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直觉感知 提高思维能力
2022-03-03储广林
文|储广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表现为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课程标准中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朱光潜先生说:“见到一个事物,心中只能领会事物的形象或意象,不假思索,不生分别,不审意义,不立名言,这是认知的最初阶段的活动,叫直觉。”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事物的本质及规律作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观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判断的思维过程。狭义上的直觉思维,就是人脑对突然出现在面前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迅速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直觉思维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知识积累基础上的对语言文字进行的感知和整体上的把握。直觉思维具有直接、快速、跳跃等思维特点,包括直觉判断、直觉想象、直觉启发三个方面内容。教育部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李霞认为,语文的直觉思维的重点就是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接体验。
一、在汉字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直觉感知
汉字是表意文字,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它的“形”本身就具有自己的内容和意义。每一个汉字既有美丽的外形,又有丰富的灵魂。在识字教学时,通过分析它们的形体结构,就能使抽象的符号变成生动的图画,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丰富表象,培养学生直觉思维。
如教学一下《端午粽》,教师出示粽子图(或者实物):这是什么?出示“粽”字。这样就建立了实物与文字之间的关联,这是直觉思维的基础。为什么“粽”是米字旁?粽子是糯米做的。提示米做偏旁时捺变成点。在感知汉字文化的同时,明确与米有关的粮食都由米字旁组成这个直觉印象。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呢?出示文中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比较青的箬竹叶、白的糯米、红的枣,发现青青、白白、红红,这样写突出箬竹叶青、糯米白、枣红。在品味词语过程中,形成叠词更能突出事物的特点这个直觉印象。粽子除了颜色鲜艳,还有哪里特别诱人?抓住“一股清香”“又黏又甜”来感受,再尝一尝,这样就形成粽子味道特点的直觉体验。最后讲吃粽子纪念屈原的故事,传承中华文化。这样把粽子和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建立直觉联系,在学生心灵深处根植我们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观念,形成情感的直觉体验。这时,在学生脑海中,就建立了“粽”这个字的立体形象,看到这个字,就仿佛看到粽子的样子,闻到粽子的香味,吃到嘴里的感觉,感受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汉字教学中,在识字时建立字与图片或实物之间的关系,奠定培养直觉思维的基础;在学习汉字字形结构时,抓住部首特点,形成对汉字字形的直观印象;在品味词语过程中,通过比较,调动不同感觉,建立汉字表示事物的特点的直觉体验与联系;最后讲述相关故事,把爱国情感与汉字学习相结合,形成直觉情感体验。这样,在汉字认读中就培养了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二、在词语比较推敲中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直觉体验
直觉思维是人脑基于已有的事实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作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的判断的思维形式。教育部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李霞认为,语文的直觉思维的重点包括对语言的直接体验。在词语品味中,培养直觉体验,提高语用能力。
如学习四上《牛和鹅》一文,可结合语文要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在批注阅读中体会内心情感”组织教学。可以抓住重点句子比较。原句: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我的心里很害怕,怕它们看见了会追过来。改句:我们走过去,心里很害怕,怕它们看见了会追过来。通过比较发现:作者这样写——“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给人一种“害怕”的直觉体验。反过来,我们要写一个人的害怕样子,就可以通过类似这样的描写,让读者知道所写人物“害怕”了。
我们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采用比较推敲法,对文本的字词、句子、标点符号等采用加、减、调、换的方法,在比较中鉴别领悟语言运用的精妙,学生对语言就会形成正确的敏锐的直觉,从而增强语言的直觉体验,提高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
三、在语境揣摩中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知能力
张志公先生在《现代汉语》中指出:“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教学时,可联系上下文,品析揣摩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直觉敏锐能力,发展直觉思维。
