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石潭记》“全石”“卷石”新解

2022-03-03易烨婷聂志军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整块小石义项

易烨婷,聂志军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小石潭记》作为一篇经典的山水游记,几乎每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都选用了这篇文章。对该课文中“全石”“卷石”的注释,不同的版本虽有些许不同,但总体而言是一致的。若从文学和文字学的角度考量,则这两个词语在词性划分、字音推敲和词义分析上,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目前国内关于该文注释的研究,虽有对“全石”“卷石”读音和文字的分析,[1-3];①但仍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本文拟从音义、语法的角度出发,以期能为“全石”“卷石”二词提供一个更为合理的解释。

一、“全石”“卷石”二词注释存在的问题

《小石潭记》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对于这篇古文中“全石”“卷石”的解释,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存在惊人的相似。对于“全石以为底”一句,现行统编版教材中的注释为“以整块的石头为底”;人教版、语文版、北师大版、苏教版、鲁教版中对这句话的解释相对统编版多了一个主语“潭”,为“潭以整块石头为底”;其中语文版、苏教版在解释这句话的同时,又认为主语“潭”可以省略不注。显而易见,目前国内大部分语文教材,都偏向于将“全”用作形容词,解释为“整块的”。

对于“卷石底以出”一句,现行统编版教材将其释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语文版翻译成“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苏教版和鲁教版有细微调整,译成“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北师大版翻译最为精简,即“石底翻卷出水面”;只有人教版(旧版)的注释是“石头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可见,大部分教材习惯于把“卷”看作动词,将其释为“翻卷”,而人教版将“卷”译为“弯曲”,是形容词的用法。同时,人教版明确指出“卷”念“quán”,意思是“弯曲”,而其他五个版本的教材并未对“卷”字注音。这一现象引起了一线中学语文教师的疑问——“卷”到底应该念什么?针对这一疑问,教材责任编辑也作出了回应:其一,“卷”读quán时,是形容词,读juǎn时,是动词。这里是用作动词,因而读“juǎn”。其二,根据教材文言文注音的原则,“juǎn”字是现代汉语常用音,不需要注音。其三,旧版教材注音为“quán”是错误的。[4]此说虽然考虑到了学生的现有文言文阅读能力,采用简单易懂的语义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但从语法的角度考量,仍有些许不妥之处。

首先,只看“卷石底以出”这一句,旧版教材注释选用的“弯曲”这一义项,是将“卷石”看作名词性词组,并无语法错误;其次,将“卷石”译成“弯曲的石头”语义上勉强也说得通;最后,没有根据上下文灵活变通,固执词性,死守常见义项,认为“卷”就只作动词,翻译成“翻卷”。按《王力古汉语词典》,[5](P93)“卷”共有三个读音,读quán时作形容词,读juǎn时作动词,读juàn时作名词。解释为“弯曲”是形容词用法,而“卷起来”是动词用法;台湾地区的《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6]保留了这种解释,且有所补充,读“juǎn”时既可以用作动词,又可以做名词;而大陆通用的《现代汉语词典》[7](P710)删掉了“quán”这一读音,只保留了juǎn和juàn,“卷”字下“卷曲”这一词条既可作形容词,又可作动词。可见,关于“卷石”“全石”二词注释的准确性仍有待于商榷。

二、“全石”应为“泉石”

现行统编版教材把“全石”翻译成“整块的石头”。从生活经验的角度来看,我们日常所见的小石潭几乎没有以整块石头为底的;从语义上看,翻译成“以整块石头为底”有点牵强,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小石潭底部只有一整块大石头;联系下文来看,如果把“卷”翻译成“翻卷”,“全”作“整块”,试问水有多大的力量才可以把底部的一整块石头颠覆过来,使之翻卷露出水面?其中显然有矛盾,露出水面的真正原因应该是“近岸”。

