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视野下学生语文迁移能力的培养
2022-03-04丰庆华
丰庆华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和单元教学的双背景,如何在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迁移能力?迁移阅读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材无非只是一个例子。”教材的学习是为了教学生学会阅读的策略,掌握阅读的方法,并触类旁通学以致用。本文以统编初中六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教学为例,呈现单元视野下构建链接文本迁移阅读的思考路径,培养学生的语文迁移能力。
六年级(上)第四单元三篇小说《桥》《穷人》《金色的鱼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矛盾冲突明显,人物形象鲜明。本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是:1.阅读不同题材的小说,体察“不一样的人生”,获得情感的熏陶与心灵的启迪;2.学会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认识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3.品味叙述和描写的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单元教学目标隐含小说类文章阅读的共性策略,可作为主线贯穿三个文本学习。
矛盾冲突是情节设计的入胜之处,也是人物形象的光彩之源,更是文本意蕴开掘的节点。以矛盾冲突切入解读文本,可以有效避免分析人物浮于表象之弊病;层层探究矛盾冲突,则能够发现作者对于社会人生的自我见解。学习本单元时,我们可以聚焦矛盾冲突,建构文本之间链接的逻辑主线,带领学生走向小说的文本深处:感受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体会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体悟小说深刻的思想主题。以其中一篇《桥》为例设计思考路径,构建阅读策略:聚焦矛盾冲突,分析人物表现及形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桥》的阅读策略,迁移运用到《穷人》《金色的鱼钩》的学习之中,并运用到整本书阅读《童年》之中,实现单元教学文本学习内容之间的结构化,实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梳理矛盾冲突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六上《桥》这篇小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集中。我们可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小说的环境、人物和情节,让学生对小说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如《桥》一文,小说的环境是:山洪暴发,大雨如注。主要人物有:老支书、一百多位村民、老支书儿子等。主要情节:一个小山村山洪暴发时,村民们蜂拥到一座窄桥前,紧急关头,老党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组织村民排队有序过桥,最终他和他的儿子被洪水卷走。
在小说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基础上,我们可引导学生梳理小说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桥》的主要矛盾:人与自然的冲突,即人们在洪水爆发、生死关头时的抉择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矛盾冲突。次要矛盾:村民逃生与狭窄、脆弱的木桥的矛盾冲突;老支书与不执行命令的党员的矛盾冲突;老支书与身为党员却排在群众前面的儿子的矛盾冲突;生死关头,父亲和儿子谁先走的矛盾冲突。
(二)在问题链的探究中,分析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我们在引导学生梳理《桥》的矛盾基础之上,设计问题链:“人物面对的是怎样的矛盾冲突?这样的情形下,人物有着怎样的表现?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形象?”带领学生沉浸文本,深度学习。
1.山洪暴发,大雨如注,人们惊慌失措涌向唯一的一座木桥。学生带着思考在文中,找到老汉面对第一个矛盾时的具体表现是“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从这句话的几个关键词语“不说话”“像一座山”可看出老支书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镇定与冷静。又如“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我们可带领学生从短促有力的命令式短句感受到:老汉在紧急关头,指挥人们有序过桥时思路十分清晰。
2.当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老汉的具体表现是:“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抓住关键词“可以退党”等,分析第二个矛盾冲突,学生深切感受到:老汉的铁面无私,想用党纪维持混乱人群的秩序。
3.虽然洪水更加肆虐,处境更加危险,虽然插队的小伙子是自己的儿子,但是老汉仍然无情地将儿子揪出来,相关表现是:“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抓住关键词“揪”“吼”“凶得像只豹子”等,分析第三个矛盾冲突,学生深切感受到:老汉的先公后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4.当“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时,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抓住关键词“吼”“用力推”等,分析第四个矛盾冲突,学生深切感受到:老汉爱子心切,父爱如山!
