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2022-03-03许科龙波
许科龙波
(1.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2.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一、马克思与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是源与流的继承关系
关于马克思在意识形态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争议主要集中在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所持的批判性态度上,然而,只看见批判而无视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建设性贡献,无疑是肤浅的,所有的真理,都是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地批判与被批判,经得住实践的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同样萌芽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建构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之上。自马克思以后,所有经典马克思主义大家们,普列汉诺夫、列宁等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基础上进行理论及实践的探索与创新,马克思与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是“源与流”的继承关系。这种继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继承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随着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生产和社会分工的出现应运而生的,意识形态同样也不可能是永久不衰的,它既随物质生产和社会分工出现,也必会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社会生产为基础,从意识形态建设出发,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包含自然、哲学、科学、社会历史等一整套体系完备的世界观。艾伦·伍德指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有三重含义:第一重含义是指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批评,这里主要是对唯心主义解释世界的认识论根源进行批评;第二重含义则建立在马克思唯物史观基础上对经济基础所对立的上层建筑做整体性、功能性的概括;第三重含义是指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本身的虚幻性的认识,站在物质基础的对立面将其定义为“空想”性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阐释的批判性意识形态观,主要对其虚假性、空想性进行批评;第二,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时,毫不留情地指出其对现存社会尤其是对统治阶级的维护意识,初步形成了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性立场;第三,马克思在解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时,将意识形态划分到上层建筑范围内,体现出其意识形态观从批判性到描述性的转变。[1]随后,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描述性地用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将所有意识形态囊括其中,削弱了意识形态的批判性,开始逐渐呈现出意识形态理论中性化的意味;普列汉诺夫进一步在其著名的社会结构“一元论公式”中将意识形态作为五大重要组成要素之一,这也体现出普列汉诺夫对意识形态所秉持的中性化态度。列宁在继承马克思及普列汉诺夫的意识形态观的基础上,站在客观中立的角度提出凡属意识形态范畴均要受所处时代的现实条件制约,都必须无条件地与客观真理相符。[2](P2)列宁指出,意识形态是归属于上层建筑的,是作为社会关系层面的上层建筑,是根据一个国家不同阶级的不同形式而客观存在的。
(二)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批判的继承
我们知道,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评主要建立在否定资产阶级的剥削阶级观的基础之上,这种批评于马克思而言,等同于对其他任何存在剥削与压迫阶级的虚假意识形态的批评,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对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批评,他在对马赫主义进行批判时指出,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认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更新,应当用科学的、时代的、辩证的认识论去分析问题。[3](P77)从社会层面上,列宁也继承了马克思对社会意识阶级性的观点,并提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对立阶级在从意识形态的维度看本质上就是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本质上是服务于资本主义社会,其存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则从无产阶级利益出发,其存在是为了反对剥削、维护无产阶级合法权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存在利益相悖。列宁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评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将这种批判深入到了阶级对立的维度。
(三)对意识形态构建思想的继承
基于艾伦·伍德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三重含义,可以看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双重维度,由于第一维度的批判性是显性因素,很多人习惯于认同其批判性维度,认为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本质上呈批评态度,往往忽略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第二个维度也就是建设性,而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对意识形态的理解,作为生产关系层面的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正是最为重要的,马克思对意识形态这一层面的分析,不仅强调了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同时也为他所预言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石和思想武器,需要我们拓展性地去看待。例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意识形态的定位就体现出第二维度的建设性,他指出社会经济结构往往是由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在此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如法律、政治等必须要同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4](P2)在这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础框架下,列宁认为,所谓意识形态,特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所有观念上层建筑。列宁从这一维度看意识形态,并结合本国实际,将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理解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中所说的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积极作用,让其为我所用,使其上升到党性层面,服务于无产阶级政党。
