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与“不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的内在逻辑

2022-03-03陶鑫杰

河南社会科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陶鑫杰,王 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百年奋斗重大历史成就之际特别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13-14。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以崇高地位,“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一重大科学命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凝练和最新概括。党的二十大又庄严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果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时代主题,那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则是贯穿其中的逻辑主线。这一逻辑主线与世界上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方式相比,有其独特性的实质内容和本质性的根本区别。因此,立足“变”与“不变”的辩证视域,探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与嬗变的内在逻辑理路,论证其合法性,阐述其创新性,解释其合理性,探寻其可能性,对于坚定“四个自信”,毫不动摇地走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特色应用和发展之路,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蕴与现实价值。

一、“嬗变”之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的本质区别

肇始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是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的第一种形态,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追求、推进和实现现代化目标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但是这并非昭示着“西方现代化模式”是人类迈向现代化文明的唯一途径,也并非意味着“西方现代化特征”是评判和衡量现代化文明的唯一条件。“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2]29不论是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相比,还是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相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都存在着根本性的变化,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因为它是在借鉴上述两种现代化模式经验基础上实现的突破、超越和创新。质言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独立自主探索的独具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之路,它既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复制,也不是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拷贝,更不是一些新兴国家现代化渠道的临摹,而是中国自主探索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实践创新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不仅丰富了世界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而且破除了“西方模式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渠道”的思维定式和盲目崇拜,更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和全新选择[3]64。与西方发达国家和苏联走向现代化的方式相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更具全面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在诸多方面有着根本性变革和本质性区别,是对以往现代化模式的超越转型。

(1)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结构之“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诞生,主要是对西方和苏联两种现代化模式的积极“扬弃”的结果,是在吸收上述两者有益经验和摒弃消极因素基础上的涅槃与重生。首先,就体制建设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单向度地追求资本逻辑,以满足其无限膨胀的金钱欲望的超越,而且是对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中实施单一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等固有缺陷的转型。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地将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有机结合起来,彰显了政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经济发展更具自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其次,就自由贸易而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构是西方发达国家继续维系其在经济领域霸权地位而实施的典型手段,这一纸契约严重地剥夺了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全球贸易之基本权利。西方“贸易自由化”政策在全球范围内的推行,形式上看似自愿互利,实质上则是西方国家为扩大市场、掠夺资源、倾销商品、输出资本而精心设计的经济陷阱,它“只不过是让资本能充分地自由活动罢了”[4]。然而,中国推行的“一带一路”经济政策,则是对“自由化贸易”真谛的真正诠释,因为它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平等交流、互利共赢为核心,以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为内涵,以繁荣经济、共促发展为目标而绘制的时代蓝图。再次,就生态保护而言,资本增值逻辑主导下的西方世界,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生态环境成为其无限追求经济效益的牺牲品,随之浮现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三废”污染、生物多样性骤减等社会病症则是自然界“回馈”人类的“生态礼物”。在这里,与其说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胜利,倒不如说是自然对无知人类的宽容。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先发展后治理”的荒谬思想,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经由上述分析,因而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制的建立,实现了对西方和苏联两种畸形经济体制固有弊端的规避与超越,更加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系统性与和谐性。

(2)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体制之“变”。西方现代化的政治体制是建立在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之上的代议制民主政治,这也就意味着资本集中与积聚的金融寡头在掌握经济主动权的同时,将要争夺或置换更多的政治话语权。因此,想方设法地攫取和垄断更多的资本利益势必会成为金融寡头参与和行使其政治权利的前提条件。所谓的西方自由主义民主形式,在实质上其实是非自由的和非民主的,甚至是反民主的,只不过是金融寡头建立其“一手遮天”的僭主政治的伎俩和手段罢了。正因为如此,西方社会矛盾激化、政党恶斗、选举丑闻、种族歧视、社会分裂等问题层出不穷,与启蒙时期所期许的“民主”与“自由”的目标渐行渐远。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西方国家以对外侵略的方式转嫁国内政治经济不平衡这一内部矛盾危机的真实写照。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政治制度,虽然在其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贡献了不菲力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高度集中的赶超型现代化模式的弊端则日益凸显,并且在这些诸如权力高度集中、创新活力缺失、效率运行低下、盲目个人崇拜等内在矛盾无法得以顺利解决之时,酿成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最终大祸。与上述两者不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于政治生活和实践之中,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之权利。也正因为有人民群众的广泛监督和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沿着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成功道路砥砺前行。经由上述分析,因而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独特优势不仅实现了对西方各政党间“掣肘式”的恶性竞争的有效规避,还实现了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超越,更加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民主性与公平性。

