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古诗词连接儿童生活

2022-03-04王悦

教育·教学科研 2022年1期
关键词:诗句古诗诗词

王悦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和象征。对于古诗词的教学不应只要求学生仅仅读读背背,停留在对古诗词字面意思的掌握和诗句内容的浅显了解,对于古诗词韵律的语感培养,及其内在意蕴的体会,优雅深邃的诗词内核更是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领悟,使古诗词不仅是教材规定的学习内容,更是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明确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由此可见,古诗词阅读教学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原有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思维方式、情感态度等因素都将影响到古诗教学的效果。因此,学生的生活成了古诗教学的有效抓手。如何将古诗词教学与儿童生活相连接,提高学习效率,从教材出發、从内容出发、从学生出发,才能将古诗词的字词理解和儿童生活相连、将学生的思维理解和情感提升相交融,真正达到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内容。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古诗词是基于单元的人文素养为依据的,分别编排在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课文和“日积月累”中。纵向来看,教材中古诗词的大量收录多呈碎片化,外在没有显而易见的联系,学生往往读完即学完,再读则已是似曾相识,不再熟稔。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教学时把这些古诗词只是当做读本,并未去感知诗人的情感表达,过后远而疏之自是寻常的。再来看古诗词,或宏阔或细腻,或平白或跳脱,有画面感,有音乐性,更有许多说理抒怀的佳句。诗作的产生自是诗人有感而发、思虑汇集而出,作为学习诗词的后人,我们不仅要明词达意,更要掌握要旨,将对诗词外化的学习内化为真正有效的习得,自如应用于思想和生活,成为自然真实的表达,这样才是领悟精髓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课文来学习的古诗词,在教材的编排上,低、中、高年段在教学要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低年段选编的古诗相对简单,教学时,在指导学生掌握识字、写字之外,可以带领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帮助学生实现初步积累。如《江南》一诗,可以采用教师引读、学生接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古诗的语言特点,并根据两组方位词“东—西”“南—北”记忆诗歌;二年级上册《夜宿山寺》,可以结合插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山寺”,还可以让学生做一做伸手摘星的动作等,辅助理解。在这一阶段,学生只要能准确识读文字,大体望文知义即可。学生理解有障碍的地方,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简要的讲解,辅以适当的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粗知诗歌大意。如《望庐山瀑布》《敕勒歌》,教学时可以提供瀑布、草原等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村居》一诗中的“纸鸢”,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它指的就是“风筝”。

进入中年段,教材开始提供注释,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初步想象画面。教学中,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关注注释,初步了解注释的内容和作用,并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如《望天门山》一诗,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插图,结合坐车或骑自行车的经验,把自己代入船上乘客的角色中,想象“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觉;《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中的“潋滟”,学生可能不理解,这时就可以提醒学生读一读注释,再将其意思代入诗句中,然后结合生活经验,想象阳光照在水面上的样子,从而理解诗句大意;《暮江吟》一诗,可以适当提供风景图,引导学生结合“瑟瑟”的注释,想象“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这一阶段,不要求学生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如《赠刘景文》一诗,学生能够明白诗中描绘了哪个季节、什么样的景色,全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即可,不必对诗人的情感、赠诗的缘由等作过多探究。虽然教材已经提出了“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但学生只要能够大致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朗读时适当融入感情即可。

高年段的古诗词学习,仍要贯彻朗读、背诵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后,初步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编排了《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三首古诗,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体会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此前学过的方法,初步疏通诗句大意,同时提供一些简单的背景资料,辅以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简要讲解,引导学生明白诗中饱含着诗人的爱国情怀。

古诗凝练精致,字字珠玑,离儿童的现实生活久远,课堂上如何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孩子穿越千年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让古诗在孩子当下的生活中复活?应当依托文本、根植生活,寻找古诗中与孩子生活紧密结合的契合点,通过读说结合、读写结合等方式,与生活合理连接。