(四)对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的继承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对列宁的影响较大。它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它提供了无产阶级的、科学的、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指出马克思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巩固的基础,并为我们继续发展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研究方向。[5](P338)列宁以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方法论指导,准确阐释了意识形态的概念、功能性及建构体系等问题,并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地应用于实践中,如列宁强调自己是一个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者,但同时他也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辩证地看待问题,一切要结合本国实际,不能教条的死记硬背,他在《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一文强调,要发展的看待马克思主义,不能将其视为枯燥的死板的理论,而要把它作为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的、活的指南。[6]列宁表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为自己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
(一)马克思关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批判切入,发展性地提出两大对立意识形态
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形成的早期阶段,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是持批判性态度的,其批判性理论的发展大体上可以总结为,从以哲学批判宗教到以政治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哲学,进而马克思通过《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对青年黑格尔哲学以及费尔巴哈哲学进行系统性批判,将重点落到对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的批判上,通过经济学批判政治、宗教、法律、唯心主义哲学等一切被其认定为意识形态的理论。最后,马克思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出发,深刻揭露黑格尔哲学中现实维护的虚假的意识,开始将批判的矛头对准资产阶级,犀利地挑明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阶级维护以及通过虚构的意识形态巩固阶级利益的实质,这正是马克思批判性形式形态理论的核心,也正是基于此,马克思消极态度地认为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历史应运产生的现象终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退出历史舞台。[7]
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着重强调对资产阶级整套服务于本阶级统治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不同的是,列宁指出,意识形态应当是不同阶级维护本阶级利益的工具,而不是统治阶级的专利,它的本质应当体现在其阶级性上。那么,当社会矛盾集中在某两大对立阶级中时,就势必会出现两大对立意识形态,只要阶级冲突存在,两大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就无法避免,这两大对立意识形态由于其所代表的阶级的不同,滋生出截然不同的价值体系,意识形态很难去判断其科学性或虚伪性,与马克思所提出的意识形态是反映社会现实的虚拟历史现象不同的是,在这里列宁将其所表达的意识形态发展为两个阶级之间斗争的反映,相较于马克思,列宁更强调两大阶级对立的根本性,这也为后来提出“科学的意识形态”奠定了基础。
(二)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上升到党性层面
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说道“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先进理论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而什么是先进理论,按照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意识形态本不该也不能指导实践,而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才能反作用于实践,列宁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一步发展,将其上升到党性层面,提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先进理论指导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一项重大理论成果。列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基础,将意识形态中存在的阶级性上升到党性层面,体现出他对意识形态的重视,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提出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应当建立党的出版物的原则,并巧妙的将写作者(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早期意识形态的宣传者)比作螺丝钉,把生机勃勃的运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比作机器,他高呼“无党性的写作者滚开!……写作事业应当成为社会民主党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列宁所处的时代,意识形态的传播主要通过出版物,在列宁看来,党的出版物应当是代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他在文中两次提到“全部社会主义出版物都应当成为党的出版物”,可以看出列宁对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高度重视。将意识形态上升到党性层面是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论基石,也极大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他将意识形态同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事业联系起来,并揭示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宣传工具,通过思想上进行统一,将广大人民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另一方面,意识形态转换为意识形态产品的过程以及产品本身的管控权必须牢牢地掌握在无产阶级政党手中。
(三)对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批判
列宁对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修正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批判上,修正主义是指打着“修正”旗号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代表人物有伯恩施坦、考茨基等;列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修正主义特别是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进行猛烈地批判,并揭示出科学的帝国主义产生、发展及本质的相关理论。文化虚无主义是指列宁所处时代俄国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中,以波格丹诺夫为首的一些领导,利用政治便利四处宣传反马克思主义观点,提出所谓的文化自治,实际上是打着民主的旗号站在人民的对立面,试图动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动摇无产阶级的领导,他们对旧文化持全盘否定态度,并将马克思主义也并入旧文化的范畴,主张将其全部摒弃,公然宣布“独立”和“自治”的立场。对此,列宁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他指出文化虚无主义站在无产阶级为他们提供的安乐窝里,躲在无产阶级的羽翼下,提出文化自治,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很荒谬的。[8](P105)列宁对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批评不仅是拨乱反正的过程,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我们指明了什么是科学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
