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0岁,站在校门口的回望

2022-03-04程红兵

教育·教学科研 2022年1期
关键词:建平学校语文

人生60,一个甲子;回首来路,都在教育。

说起来也很清晰,三段论,第一段20年,学生时代;第二段20年,教师生活;第三段20年,校长生涯。

应该说我的人生历程总体还是十分幸运的。幸运的标志就是赶上一个特殊的时代。人是很难超越时代的,我庆幸我有一个快乐的童年,那个年代没有高考,于是大家不会拼命做题考学,学习完全是自愿的事,完全由孩子自己掌握,大人不强求,教师也不强求。

1961年11月我出生在福建省厦门市。我家住在厦门市思明西路,距离中山路也就200米左右的距离。我是1969年上的小学,学校就在我家对面,过马路就是。当时叫厦门市延风小学,现在改为厦门市民立幼儿园了,因为面积实在太小,做小学肯定是不达标的。小学阶段,各种各样的小人书是我最喜欢的物品,我常常沉浸在静静的阅读之中。1972年初,小学三年级刚读完,爸爸调到江西上饶工作,我们一家从厦门市搬到了江西上饶市,我就在上饶市第一小学读书,因为生性爱读书,人也挺老实,就被老师错爱,担任班长(当时叫排长),后来又升任大队长,也算是全校最大的学生干部。1974年9月,我就读上饶市第一中学,继续担任班长,后来任职团支部书记、团总支书记。进入中学,似乎不一样了,我开始读小说了,除了英雄故事之外,我们那个年代被禁止的许多书也是我阅读的对象,主要是五六十年代出的当代文学作品,因为被禁止,所以非常神秘,而且好奇心更强,所读的书篇幅也越来越长,想尽一切办法找同学借,特别是那些有哥哥、姐姐的同学常常有这种书,借来了一本没头没脑的书,如痴如醉,挑灯夜读,要在规定的时间里把书还给人家,以赢得别人的信任,下次好再能借到书看。

大量的阅读确实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还记得当时我用获奖(年年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所得的笔记本摘录了很多好词好句。碰到好的诗歌,我一定努力背诵。写作文在我看来是一件很惬意的事。老师经常把我的文章作为范文在班里朗读介绍,我当时心里特别得意,偶尔有时作文不太理想,我一定要修改到老师满意为止。

1976年9月,我进入上饶市一中高一年级读书。学校开始组织学生学农、学军、学工。学农就是在农场劳动,參加双抢,参加筑河堤。高强度的劳动对我们这些只有15岁左右的孩子来讲无疑是一种挑战,烈日之下,我们就像大人一样从事这些艰苦的劳动,皮脱了几次,依然劳作,我作为学生干部毫不犹疑地冲在前面,以身作则。即使白天累了一天,到了晚上我仍然找来许多书籍阅读。《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当时读起来还是有滋有味的;读鲁迅的小说、杂文,读毛泽东的诗词,进而读唐诗宋词。当时用零花钱、压岁钱买来了不少文学书,于是就有了和别人交换书的资本了。记得当时我买到的最高端的书籍就是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卷,书店里只有这一卷,在当时已经是很难得了。当时出版了一些古籍,开始读到一些古书,比如《三国志》,就是因为看了《三国演义》之后引发的兴趣。我不能确切地说出到底哪本书对我影响最大,小说的哪些细节给我以灵魂的撞击,但是可以说,在不知不觉的阅读中,自己的心灵变得更加丰富了,我于是觉得“青少年如果没有在文学海洋里遨游,其心灵是会干枯的,长大以后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难以弥补这个缺憾。文学作品能够唤起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唤起孩子的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的热情,或者说是一种浪漫主义精神。”

学农之后,我们又到工厂去学工,拜工人为师,车工、钳工、刨工,跟着师傅做。但师傅们不敢放手,生怕我们搞坏了产品,更多的是让我们打杂。时间长了,跟年轻的工人师傅混熟了,也找他们借书看。有的年轻的师傅也爱看书,他们借书的渠道比较多,时常能够借到一些我们借不到的书籍,比如外国小说,屠格涅夫的,巴尔扎克的,马克·吐温的,等等。我认为:“读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弄懂语词的含义和文法的规律,更要紧的是青少年通过阅读文学,获得一种少男少女对善与美的把握和领悟,培养起对人类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美好情操的特殊感受。这是靠心灵对心灵的呼唤,靠感情对感情的激发,靠智慧对智慧的启迪,文学素养的缺乏会造成人生与社会经验的缺乏。”

