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外中资企业应对社会风险的中国智慧

2022-03-03伍先禄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周易智慧企业

伍先禄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06)

一、引言

中资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202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中资企业对外投资总体保持活跃,对外直接投资1537.1亿美元,流量规模首次排名世界第一,中资企业在全球投资的影响力不断扩大[1]。与此同时,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和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的叠加冲击下,中资企业海外投资和经营面临的社会风险日益增大。企业所面临的社会风险是指企业因片面追求自身的利益,忽略了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与利益而引发的企业经营危机。社会风险产生者的行为主要为社会组织、民众对环境、劳工、宗教因素没有满足利益需求而产生的抗议、争端[2]。近年来,海外中资企业牵涉的环境、劳工和宗教等社会风险时有发生,已经对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经营造成了不利影响。表面上看,社会风险发生是利益问题,其背后是天地人的关系问题。世界上很多跨国企业都非常重视运用《周易》《论语》《孙子兵法》,就是因为这些中华古籍中所讲述的处理天地人关系的道理在今天仍然有用。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运用这些中国智慧来解决海外中资企业可能面临的社会风险。

二、研究综述和问题的提出

自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学界一直关注中资企业的海外风险处置问题。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社会风险的界定与认识。施国庆等将海外企业面临的风险分为:生物环境风险、政局不稳风险、经济风险、社会环境与舆论风险等[3],姜艳文等认为中国水电企业的海外风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及个体等方面[4],张锐连等则认为海外社会风险源于宗教、劳工保障、妇女权益、公众健康、征地补偿与移民安置等因素[5]。向鹏成等则通过解释结构模型(ISM)构建社会风险的递阶结构关系,采用优化的MICMAC模型计算不同因素的驱动力和依赖性,建立对社会风险的认识[6]。二是分析了社会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应对策略。R Mudambi和P Navarra的研究发现投资国与被投资国之间的文化融合程度,与企业在投资所在国面临的管理、经营的文化冲突具有正相关性,即文化融合程度越高,文化风险也越小[7]。熊苇等发现中资企业在哈萨克斯坦面临较严重的社会性风险,主要因为中哈两国存在风俗习惯、民族宗教等巨大文化差异[8]。Shigeyuki Goto也指出要控制社会风险,需要协调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9]。三是分析了中华文化在应对社会风险方面的价值。侯林、周锦提出,海外中资企业的对外投资成效需要运用中华文化智慧,实现对外投资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协同发展[10]。

综上,学者们对于企业应对社会风险的重要性和策略已有较多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是,关于借鉴中国智慧等文化资源应对社会风险的研究还不多。中国智慧在应对世界性社会风险和危机方面有着独到的价值,中资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中国智慧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

三、中华文化对于社会风险的认识

中华民族是一个风险意识很强的民族。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发现,在经历了无数次自然灾害和战乱等人为祸害之后,古代先贤们对于风险和危机已有系统而深入的思考,形成了对于本民族和全世界其他民族均有启迪和借鉴价值的思想,这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宝贵遗产,应该充分挖掘和研究,发挥其时代价值。

古代中国人认为未来是可知的,但又是不确定的。《周易》是中华文化典籍中的瑰宝,成书于三千年前,历代相传是周文王所撰。《周易》也被称为易经,历代公推为群经之首、万经之祖、诸子百家之渊源、中华文明之根脉。在古代,《周易》是一部占卜的书籍,讲的是预测未来的规则,书中充满了哲理思维。在这部经典著作中,风险意识是一条主线,这也是这部巨著思想意识的基点。从《周易》等中华文化经典中的相关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明对于风险的认识。