中国的古诗词都来源于诗人的真实生活,能够体现诗人当时的真实感情。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古诗词的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充满欲望。如《回乡偶书》是一篇描写诗人回故乡的情景的诗。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理解诗词的写作佳境。“少小离家老大回”,什么是少小、什么是老大?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具体理解这句诗,诗人在儿童或者更大一点的时候离开了家乡,是什么原因促使离开家乡的?为什么回来?回来做什么?如今回来的情形又是什么样?当年的小孩在今天的小孩子眼里是什么形象?村里的孩子怎样和诗人打招呼的?说明了什么?乡音和鬓毛都说明了什么?这样激发学生对生活经历的回顾。回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重拾往日生活的精彩片段,更好地感悟诗词意境。在学生的学习道路上,小学是一个关键的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尤其对于古诗词教学来说,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直接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得学生的小学语文成绩得到提升。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引领学生走近诗人,进入诗里,去揣摩诗人想法,体会诗人的状态,透过诗词看向诗人的世界,从而让诗词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呢?用诗词写日记不乏是又一种以练代学的好思路、好方法。

简单来说,所谓用诗词写日记就是让学生把一天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或者心情尝试寻找具有共通点的古诗词句来概述表达,所引用的诗句要贴切恰当,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就能逐步学会出口能吟,落笔能书,精粹的中国古诗词自然就融入思想,成为身体里的内在,也就有了心底自然的表达。

第一步,拉近学生和古诗词的距离。我们首先要对小学各年段学过的古诗词进行梳理,选取古诗词中或描山画水、或听风诵雨、或高歌低吟、或抒情傷怀的诗句,与周遭所见的情境相匹配,为可以眼见手触的现实与久远的古诗词世界之间架上一座融合的桥梁,让学生能从中体会诗词创作真真切切是源自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例如,在学生面前呈现一组四季风景的图片,看着这些画面,一些经典的诗句便会跃然于脑海:三年级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一诗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二年级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三年级苏轼《赠刘景文》一诗中“最是橙黄橘绿时”,杜牧《山行》“霜叶红于二月花”;四年级卢钺《雪梅》一诗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些诗句正是眼前这组画面最适切最美好的写照。想着寻常季节里,散着步,赏着景,吟着诗,怎不令人感怀山河壮丽、诗词曼妙呢!

第二步,引导学生有意识关注生活。当不再觉得古诗词与我们之间是天上人间的距离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放慢脚步,仔细观察生活中的日常,就会发现现实中诗意比比皆是。就拿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来说吧。三年级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便把我们带入除旧迎新的春节;每逢清明,三年级杜牧《清明》一诗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则是耳熟能详的经典;四年级林杰《乞巧》一诗中“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把我们的目光牵系到了迢迢天界;读到一年级李白《古朗月行》一诗中“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中秋之夜的朗朗明月便呼之欲出;重阳节登高望远,四年级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脍炙人口。原来,我们触手可及的平凡和真实,正是这些诗句的土壤,是根植古诗词的养分,我们生活本源就是充满诗情。

第三步,练习运用古诗词来表达当下。或许已经习惯用直白的文字记录每天生活中的小心情、小经历、小细节,但是如果在这样的记录中能添加上我们的古诗词,这些瑰丽的诗词运用丰富我们的表达,是否能更达意、更传神呢?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练习用诗句表达心情,阐述所撷取诗句的理由,让这样的诗词记录生活日常,让平凡和真实都焕发诗意,这是一件多么有趣而且有意义的事啊。当午餐时提倡“光盘”行动无法落实,一句一年级时学过的李绅《悯农》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就可以对浪费粮食的同学进行教育;当有同学沉溺游戏而不能觉悟,就可以四年级学习的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来进行劝告;当临近毕业,四年级学过的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会频频出现在我们的毕业留言上;而在学生成长手册上老师写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更上一层楼”。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优美精练的语言、丰富新奇的想象、朗朗上口的韵律、动人心魄的情感、深刻入微的哲理,让古诗教学和儿童生活相连,让儿童生活融入古诗美好,在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阅读素养,古诗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猜你喜欢

诗句古诗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六一来了
【诗词篇】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劳劳亭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