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十九届六中全会看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观

2022-03-03刘遵峰吴宇珈

关键词:立场总书记中国共产党

刘遵峰,吴宇珈

(燕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从1921年至2021年,中国共产党经历了百年沧桑历程,在中华大地上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在“两个一百年”重大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在全会公报、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此项决议的说明中,无不体现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观思想,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的深刻表征。结合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从人民主体观、人民立场观、人民利益观、人民发展观四个维度对其进行解读,以期更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观思想内涵。

一、人民主体观:依靠人民

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议》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中,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并放在第二位,深刻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将人民作为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决议》中提到“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要我们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就一定能够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1]这一句句铿锵有力的字眼,充分肯定了人民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及一个政党的重要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回望历史,党与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无数革命先辈和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才经历重重磨难,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所经历的悲惨和苦难。北伐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和大罢工;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英勇参军,在前线浴血奋战;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提供物资支援供给,拥护人民军队,“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人民支持下,以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同穷凶极恶的敌人进行殊死斗争”[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完成三大改造;改革开放中,人民群众是依靠者和推动者,推动着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中华民族能够扭转乾坤,是无数中国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前途命运的最好证明。纵观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团结一心、不懈奋斗,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历史的时代方位上,对人民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有着深刻而清晰的认知。

中国人民是自己的主人翁,是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主体和创造主体,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动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的每次重要讲话,都将取得的伟大成就归功于人民。他强调:“一百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2]“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亿人民的力量。”[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无论是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各项事业发展,均得益于人民群众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2021年,我国绝对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正式宣布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将抵达火星、歼-20战机用上国产发动机……一项项历史性突破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人的不懈努力和辛勤汗水,饱含着人民群众最广泛、最牢固的智慧源泉,印证着人民才是实现中国梦的终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悉心倾听群众呼声,了解人民诉求,汲取人民智慧。近年来,习近平多次同科学家、青年学者、企业家代表、基层代表开展群体座谈会,听取大家对于当前发展形势的看法与改革创新的提议,勉励大家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同时,他还深入城市社区、农村、企业、高校等地,实地考察调研,“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4]习近平认为,只有到基层调研,才能真切听到群众的呼声和期盼,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想法和心愿。他说:“我无论多忙,都要抽时间到乡亲们中走一走,看一看。”每每在出台重大改革举措、起草重要改革文件、决策国家重大战略之前,习近平和党中央都要组织多次专题会议,广泛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都汇集到为改革建设事业出谋划策上来。在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通过座谈会和走访调研问计于民,还开启了使用互联网向全社会人民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的先河,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源动力。

二、人民立场观:立足人民

《决议》中提到:“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人民立场”“江山就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1]这是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和概括,亦是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的自觉选择。党的百年历史靠的就是把“人民”作为“源”和“本”,深深刻在党旗上,印在每个共产党人的心中。

站稳人民立场,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自党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持唯物史观,逐步确立了人民立场和群众观点。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提出“使士兵感觉不是为他人打仗,而是为自己为人民打仗。”[5]“哪里有人民,哪里就可以开展游击战争”等观点,深刻认识到在战争中发挥人民群众力量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成为国家的主人。1964年,毛主席同志在会见尼泊尔教育代表团时,被问到:您力量的源泉是什么?他丝毫不加思索的回答到“力量的来源就是人民群众”。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角度,深化了对人民立场的认识,提出“三个有利于”,形成了以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核心、以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为目标的人民观,并不断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激发人民群众创造性,为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提供了强大的人民力量。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中共中央历代领导人的政绩观中都有着鲜明的人民立场,不断将中国共产党“为民”的思想理念升华到新的高度。新时代下,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立场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造福于民的重大政治原则,贯穿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之中,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100年的历程充分证明,坚持人民立场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党带领人民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一个政党之所以能够赢得民心,最根本就在于它的立场,正所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只有站稳人民立场,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使广大人民自觉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只有站稳人民立场,才是党破解历史周期律的关键,使人民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只有站稳人民立场,才能与人民一同共筑战胜艰难险阻的铜墙铁壁,使中华民族有了永续不竭的动力源泉;只有站稳人民立场,才能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积蓄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强调,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这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跟”和“魂”。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就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人民立场。而坚守党的人民立场,捍卫党的“跟”和“魂”,是党对全体党员干部的第一要求。习近平认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体现在是否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是否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是否始终保持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崇高追求和使命担当。唯有赓续党坚守人民立场的传统,牢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守住初心、不忘使命,才能将崇高的理想信念融入到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之中,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1]习近平要求广大党员要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站在人民的角度想问题、做事情、尽职责。他在十八届纪委三次全会上曾引用“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阔,江山常在掌中看”这副对联,旨在引导广大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心胸开阔、志存高远,始终心系党、心系人民、心系国家。他要求,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的每一位党员都是生在人民中,长在人民中,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面对时代的发展,党的自我革命面临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当前一些党员干部思想不纯、政治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说到底都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画出自我革命的最大同心圆,才能加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人民立场观根植于每一个党员的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