(3)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选择之“变”。毫不避讳地说,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对外侵略、殖民扩张和资本输出的打家劫舍史,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其所推行的各种“殖民”政策可谓是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个领域,意图通过各种卑劣的手段满足其自身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无限渴求。换言之,“劳动本身已经被并入资本”[5],受欺压和压榨的被殖民者,在失去了物质生活得以丰裕的机会之后,其精神生活得以富足的机会也终将难以逃脱被剥夺之命运。正因为如此,身处西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的人,将渐进失去其本质特征而趋于残缺,逐渐沦为异化了的价值主体。一切社会关系也都受到资本逻辑的牵连与钳制,都简单直接地化约为赤裸裸的金钱利益关系。如果要用马克思的一句话来总结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家致富史,那么就是“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6]。与之相反的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则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不具有对外扩张的残暴性,也不体现殖民掠夺的侵略性,而是更为注重“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博爱性与人道性,是对西方一味追求资本利益而漠视人的主体性价值的超越。

(4)中国式现代化的对外关系之“变”。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率先打开现代化大门的西方国家,凭借着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强悍的军事力量等优势,逐渐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制定者”“评审员”与“审判员”。为了继续维系和巩固在经济领域的资本主义垄断地位,西方发达国家在对外政策上也发生着根本性变革,偏执地遵循着强国可霸、强国要霸、强国必霸的丛林法则,意欲获得主导和控制一切国际事务的话语权,进而实现掌控和争霸世界之目的。回想“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旧是笼罩在现代社会中挥之不去的阴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未随着苏联的解体而最终消逝,依旧残存于当今世界之中,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经常以大欺小、恃强凌弱,公开干涉别国内政,武装侵略他国要地,疯狂抢夺诸如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是威胁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对外关系上,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是注重和平相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型现代化。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中坚力量,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在面临国际争端时,中国始终呼吁对话协商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坚持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面临全球性危机之时,中国始终将世界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多边主义的政治协商之路。经由上述分析,因而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霸”的丛林逻辑的批判与超越,有利于推动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空间交往新格局,更加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之路的正义性与和平性。

二、“不变”之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的内在逻辑

学术研究视角的思维转换是全面深入探析事物本质所在的良好方案。立足于他国视域透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济结构、政治体制、价值选择和对外关系等方面是其根本性变化之处,有着本质性区别。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倘若从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加以审视和剖析,显而易见,其指导思想、领导核心、发展理念和伟大梦想等实质内容始终保持相对稳定且不会轻易改变。质言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明显的“变化”之中亦存在着“不变”之处,而且这些“不变”之处将会以一个相对稳定的姿态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始终。

(1)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不变。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具体实际的“两个结合”,相继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思想理论板块。这两大思想理论板块在历史和逻辑的层面既一根相连、一脉相承,又一体相依、一帜相随,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种子”播撒并扎根于中国大地而“开花结果”的“建设性产物”。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畏艰难、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探索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底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涵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们都是在承继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两大精髓的基础上,根据新的时代境遇、实践要求和发展需求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新的理论形态。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 世纪党和人民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有力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在今后时代发展和事业建设的过程中,具备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会伴随着瞬息万变的新局势、难以预料的新变化、日益增长的新需求而不断添注和形塑新的思想内容,借此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不断变化着的实践。因此,不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未来指向究竟如何调适和嬗变,其指导思想的实质内容都将始终保持不变,都根植、承继和发展于马克思主义,都归属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一部分。

(2)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核心不变。“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7]诞生于内忧外患、民族危亡、矛盾丛生环境下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将为人民谋福祉、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虽然历经千难万苦,但是依旧从未放弃。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牢牢地将国家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取得了一系列骄人成绩,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三次伟大飞跃,使得中华民族自信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百年实践,强有力地印证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3]65。毋庸置疑地说,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抑或是在未来,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永不改变,是中国人民做出的正确选择。因为它不仅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还符合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更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不久的将来、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是能够得以实现的。

