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下水”有道,学生“下笔”得方
——我的作文教学观

2022-03-03曹洪彪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作文语文教师

曹洪彪

在当前“双减”大背景下,让教师会教、愿教、乐教,让学生会写、愿写、乐写,有效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成了作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中国文章学研究会、《新作文》杂志社联合举办了“‘文章杯’语文教师‘下水作文’大赛”。大赛取得圆满成功,教师的参与热情让人感动,涌现的佳作更让人激动。尤其是教师“下水”作文和先进的写作理论不谋而合,更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开辟了一条新路径。我认为,教师只有“下水”有道,学生才能“下笔”得方。

“教师下水”是叶圣陶先生1961年在为《文汇报》写的《教师下水》一文中倡导的。叶先生认为:“语文老师练笔,通讯社人员练笔,目的并无不同,都是为做好所担任的工作。”因此,他主张教师“下水”,并对教师“下水”作文做了进一步阐释: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做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这无非希望教师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样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才能做到得心应手,给学生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

叶圣陶先生关于教师“下水”的提法,早于国外,且与其他类似的先进写作理论不谋而合。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更深入地阐释了教师“下水”作文的科学性。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人类行为的形成一是靠直接经验的学习而进行反应的结果;二是靠观察榜样的示范行为,即进行间接经验的学习。人类大部分行为是靠观察榜样行为而习得的。”由此可知,教师“下水”写作为学生提供观察的榜样,在观察、揣摩教师写作优点与不足的过程中,学生会编码储存,随后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最终提高写作能力。这个理论不仅和教师“下水”作文相吻合,而且更细致地描述了整个过程。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谈到,当他写的作文或短诗触动了学生的心弦时,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美国的唐纳德·格雷夫斯教授也有类似的比喻:“陶器工艺课教师会示范制作陶器的方法,而不是把陶土塞给学生就了事;钢琴老师也不会让你自由发挥,他一定会做出优美的示范;同样,教师应具备高超的写作技能,才能正确有效地指导学生。”马利云在《美国凯利老师写作教学实践的经验和启示》中,提到凯利老师的“过程示范”;易英华在《美国式的“下水作文”》中,也提及凯利老师在学生面前写作并展示给学生看,修改初稿再向学生展示二稿,接下来再深入修改。这种“深度下水”,对学生的写作指导更有意义。

教师“下水”作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叶圣陶先生曾说:“一个语文教师不仅要能做精要的讲授,而且要能出色地作文。这是语文教师应有的基本功。”苏霍姆林斯基也持同样的观点:“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语文教师能否写好作文,和学生能否写好作文有直接关系。只有教师的写作水平满足了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需要,写作教学的春天才可能到来;只有语文教师具备了让学生学会写作、写好作文的教学能力,写作教学的理想目标才可能实现。

教师经常自觉地“下水”写作,平时必然会去广泛地阅读,拓宽自己的视野;就会用心体察生活,反思人生;就会考虑语言的组织建构和遣词造句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无形中就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叶圣陶先生有更明确的说法:“教师之所必须自励者,一则自己善读善作,心知其所以然;二则能真知语文之为何事,而不旁骛耳。”此话堪称语文教师的座右铭。

教师“下水”作文,更能为学生写作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教师“下水”,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更容易激发学生对身边源头活水的观察;教师把一些方法用到写作中,也能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教师真切地抒发感情,更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的心灵产生共鸣,情操得到陶冶的同时,也能去撷取自己生活中感人的瞬间……这样能激励学生真正走进写作的世界,带着写作的冲动和欲望去表达,逐渐爱上写作,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师“下水”,才能真正发现学生写作中的问题和症结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顾之川先生曾言:“教师的指导往往隔靴搔痒;有了写作体验,教师的指导就能对症下药。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注重亲身体验。体验,不仅指学生,教师也要体验。师生的共鸣往往产生于共同的体验,而共鸣是教学的崇高境界。我衷心希望,青年语文教师都能写一点‘下水文’。”如此,对教师的“下水”就有了比较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下水”有道,学生才能“下笔”得方。教师“下水”展示为文之“道”,学生才能循“道”得方,做到意至言随,文从字顺。

