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思”与“诗”间的行走

2022-03-03樊智涛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作文课樱花境界

樊智涛

袁爱国老师的创意作文课充分体现了他的境界语文教学主张,他总是基于生活设计创意作文教学的情境,带着学生在“思”与“诗”的融合共生中拔节,最终奔向更广阔的语文学习之“境”。

一堂《观看之道:樱花与少年》作文课,让所有参与其中的学生与听课教师得到心灵的净化、写作的启迪。这是一堂学习过程可见的生成性作文课,学生的才情犹如四月的樱花慢慢绽开,及至傲然怒放。我们清晰地看到学生的思维走向开放,语言表达逐步变得流畅而富有创意。这堂课为我们提供了创意作文教学实践的样本,值得我们潜心钻研。

一、创意设计写作情境,引领学生凝视生活

袁爱国老师是智慧的,他将“生活”搬进了课堂。整堂课紧紧围绕一张照片展开,这张照片是浙江某校校长在校园偶然拍到一位少年站在樱花树下凝视的情景。照片在课堂中前后出现四次,每一次照片内容都有所不同,不断叠加,逐步升级。

图片首次出现时,只是一树自然之樱花,袁老师引导学生凝视一树樱花,猜花名、观其形,进而朗读欣赏歌咏樱花的诗句,品读樱花内在的神韵。图片第二次出现时树下有一少年。袁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少年站在树下的心理活动,并要求学生为此图拟写标题,为学生根据图片创作诗歌做铺垫。一树一人,他们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学生的思维开始从画内向画外延展。第三次呈现的图片出现在校长的朋友圈。袁老师交代了图片来源以及相关的背景故事,要求学生以校长身份写微信文案,引导学生思考校长发朋友圈的目的,反思当下的教育现状。第四次图片出现在抖音短视频里。事件的关注热度在升高,媒体人纷纷关注这一事件,要求学生以传媒工作者身份写一段评论文字。

生活化教学情境要为学生写作不断搭建学习支架。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一棵树、一朵花、一张照片都需要凝视,它们蕴含着生活的情感与哲思,只是我们脚步匆匆,忽略了驻足欣赏。袁老师不断地引导学生凝视生活,思考画面背后隐藏的人生内蕴,然后用诗意的文字表达自己的个性化思想。

二、静心守护创作时空,分享展示绽放诗意

袁爱国老师的作文课是动静结合的,这是课堂应该有的美好模样。作文课,要给学生充足的“写”的时间,在“写”的过程中真实呈现学生的思维状态。

袁老师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让学引思”。这节课设计了三个写作练习。第一个写作练习用时7分钟左右,学生写诗:假如你就是赏樱的少年,此情此景触动了你的内心,你写下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第二个写作练习用时3分钟左右,学生写话:校长拍下了少年赏樱的图片发到朋友圈,请你为校长朋友圈这幅图写一段话。第三个写作练习用时7分钟左右,学生写评论:如果你是一位主持人,请你为保定电视台“媒体快评”栏目写一段时事评论,观点鲜明,言之有理,200字左右。一堂课学生有17分钟左右的创作时间,袁老师只静静地在行间巡视,带着一双慧眼发现学生的精彩,间或停留在某生面前,悄悄地三言两语做简短指导。这样宁静的课堂,在当下喧嚣热闹的公开课中显得弥足珍贵。

袁老师的课堂又是思潮奔涌、诗情绽放的。练习之余,学生在袁老师的点拨之下,诗意飞扬。那些或直白或含蓄的诗歌,或惆怅或奋发的情感,出自学生内心的真切感悟。“樱花”成了学生寄托情感的意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诗人。学生又是理性的主持人,他们选择恰当的评论角度,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地阐述观点。课堂上,学生在“思”与“诗”之间徜徉共舞、融合共生。

三、寻“道”之路拾级而上,奔向深邃语文境界

袁老师的作文课是循序渐进的。他引导学生的寻“道”之路,其实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

课堂首尾呼应。从初解“观看之道”到再解“观看之道”,学生对“道”的理解多元而丰富,“道”不仅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道理,还是一种规律,更是一种境界。这个“道”不仅教我们写好作文,还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做一个有修养、有内涵的人。它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课堂寻“道”之路拾级而上,从自然的樱花之形到探访中外文人墨客笔下“樱之韵”,符合由表及里的认知规律;从看到自然的景到引发心中的情,触景生情,在“思”与“诗”间构架桥梁,启迪想象力,丰富樱花的内涵;从“看”到“被看”,在角色的互换中反思当下的教育现状;最后引导学生从多元视角发表评论,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袁老师不只是传授写作技法,还引导学生认识道法自然的规律,探寻天人合一的境界;他善于点燃学生创作的激情,在思与诗之间融合共生;他助力学生历练思想,在思与诗之间领略写作的奥秘与生命的真意。

猜你喜欢

作文课樱花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赏樱花
一堂有趣的作文课
樱花
品“境界”
樱花站
马老师上作文课
慎独的境界
一抹樱花粉
“人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