上,你们找到这题的数量关系了吗?

生:图上可以看出数量关系是小丁丁先走的500米加上他走的第二段路等于妈妈骑车行的路程。

师:你的数量关系讲得非常到位。借助线段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追及问题”是小学数学的重、难板块,而且它的问题文字通常很长,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逃避心理,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借助数形结合,使学生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与解决问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作为教师,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也需要给孩子们之间架起桥梁,既让他们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又有相互交流、分享的平台;既给有困难的学生解题的台阶,又让优等生有发挥的机会。

(三)善用变式练习,提升思维能力

思维是创新的基础,数学教学中变式练习是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在“追及问题”中,教师可以改变问题的条件或问题,循序渐进、有层次和梯度地将原有问题转变为新的问题,由浅至深,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

我把单元教学中“追及问题”的例2“一辆客车和一辆轿车从上海出发开往宁波,轿车比客车迟开0.2小时,客车平均每小时行92千米,轿车平均每小时行108千米,轿车开出多少小时候追上客车?”作为变式题,一方面我非常想检测一下改进教学后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想看看孩子们会不会灵活应用。

【教学回顾】

师:哪位同学能来分析一下这道题目和例题的异同点?

生:不一样的地方是例题直接告诉我们了小丁丁先走500米,而这道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是要自己求的。

师:那这题中是哪辆车先行的呢?又先行了多少呢?

生:它说轿车比客车迟开,反过来也就是客车比轿车先开,所以是客车先开。

生:客车先开的路程可以用它的速度乘以时间来求,就是92×0.2=18.4(千米)。

师:通过这几位同学的分析,我们发现是客车先行,可以用客车的速度乘以先行的时间来计算第一段路程。这是大家找到的不同点,那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这两道题目都是追及问题,所以数量关系是和例题差不多的,客车先行的路程加第二段路程等于轿车行的路程。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发现了两道题目的区别,也找到了它们在数量关系上的共通点。

师:我现在想告诉你们,这道题目实际上是后面一个“列方程解应用题”中的例题,有没有让你们觉得自己真的很棒?

(孩子们有的说着“真的吗?”有的面露做出题目的那种满足感、成就感,有的同桌相互默默击掌。)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分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设计,借助变式练习,深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转换思考角度,扩展解题思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和应变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

我想教与学的魅力大概就是如此,当老师相信她的学生能行并放手让他们做,当学生相信自己能行并努力尝试,每一个孩子都是学习的潜力者,为教学增添别样的光彩。

(一)教师方面

本节课我遵循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身边常见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寻找、理解题目中的显性条件、隐性条件、数量关系等,借助线段图的数形结合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直观、简洁,并充分相信学生,通过变式练习检测教学质效,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二)学生方面

课堂上学生亲身演绎教学情境,结合题目和直观表演,认真寻找各类数学信息,并在交流中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相遇问题”画线段图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尝试、不断调整,借助同伴的力量互相完善线段图。同时在变式练习中学会迁移、触类旁通。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各种能力得到锻炼,课堂氛围融洽。

(三)练习达成度

(一)基于情境,逐层深入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及学生的学习基础,在感知问题的情境中学会分析,感受已知量、未知量以及数量关系之间的逻辑联系,并逐层深入,搭建好交流平台,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全班交流中完善信息。

(二)数形结合,激发思维

运用画线段图的方式,通过直观形象的呈现,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认识问题的始末,再揭示问题的本质。数形结合之美在于通过直观分析获得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与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学习掌握和灵活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有重大作用和意义。

(三)学会迁移,提升能力

从简单的问题解决入手,逐步提高难度,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这是应用题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幫助学生养成思考习惯以及解题思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为教师,我们要增强学生学习过程的趣味性,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同时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不断深入探究,并提供平台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目标。

猜你喜欢

丁丁客车线段
一次函数助解线段差最大绝对值
动物“叫”各不同
一起去踏春
谈天气
神奇的三角形
20周岁的女青年是否可以申请中型客车准驾车型驾驶证?
线段图真好用
如何确定线段的条数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