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研究

2022-03-03俞睿江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统建设

俞睿江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带领人民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胜利,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看乡村的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要依靠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要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所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举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先进的意识形态,不但具有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路径,引领乡村文化建设,促进村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条件

乡村文化是村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精神成果。乡村文化振兴历经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历史方位来看,乡村文化发展同意识形态的引领不可分割,也同样蕴含着历史的传承与积淀。从文化思想角度来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文振兴的基础,革命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滋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发展的内核。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

在传统乡土社会时期,人们以部落和氏族的方式聚集起来,建立血缘为核心,宗族为中心的农耕文明。宗族思维和意识由血缘与土地紧密连接,形成了利益共通、价值共通、道德观念共通的乡村共同体。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群体文化,拥有浓厚的人文精神和底蕴,国家权力通过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伦理与学术话语,建立乡村文化领导权,管理和影响乡村文化的建构。

乡村文化在意识形态的引领下得以发展,形成最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譬如勤劳俭朴的价值观,村民们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辛勤耕耘,以勤俭为荣,“成由勤俭破由奢”便是阐明了个人、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与勤劳俭朴紧密关联,勤劳俭朴的生活观念也传承至今,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风尚。还有实事求是的治学观、家国天下的道德观、民贵君轻的群众观、团结友爱的生活观等优秀传统文化也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化蕴含了中华文明上千年的人文精神、道德观念和家国情怀,是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文明演进中不断沉淀,成为中华文明的赓续和乡村文化传承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1]。因此,在乡村文化振兴实践中,应当尊重乡村中优秀的民风民俗,厚植乡村文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夯实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秉持勤劳俭朴、以和为贵的优秀传统,将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的思想观念融入乡村文化发展;将崇德向善,尊老爱幼的道德规范融入乡村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二)革命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滋养

革命文化是党带领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经过艰苦的斗争形成的强大精神力量,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文化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不断成熟。革命文化蕴含着许多优秀文化的精神特质:第一,革命文化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1]。毛泽东坚持文化就是要联系群众,让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在中央苏区时期,中央设立了教育部,目的就是要启迪民智,扫除文盲,将代表先进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同革命文化、传统文化相融合,使得绝大多数的苏区农民对无产阶级政党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第二,革命文化蕴含着崇高的理想信念,促进人民在恶劣的环境中艰苦奋斗,奋发向上,形成了战天斗地、不畏艰险的优秀品质。毛泽东指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2]。正是革命文化深入群众,中国共产党才能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取得了革命的成功。第三,革命文化也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与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在民族面临危难之际,激发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打败入侵者,取得革命战争的最终胜利。

进入新时代,革命文化同样对乡村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贫困发生理论来看,贫困是一个相对的状态,脱贫群众存在随时返贫的可能性,甚至会出现新的贫困群体,村民中“等靠要”“馋懒散”的思想依旧存在,发扬革命文化,就是要将革命精神贯穿于乡村文化发展之中,树立村民的革命文化思维,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品质,传承红色精神,鼓舞更多村民积极投身于美丽乡村的建设事业,为先进文化的不断发展助力。

乡村文化发展脉络,从革命文化到扎根乡土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极大改变了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的先进文化的认识,成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滋养。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核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形成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伟大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党和国家通过政策规章、舆论宣传、学习活动自上而下在意识形态领域牢固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新中国成立之后展开土地改革,保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抗美援朝的胜利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领导地位,这些在乡村各方面开展的运动,改造旧思想、旧生活,确立了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政治导向和政治意识,调动了广大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以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这也成为不争事实。对于文化建设,邓小平强调,只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调动农民积极性。打开国门之后,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对于乡村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外来的糟粕也接踵而至。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村民生活质量得以改善和提升,农村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较大提升,另一方面,西方思潮的进入,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也同样进入乡村,与传统落后文化交织,乡村文化建设的恶性循环逐渐出现,意识形态在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胡锦涛指出,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4]。习近平提出:“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扶贫开发,丰富贫困地区的文化活动,加强贫困地区社会建设,提升贫困群众教育、文化、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振奋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精神风貌”[5]。

进入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得到有力推进,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乡村文化得到长足发展。在取得脱贫攻坚战胜利之后,贫困人口基本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但在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也存在短板。事实上,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长期建设的工程,体现的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治理效能,乡村文化的振兴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文化基础,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沃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乡村文化振兴既是改造贫困文化、稳固脱贫成果,节制返贫,阻止贫困代际传递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乡村人民文化水平,提升乡村文化氛围,消灭绝对贫困的根本举措。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导向性、科学性、人民性对乡村文化建设具有引领作用。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振兴。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精神贫瘠、传统文化式微、西方思潮入侵等问题,要建设好乡村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核心在通过对村民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的引领与塑造,去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一)对村民理想信念的引领

乡村文化振兴是文化建设乡村振兴发展中的重要维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表征的则是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马克思主义更具指导地位。乡村文明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点,意识形态建设是乡村思想政治教育与宣传工作的重心,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理论与思想基础。

理想信念是引领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明灯,凝聚着人民对美好生活和国家富强的信心。革命时期,党领导亿万农民推翻阻碍发展的三座大山,坚定民族团结复兴的理想信念,找到自我价值和意义,摆脱迷信与愚昧,信仰科学和文明,为人民当家作主打下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乡村各类文化产品逐步丰富,而传统乡村公共文化资源逐渐匮乏,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文化建设形成冲击,使得农村人口在理想信念逐步动摇,使得传统乡村文化逐渐凋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文化传播,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断汇聚乡村人民对于美好前景的理想信念,厚植乡风文明,加之贫困地区多是革命老区,革命文化与革命精神的再塑造,提高村民内生动力,更加容易摆脱“扶贫—脱贫—返贫”的循环。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得到重视,文化建设极大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积极向上的思想引导,提升了农民的文化品位和文明认知,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发展。