如学习五上《白鹭》一文,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明确本篇教学目标:一是在语言品味中感受白鹭的美;二是体会作者借助白鹭这一具体事物抒发情感。首先整体感知阅读,学生感受到一种美,这就是初读课文产生的直觉感知。接着引导学生画出文章的中心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思考从哪里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抓住“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体会白鹭颜色身段搭配的和谐美。与白鹤、朱鹭或苍鹭比较,在比较中产生直觉体验:白鹭美在“小巧、玲珑”。抓住“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观察白鹭的近景图,结合课文“雪白”“流线型”“铁色”“青色”这几个关键词语和“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这个排比句,直觉感受白鹭精巧的外形美。再体会白鹭觅食时恬静安详,登高栖息更是别有一番情趣,低飞时“清澄的形象化”,在把语言文字还原成画面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对白鹭美的直观感受。作者写白鹭,仅仅是为了写白鹭的美吗?补充资料:“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句中白鹭是寄托作者情思心志的事物,是一种意象,作者借助白鹭这个具体事物来抒发情感。其实,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白鹭是经常出现的意象。有张志和《渔歌子》中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杜甫《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李清照《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惊起一滩鸥鹭”、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白鹭出现,伴随着水田、青天、日暮等空间意象,和它生活习性相一致,透露出田园诗与农耕文明的气息,表达作者心中向往纯洁、自然、清新、悠然之情。联系郭沫若写这篇文章,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在1942 年,他作为中国共产党员,却有着不同的身份——在国民政府内部任职,以双重身份进行抗日。作家创作《白鹭》,寄情于景,寄情于物,赞美白鹭的孤独与优雅,在表达自己追求美好的革命志趣。在这样的语境中,看到“白鹭”,就形成自己的直觉体验:眼前不仅浮现白鹭的形象,还能感受白鹭的纯洁悠然,想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在诗歌会意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感受能力
陶潜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所谓“会意”或者“会心”就是指读者通过对作品内涵的联想体会与作家和作品产生的共鸣。这种“会意”有时可能是模糊的、直觉的、印象式的,不是能说得很明白的,但作为诗歌欣赏,又是很重要的。
如教学《独坐敬亭山》,在初步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抓住“鸟”“云”“敬亭山”等意象,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在黑板勾画出这样的画面:天空高远辽阔,已经年迈的诗人,形单影只地独坐小山头,举目望着大山。在天边,一朵云、一群鸟若隐若现,环境特别幽静寂寞。这样就把词语和画面形成直觉联系。敬亭山在哪里?诗人为什么一个人坐在这儿呢?介绍诗歌背景,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皇帝不信任他,朋友疏远他,同僚冷落他,诗人只能漂泊异乡,独坐敬亭山解闷,理解诗人内心的孤独。这样在联系背景中形成直觉感受。再引导想象:诗人坐在敬亭山,连“众鸟”都“高飞尽”,原本喜欢栖息山林的众鸟,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飘浮在敬亭山顶的“孤云”也悠然地飘走,在空旷的山上,只有孤独的诗人。诗人李白与敬亭山彼此相望,此时,敬亭山对李白说什么?诗人对敬亭山说什么?这样在想象中体会诗人与敬亭山彼此相伴,增强情感的直觉体验。最后配乐朗读背诵,在想象中再次走进诗人李白的内心,体会其孤独的心境。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充分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直觉感知能力。
五、在形象的感悟中培养直觉感知能力
在统编教材的童话、寓言、小说等体裁文章中,有众多的人物形象。行动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特点的重要方法。言为心声,描写人物语言,可以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还有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阅读文章时,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以及人物所处的环境,能够更好地走近人物,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特点,形成丰富的知识积累,以后阅读文章就能对人物形象有直觉体验,这样在形象感悟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如学习四上《普罗米修斯》一文,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学习课文。教学时,学习故事起因,对比读第1~2 自然段中关于人类没有火和有火后的生活的语句,引导学生认识人们在有火之后生活的变化,这样在对比中形成对人物形象初步的直觉感受——普罗米修斯很伟大。接着学习第6~7自然段,用波浪线把这两个自然段中描述普罗米修斯被折磨得惨不忍睹的画面的语句画出来,说说哪些细节让你觉得悲惨。抓住关键动词:“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品味动词,引导学生直觉感知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能够过上有火的生活,他甘愿忍受这样的苦痛,体会他坚贞不屈的精神。火神劝说普罗米修斯时,普罗米修斯是怎样回答的?抓住人物语言描写: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抓住“坚定、忍受、决不会”等词语,从神态、语言中直觉感知,感受普罗米修斯的精神品质。最后在品味的基础上,再通过朗读,读出对普罗米修斯的赞美之情。在诵读想象画面中,增强对普罗米修斯英雄形象的直观体验。
培养学生的直觉感知能力,要丰富知识经验的积累。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习得的知识经验,总会在大脑中留下一种痕迹,当这种沉积的潜在的知识经验越来越丰富,就可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被激活。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积累字词句以及篇章阅读的知识经验,不断增强知识的系统性,促进学生迸发出直觉思维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