1977年,我进入高二年级,不久恢复高考,这无疑给我们这些喜欢读书的孩子带来了令人振奋的喜讯。文理科分班考试,我报了理科。我的班主任陈庆澜老师是一位十分优秀的语文老师,我非常崇拜他。陈老师稍加动员,我义无反顾地改学文科,最终被江西师范学院中文系录取。

那个年代考上大学都是不错的,都是值得骄傲的。江西师院七八级中文系一共100名学生,只有一个班,我的同学绝大多数都是年长的,有许多是老三届毕业生,我在班里年龄排倒数,老三届毕业生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许多年,都有许多人生阅历。

进入江西师范学院,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图书馆里居然有这么多藏书。我废寝忘食地读书,晚上熄灯了打着手电筒看书,非常着迷,那个时候不仅读了文学书,还读了历史、哲学等方面的书。外国的卢梭、伏尔泰、狄德罗,中国的《论语》《孟子》《庄子》《老子》《史记》《资治通鉴》,等等。有些书似懂非懂,有些书囫囵吞枣,但是在不断的阅读之中,感觉在我的面前打开了一扇天窗,一下子明亮了许多,一下子开阔了许多。

四年的大学生活很快就过去了。1982年8月我被分配到上饶市一中担任中学语文教师。走进上饶市一中,我仍然爱看书,尤其是爱看文史哲之类的书。刚一走上讲台,真的不知如何上课,只能模仿当年我的语文老师上课情景,就以他为样子,谈天说地,海阔天空,天文地理,军事政治,凡是能够联系上的就联系起来。课堂上插科打诨,不时地给孩子们幽默幽默,孩子们开心,我也开心。带着几分离经叛道,带着几分驳杂的讲课,孩子们还是十分感兴趣的,那时候虽然也要考大学,但是应试的程度远没有现在这么厉害。

就这样我走近了学生,后来又逐渐走进了由学生和我共同营造的“磁场”。我所执教的每一届学生都十分满意我的课堂教学。教书真好,跟孩子们讲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学生也感兴趣的东西,这是十分快乐的。上课了,走进教室与孩子们共享语文以及语文以外的许多东西;下课了,走进图书馆任意翻检自己喜欢的杂志、书籍,当时负责教师资料室的陈老师对我特别关照,他说:“你想看什么杂志,告诉我,我就订什么杂志,你想看什么书,我就买什么书,反正这个资料室就是你看的书最多。”陈老师跟我说这番话,很是令我感动,毕竟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青年教师。我的一点读书底子,除了在大学里留存下来的,就是这个时候读的书。当时我所教的班级高考语文总均分年级第一名,遥遥领先。于是老师们认可我了,学校领导认可我了。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学语文教学界开始搞课堂教学评比。1988我所在的上饶市举办优质课评比,我选择了一首艾青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通过语言我创造了浓浓的情感氛围,学生和评委完全沉浸其中,最后夺得高中组第一名。1989年我作为上饶市高中组的代表,参加上饶地区中学语文优质课评选,我选择的是宗璞的《西湖漫笔》。这堂课我把这篇课文和峻青的《雄关赋》结合起来,通过学习《西湖漫笔》归纳出这一类散文的阅读方法,然后再由学生自读《雄关赋》,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从一般回到个别,即用一般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后获得第一名。1990年我代表上饶地区参加全省中学语文青年教师“四特杯”优质课大赛,最后获得一等奖。沈阳师范学院的滕英超教授认为我的课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很有特色,他编著的《中学语文教坛风格流派录》一书中,除了收录名家之外,另外还收了三个青年教师,其中一个就是我,书中辟专章介绍我的教学风格。滕英超教授说:“程红兵的课虽有情也有理,但理性总居于主导,构思缜密,高屋建瓴,举重若轻。”

1987年,我写了一篇5500字题为《对高师中文专业教育的反思》的论文,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回头看师范大学的教师培养,建议与批评兼有,投给《江西教育科研》,编辑大概以为还有价值,于是又转给了《江西高教研究》,没多久就发在《江西高教研究》1988年第1期上,编辑在论文的开头特意加了编者按,给予推荐。