(一)社会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普遍性

社会风险到底是什么?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并没有明确的阐述。但是,《周易》的一个主要用途就是预测未来的风险,该书所描述各种风险定然包括了社会风险。从《周易》六十四卦爻辞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解释来看,风险就是一种不确定性,而且风险是无处不在和无时不在的。那么,这其中的逻辑关系如何?这可以从“周易”中“易”字的含义看出来。所谓“易”就是变化,意思是,万事万物总是变动不居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是这种不断的变化导致了事物的不确定性,而事物的不确定性必然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风险产生。从总体上看,《周易》的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蕴含了各种“变化”的不确定性情形。《周易》的作者就是想借此告诉人们,万事万物都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正是这种变动不居会给人们带来“凶、悔吝”等各种风险性后果。《周易》还有专门讲述风险的卦叫做《坎》卦。“坎”代表水,寓意险和陷,这是两险相重叠。该卦的卦辞说:“习坎”,“习”有重叠之意,“坎”意思是险和陷,“习坎”就是面临多重不利的风险,处于险象环生的高风险境地。该卦的寓意就是风险是无处不在和无时不在的,人们要生存和发展,就要谨慎行事。《周易》的其他卦,比如《屯》《噬磕》《蛊》《蹇》《大过》《剥》《明夷》《损》等,也都侧重于各种事物所处风险环境的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周易》中也有一些看似寓意“和顺”和“永恒”的卦爻。是不是这些卦爻就没有蕴含风险和变化呢?当然不是。比如:《小畜》和《大畜》都是蕴含丰收喜悦的卦爻,它们分别象征小积蓄和大积蓄。当一个人有了衣食无忧的条件后,是否可以高枕无忧、无所顾忌呢?该卦的卦爻辞给出的答案是:要居安思危和小心谨慎,否则就会有“舆说辐”(辐败车翻)(《小畜·九二》)这样的凶险[11]。而在《乾》卦中也蕴含了相同的道理,一个人即便是获得了“九五”的尊位,也要小心谨慎,否则就会出现“亢龙有悔”这样的颠覆性局面。《周易》中的《恒》卦从字面意义上看就是恒久之意,但是,该卦是由“风”与“雷”这两种卦象组成,它们是变化不居、转瞬即逝的事物。这就是说,该卦告诉人们,所谓“恒久”其实就是变化之永恒,非变则无“恒”可守。由此可见,中华文明对于风险的思考是比较深刻的,这些智慧在今天看来,依然符合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原理。

(二)社会风险的产生源于失“正”之位

风险的产生有主客观原因,这不难理解。但是,在中国古代先贤看来,风险的产生是因为事物背离了它应处的正确位置,即所谓:失“正”之位多凶险。在《周易》的各个卦中,“二”“五”的爻位是正位、也是吉位,而其他的爻位因为属失正之位而大多凶险。偏离“二”“五”的爻位被视为“失正”。从《周易》以“天道”悟“人道”的初衷来看,这个“正”可以理解为“规律”或者“人间正道”。

中国古代先贤认为,坚持“正”位是个人抵御各种风险的前提条件。一个人偏离“正”位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太过”,二是“不及”。《乾》卦第四爻辞:“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四”之位已快接近“正”位,可以说,此时是凶少吉多,但毕竟还不是“正”位。一个人在没有达到中正之位时,即使无咎,但因有利条件尚不够,时机还不成熟,若贸然行事,必将遭遇风险,这就是所谓“不及”之险。而《乾》卦第六爻辞“上九,亢龙有悔”则形象地表达了过于中正也必将导致有悔的境地,这就是所谓“太过”之险。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咎”“凶”“悔”“吝”等不利局面。如何才能坚守“正”位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小心谨慎地对待自己采取的行为。我们从众多的卦爻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智慧,比如“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周易·易经·乾卦》),这就是说,一个人始终是白天勤奋努力,夜晚戒惧反省,虽然处境艰难,终究没有灾难。在为人处世方面,君子应该坚持忠贞守信,经常检点自己的言辞行为,加强道德修养,树立诚信威望,才能建功立业。

(三)应对社会风险的关键在于加强修炼

社会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在社会风险面前是否无能为力?中国古代先贤提出所谓“尽人事”,实际就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

一是加强德性修养。修炼自我可以远离灾祸和得到福报,这本是宗教文化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入世文化,却有着同样的理念。《周易》被认为是一部预测风险的书籍,但其实德性修炼是该书义理结构的重要组成。据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的统计,《周易》六十四卦中直接提到“德”字的就有十四卦。其他数十卦,虽未直接论“德”,但通过其内容也可观“德”的重要价值。《周易·坤·象传》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地,卦象仍为地。地承顺天道,其势是顺于天。其体厚,能载万物。君子观此卦象,从而取法于地,以宽厚之德容载万物,以厚德育人。《周易》中有两句经典言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传·文言传·坤文言》),这两句话生动地描述了德性修炼与家庭幸福和消灾避祸的关系。《道德经》第七十九章中也有“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一说,这就是说,上天公正无私,但它总是眷顾善良有德之人。行善符合天道,行善之人就是顺应天道的人。孟子曰:“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可见,德性修炼是中华智慧中获得幸福和远离风险灾祸的上策。如何加强德性修炼?最重要的办法就是要抱有仁爱之心。孟子对此的阐述是:“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此外,孟子还提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孟子·离娄上》的著名论断,这是对为政者加强自我修炼的忠告。中华文化中的德性修养智慧符合人性发展的规律,在今天仍然没有过时。