(3)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理念不变。究其原因:一方面,这是由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于人民,血脉在于人民,生命也在于人民。鸟瞰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历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今日之辉煌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人民群众的厚爱与支持。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发挥,不仅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迈进和发展的内生动力,而且是助力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发展、从壮大到兴盛的力量源泉。因此,在今后继续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将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扎实建设和蓬勃发展。另一方面,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因此,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做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坚决维护者和积极践行者,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不变的初心和使命。马克思曾言,“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规律”[8]。梳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百年奋斗史,不难发现,不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还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论断,抑或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或者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奋斗目标,无疑都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世情和国情如何改变,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都将不会改变,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谋利益,增进人民福祉的决心势必贯彻到底。

(4)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梦想不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未来发展目标之一指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懈追求、勇于探索的最伟大的梦想,而且是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最重要的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3因此,无论何时、发生何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推进、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想永不改变、毫不动摇。“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9]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想,不仅表达了人民的共同愿景,还体现了人民的整体利益,更符合人民的长久夙愿,是中国人民不畏艰难、主动求索的深切期盼,它已经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心中扎下了根。但是,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不是意味着中国有称霸世界之野心。“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欺负、压迫、奴役过其他国家人民,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1]17受儒家传统“和”文化之影响,中国人的血脉里没有穷兵黩武的内在基因,因此“称王称霸”的丛林法则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梦”不仅是中华民族自己的梦,其同样与世界人民之梦想紧密相关。坚持超越地域与国别之差异,携手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追寻本国之梦想,力图在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为建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美丽世界而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追寻“中国梦”的初衷与本心。

三、“变”与“不变”:正确认知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辩证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发展历程与未来指向,决定着其自身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智慧。因此,从“变”与“不变”的辩证视域来透视和剖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发展的内在逻辑,对于我们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走好、走稳、走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变”与“不变”之关系。“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价值认知,不能简单地套用于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变”与“不变”之辩证关系的理解。“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2]171由于世界各国所处的国情不同,所以选择通往现代化之道路也不会雷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演化历程来看,它是为了顺应社会进步的发展要求而进行的自我调整之“变”;二是从参照对比来看,它是为了满足独立发展的实践要求而进行的特色风格之“变”。而“不变”之处主要是指:创生于实践探索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其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不会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相关政策的调适而发生改变。简言之,“不变”是“变”的基本前提和本质要求,“变”是“不变”的实践智慧和灵活保障。如果过分强调“不变”之根本而忽视“变”之内容,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发展势必会堕入教条主义的深渊而无法逃脱,逐步走向类似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困境之中,在僵化保守中自我陶醉,在停滞不前中透支生命,直至逐渐被时代发展所淘汰。相反,如果过分强调“变”之内容而忽视了“不变”之根本,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发展将极大可能踏入资本主义的泥潭而无法自拔,逐步走向类似于西方资本主义模式的陷阱之中,在经济危机中手足无措,在社会动荡中唉声叹气,直至逐渐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正是由于“变”与“不变”的双向互动,独具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智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才呈现出勃勃生机。

(2)要坚持在“万变”之中把握“不变”之内容。不管中国式现代化之经济结构、政治体制、价值选择、环境生态、对外关系等内容如何实现“万变”,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等深具社会主义性质的“实质”都将不会改变。具体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不变”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所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本质规定,而与其相对的“变”之内容,其实都是为了保持“不变”之内容而服务的。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本质不发生改变之情况下而进行的有利于弥补现有缺陷的一切“修补工作”都是合情合理的、可以接受的。例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是在保持自身社会主义根本属性不变之情况下,兼收并蓄相关合理因素而实现的“破茧重生”,它有力地破除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对立的思想牢笼,不仅是对“社会主义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10]这一论断的有力诠释,而且是对“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11]这一真理的智慧运用。

(3)要坚持以“不变”之内容应对“万变”之挑战。回溯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以“摸着石头过河”的信心和勇气,以辩证否定的方法论自觉,探索出了一条既不同于西方又异于苏联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追求现代化的历程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相反,它是在各种艰难险阻中披荆斩棘、曲折前进的。西方反华势力恶意攻击我国的不良言论不胜枚举,诸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界定为国家资本主义、用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成就否定前三十年的错误倾向等荒谬言论,直至今日依然广泛存在且不时沉渣泛起,意图抹黑、歪曲和肢解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史、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史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史以及中国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史等,从而在根本上否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方面面。当然,探求中国式现代化未来发展的“道”与“路”,并不会因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与创生而停滞不前,今后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挑战也必将越来越多且更为复杂。为此,我们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坚持与时俱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2],实事求是地予以自证和反击,以“不变”之内容应对“万变”之挑战,捍卫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与尊严,续写中国发展新篇章。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