接下来,我用自己的眼光审视中学语文教学,把方方面面做了一个扫描,这期间我其实主要是一个“批判现实主义者”,我相信波普尔的理论,科学是可证实的,也是可证伪的;我信奉辩证法的思想,在对现存事物做出肯定理解的同时,也包含了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我的批判涉及语文教学领域的许多方面,如语文教育思想、语文学科性质、语文教育价值、语文教学风格、语文教学模式、语文教学管理、语文教学艺术、语文课程教材、语文教学手段、语文教师培养、语文测评迎考等。以健康人格培养为标尺思考语文教育界的种种现象,写了一些与人商榷的文章,真诚地袒露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我以为教师要有自己的思想。基础教育界很热闹,各种理念、各种学说、各种思想、各种模式、各种方法不断地冲击着我们,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判断,没有自己的思考,我们很可能就迷失了方向,不知如何是好。在时尚面前,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在流行面前,我们要保持独立。从实践出发,基于课堂的,基于学生的,基于一线教学的,这种草根性的思考是有价值的,是宝贵的,是一个优秀教师的专业基石。

1991年我获得了教育部、人事部颁发的“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1993年被江西省教委、江西省委宣传部、共青团江西省委、江西省教育工会评为“江西省中学十佳青年教师”。

1993年我读了发表在《人民教育》上的长篇报道《跨世纪的教育工程》,这是国家教委机关刊物《人民教育》自创刊以来发表的最长的报道。我看了之后,激动万分,对建平中学、对冯恩洪校长的办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当时可谓热血沸腾,以为学校教育就应该是这样,教育的理想家园就在这里。没过多久我在《中国教育学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接到样刊时,看到同期刊物上也发表了冯校长一篇文章。当时我的感觉是:我与建平中学很有缘。冲动之下,我立刻给冯校长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建平中学热切向往的心情,没过一周,就接到了冯校长的回信,他热情地邀请我和他面谈一次。我们见面之后相谈甚欢,坚定了我投奔建平的意愿,其中过程非常复杂,但最后结果很好,1994年7月我如愿以偿到达上海。

我在关注教学的同时,也没有放弃教学研究,仍然笔耕不辍,一年下来,先后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论坛》《重庆教育研究》等10家刊物发表了10篇文章,也创了建平中学教师发表文章之最。1995年12月我被评聘为上海市语文高级教师。

我曾经就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向于漪老师求教,她非常耐心细致地回答,不时插几句:“你看呢?你怎么想?”后来先生向我谈起她走过的路,她的感想,她的体会,听她娓娓动情的叙述,我悟出了先生的良苦用心。末了,我提出就语文教育人文性整理一个《于漪答问》,她欣然同意,但标题执意要定为《关于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对话》。“答问”与“对话”的区别,我当然知道。先生的长者风范令我非常感动。以后浦东新区教育学院和建平中学都聘請于漪老师作为我的导师,这以后,凡是重要的教研活动,她都招呼我,并提供机会,让我登台亮相。

1996年上海市教委评选特级教师,由于一线特级教师越来越少,多数特级教师因为年龄原因相继退休,市教委出台一个决定,破格评选特级教师,听课、评课、评论文、答辩,一路过来,我在破格评选特级教师的候选人中各项总分名列前茅,有人以年纪轻、1995年刚破格评上高级教师不久、江西老区调来等诸多理由为据,提出异议。于漪老师慷慨陈辞,力排异议,颇为动情。1996年我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当时是上海市最年轻的特级教师,只有35岁。

几年下来,在向于漪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人的修炼是气质的修炼,教师的培养重要的是气质的培养。我把于漪老师的气质概括为:“人不能识之我则识之,这是一种见识;人不肯为之我则为之,这是一种信念;人不敢为之我则为之,这是一种魄力;人不能为之我则为之,这是一种才智;人不能忍之我则忍之,这是一种气度。”

1996年我出版第一本著作《语文教学的人文思考与实践》,那种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第一本专著就像第一个孩子一样,我就像第一次做父亲一样,我不停地摩挲自己的著作,不时地嗅一嗅著作所散发的油墨香味,尽情地享受一种专著成功出版的喜悦和快乐。作文著书,都是在课余时间里进行的,课堂里我在自己任教的班级播种、耕耘,日积月累也留下了不少东西,这些是按照自己的思想操作进行的,很有些个性色彩。我是这样想的,观念思想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切仅仅停留在观念的层面上,显然也是不够的;再者批判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切仅仅停留在批判上也是不够的,很显然还必须建设。我开始从“批判现实主义者”走向“建设现实主义者”,我以为,语文教学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但更为重要的是应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于是围绕着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我进行了系统建设。

我的校长冯恩洪是一个在全国基础教育界享有很高声望的著名校长,他以超前的教育理念、大胆的教育探索、丰富的德育经验、散文诗般的语言、出色的演讲能力,征服了许多教育界的同行和教育界以外的人士。