以德治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智慧。自古至今的无数仁人志士都致力于锤炼自身的道德修养,就是秉持这样一个信念:有“德”之人方可有所作为。养德是成就一切功业的前提,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对功名之位的追求和对自我德性的修炼上,古人是把德性修炼放在第一位的,正所谓:“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张衡·应间》)。

二是培养“见微知著”能力。加强自我修炼还包括观察能力的自我培养。在应对外部风险方面,中国古代先贤强调所谓“知几”的洞察力。“知几”,就是捕捉事物变化微妙细节的能力。一个人具备了知微知彰、以小见大的能力后,就能通达应变,避祸患于肇端。《周易》中的每一卦、每一爻的关联与推演都体现了“知几”的关键作用。坤卦中的“初六,履霜,坚冰至”这句卦爻辞是对“知几”智慧的生动描述。这一句的意思是,当天气变冷、寒霜降临时,一个人就要想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那就是:地上凝结坚冰的时候随后将至。这句卦辞其实表达了一种“见微知著”的智慧,即:一个人如果在平时不注重除“霜”这样的小事,就有可能陷入“坚冰”这样的风险,这些理念深刻影响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有很多概括“知几”智慧的成语,比如“谨小慎微”“见微知著”“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等等。

三是养成“慎终如始”的习性。“慎终如始”源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原文是这样的:“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做事情,常常可能在快要成功时失败。因此,如果在事情快要完成之时,也能保持开始时那样的慎重,必然取得成功。

分析历史上很多“功败垂成”的案例,其原因无非就是当事人不懂得“慎终如始”的道理。在开始干一件事的时候,人们往往是以一种勤勉的态度去做,而等到事情将要成功的时候,却可能不再谨慎以待,结果让自己功亏一篑。所以,在任何时候,“如履薄冰”才是规避风险的最佳态度。

古人还提出了培养“慎终如始”习性的路径和方法,比如“慎独”“自律”“立信”“守恒”。“慎独”之“独”意指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这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监督。“立信”讲的是要树立自己的信用。古代有许多“立信”的名言,比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守恒”就是所谓坚守正道,《易经·恒卦》讲的就是“守恒”的道理。《恒卦》九三爻辞写道:“不恒其施或承之羞”,意思是不能持之以恒地保持美德,便会受辱、蒙羞,这就是成语“持之以恒”的来历,持之以恒也是战胜困难和风险的法宝。宋朝诗人杨万里有诗曰:“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人在奋斗的过程中,常常面临重重困难,就像要翻过一座座山,如果没有恒心和毅力,朝三暮四,是很难到达成功的彼岸的。

四是保持“韬光养晦”的耐力。如上所述,“守正”是远离风险的重要方法。不过,在没有达到“正”位之前,需要保持韬光养晦的耐力,不断加强自我修炼,厚积智慧与德性。中华文化价值观主张低调行事,即便自己修炼有成,也不要张扬。凡事都要注重掩其锋芒甚至向外示弱,才能在危机中保全自己。

《周易·明夷卦》就是告诉人们要注重“韬光养晦”之道。明夷卦的构成是:上坤下离。上坤为地,大地平坦为夷,下离(离卦代表火)为明,所以称“明夷”。明夷卦展示的离下坤上之卦象,是火入地之象、日落之象。因而,“明夷”表明的是失意,人生面临极大风险。如何化解?这就需要学习箕子的智慧。该卦的六五爻位是“正位”,六五爻辞曰:“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明夷是《周易》中唯一有明确历史史实人物(箕子)的卦。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韩非子·喻老》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商纣王让人给自己做了一双象牙筷子,别人不以为然,箕子知道后就感到很可怕。箕子从商纣王的奢靡生活预测该王朝必将日落西山、无药可救。有人劝他离开商纣王,但他不愿以自己之英明彰显君主的恶德,没有选择离去。但他又不愿助纣为虐,于是只好披散着头发,佯装发狂,在箕山这个地方隐居下来,等待昏暗的过去和光明的到来,他也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周武王打败纣王后,曾恭恭敬敬、诚惶诚恐地求教于箕子,箕子就把“洪范九畴”治国大道传授给周武王。可见,明夷卦的精髓要义就是当一个人遇到逆境和陷入风险旋涡之时,唯有以韬光养晦、艰贞守正、等待时机方能最终成就大业。