(一)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话语体系
列宁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批判性和中立性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消解了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绝对对立,[9]就如何界定科学性和非科学性的意识形态,列宁指出科学的意识形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且能够起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其二,其所包含的价值观念是客观的,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科学的意识形态”不是凭空出现的,需要完整的理论体系支撑,这个支撑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苏维埃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后,将“科学的意识形态”应用于实践中,提出了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性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列宁以中性化的视角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对阶级性意识形态的批判性不同的是,在列宁看来,如果资产阶级可以利用其阶级便利将其构建的意识形态体系通过报纸、学校等宣传途径灌输到工人阶级中,那么反之,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同样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灌输到工人阶级头脑中,这也为列宁后来提出的灌输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提出“科学的意识形态”的功能性:凝聚核心价值观、维护统治、抵御渗透
列宁在提出“科学的意识形态”后,在实践过程中再次首创性地提出意识形态从功能上三个维度:
其一,凝聚核心价值观。列宁指出,“科学的意识形态”可以作为思想武器通过灌输的途径充实进工人阶级的头脑中,使处在社会底层长期受压迫、奴役的无产阶级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以便实现从价值认同到阶级联合的有效转变;这是列宁著名的灌输理论,灌输理论所提的灌输主要是指向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引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凝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核心。
其二,维护统治。正如资产阶级建立政权后,为维护其本阶级利益构建出一整套意识形态向被奴役的工人阶级灌输那样,苏维埃领导的无产阶级政权建立以后,也需要一套意识形态维护统治,与资产阶级不同的是,这套意识形态具备科学的、完善的、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理论逻辑,是真正意义上“科学的意识形态”,这套以马克思主义为阶级意识的“科学的意识形态”能够最大限度的得到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其他一切受压迫、受奴役的阶级人民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组成一支气势磅礴的军队,维护无产阶级的统治。
其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可以有效抵御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灌输,其灌输主体自然是工人阶级,灌输内容是一整套完整的意识形态理论,要使无产阶级真正接受并自觉抵御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这是灌输的意义所在。[10]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针对灌输论的客观性、受众主体及灌输者有较清晰的阐述,列宁指出工人阶级作为灌输理论的受众主体本身不具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的启蒙需要通过外部灌输的途径,灌输什么由谁来灌输,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学说是由有产阶级中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历史、经济理论中发展而来的。可以看出,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产生并不是依赖于工人运动的自发性,而是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们在实践中思想发展完善的结果。这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灌输,可以有效地抵御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
(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意识形态理论指导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首次实践与应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列宁在政治维度的探索不仅体现在政权建立前通过科学意识形态的宣传,还体现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维护苏维埃政权的合法性时,列宁运用意识形态理论的一系列政策,他不仅十分重视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同时还将其落实到实践中,形成完善的意识形态体系,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凝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另一方面积极抵御敌对意识形态的入侵,从上至下,层层开展意识形态的教育学习,加强党的干部和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使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在动荡的国际环境中得以生存并展现出勃勃生机。列宁这种从政治维度出发探索意识形态的思路,对新兴的苏维埃政权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维度进行政权合法性建构具有一定的作用。
四、结语
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对他之后的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领导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后来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提供了理论范式,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是有借鉴意义的。走进新时代的中国须时刻牢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无论是谁妄图动摇马克思主义这个精神支柱,都必然会晃动社会主义中国的稳定,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荡,将会是党、国家和民族的灾难。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强大思想武器的作用,对列宁等后来的所有马克思主义者思想的研究都需秉持这一点,应当将其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基础上,研究其发展与创新,将发展和创新“去其糟柏,取其精华”地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