1996年10月冯校长任命我为建平中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从此我走上了行政管理之路。一个优秀的教师,未必是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可以说我对学校行政管理一窍不通,因为从来没有做过,虽然理论上可以说出一套套,但面对具体的现实问题,又是另外一回事。不会就学,我向身边的老师请教,观察冯校长的管理方法。同时自己在实践中慢慢摸索,把工作变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把项目再加以分解,完成一个是一个,这样非常清晰,而且有成就感,某项具体工作项目完成之后立刻就会觉得轻松许多,没有完成则进一步分析,逐步落实,直到实现为止。

1997年经过多方考察,冯校长又提拔我担任建平中学校长助理,分管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这个时候学校接受上海市教委督导室的督导。迎接督导,重要的文字工作就由我负责,其时我开始站在学校的角度、宏观的角度全面地考虑问题。1998年我又被提任为建平中学党总支副书记,1999年我任建平中学常务副校长,担任常务副校长的三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创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这个阶段对我来讲是最重要的考验和锻炼,我协助冯校长组织干部教师群策群力,顺利通过了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督导、规划评审、中期检查,这三个阶段也是对我管理能力的考验和锻炼,使我明确了一个校长如何进行规范化办学。

2003年8月我就任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追寻建平中学的办学历史,我有计划地找建平老校长、老书记、老工会主席谈话,请他们谈过去的日子,谈他们在建平艰苦创业的时光;其中有许多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深入研究建平60年历史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建平传统、建平精神、建平学风,我觉得应该大力发掘建平的文化内涵,培育建平的文化个性和特色,要把建平文化植根于浦东文化、海派文化的沃土上,广泛吸收海派文化的精髓,继承和发扬海派文化海纳百川的精神,丰富建平文化的深厚底蕴。从1985年冯恩洪校长走进建平以来的20年的建平历史,应该说是十分辉煌的,认真梳理一下可以看出走过了两个阶段:一“洋务运动”——学校环境建设与教学工具的革新;二“维新运动”——教育理念的更新与管理制度建设。我以为应该进入第三个阶段,那就是“建平新文化运动”——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我把战略定位在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上。先确定学校个性化的培养目标。20世纪80年代末时任校长冯恩洪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培养目标——“合格加特长”,这是一个生成性的、发展性的思想体系。与时俱进,追寻它的当代意义,我认为未来人才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素质是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和领袖气质,这应该注入到“合格+特长”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我不是孤立地进行所谓文化建设,而是从四个方面展开,确定学校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之后,就是课程改革和课程文化建设,因为课程是直接支撑学校培养目标的,学校的主要产品就是课程;其次是校本培训和组织文化建设,课程是否能够实现培养目标主要看教师队伍,组织文化直接支撑课程文化的实现;第三是环境改造和环境文化建设,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环境文化是课程场,它间接支撑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第四是管理改革和管理文化建设,管理好比是课程实施的纽带,它把诸多因素组合起来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建平中学学校文化建设如火如荼,两次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学校以各项指标全优的成绩通过了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学校的验收。

2013年我應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的邀请,南下深圳创办深圳明德实验学校。这所学校是福田区人民政府的改革学校。时任区委书记刘庆生看到公立学校的同质化活力不足的现象,改革创新,借鉴英国自由学校、美国特许学校的经验,将公立学校交给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管理,给予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走一条教育治理的新路径。腾讯创始人之一陈一丹先生热心教育事业,出任董事长,同时北上上海,邀请我出任创校校长。

这所学校实施体制机制改革,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交给了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然后成立由政府、企业、学校、社区、家长多方代表组成的董事会,人权、财权、事权下放到学校,学校实施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拥有比较大的改革自由空间,我是老夫聊发少年狂,以52岁的“高龄”重新创业,艰难困苦,也其乐融融,开展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改革,课程内容重构,学科教学重组,课堂模型重建,6年下来,取得一系列办学实绩,赢得了方方面面的充分肯定。最开心的是认识了一堆有情有义有趣的新朋友,有着真挚教育情怀的企业家陈一丹先生,有与我共事的小伙伴们,他们朝气蓬勃,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一起抒写教育的传奇,还有深圳教育界的同道们,我们一起碰撞教育的未来。

2019年我辞去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回到上海。2020年开始筹建一所崭新的未来学校,去开启第三任校长的任职生涯。

回望来路,岁月给予我太多的经历,太多的挑战,太多的辛劳,太多的烦恼,太多的痛苦,太多的思考,太多的快乐,太多的回味……可以说的,喜欢说的,都是成绩,都是思想,都是改革;不便说的,不想说的,都是痛苦,都是烦恼,都是无奈……

猜你喜欢

建平学校语文
学校推介
Ideology Manipulation Reflect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Selected Works of Mao Zedong
影像站等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