四、海外中资企业可借鉴的中国智慧

中国智慧主要是指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且具有时代价值的理念。全球化时代,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华文化也不断走向海外,许多中华文化价值观不断被国外受众所认知和被认同。文化的普遍性表明,中华文化价值观不仅适用中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同样适合国外的文化生态。在应对海外社会风险方面,海外企业业主和相关决策者完全可以从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为企业在海外的发展排除障碍和风险。

(一)“义利相兼”的经营理念

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西方国家信奉的理念就是“丛林法则”和“赢者通吃”。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西方国家凭借自身强大的硬实力,从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而势力弱小的发展中国家则饱受欺凌却又无处伸张正义。西方企业以强凌弱的霸道行径,以中华文化理念观之,其实是偏离了“道”之正位,一旦时机成熟,必将导致风暴式的社会风险。中国提出的“正确义利观”为超越“丛林法则”带来了希望。

“正确义利观”源于中华文化的“义利相兼”理念。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长达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义利之辨”是中国古代各国诸子百家探讨的重大议题。虽然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义利关系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主张“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孔子提出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就是其中的代表。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正确义利观”,这是中国与周边国家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指针。“正确义利观”的要义就是“要格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12]。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对外经济交往中,我们“要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13],还要“做到义利兼顾,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要切实落实好正确义利观,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14]。

全球化让世界各国命运与共、利益相连。如何平衡不同的利益诉求?正确的义利观给出了最好的答案。正确义利观的提出是基于各国共处地球村和同属一个命运共同体的视角,主张超越利益关系的对抗去寻求共同利益和共生共赢。“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15]可见,“正确义利观”是平衡各方利益的理念,也是让事物归于正道的理念。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就代表了国家形象,中资企业以“正确义利观”规范自己在国外的经济活动善莫大焉。一方面,这有利于维护国家形象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价值观;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企业本身有效规避社会风险。许多中资企业在非洲等地坚持这一理念开展经济合作与交往,赢得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信任,也让企业在当地的发展顺水顺风。

(二)“居安思危”的风险意识

居安思危的风险意识就是要在安稳时不忘忧患,在盛世中不忘动乱。《系辞传》中有论述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16]安危、存亡、治乱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告诫人们对自己的处境和现状要时刻抱有警惕忧患之心。

当前,俄乌冲突和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俄乌冲突在国际政治层面对中国海外企业的经营环境有较大冲击,而疫情催化了“逆全球化”的思潮,给海外中企的经营环境造成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海外中企面临许多新的社会风险。如何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和化解风险?树立“居安思危”的风险意识尤为重要。

一是要下好先手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海外中企要经常考虑以下几个问题:新形势下企业投资环境有哪些不利因素,可能产生哪些不利后果?企业员工的思想会有哪些变化?对企业发展可能有哪些冲击?企业产品的国际销售市场面临哪些新挑战?等等。要综合考虑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以及对企业所在国政府和民众的影响,然后做出预判和相应的准备。TCL作为一家在海外开拓市场的中国家电企业,在居安思危、做好预判方面有自己独到的办法,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TCL从1999年开始在越南建立首个海外生产基地并辐射到东南亚,2004年开始开拓欧美市场,并成功打入欧美市场主流销售渠道。在“逆全球化”国际情形下,TCL进行了快速灵活的战略性调整。通过“让利保市场”、拓展新业务、调整海外产业链布局、分散经营风险、积极调整全球产业布局、加快企业自身的科技转型升级等办法成功化解危机。

二是要做好过程管理,慎终如始。对待任何事情,从头到尾都要慎重,小心处事从一而终,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失败与差错。我们时常因为一些小成绩而洋洋自得,也因为一些大成绩而迷失自我,因为骄傲而自满,不再小心谨慎行事。很多时候,我们没能迎来最终的成功,在半途中功亏一篑,正是因为忘记了“慎终如始”的中国智慧。