小说的多重矛盾冲突及细腻的人物细节刻画,为学生构建了一个三维的思考空间,让学生逐步体悟老汉立体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老汉既是一个坚持原则、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共产党员,又是一个舐犊情深的父亲。
学生在《桥》一文中学习了小说的阅读路径,对小说阅读的策略有了具体的理解体验。学生可根据《桥》一文的阅读策略,迁移运用到小说《穷人》和《金色的鱼钩》学习之中。从单篇小说到单元小说的学习,有着良好的共情基础,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良好的状态。同时学生还能在新的文本学习中,巩固已学的阅读策略,逐步提升阅读能力。
(一)迁移学习《穷人》
1.学生可运用前一篇的方法小组合作梳理《穷人》的环境、人物、情节。《穷人》的环境有社会环境:俄国沙皇制度;自然环境:海上起着风暴的晚上。主要人物:桑娜、渔夫等。主要情节: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在对《穷人》主要内容整体感知基础上,我们可引导学生梳理《穷人》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穷人》的主要矛盾是人与社会,即当时沙皇制度与桑娜一家生活的贫寒矛盾冲突。次要矛盾:桑娜担心丈夫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与同情关心两个孤儿的矛盾冲突;桑娜热切盼望丈夫回家与桑娜害怕丈夫回家的矛盾冲突;渔夫的生活工作压力之大与抱养两个孩子的矛盾冲突。
2.我们引导学生梳理《穷人》的矛盾后,让学生思考问题链:人物面的是对怎样的矛盾冲突?在这样的情形下,人物有着怎样的表现?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形象?带着思考,走进文本深处。
(1)桑娜面对一家人生活贫寒与抱养两个孩子的矛盾冲突,具体表现是:“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抓住关键词句“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分析这一矛盾冲突,学生可感受到在如此艰难的家境之下,桑娜面对着邻居西蒙的突然故去,不忍心看着两个孩子无人照顾,毅然决定抱养两个孩子。桑娜的善良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2)桑娜既热切盼望丈夫回家又担心丈夫回家,面对这一矛盾冲突,桑娜的心理描写:“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抓住关键词句“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分析从这一矛盾冲突,学生可以看出桑娜既希望丈夫出海打鱼能够平安归来,同时又担心自己抱养两个孩子会给丈夫增加巨大的负担,害怕丈夫不同意抱养两个孩子的忐忑不安的心理。
(3)面对着如此巨大的工作压力渔夫仍然决定抱养两个孩子,相关表现是“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抓住关键词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总能熬过去的”分析,从这一矛盾冲突中可以看到渔夫和桑娜一样无比的善良,宁愿承受生活的压力,宁愿自己吃苦,也要收养西蒙两个孩子。
《穷人》这篇小说中,桑娜和渔夫激烈的心理矛盾冲突,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在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灵魂拷问之间激烈的思想斗争,更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善良和高贵。
(二)迁移学习《金色的鱼钩》
《金色的鱼钩》是本单元一篇自读课文,我们可让学生将《桥》和《穷人》中习得的阅读方法,迁移并运用到《金色的鱼钩》学习之中,让学生在梳理好主要内容基础之上,从激烈的矛盾冲突入手深切感受主人公老班长舍己为人、奉献自我的精神品质。
《金色的鱼钩》环境:红军长征途中。主要人物:老班长、三名的战士。主要情节:一位老班长受命照顾三名生病掉队的战士,过草地给战士们钓鱼吃,自己吃草根,最终以付出生命为代价完成了任务。
1.《金色的鱼钩》的主要矛盾冲突: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即当时粮食短缺与战士们要走出草地的矛盾冲突。三个次要矛盾冲突:“我”发现老班长吃草根和鱼骨的真相与老班长发生争论;我知道真相后咽不下鱼汤,与不得不在老班长的命令下大口喝下;老班长在即将走出草地时倒下了,战士们试图用鱼汤救活老班长与被老班长阻止。
2.我们引导学生梳理《金色的鱼钩》的矛盾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链思考:人物面对的是怎样的矛盾冲突?在这样的情形下,人物有着怎样的表现?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形象?带着思考,走进人物崇高的精神世界。
(1)当我发现老班长吃草根和鱼骨头时,他的表现是“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表现了老班长极力伪装,不想让我知道真相。老班长还拒绝了我帮他一起找蚯蚓钓鱼的请求。抓住关键词句“好像在回味似的”等,分析这一矛盾冲突,我们感受到了老班长为了照顾战士们的饮食,尽忠职守,甘愿自我牺牲的精神。
(2)面对我们喝不下鱼汤时,老班长一边激励战士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一边训诫我:“小梁,你不要太脆弱!”从此处关键词句“为了革命”“必须”等词,老班长在告诉我们:在革命目标之下,应该抛开个人得失,一切以革命队伍的利益为重。
(3)老班长临终之前拒绝了战士们的鱼汤:“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从关键词句“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可看出临终之际,老班长心中想的还是任务,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品质。
六年级学生首次接触整本书阅读,我们可让学生将第四单元课内阅读中习得的阅读策略“聚焦矛盾冲突,分析人物表现及形象”迁移并运用于课外阅读《童年》中,加强对所学阅读方法的理解与巩固,提高课外阅读的质效,实现从主题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的能力转化。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第一部。学生可对小说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感知。《童年》的环境:19世纪末俄国社会制度。主要人物:阿廖沙、外祖母、外祖父、母親等。主要内容:小说通过阿廖沙(即童年高尔基)的视角,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19世纪末俄国平民百姓的苦难生活以及阿廖沙的成长经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百态的深刻剖析。
《童年》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集中,人物形象生动。主要矛盾是: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如外祖父与两个舅舅之间的矛盾冲突,从两个舅舅为了争夺财产不惜与外祖父拳脚相加,可看出两个舅舅的唯利是图、贪得无厌;又如外祖父与生父之间的矛盾冲突,可看出外祖父的凶恶残暴,薄情寡义。小说当中还有许许多多形形色色、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善良、聪明、能干、充满爱心善良的外祖母;善良正直的老长工格里戈里;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等。学生读小说时都可尝试用“聚焦矛盾冲突,分析人物表现及形象”的方法进行迁移阅读,感受小说中的美与丑、善与恶。
综上所述,单元视野下的阅读教学,教师可从文体特征出发,把握多篇文本的相同性要素,建构单元文本之间链接的主线,实现单元学习内容的结构化。在此基础上,发掘单元视野下“文本与文本”相通的阅读策略,实现单元教学的阅读迁移,建构单元阅读的共性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迁移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迁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