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融·博见·聚焦·塑形
——高中作文教学的生态取向
2022-03-03彭辉
彭 辉
写作是人对自然、生命、情意、人生、社会的生态体悟,在人类发展史上发挥着引领、追求真善美的重要功能。高中阶段,学生思维逐步从感性走向理性,如何在完成应对高考选拔这一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培育他们的写作素养显得极为重要。在生态作文教学探索与实践中,我们认为倡导生态理念,按照、交融、博见、聚焦、塑形这一脉线行进,完成由事物到事理、情理的转变是高中作文教学的基本取向和必然路径。
一、交融:生活、生命、生态的理性状态
生态文明是全新的文明形态,它有机地融合、提炼了数千年来的人类文明成果,更加从生存状态和意义、生命价值本性上关注人类自身。生活、生命、生态相互交融并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之中,且充分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板块里。基于此提出的生态作文有两个重要的指向:一是对与人生存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进行全面观照,即通常所说的写作对象问题;二是对作文的本质进行探索,寻找写作的基本规律和提升范式。二者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彼此联系、彼此推动,使得写作者得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并进行生态之理的磨砺,即遵从自然界的道理、人类活动的事理、人类行为的情理的内化,实现理性健康的成长。生态也是一种规律、逻辑的人类实践,从认知、掌握等学习基本环节出发,作文教学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从说话到写作,从写身边的生活到写对生命的思考,分别落实到小学低段、中高段和中学阶段,实践证明二者综合运用了教育、心理等知识。孔子评论《诗经》的作用时提出“识虫鱼鸟兽草木之名”,足以证明对生活关注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再进一步则是对生命、情感及艺术等进行体验,演绎出了流传深远的诗文经典,启迪着华夏儿女。不难看出,对生活的关注是作文教学的发轫之始。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日趋成熟,更多地关注生命和与之紧密联系的审美、精神、伦理等方面的东西。一旦产生对生命的重视,必然会对生命价值进行寻求,生命活动的生态化就建构起来了,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是什么”向“为什么”的过渡,乃至于对“何处去”的深入思考,并充分体现在阅读和写作实践中。同样是写游记,高中生不但会关注自然、生态现象的客观存在,而且会更多地注入对自身生命、情感体验的审美领悟,乃至进行哲理上深浅不等的思考。之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强调生态因子,就是因为生态思想更关注生命的存在与发展,对生命的重视又助推着生态的进步。从经典历史人文作品及语文学科的内容和考查都能感受到与人类自身生命、思想的紧密关系,其实就是一种最为本质最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因为生物、精神和社会这三重生命构成了完整的人性统一体,美学和哲学视野下的生命成长不是简单的存在,而是受制于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和社会浸润,并在此基础上融合主体经历、认知与感悟。从作文教学角度看,学生的写作不外乎是对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内心世界的体验与感受,这三者是圆融的生态存在,贯穿其中的就是对生命及其价值的认知和感悟。强调作文的生态回归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用最真实、最动人、最理性的文字表达对生命的关注,从而真正意义上促使学生完成生命、生活、生长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博见:表达交流的坚实基础
素材是写作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以无须多言的形式进入高中作文教学活动中。令人担忧的是,本应在义务教育阶段熟练掌握的作文素材在高中时期却显得十分缺位。毫不客气地说,我们对高考优秀作文和平时的佳作的初印象往往是思维缜密、语句华美、论据充分,但真正细读品味总会觉得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立意、表达、论据、论证等都是高考写作技术化的打磨,难以有真实、情感、思辨和创新的文字呈现给读者。我们很有必要再强调一下写作的基础架构,再强调一下对现实生活的真切观照,这对改变用高考素材宝典之类的辅导资料应对考试的不良风气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我们也承认高中的学业压力大,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我们也肯定高中各学科的齐头并进和对薄弱学科或知识点的弥补,但以此为由,弱化乃至于放弃对周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是不足取的,即便是高中阶段以议论写作为主,也需要现实生活的有效参与,而绝不是依靠观点的重组、素材的开发和构思的转接等手段套作就能获得成功的。好的议论文,同样需要写作者具有一种博见品质,即广泛地关注现实生活,达到“见得多,看得远”的效果。《荀子·劝学》中有“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换言之,高中作文提升的活水、源水还是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而不是执迷于在资料的陈窠里寻求写作的秘方。
高中作文的任务驱动非常重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最佳的方式就是选择既经典又具有时代性的话题,有的可以是与高中生切身相关的人生观、学习观方面的话题,有的可以是发生在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也可以是关于自然观、生死观、英雄观等贯通古今的经典话题。这些论题不正既具有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又贴近学生生活吗?(王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M].北京:语文出版社,2021:03.)当然,博见在高中阶段又有新的使命,具体分为直接与间接两个方面:一是真实地走进生活,充分利用周末、节假日体会现实生活。比如回一次故乡,你可以感受到自然万物的亲和爱意、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亲情友情在时光中的沉淀,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对自然、对社会的融入感、家园感、乡情感、归依感,甚至是敬畏感,以情入文自然是佳作良篇。二是全面观察和思考接触到间接素材。学生可通过对看新闻、读报纸、搜网页获取的信息资源进行规范梳理和理性思考,从现实生活和当前社会中得出新的认识和思考。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新冠肺炎防疫中的感人事迹,将其进行整理归纳就是绝好的事理论据,让作文具有真实的新鲜感,洋溢着对万物的生命关怀、权利确证及价值认同。