(三)“未雨绸缪”的底线思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内涵丰富的底线思维智慧,比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圣人不治已乱治未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积谷防饥”,等等。这些底线思维观念,提醒人们要注重从源头上,或者从肇端上着力,将风险消灭在容易控制之时,这些都属于“未雨绸缪”的底线思维范畴。如果说,“居安思危”是一种古人倡导的风险意识,那么,“未雨绸缪”就是化解风险的思路和方法。

海尔作为中国一家有名的跨国企业,在应对国外的社会风险方面有自己成功的经验,“未雨绸缪”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海尔决策层善于在风险出现前做出研判,做好各种预案。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海尔日本分部就积极准备“突围预案”,做好生产销售双保障,转“危”为“机”,实现了疫情期间在日本的销售业绩逆势上扬。在国内疫情爆发后,海尔智家就对海外工厂可能因此面临的供应链风险进行了研判,预判泰国工厂、越南工厂很可能面临供货的风险。因此,在泰国疫情爆发前,就在泰国提前生产备货,保证了市场需求。正是这种多年累积的前瞻性布局经验,让海尔战胜了许多风险。

当前,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冷战思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阴霾不散,地区动荡、恐怖主义等风险挑战层出不穷,全球治理面临诸多的难题正在考验人类智慧。世界范围内出现的新风险新挑战也可能会影响到海外企业所在地社会稳定,造成社会风险。因此,要从“未雨绸缪”的底线思维出发,将可能出现的问题纳入决策应对的范围之内,提前做好预案,方可从容应对。

要加强对企业所在国情况的了解,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要有预判。一是要加强与劳工组织的沟通。国外的NGO组织对企业员工也有很大的影响力,一些NGO组织通过他们的宣传手段,不断促进企业员工的个人意识觉醒,促进工会组织的发展。而中资企业如果缺少与NGO组织的协调、沟通,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劳动纠纷演变成社会风险的可能性增大。二是要研判环保问题牵涉到的利益纠缠问题。缅甸密松水电站曾是中资公司走出国门的典范,但在开工一年多就遭遇搁置的命运。中资企业在应对环境风险时没有做好前期工作和各种预案,无法在危机发生后平复当地的反对声音。最终在2011年,缅甸总统吴登盛以“民意”的反对为由,暂停了密松的项目。多方之间的博弈让事情的发展无法归于“正”位,难以化解僵局,最终形成了社会风险,中资企业也因此蒙受巨大损失。

“未雨绸缪”的底线思维还要求企业注重知己知彼的策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无论是在海外投资办厂,还是采矿做生意,我们都必须考虑所到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要学习当地的法规和习俗,增进彼此的观念认知和认同。如果彼此缺乏这些基本的了解,即便走出去,也会举步维艰。

(四)“同舟共济”的共同体理念

中资企业走向海外无疑是为了寻找商机,获得应有的利益。但是,企业若要获得安全与合法的利益就必须要考虑企业可能面临的社会风险问题。应对社会风险需要大力宣传利益共同体理念。如上所述,海外的社会风险是各种利益交织所产生的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社会风险或者来自企业外部,或者源于企业内部,但不管怎样,与企业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如果片面追求自身的利益,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引发企业员工罢工甚至破坏企业正常的运营秩序,造成较大的社会风险,企业也会因此遭受额外的价值损失。坚持利益共同体理念是企业应对社会风险的关键一招。这种理念既有助于团结企业内部力量,帮助员工正确认识企业发展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密切联系,又有助于理顺企业与企业外部的关系。

海外中企应当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主体和践行标兵。在国外投资和经营时,海外中企应当秉持正确义利观、可持续发展观,在当地发展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造福当地人民,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五、结语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中资企业面临的社会风险尽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从社会风险产生的规律来看,依然可以找到应对风险的正确理念和方法。中国智慧是具有时代生命力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体现了人类文明的价值共性,对于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社会风险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当然,我们在运用中国智慧应对社会风险时,并不排斥人类社会一切有益的价值理念,在具体实践中坚持“融会贯通、美美与共”的原则是中资企业应对风险的正确选择。

猜你喜欢

周易智慧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甜甜的“蝴蝶茧”
《周易》与《孙子兵法》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