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家国情怀 发展核心素养
——以四上《凉州词》教学为例
2022-03-03叶岳情张邦业
文|叶岳情 张邦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王崧舟老师认为:“语文课程立德树人通过以文化人来实现文化自信。”以文化人,如何在教学中予以运用?
本文以《凉州词》(四上第七单元《古诗三首》第二首)教学为例,阐释如何让学生由具体的文字理解到诗歌的意象感悟,再到人物情怀的体会,由此感同身受,汲取力量,建立起自己的家国情怀,落实以文化人的目的。
一、引入诵读,奠定以文化人之基调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汉字都有它的神韵,特别是语言凝练的古诗词,每一个字都经过了诗人的反复推敲。古诗学习中,就是要带领着学生去品读、去体味、去感悟这些文字的深刻意蕴,从而让学生学会语言运用,发展思维能力,提升审美素养,建立文化自信。
师:同学们,泱泱华夏,诗词穿越千年时光给我们构建了一个强大的精神家园。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名家的诵读,一起走进这座瑰丽的精神家园。
(学生观看、倾听名家诵读的配以战争场面的古诗视频。)
师:视频画面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生:战士们英勇杀敌,不怕牺牲。
生:战士们保家卫国,前仆后继。
师:是的,战争很惨烈,但是为了国家的安宁,戍边战士英勇顽强抵御入侵之敌。听了这样的朗读,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我觉得朗读里有一种悲壮。
生:我听出了一种豪迈。
师:是的,一种豪迈之情直冲我们心灵。你知道这几首诗被称为什么诗吗?
生:边塞诗。
师:是的,这就是边塞诗。自古以来,戍边战士驻守边关,文人墨客歌咏边塞,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今天,让我们继续穿越时空,去欣赏另一位诗人的一首边塞诗。
(师板书诗题,生齐读。)
……
以这种大气磅礴的战争场面配以名家诵读开课,将学生迅速带入了古诗的文字之中。同时开启了以诵读为主线,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的言语实践活动历程。古诗的意韵就在这样的诵读中得以彰显,以文化人的学习场域就在这样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得以建立。
二、创设情境,深入以文化人之意境
(一)在画面想象中体会古诗的情境
想象是学习诗歌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在想象中消除了时空的隔阂,拉近了与古诗的距离。在开课欣赏名家诵读视频的情境渲染下,学生在脑海中生成了一种刀光剑影、黄沙漫天、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
师:就这样读着读着,一幅边关生活的画面就在我们眼前铺展开来。此时你看到了什么事物?(出示前两句诗)
生:葡萄酒、夜光杯。
师:(出示图片欣赏、了解)瞧,酒来了,多好的杯子,多美的酒啊!此时,你就是其中的一位战士,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很兴奋。
生:我很激动。
师:读读这两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场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战士们频频举杯,互相敬酒。
生:我仿佛听到了他们连连称赞“好酒!好酒!”。
师:是啊,这是一个多么盛大的场面啊!也许战士们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凯旋而归,正准备开怀畅饮呢!请把他们此时的兴奋、豪放之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师:可是,当战士们正准备举杯畅饮的时候,却听到了什么?
生:琵琶声。
师:(播放琵琶声)这琵琶声意味着什么?
生:催战士们出征。
师: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到这个“催”字上。我们仿佛听到了琵琶声声急如雨,也仿佛看到了战士们出征前的细节,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战士们将酒一饮而尽后就扔掉了酒杯。
生:我仿佛看到战士们穿上了铠甲,跨上了战马。
……
师:是啊,琵琶声声,催促他们放下酒杯,跨上战马,马上出征。多么紧张的气氛啊!谁来把这两句诗读一读?请注意读出变化,前一句兴奋、豪迈,后一句紧张、急促。(生配乐读)
紧扣意象——“葡萄美酒”“夜光杯”“琵琶”,引导学生想象战士们开怀畅饮的画面,将古诗前半部分对葡萄酒、夜光杯、美好聚会的情境渲染到极致,进而通过“琵琶声声急如雨”的音乐情境将这种“美”打破,让学生体会边塞生活的无奈,但战士们并未因此而悲观失望,而是喊出了“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样的豪言壮语,自然引入诗的后半部分学习。“画即是诗,诗即是画”,通过这种富有画面感的想象,学生的思维被激发,表达的欲望被点燃。一次次的想象,让学生走进了古诗的意境。
(二)在情境联想中体会人物的情感
诗的语言凝练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闻一多先生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细节填补文本空白:想象战士们出征前的细节来体会琵琶声声催的紧张,体会军情的紧急、战士们的辛苦;想象战士们从军之时、出征之时等的内心感受来体会战士们为国为民、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师:(出示诗句)美酒已到嘴边,琵琶声声催战。战士们就要上战场了,此时此刻,他们有什么话要对我们说?
生:让我干了这杯酒吧,即使战死沙场,那又有什么可怕的!
生:你不要笑话我们,自古以来,能从战场活着回来的又有几个人?
师:是啊,我们怎敢笑话他们?他们驰骋疆场,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临上战场前喝下这杯酒,鼓舞斗志。即使战死沙场,又有何惧?其实战士们知道,他们每一次出征都有可能——
生:再也回不来了。
师:(板书:几人回)所以,当他们拜别父母妻儿的时候,他们已经知道——
生:古来征战几人回?
师:那他们会对父母妻儿做些什么或说些什么呢?
生:会跪拜父母并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
生:会对妻子说:“照顾好我的父母和孩子,你的大恩我来世再报!”
师:是啊,他们什么都知道,可他们却毅然决然地走上战场。此情此景,从古至今,只要是战争年代,英雄们无一不在重复着这样的慷慨与悲壮。请读——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徐锡麟《出塞》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师:读到这里,想到这些,你认为这是一群什么样的边塞战士?(板书:视死如归)
学生真正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想象合理而细微,感悟到了人物的情感,同时深化了古诗的内涵,从而在真实的语文情境中发展了思维能力,提升了文化素养。
三、统整拓展,凸显以文化人之主题
王崧舟老师指出:“以文化人的化不是灌输,而是陶冶、是濡养、是浸润。”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单元主题,笔者进行了这样的结课:
师:一首《凉州词》吟出了千年前的守边战士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也吟出了古今所有守边战士的家国情怀。有一部讲述现代战士保家卫国的电影,叫《长津湖》,哪些同学看过?有哪些场景让你感受深刻?
生:当我看到美国兵吃着大鱼大肉,而我们的战士吃着冰冻土豆时,我既生气又难过。
生:当我看到战士们冻成了冰雕时,我的心揪在了一起。
……
师:是啊,有人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1300 多年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慷慨悲壮,源自我们中华民族的家国大爱——(出示单元主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生:(齐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师:100 多年来,多少中华儿女前仆后继、舍生忘死,为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正是因为他们深深地知道——
生:(齐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师:今天,国际社会风云变幻,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牢记——
生:(齐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由古诗中的边塞战士戍边守土拓展到《长津湖》中现代军人保家卫国,将本课的人文情怀、本单元的教学主旨加以展现,以文化人,使学生体会到了自古以来深深植根在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爱国心,深深植根在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