三、人民利益观:为民造福

百年大党的为民情怀,就是始终坚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决议》中再次重申,“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1]我们党没有脱离群众之外的特殊利益,没有超越群众之上的特殊地位,以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方向标,“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引领亿万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出1600多项改革方案,涉及经济体制、国民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扶贫等民生日常的方方面面。“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不断解决老百姓最关切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工作的显著标志。近年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精准扶贫,“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全面深化改革,增进人民福祉,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全面依法治国,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7]全面从严治党,以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庄严宣示,锤炼人民信任队伍等等一系列政策出台,无不围绕着“人民”两字。由此可见,习近平在指导和带领党和国家开展各项工作时,无论是从顶层框架还是到具体改革举措,在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都始终秉承着人民利益观思想。

习近平提出“为民造福政绩论”,强调要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8]。他将民生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实实在在地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使人民群众成为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获益者。在脱贫攻坚战中,我国实现了在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方面,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从2013年的26467元、9430元分别增加到2019年的42359元、16021元。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把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以期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在政治工作中,坚持人民利益第一,一切路线方针、政策部署、工作安全都应该是为民制定、为民实施,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在文化建设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筑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时,习近平明确提出要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不惜豁出一切来护佑人民的生命健康。通过习近平总书记的政治决策和重要讲话,处处可见他的人民利益观的价值取向,人民利益观成为他治国理政思想的内在主旨。他激情澎湃的号召全党要“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2]

四、人民发展观:回馈人民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人民群众则是衡量发展的重要尺度。习近平总书记从政治、经济、生态、社会等各环节多角度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他指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1]短短几行字,句句不离人民,概括性描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发展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系统的回答了中国“发展为了什么,靠什么发展,发展成果由谁享有,发展政策如何制定”等问题,是将人民主体观、人民立场观、人民利益观统筹在一起围绕发展问题的表述。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部分。在经济维度,习近平坚持为人民发展、由人民享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价值取向,坚持发展的目的为人民、发展的力量靠人民,着力解决民生领域的短板问题,他指出中国的发展到底好不好,最终要体现反馈到增进民生福祉上。在政治维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群众路线,构建发展全过程民主,实现人民群众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协商、民主监督,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明确“人民是领导干部的主人”,“干部是人民的公仆”的正确主仆观。在社会维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要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每一件事情处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以“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在生态维度,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系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的期盼,建设美丽中国惠及子孙后代,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在国际维度,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观在国际上的全新定位,在国际层面体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为人类作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和担当。

新时代当有新发展。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发展的新境况、新任务、新挑战,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更应该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关键点,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与人民同甘共苦,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好的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创造新的辉煌成就。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凝聚最广泛的改革共识,把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改革和发展上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9]

五、习近平“人民观”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全会提出,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10]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无论历史时期和历史方位怎样变化,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未动摇,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不曾改变,党的人民情怀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观,在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得到成功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部分,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始终。不断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观思想,对于推进新时代党的人民工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看,党的理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观,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表达,对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坚持的人民群众观进行了创造性的丰富、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对人民的历史地位、主要贡献作出了精辟阐释,生动诠释党的人民观,把人民群众作为是衡量一切工作的评判者,把人民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观思想,有助于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增强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自觉和价值自觉,深刻领会以人民为中心的真谛,凝心聚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从实践层面来看,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观思想,贯穿于党和国家发展的始终,对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完善民生保障机制等方面具有思想引领作用,从价值取向上把保障人民当家做主作为一切行动的根本,将人民观思想具体地、现实地落在实际行动中。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观思想内涵,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淡,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不能变,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改,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能忘,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贯穿思想和行动始终,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创新的历史伟业。

猜你喜欢

立场总书记中国共产党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