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辩证思维视域下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

2022-03-03王成光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二者专业课育人

王成光,杨 豪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2016 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由此可见,高校要实现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还要发挥课程思政的补充与协同作用,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有力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然而,对于如何推动和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教育体系,这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完成这一历史任务,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处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系至关重要。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

建立二者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模式并非无源之水、空穴来风,其背后有着深刻的价值意蕴,即有利于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落实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以及彰显高校正确的教育方向,这是二者协同育人模式得以建立的必要基础。

(一)有利于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

在中华民族教育史上,注重品行教化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2]品德好坏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社会主义的教育本质在于立德树人,思想品德教育是实施人才培育的第一课,只有首先做好增厚美德,涵养品行的教育,而后才能进行其他专业教育,做到德才兼备。要实现立德与树人的统一,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单靠思政课程这一门课孤立地发挥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所有课程有效协同,共同发挥育人功效,在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全方位育人的前提下,更好地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

(二)有利于落实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

所谓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就是要在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开展育人工作,取得育人成效,“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3]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以来,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存在长期分离,相互脱节的现象。专业课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对思政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思政教育往往处于孤立无援的尴尬地位,这与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是相违背的。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有利于落实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和实现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

(三)有利于彰显高校正确的教育方向

我们的高校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校,是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下,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为社会主义国家培养人才的高校,这体现了我国高校鲜明的教育方向。当前,各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尤为激烈,加之大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易于受到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高扬马克思主义大旗,用马克思主义真理为学生提供信仰支撑,更好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实现这一政治任务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帮助学生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总开关问题,构建精神家园。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辩证逻辑

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密切联系,不容分割的共同体。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不断拓展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正确看待二者“同”与“不同”的辩证关系。“同”的是教育宗旨和任务上的一致性、功能和方向上的共同性、内容和要求上的契合性;“不同”的是课程地位各有不同、思政资源各有侧重、教学形式各有特色。必须准确把握二者间的辩证逻辑,正确发挥二者共同育人的合力,形成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本质联系

1.在教育的宗旨和任务上具有一致性

教育不仅要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而且要思考如何培养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就是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人的创新举措。之所以采取这一举措,是因为二者在教育宗旨和任务上具有一致性。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二者在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和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任务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教育的本质所体现的就是立德与树人的统一,即培养正确为人与正确处事相统一的时代新人。思政课程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主要体现“为人”的育人功效,重在品德的养成;而课程思政则侧重于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主要体现“处事”的教育功能,重在行动的落实。为人是处事的前提,要想做事,先学做人,两者具有内在的联系,两者都践行着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都承担着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任务,是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思政共同体。

2.在教育的方向和功能上具有共同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一项复杂工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所以采取这一途径,是因为二者在教育的方向和功能上具有共同性。即二者在教育方向上都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在教育功能上都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促使二者同向同行,即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协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效,这是对过去长期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截然分开的内在反思。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必须坚持为社会主义国家服务,两者在方向上是相同的。思政课程的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报国情怀和强国志向,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坚定信仰,主要体现的是内化于心的育人功效;而课程思政的功能则在于引导学生将爱国情感、报国情怀和强国志向应用于日常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体现的是外化于行的育人功效,两者在教育的方向和功能上是贯通的。准确把握二者在教育方向和功能上的共同性,是构建二者协同育人体系的坚实屏障。

3.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上具有契合性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契合性主要表现在二者在教育内容上都涵有思政元素,都共生共融于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之中。此外,随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三全育人教育格局的深化构建,在要求上不仅对各门专业课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就课程思政而言,各门专业课要将各门课程的专业性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导向性有机结合起来,以各门专业课内容为载体,充分挖掘其课程背后所隐含的思政元素,将专业课内容与思政课价值有机结合,在体现出各门专业课程独特性的基础上贯穿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深化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其次,就思政课程而言,它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灵魂课程和第一渠道,除了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和主导作用之外,还要注重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有效衔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在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各方面融入德育,让思想政治教育覆盖所有课堂、融入所有学科、面向所有学生,从而丰富思政课程的实际效用。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各有侧重

1.课程地位各有不同

二者课程地位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二者课程定位不同。在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思政课程是排在第一位的,它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的关键课程,即思政课程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居于主导地位,发挥引领作用,必须将其首先建设好。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也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效,但只能在思政课程的引领下,起到协同育人的功效。二是两个“主渠道”的定位不同。有关文件指出,思政课程是社会主义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重视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两个主渠道并非自相矛盾,前一个主渠道主要是强调课程自身的地位,彰显了在高校众多的课程之中,思政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后一个主渠道主要强调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众多的教学环节之中,课堂教学是开展思政教育的关键一环,是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它指明了不单是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而且意味着所有课程的课堂教学都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必须要对所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全面认识,做到合理利用,实现全课程育人。