(二)对村民价值理念的引领

乡村是一个熟人共同体,在全球化浪潮影响下,传统价值理念约束力普遍减弱。科技快速发展给农民提供更多文化视野,但也对村民文化心理带来冲击。在复杂的网络班环境中,村民极容易受到不良的错误的文化信息影响,造成其在价值理念上的判断偏差与错误。错误价值观念的进入对乡土情怀有着本质上的割裂,原本优秀的乡村文化在村民的信仰中淡化甚至消失,这对于乡村文化的振兴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乡村人民的价值理念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国家对多元的价值观念进行整合引导,进而为村民的基本价值取向提供准则和标准。乡村文化建设是党引领人民确立了文化主导性,引导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省意识,深刻思考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自私化、庸俗化、商业化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先进的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发展,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荣辱观,熔铸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练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确立主流意识形态对大众文化生活和文化发展趋向引领。乡村文化振兴应紧跟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统领,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乡村文化相结合,树立崇高的价值观念,培育乡村人民的道德情操和群众意识。

(三)对村民道德观念的引领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 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8]。

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统领村民的道德观念,加强道德观念的建设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前进,市场经济的浪潮也涌入乡村,资本裹挟着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潮在乡村社会蔓延,也让乡村人民现代性意识增强,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在道德观念趋于多元、公共精神趋于式微、集体观念趋于弱化。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阶段,提升农民的价值共识,巩固道德观念的思想基础;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夯实农民道德观念的社会基础;建设乡村文化共同体,增强道德观念的文化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当代启示

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长期且庞杂的工程,建设文化强国需要乡村人民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充分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乡村文化振兴,客观地要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应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提升乡村文化氛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落地生根。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指导地位,坚持创新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指导地位

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依靠广大人民推动乡村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共同繁荣。乡村文化建设既是对中华农耕文明的赓续,也是对西方文化建设经验的借鉴。无可否认,我国乡村文化发展方向始终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体现了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认为文化建设应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做到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相融合,在思想领域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党在乡村发展中将物质扶贫和文化扶贫两抓手,有效治理乡村中个人主义和封建迷信,农民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

但是,随着西方社会思潮入侵,农民文化生活受到影响,文化的需求改变,一些乡村文化活动成为封建迷信的借口,体现为乡村文化发展中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弱化,农民丢失传统道德伦理,失去理想信念,造成越扶越贫的恶性循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乡村文化建设短板凸显,迫切要求党在乡村文化建设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确立,采用文化传播和思想教育等形式深入到乡村人民生活和内心世界,可以阐明政党的思想指向,从下自上地在乡村人民中获得广泛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共识,让人民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自觉构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乡村文化振兴,要做到坚持党的领导,突出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利用党的制度执行力和文化号召力引领中国特色乡村文化的发展方向。

(二)坚持创新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乡村文化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思维指向,市场经济不断上行,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越来越多,而乡村认同感则逐渐流逝,使得宝贵的乡村传统文化丧失。近些年,国家不断推行政策保护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也强调,“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乡村文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与创新关联密切。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千年结成的文化共识。在不同时期,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吸收改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乡风文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在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所达成的思想共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与价值,是解决当前社会各类矛盾的思想源泉。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文化发展,将文化发展转化为人民对于文化的自觉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表征的个人、社会、国家三个维度,体现为传统价值观念的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价值理念的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群体文化,极具人文精神与底蕴,是中国乡村文化的主体,譬如民贵君轻的群众观、道法自然的和谐观、实事求是的价值观、家国天下的道德观。在西方思潮影响下,这些优良的观念受到极大影响,拜金主义成为许多农民的价值观念,极端利己主义成为村民生活道德理念,破坏了原有和谐的乡村共同体。因此,引导乡村人民保持崇德向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等优秀品质的历史传承,也更应当立足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创造乡村文化发展的新内涵。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一贯主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7]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都是基于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现实需要,这就要解决文化发展领域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要从人民利益出发,推动乡村文化发展。建设乡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解决人民的文化诉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的生活中发展文化,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乡村生根发芽。

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以农民为乡村文化发展的主体,强调人民的主体性,讲清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引导乡村人民的文化意识,让乡村人民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文化发展的交融中,产生对乡村文明传承和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自信,能够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社会各意识形态的交流交锋中,凝结出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振兴道路的意识形态特质和文化发展的特色,从而在当现实利益与实践生活相契合时,使得主流意识形态更具有引导性、吸引性和凝聚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党和国家已经在经济建设上取得阶段性成果,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物质条件不满足乡村人民生活的问题,当人民具有一定幸福感和满足感时,就能使乡村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砥砺前行,从内心认知乡村,认知社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熏陶,在先进文化中体会,真正意义摆脱贫困,实现乡村振兴。

四、结语

意识形态引领乡村文化振兴是漫长而复杂的工程,既要求意识形态的建设不断推进,又需要加强乡村文化的发掘,让乡村文化振兴具有强大价值引领,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坚持创新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加快推动具有中国乡村特色、中国乡村气派、中国乡村风格的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道路的形成和发展。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传统建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老传统当传承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