教师“下水”作文,要贴合写作目标,有的放矢。教师为学生写的“下水”文,要紧扣当次写作目标要求,起到示范作用。不论是训练写人记事,还是摹景状物;是训练发挥想象,锤炼语言,写出让老师眼睛一亮的比喻句、拟人句,还是专项训练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是训练议论文的并列式结构还是递进式结构,抑或是训练递进结构中有小分论点的并列结构;再或者是纯粹的思维拓展训练……这些具体类别中的小目标都给教师的“下水”规定了既定的目标。教师下水不是“自由泳”,而是“示范泳”。

教师“下水”作文,形式要多样,可以根据具体的训练目标采用不同的形式。对于难度不大的单元写作训练,可以采用片段式“下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又能培养其创新思维。对于作文难度较大或题型较为陌生的写作训练,教师不妨尝试采用全篇式“下水”,帮助学生学习整篇作文的写作思路、谋篇布局、抒情达意,引导学生构思谋篇,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如果教师在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时,读到某些篇目特别出彩,值得孩子们借鉴其情致、构思、写作方法,不妨进行“搭桥式下水”,将课内、课外文章作为“搭桥文”,师生共同参与写作,适当做一些读书笔记,将“读、品、练”相结合,进行写作训练。

根据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也可以示范“病文式下水”,帮助学生发现写作中的不足,了解自己的作文处于什么水平,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向优秀范文学习是一种学习,在病文中找缺点同样是一种学习。如果教师针对学生作文中常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写点“病文”,请学生找出“毛病”,从而反思自己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既可以避免千篇一律、徒劳无功的泛泛批改,又帮学生找到了写作能力提升的“最近发展区”。

教师“下水”的呈现方式,也可以因不同的目标而多样化。教师“下水”的呈现,可以是在写作前、写作中、写作后。不同的训练目标,教师展示“下水”文的顺序也不一样,收到的效果也会有差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决定“下水”作文的出场时机。同时,展示方式可以采用纸质文本呈现,也可以采用多媒体展示,甚至可以用自己的公众号自媒体展示。多样化的展示方式,让作文课更加丰富、有趣、充实,学生乐写,教师乐教,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写作氛围中,冲破写作的禁锢,慢慢喜欢上写作。

倡导教师“下水”作文,已有不少有益的尝试。2011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前,让四百多位作文阅卷教师,在没有阅读“评分细则”的情况下,用一小时独立完成当年的高考作文“拒绝平庸”。采用这种方法,意在让阅卷教师回到教学岗位后,带动其他语文教师写“下水”文,逐渐养成教师“能说能写”的教学能力,开拓作文教学的新局面。

在试图让每个学生学会写作的征途中,值得记下的太多太多,从一开始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学校探索实验,到更多城乡学校运用,再到省内外数以万计的师生中应用;从一开始作为校级课题在班级学校实验研究,到市、省级课题实验研究,再到在教育部规划课题实验研究……期间经历过的艰辛、孤独、快乐、幸福一直伴随着我,我和其他团队成员也一直在新概念快速作文教学中追寻和体验幸福的生活。当一个人能为自己的精神追求而活着的时候,那他会是快乐和幸福的。一个人活着的价值,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而在于他能够给社会留下多少。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认为,教师“下水”作文,其实就是教师放低姿态,和学生一起化为一棵树,在表达的世界中同行;和学生一起化为一朵云,在思维的天空中互动;和学生实现心灵共通,在写作的生命里歌唱。希望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能坚定语文人的理想信念,坚守语文人的勤奋刻苦,坚持语文人的反思感悟,为祖国母语写作教育的美好明天,贡献出更多的聪明才智。

★写作隽语★

1.坚定语文人的理想信念,坚守语文人的勤奋刻苦,坚持语文人的反思感悟,语文教学的理想春天则会指日可待。

2.教师应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让学生学会未来生活和工作必备的写作能力。

3.教师专业成长的三项修炼:勤学、善思、笃行。

4.学习语文要学会听得懂,说得清,读得透,写得好。

5.语文教育研究的三条铁律:求真、务实、创新。

猜你喜欢

作文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圆我教师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