2.思政资源各有侧重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教育内容上尽管都含有思政教育元素,但二者各有侧重,各具特色。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包括了知识传递、价值引领、能力塑造等多层次多维度的目标。“课程通过自身具有的人物事件素材、方法思想素材、专业领域素材,蕴含了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品德、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等隐性思政元素。”[4]强调以专业课程为依托,将内含于其中的思政元素充分挖掘出来,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作用,因而课程思政中的思政资源,具有碎片化、分散化、隐蔽化的态势。而思政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则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相关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四史”学习教育、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党的精神谱系教育、法治与道德教育等等。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贯穿思政课程始终的一条逻辑主线,具有系统性、科学性、整体性的独特品质。过去我们更多的是强调思政课程中的显性思政资源,而对其他课程中的隐性思政资源认识和开发程度不够,致使思政课程处于封闭式和孤岛式的教学地位。必须看到,二者的思政元素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相互补充,实现共同育人。

3.教学形式各有特色

在教学形式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由于自身的课程性质而有所区别。思政课程在内容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突出思政教育的价值,是承担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载体,是高校进行思政教育的第一课程和首要渠道,在其他所有课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引领作用,其内容具有显著的意识形态性,主要采用显性的教学形式。课程思政主要是以各专业课为其主要支撑学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思政课程相较而言,课程思政主要采用隐性的教学形式,是在进行本专业课程讲授的同时,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以独特的形式充分挖掘其所蕴含的隐性的思政资源,体现其专业课程背后所彰显的人文情怀、思想道德修养等深层次目标,从而达到对学生价值引领的作用。所以,“要设计实施好勘探、采掘、冶炼、加工的工艺流程,做好专业课与真善美的结合,找准不同课程‘结合’切入点,体现到教学全过程。”[5]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所体现的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契合,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渠道和新方式的有益探索,如盐溶于水,润物化无声,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具有独特优势,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者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才能增强合力育人成效,打造合力育人格局。

三、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的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也被称作主观辩证法,其中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6]“运用辩证思维意味着思维主体以对立统一为基本思维理念、以矛盾分析法为主要思维方法,将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念自觉嵌入自身的思维进程,用辩证法的主要规律指导自身的认识活动。”[7]要构建二者同向同行、相互协同的育人体系,就要求我们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既要看到二者的共同联系,又要明晰二者的差异;既要体现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又要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功效;既要明辨两者间如何“能”以保证协同育人,又要防止两者间有哪些“不能”以走出认识误区。

(一)在教育使命方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要同频共振,不能“一刀两断”

在实现教育使命方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完全一致的,二者都肩负着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的教育使命。推动二者同频共振正是实现这一教育使命的内在要求,因此必须在教学中将知识传递、价值塑造和能力养成这三者协调融入、不可偏废。必须使所有高校肩负育人使命,所有课程发挥育人功效,所有课堂成为育人渠道。因此,我们要实现二者同频共振,在教育使命上不能貌合神离,一刀两断。

一方面,思政课程不能只讲授理论知识而忽视能力培养。思政课程具有显著的意识形态性和抽象的理论性,这一鲜明特征要求思政课程必须用理论讲明党性、用真理讲好政治,必须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必须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特质。但是,理论的东西不过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思政课程不是简单的政治口号,更不是脱离社会生活的空中楼阁,而是指导学生改造思想和生活的科学理论,思政课程要用透彻的思想理论回应社会现实,要用强大的真理力量解答社会问题,要用知识服务社会。思政课程在教学中要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要始终贴合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既要讲清思政课程本身所蕴含的理论逻辑,更要指明学生人生道路的前进方向;既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和接受真理,更要在生活中运用和信服真理;既要让马克思主义真理真正武装头脑,更要让马克思主义真理真正指导生活,要真正遵循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价值原则。思政课程的重要目的不仅在于提升学生的思想修养和人生境界,更重要的在于以科学的真理更好地指导生活,服务社会。思政课程不是要培养纸上谈兵的空想家,而是要锻造服务奉献的实干家,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目标不仅在于重视对思想境界的提升,更是要彰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效性。始终做到知行合一,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落实社会主义教育使命。

