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长作业活动的设计与实践
2022-03-04汪春芳
汪春芳
作业是教学常规中的一项,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和补充,对于巩固、理解、掌握和深化课堂教学所学知识以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实际中,比较常见的就是每日课余作业,但经常会出现作业量大、题目刻板、答案过死的现象。因此,寻找一些能让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自主学习,能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深入持续探究,既能巩固和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形式丰富又活泼多样的作业,是教师直面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举措。实践研究,这样作业的完成往往所需时间跨度较长,因此将其称之为“长作业”。
2018学年,统编教材全面推进,强调单元整体是教材主要特点之一。在教学中,学生参与单元学习活动,完成作业、评价任务,运用学习资源,参与社会活动等,构成整个单元的学习经历。同时,教材对于活动实践的强调,更是希望教师能将学生的学习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关注知识生成和应用的价值,这样才能使真正的学习发生在课堂上,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才能逐渐发展起来。作为统编教材单元内容之一的综合性学习,与阅读、写作、口语等实践密不可分,具体表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就有了以综合性学习为主要内容,以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以探究性长作业为学习支架的“单元视野下的探究性长作业活动设计”构想。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科学道理”,综合性学习内容是“倡导低碳生活”。基于教材内容和实际生活,教师组织学生问卷调查、查找资料、信息筛选、实地采访、自我实践等,目的在于理解低碳生活的事理,厘清宣传材料制作的思路步骤,懂得宣传活动的组织,最终完成“倡导低碳生活”的宣传活动。更重要的是,“低碳生活”是现代社会倡导的绿色健康生活理念,近年来更是成为国家政治、经济战略问题。教师希望通过真实的学习活动,学生能真正了解低碳生活对环境、人类未来生活、国家发展等多方面的影响和意义,初步形成低碳生活的意识,促动其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在这项活动中,宣传稿的制作是重要任务之一,学生要基于人们低碳生活的实际情况,确定宣传主题,构思宣传内容,寻找相关资料,选用恰切语言,最后形成科学实用的宣传内容。从宣传稿的功能来看,内容要科学准确,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语言表述要生动精准,这些也正是语文学科学习的目标和内容。这项长作业从单元教学内容中的综合性学习而来,也需要回到单元中去思考作业的目的和要求。
(一)长作业的设计
1.立足于单元知识能力的融合
统编教材单元教学,强调单元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框架设计,其中阅读课分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部分,在基础的阅读课上,既有学法指导和知识落实,又有巩固和提升。“综合性学习”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开展,强调的是学生的合作、探究、质疑等能力的培养,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更要强调知识在领会之后的落实和运用,尤其要考虑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探究能力的培养。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的单元目标是:
(1)厘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2)学习分析、推理,初步了解科学探索的方法;
(3)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敢于质疑问难、自主思考的品格。
在阅读课教学中学生对说明文阐述的事理、运用顺序、表述语言等核心知识有所领会,阅读筛选、分析理解、质疑思考等学习方法初步掌握,那么为了使知识能力得以进一步的提升,同时成为评价其知识能力的掌握情况指标,设定这次长作业的目标为:
(1)通过资料查找、实地考察、行走观察等活动形式,了解低碳生活现状,提出相应建议;
(2)借助同伴合作、家长指导等方式,面向社区居民,完成低碳生活的宣传资料。
学生要能够在明了低碳生活事理的基础上,按照恰当的说明顺序来组织内容,对低碳生活从理解认知到实践操作的内容进行宣传。长作业立足于说明文核心知识的领会理解,即:事理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按适切的说明顺序、恰当的说明语言讲述清楚;关键能力的培养,即调查研究、信息处理、批判性思维等。在此基础上,强调单元知识的融合,构建的是从领会到探究的学习路径,指向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基于真实的生活问题
首先是问题的真实性。从个人层面来看,人们对“低碳生活”的了解并不深入,“绿色出行,节电节气”可能较多停留在认知的层面。学生也认为自己有初步感知,但是要到具体实践层面,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从国家层面来看,在2021年4月22—23日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围绕全球气候、环境展开讨论。由此可见,倡导低碳生活不仅仅是生活方式,更是对国家的政治经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这样的情况,学生就会带着真实的问题去实践和思考,“倡导低碳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会受到怎样的启发?怎样去思考现在或未来的生活……这样真实的任务不仅架起了学习和生活的桥梁,更重要的是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充分激发起来。