关于“全石”一词的翻译,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周振甫先生将“全石”译成“整块石头”。[8](P258-261)王正畦、顾必先二人整理了《柳宗元集》中出现“全”字的词句,分析了“全”形容词、动词和副词的三种用法,在翻译时引用了柳宗元《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中“石鱼之山,全石,无大草木,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鱼,尤多秭归”一句作为内证,“如果把全石解释为整块石头,那么后面一句就不能说‘无大草木’,只能说‘无草木’。既然是光秃秃的一块大石,又无草木,怎么会招引许多子规鸟来栖息于其间呢?”从而得出结论:“全石”不能做整块石头讲,应用作名词性词组,理解为“满处(到处)的石块”。[2]吴寅密同样认为不能把“全石”理解为“整块石头”,不同之处在于他指出“全石以为底”应是“全以石为底”的宾语前置,“全石”二字应看作“全”+“石”两个词”。介词“以”的宾语是“石”,不是“全石”。在这里,“全”不再是形容词,而是副词的用法,译成“完全、都”,“全石以为底”一句可理解为“(潭)完全用石头做底”。[1]从上述研究成果来看,将“全石”翻译成“整块石头”,并不能完全符合今天自然环境的实际情况。

陈寅恪在论及解读古书的态度时说:“夫解释古书,其谨严方法,在不改原有之字,仍用习见之义。故解释之愈简易者,亦愈近真谛。并须旁采史实人情,以为参证。”[9](P299)意思就是翻译古文时,无论是过去的人或事,都必须按其本义来理解。此说移用于解读柳宗元《小石潭记》,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按照原文,柳宗元发现的这个潭不大,所以叫“小潭”,潭底石头很多,于是称作“石潭”,这句话正是“小石潭”的本意,如果潭底沙子很多,或许应称之为“小沙潭”。从“至小丘西”一句得知小石潭是在山上,又“伐竹取道”一句可以推测出这里人迹罕至,这个小石潭可看做是溪流的上游,此处的山泉汇聚成小石潭,故而水尤其清澈,而潭底应该错落着很多大小不一的石块,并非上述版本教材中注释所指的“整块石头”。

就柳宗元《小石潭记》一文来说,其“全石以为底”的“全石”在不同时代亦有不同写法。搜集整理了九个版本的《小石潭记》,发现“全石以为底”一句在音辨本、文粹本、游居敬、济美堂、蒋之翘本中均作“泉石以为底”,与现行统编版教材写法一致,但没有下断言;四库本《唐文粹》《钦定全唐文》及《文苑英华》则作“全石以为底”。在搜集的个人别集中,有四个版本均将“全石以为底”作“泉石以为底”,如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京本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载:“泉石以为底” ;[10](P382-383)东京图书馆藏《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载:“泉石以为底”;[11](P8)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藏《增广注释音辨唐柳先生集》载:“泉石以为底”;[12](P5)钦定四库全书本《柳河东集注》:“泉石以为底”。[13](P705)而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本《柳河东集》录作“全石”。[14](P289)多人总集中,钦定四库全书本《御选唐宋文醇》亦载“泉石以为底”,[15](P360)而钦定四库全书本《文苑英华》将“全石以为底”抄成衍文“金石以为底”,[16](P184)兴许是抄书时因为形近而导致错讹,原意应为“全石”。另外,钦定四库全书本《唐文粹》卷七十一、钦定四库全书本《钦定全唐文》两个版本所收录的《小石潭记》中也录作“全石以为底”。

对比上述九个版本的《小石潭记》,其中有五个版本录作“泉石”,四个版本录作“全石”。可见,学者们在收录古书时,注重作者本意的探讨和作品情境的还原。录作“全石”则是把“全石以为底”一句理解成“潭底遍布着很多石头”,不管是从语义、语法还是生活经验上都说得通。而录作“泉石”则是把这一句理解为“潭底遍布着大小各异的受山泉冲激孕育过的石头”,这种说法更接近柳宗元的写作本意,更符合当时小石潭的情形,也更能体现作者炼字的精妙。因而“泉石”更贴近《小石潭记》的原本,“全石以为底”在解释时应当作“泉石以为底”,意为“潭底遍布着大小各异的受山泉冲激孕育过的石头”。