另一方面,课程思政不能只侧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价值塑造。2020 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强调,“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8]例如文史哲类专业要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引下,引领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教育学类专业要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师德师风培育,引导学生树立甘为人梯、为人师表的职业操守;理工类专业要培育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矢志报国的奉献担当;医学类专业要发扬医者尊敬患者、救死扶伤的崇高品质,让学生树立生命高于一切的医德医风;农学类专业要强化学生懂农爱农情怀,树立兴农强农职责,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战略。课程思政必须要在讲好各门专业课的基础上,将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贯穿到教学全过程,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重视价值理念的引领和升华。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既要磨炼专业本领,更要锤炼道德品质;既要凸显专业教育的作用,更要体现价值导向的维度。

(二)在教学方法方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要各展其长,不能“一成不变”

要打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就必须在教学环节中遵循一定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这些方法既是实现二者协同育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体现二者自身规律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思政课程要旗帜鲜明“言马”,重在“讲”。首先要讲好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旗帜鲜明地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指引,侧重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讲授,让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要突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讲授,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紧密联系,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注重梳理中华民族从近代救亡图存走向民族复兴的曲折历程,侧重对“四史”的讲授,让学生领会中华民族选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逻辑;《思想道德与法治》要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和法治观,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自觉维护国家宪法和法律,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其次,要讲好典型案例。例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战胜新冠疫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大国担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摆脱绝对贫困的成功案例,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从而坚定“四个自信”,彰显思政课程的价值引领。

另一方面,课程思政要潜移默化“融马”,重在“融”。首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课程思政要在上好专业课程的前提下,根据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植入思政教育。例如,在理工类专业教学中,要把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理性分析和妥善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和矢志报国的爱国精神;在农学类专业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激发学生自觉服务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投身于乡村振兴的奉献精神;在艺术类专业教学中,要倡导学生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文学艺术观念,注重丰富学生的艺术涵养和审美视野,创作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时代中国艺术。其次,在专业实践中融入思政教育。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练就实际本领,提升操作能力,始终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培养学生树立创新发展、艰苦奋斗和为民服务的“三牛”精神;注重将校园的第一课堂和生活的第二课堂有效衔接,以理论服务社会,用知识引导生活,鼓励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培养创造意识和动手能力;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注重对社会内容的挖掘和应用,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做到两者的有效结合。要鼓励学生扎根中国大地,在实干中奉献自身所学,在奋斗中锤炼坚强品质,这是课程思政本身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

(三)在教师队伍方面,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要内外兼修,不能“一枝独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师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这六个方面下功夫。”[9]对于所有教师而言,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就是于内要厚植道德修养,于外要夯实专业技能,二者缺一不可。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要在这两方面同向发力,互进互促,共同承担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共同打造三全育人教育格局、共同构建协同育人教育体系。

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在加强交流中提升能力,要在研读经典中提高素养。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敢于、善于进行跨学科交流,要善于从不同学科中提炼核心价值,要在与不同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交流中厚植思政元素,让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更有说服力。要积极主动与其他专业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努力突破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壁垒,强化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互通互联,形成以理论引领专业,以专业彰显理论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技能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具备情怀要深、政治要强的教师素养。马克思曾说:“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10]思政课教师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其本身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较高的政治修养,为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始终加强对经典著作的研读,在学习经典中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做到用经典育人,用经典修身,只有把握思政育人的“源”,才能做到思政育人的“专”。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弘扬思政教育的职业精神,要始终不忘思政教育的初心使命,要始终练就思政教育的过硬本领。要善于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积极调动课堂的积极性,努力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

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要以加强政治修养为前提,以强化能力运用为关键。首先,专业课教师要重视加强自身政治修养。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主要是将思政价值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之中,然而,由于各个专业的差异,思政元素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专业课教师必须对这些思政元素有所了解,然后才能去教育学生。所以,专业课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课程思政教师培训班,要多学习、阅读和体会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书籍或文献,还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学习,在跨学科交流中强化自身理论修养,坚定政治方向。其次,要强化专业课教师的能力运用。掌握思政理论的目的是更好地运用于课堂教学,这就涉及能力运用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努力增强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统一的本领,在课堂上要以不同专业内容为基础,以学生关注的领域为切入口,找到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密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专业课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之外,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主动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及时洞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学生在学习上的困惑和生活上的困难要及时了解并主动帮助,既要做学生学习上的传道者,更要做生活上的引路人。

总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辩证统一于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之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异。要推动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构建,处理好二者协同育人的关系,必须以辩证思维为指引,在理论上明晰二者的辩证逻辑,在实践中强化二者的交流互鉴,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找到二者的共同发力点,从而更好地贯彻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更好地提升协同育人教育实效,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

猜你喜欢

二者专业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摇曳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