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校共育促进养成教育校本化实践探索
2022-03-03张潇珩
张潇珩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工坪小学,甘肃 兰州)
“德为立身之本”说明品德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品德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在小学阶段,更要重视学生的德育,因为它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实践证明,小学生的养成教育,需要通过构建家校联合机制,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积极探索养成教育的校本化道路。
一、学校层面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德育的主要内容,传统的养成教育崇尚“高大上”的空洞说教,出现了“要求高、方法死、内容空”的现象,而新课标理念下的德育,必须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贴近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运用丰富的校本资源,走养成教育的校本化道路,让德育的内涵产生实效,把德育目标落到实处。
(一)提高对养成教育的认识
养成教育必须要与新课标理念相一致,通过走校本化之路,提升小学生的品德修养,把养成教育和学生的人生体验相关联,引导学生通过自身感悟,明白道理,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进而热爱生活,乐于奉献。这就要求在具体的德育中,落实生本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德育的主体,促使学生不断进步,提高自身修养。
(二)养成教育要与时代观念一致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各种各样的观念对学生的人生信念形成了冲击,尤其是一些负面的思想,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诸多影响,导致有部分学生思想上出现了问题,如意志力弱、奉献意识不强、人生理想不明确等。基于这种现象,学校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教育,把养成教育的目标与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通过传统美德教育、积极开展思政课,带领学生学史明志,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学校建设劳动实践基地的同时,将劳动教育融入各学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三)运用规范的校本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养成教育显得非常重要,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他们对外界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对不健康思想的辨别和抵制能力弱,因此就需要学校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去约束他们的行为,使其健康成长。为此从学校层面形成多级管理体系,实现全员化管理,防止德育出现误区和漏洞,逐步构建起完善的校本化德育体系。
二、家庭层面养成教育
家庭在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方面,也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传统的德育观念以为孩子的教育只是学校的责任,只要把孩子送进学校,家长就可以“坐享其成”,并把一切的责任和义务推给学校,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就一味地归咎于学校。其实家庭才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对孩子养成教育的作用很大,因此,家长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形成家校合作的共育机制,把学生的养成教育目标落到实处。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新时期的家长要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形成正确的德育理念,积极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形成家校共育机制,促进孩子的养成教育。不要把智育作为唯一目标,以分数去评价孩子的成长,要通过养成教育使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
(二)重视家校共育,落实德育目标
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主要的教育者,孩子养成教育更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要务。在校本化养成教育实践中,家长要以合作的态度,积极配合学校的德育,以家校共育中“一家亲”项目为载体,落实学生养成教育的目标。学校每一周定期邀请有教育特长的家长来学校为全班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联合集团化办学关联学校开展家长沙龙活动;每学期,学校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通过各项家校共育举措,家长可介绍自己的家庭教育经验,分享德育成果,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家长可承担学校秩序的维护职责,抽时间护送孩子过马路,带领他们到社区参观,协助教师参与学生研学管理等,培养孩子的成人意识。
总之,在小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中,学校和家庭的作用与责任同等重要,二者要紧密联合在一起,建立家校合作机制,积极探寻养成教育校本化道路,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