然而,关于“泉石”一词,许多权威的古代汉语工具书均将其解释为“山水”。《辞源》中“泉石”的释义一是“指山水。《陶弘景传》:‘有时独游泉石,望见者以为仙人’”,再就是指“犹黄泉,地下。”[17](P1770)《辞海》所收录的第一个义项也将其释为“山水、园林佳胜之处”。[18](P1863)实际上,“山水”由“泉石”引申而来,“山”是对“石”的引申,“水”则是对“泉”的引申。照“山水”这个义项解释,“全石以为底”只能翻译成“小石潭以山水作为底”,很显然于文义上不通。

因此,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推测符合现代汉语用词习惯的引申义。“泉石”二字应看作“泉”+“石”两个词,将名词“泉”活用成具有使动意义的动词,引申为“受山泉冲激孕育过的”,而将“泉石”解释为“受山泉冲激孕育过的石头”。“全石以为底”亦即“泉石以为底”,这一句妥当确切的翻译应该是“潭底遍布着大小各异的受山泉冲激孕育过的石头”。这样的解释似乎更为合理。

三、“卷石”应为“拳石”

现行统编版教材注释中“卷”作动词,并从语义的角度将其翻译成“翻卷”。依此注,整句可译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联系上一句“以整块的石头为底”来看,“有些部分翻卷过来”的情况就显得有些矛盾,这样理解于文义上不合情理。纵观所有汉语工具书,没有查阅到“翻卷”这一义项,显然不能直接作“翻卷”解释。由于潭底错落着大小各异的石头,越靠近水岸,水位越浅,则石头自然会高出水位,不需要翻卷就露出水面来了。因此,高出水位的露出部分与水下的部分,整体看起来,像坻、屿、嵁、岩。

“卷”主要有形容词、动词、名词三种用法。作动词时,一般读juǎn,意为“捲起来”,《王力古汉语字典》引用“《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论语·卫灵公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作为例证。“卷”也可作形容词,读quán,意为“曲”。王力引用“《诗经·大雅·卷阿》:‘有卷者阿,飘风自南。’”“阿”是大丘陵,“卷阿”就是“弯曲的丘陵”。又引“《庄子·逍遥游》:‘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这里的“规矩”指校正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整句意为“树枝弯弯扭扭的,不适合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还有“《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卷’”。这里指的是身材修长,秀发卷曲。[5](P93)若按照“曲”这一义项,“卷石”则对译为“弯曲的石头”,从语法上来看,名词性词组作主语并无问题,但用于还原当时小石潭的情形有些牵强,生活中也未曾见过弯曲的石头。

另外,“卷”读作“quán”时,除作“曲”解之外,赵荷香参照《辞海》对“卷”字的主要义项及读音做了整理,并将其解释为“一斗六升大小的”。[3]《辞海》中确实载有“卷”通“拳”这一义项,并引用了《礼记·中庸》:“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18](P1862)参照《礼记注疏》对“今夫山,一卷石之多”的注释,郑玄注:“卷,犹区也”;陆德明音译曰:“卷李(字)音权”;孔颖达等疏:“言山之初时,唯一卷石之多。多少惟一卷石耳,故郑注云‘卷犹区也’”。[19](P371-372)《左传·昭公三年》载:“四豆为区”,注云:“四豆为区,区,斗六升”。[20](P1235)“区”是度量单位,一区等于一斗六升体积。那么,“卷石”就相当于一斗六升体积大的石头。对于这一点,周振甫先生后来也做过说明:之前在《诗文浅释》中把“卷石底以出”翻译成“潭底石头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是‘完全错了’。‘卷’应读‘拳’,‘卷石’相当于‘一斗六升容量大的石头。’”[21](P5)周振甫直接借《左传》把“区”解释为量器,陆德明、孔颖达等人则并未直接指出“区”表示多大,也未说明“卷”通“拳”这一现象,但可以确定“卷石”是表示大小的。细读《礼记·中庸》,文中充满大与小的辩证,从大、小两面反衬天、地、山、水的广大;用“昭昭”“一卷石”“一撮土”“一勺水”对举,形容微不足道的事物。因此,“卷石”实际上强调的是其容量(体积)之微小。《说文解字》中“区”的释义为:“区,踦区,藏匿也”,段玉裁注:“此言委曲包蔽也。”[22](P1102)委曲包蔽在内,显然不可能很大。如果“区区”二字连用,更是极言事物渺小之状。所以,“卷石”指的是小石块,绝不是大石头,而“区”意为“小也”。