其次是完成过程的真实性。学生要宣传低碳生活从哪些角度展开,这就需要每个小组确定宣传内容,随后要厘清要怎样一步步有序完成。学习思路在真实问題层层解决的过程中推进,学生在实施时,发现对低碳生活还不够了解,于是上网搜查资料,通过实地采访或实践去实施。同时,宣传要关注语言“怎样才更有说服力”,那就需要不断地修正语言,使表述更精准和富有说服力。学生在学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新的学习来架起旧知与新知的关系的桥梁。这样,在解决真实问题的推动下,学生的思维逐渐深入。
(二)长作业的实施
1.期望达到的目标
(1)能抓住事理的主要特征,按有条理的顺序,进行适切的语言表述;
(2)学会信息处理的方法,形成按一定逻辑顺序认知事理的意识;
(3)完成“倡导低碳生活”宣传材料的制作,具备低碳生活的意识和行动;
(4)学会沟通协作,评价,进行自我修正。
2.启动、分工、实践、展示、总结
核心展示教学环节设计:
(1)课堂导入:教师对前期学生完成长作业进展情况的评价汇总;
(2)明确展示要求:展示评价量表,明确各项评价要求,讨论过程中的学习要求;
(3)展示交流:①小组交流展示“倡导低碳生活”宣传内容;②针对交流情况,评议商讨,记录各组主要问题并评价;
(4)交流结束后,指出各组宣传内容中集中出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知识能力在探究活动中得以提升
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必定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实际问题,这个问题于他而言是具有挑战性的,这就形成了学习的真正动力。他必定要通过持续学习去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学习可能是研究调查、查找资料,也可能是合作研讨。学生有学习内驱力,学习过程中有嘗试,有质疑,有探究,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能力。例如,在“倡导低碳生活”宣传材料的组织过程中,学生要厘清“什么是低碳生活,低碳生活的方式有哪些?哪些是人们最欠缺或者最需要了解的?又是如何去实践呢?”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梳理内容先后、主次关系。这些事理明白了,那么宣传内容的顺序也才能梳理清晰,在真实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逻辑关系的思维链。同时,宣传材料的真实性要从“资料选用要有出处,要有时间”角度思考,宣传材料要有说服力,就要从“语言表述的对象感、精准性和形象性”等角度思考,这些都在学生自己实际的体验中得以提升。
(二)综合素养在真实任务中发展
真实问题的情境创设来源于生活的需求,勾连了生活和学习的关系,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是有真正意义的。例如“倡导低碳生活”的宣传活动组织,就是在践行绿色环保的理念,这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活动,宣传的内容是给学校师生和周边居民,甚至是给更多人们看的,这样的学习存在真实被需要的感受,让学生真切体验到学习是应对世界的最好途径,这样他们才会积极参与到实际的学习中。这样的学习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实现作为“完整的人”的生命状态,因为在学习中要去学会和同学、老师、家长,甚至是陌生人沟通,要去接触种类众多的资料,要去尝试制作课件、剪辑音视频、制作手工艺品,要学会协调多项学习任务之间的时间……这时候的学习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内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也就领会了“社会是个大课堂”的真正含义。
(三)自觉自省在多元评价中达成
在长作业完成的过程中,评价始终镶嵌其中。由原先单一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逐渐变为多元的学生自我的评价、学生的互相评价,甚至以后还可以增加家长等对学生的评价。这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清醒的认知和反省,对他人或认同或质疑,形成客观评述的能力,这样一来,学生就成为评价的中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通过评价指标来监控自己学习知识的过程,并运用反馈去调节。在倡导低碳生活的实施过程中,通过《长作业实施的进度表》和《长作业宣传主题及内容的调整表》,学生在不断学习中,反观自己学习的过程,并及时做出修正。同时评价的维度,也可以由学生来确定和修正。从这次长作业的评价指标来看,“内容的科学性、表达的准确性、顺序的逻辑性”,这些基本都是基于语文学科的核心知识能力和学科基本要求,基于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当然,对于多学科、跨学科的知识学习情况,在项目化学习中也要关注,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作为项目学习的特点。
(四)持续思考在开放学习中推进
长作业的设计和实践是具有开放性的,例如根据低碳生活的特点,宣传主题是多样的,主要基于学生所熟知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例如,此次长作业交流的一个小组,宣传主题是“低碳生活,纸为你来”。宣传的主题经历了三次变更。第一次是“变废为宝”,但与其他小组交流后发现内容有重合,于是重新调整。第二次变为“快递纸箱巧利用”,但是发现针对周边居民或学生,即使他们能理解认同,但付诸行动的并不多,也就是宣传内容的实际意义并不大。最后调整为现在的主题,针对学生浪费纸张,书本的现象,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在实践课堂上,教师根据学习要求,又留下了继续思考的问题:如何宣传。这又是启发学生开始下一项任务的思考。从这点来看,学习任务是开放性的,每个任务既是教学的终点,又是起点,这样的开放性推动了学生不断思考、持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