三、聚焦:认知思维的发展提升
生活的丰富性和生命的多样性孕育出生生不息之美及生态长河之路,人类认知思考的有限性决定了我们要在理性取舍的基础上进行精准聚焦。如前所述,高中生的认知和思维决定了应有的层次与高度,对生命的聚焦自然是一个核心要点,是从外观走向内省的必然要求。主体在生命之流的涌动中潜心于物,身于物化,进而达到心与物、情与景、意与境的“生生”契合,给予生态美化。(盖光.生态文明丛书生态文学与精神生存[M].北京:北京出版社,2020:04.)别小瞧这一个“生”字,它蕴含着古人对生活、生存、生命的思考:生活告诉我们热爱之心,生存告诉我们危机意识,生命告诉我们体悟之感,热爱之心让我们感受幸福、学会珍惜。对生命的关注与思考不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同样有着一定的脉络和方法。我们以刘亮程的《寒风吹彻》为例,作者其实就是在聚焦一个点,那便是对生命的深刻思考。用“寒冷”“孤独”两个关键词串联起了作者所理解的生命,前者勾勒出自然的冬天、心灵的冬天、生命的冬天,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视角切入,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后者则以疏离来突出自己的判定,其表现形式是人与生命、人和自然之间的隔离。这种范式其实就是一种常见的,也是人们极易接受的聚焦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和改进。
对生命的认知程度和切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此提供一个最为基本的聚焦方式,以便在教学中能够举一反三。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而厚重历史文化的民族,志士仁人也积累了丰富的智慧,为后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建构提供了基本路径,亦是文学写作的源头活水,我们不妨以此为方向进行生命的聚焦。第一个层面是人与天地的思考,天就是规律现象,应当领悟遵从,地是世界的万事万物,应当和谐共生。换言之,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对动植物生命的关注即对人自身的关注,在当前自然生态恶化的情形下显得尤为重要。第二个层面是人与生活、社会的思考,如何适应现实环境对人来说显得非常重要,亲情友情、物人和谐相互交织,进行理性思考并以恰当的方式融合同样非常重要。第三个层面是人与自我的思考,自己究竟要走怎样的路,做怎样的人是终生思考和实践的问题,这也是高中生萌生的理性思考。事实证明,我们只有在不断思考中才能找寻到崇高壮美而又纯洁无私的生命样本,进而追求高远的人生境界。
四、塑形:核心素养的逐步养成
领会文学经典在塑造民族灵魂、传承文化精神中的意义,提高审美鉴赏的品位与能力,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陆志平.语文大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J].语文建设.2020(17):40-43,62.)对生活、生命、生态的领悟和实践无疑与语文核心素养紧密相关,是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能力和素养的底子,亦必然影响到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生命个体的多样性和认知实践的多样性,决定了生活、生命、生态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对其进行较为准确的固化,显得十分有必要,这就是一个为生命、生态塑形的过程。塑形的价值和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选定的生命式样进行深入理解,有利于在阅读、写作过程中达成熟能生巧,并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尤其是在写作过程中,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写出思维缜密、认识深刻、富有创新和个性的好文章来。这有别于高考作文的押题、套作,因为它已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和思想,写的东西都是发自内心的阐述。二是建构生活、生命、生态模式是高中生成长的必然需求,是将实在、物性的自然和社会,转化为人性、德性、情性和理性的认知,这其实也是一个“三观”塑造的过程。如此探索与实践能引领学生善待自我,尊重他人,服务社会,追求高远的人生境界,以敞开的心态面对现实和未来,使之成为一个真正有人文精神和优秀品质的时代新人。
塑形一方面是水到渠成的内化,是心智的不断历练和完善,另一方面是生命个体的有意识追求和探索,具有独特性、深刻性和灵活性。生命价值的认定和追求范围广泛多样,难以绝对做到知行的完美统一,但优秀传统美德都可以成为自我的一种或几种选择,比如将诚信、爱国作为自己的塑形方向,可以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等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创设,持之以恒就会塑造出具有个性化的特色。生命维度的塑形更需要一种深刻性,对其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入思考不可或缺。以逐梦为例,在教材读物中,我们可以同品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梦想,我们可以探寻马丁·路德·金的“所有的人以不可剥夺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梦想;在时事热点中,我们可以赞美钟南山院士控制疫情的梦想,我们可以思考“一带一路”的梦想。对其延伸导向深度达成塑形后,不仅能对接作文命题,更能找准成长的正确方向。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认知的变化、聚焦的延伸、思维的拓展,会推动已经塑形的生命感知的调整修正,因而很有必要加以灵活处理,达成思维发展和个体成长的生态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