由上所述,“卷”字应作如下解释:音读quán,通“拳”,拳头。结合整个句子结构来看,“全石”为名词性词组,“卷石”也应作名词性词组,意为“拳头般大小的石头”。“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一句则对译成“靠近岸边的地方,随着水平线越来越低,拳头般大小的石块露出水面,有像坻的、有像屿的、有像嵁的、也有像岩的,石形千姿百态,形态各异”。“卷石”是柳宗元从体积(容量)这一方面对小石潭底部靠近岸边露出水面的那些石头进行细致描写,这和上文联系起来,似乎更加准确。此说在《辞源》也确有所据,《辞源》解释“卷”为“微小”,读quán,并指出“卷”通“拳”,注:‘卷石,谓石小如拳’”。[17](P435)

“卷石”和“拳石”等词在后世著作中多次出现。如《旧唐书·阳惠元传》“凡历三朝,殆二十年,国家不敢兴拳石撮土之役”;[23](P3914)又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剑门关皆石无寸土,潼关皆土无拳石”;[24](P98)再如白居易《白氏长庆集》载:“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25](P474)以上的“卷石(拳石)”的释义大致分为两类:其一,表示微小之物(小石块);其二,表示微缩景观。但“勺水”并非仅有一勺之多,“拳石”也并非只有“拳头大小”,我们在理解字词义的时候,还要考虑到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和想象性,岸边冒出的“卷石”,不一定要像现实中的拳头一样大,只是形容石头的个头微小;而石头看起来像坻、屿、嵁、岩,也不一定要像现实中的坻、屿、嵁、岩那么大。这里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微缩景观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石头的形态。因此,“拳石”强调的不是大小,而是形状。

其实,可以用假借来解释“卷”和“拳”的关系。《辞海》第二个义项指出“卷”通“拳”,“卷”字下“卷卷”词条作出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忠诚;恳切”。接着引:“《汉书·贾捐之传》:‘敢昧死,竭卷卷’;颜师古注:‘卷,读与‘拳’同’。按,今多作‘拳拳’。”另一种解释为“零落貌;干缩卷曲貌。”接着引:“韩愈《秋怀》诗:‘卷卷落地叶,随风走前轩。’”“拳”字下有“拳拳”词条,指出此处“拳拳”引申为恳切,司马迁《报任安书》:“拳拳之忠,终不能列出。”[18](P1862-1863)《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也载有“卷”念“quán”音的两种解释:一是弯曲,一是通“拳”,拳头。[26](P160)《汉语大词典》亦指出:“卷”通“拳”。解释为拳头或忠恳貌。“卷”字下“卷石”词条注:“如拳大之石。清魏源《湘江舟行》诗之一:‘采石、黄鹄矶,卷石非雄歫。’”[27](P535)由此可见,“卷”和“拳”确实存在通假关系。

四、结语

《小石潭记》一再被选录进中学语文课本,其文学地位不言而喻。经以上考证,这篇文章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一句,应当翻译为:潭底遍布着大小不一的受山泉冲激孕育过的石头,靠近岸边的地方,随着水平线越来越低,拳头般大小的石块露出水面,有像坻的、有像屿的、有像嵁的、也有像岩的,石形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俗语云:“以其昏昏”,则不能“使人昭昭”。为深化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对有一定难度但又没有深入阐释的注释条目予以关注,通过查阅古籍、汉语工具书等途径探索词语的新解,在教学中制定好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更加精确地进行文言文教学。

注释:

①王正畦、顾必先在《“全石”、“卷石”解》一文中提出将“卷石”解释为拳头般大小的石头,但考证过程稍简。

猜你喜欢

整块小石义项
卜算子·我和大树
腹股沟嵌顿疝整块复位致肠破裂一例并文献复习
经尿道钬激光与等离子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师与书·庄小石
小石鸻与大犀牛
彭黎明 书法作品欣赏
挡住他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Enhanced Precision
动手动脑 环保新主张:笔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