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中游戏精神的沦落与重塑

2022-03-03武浩然岳慧兰

现代教育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精神幼儿园游戏

武浩然,岳慧兰

(湖州师范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它集自由、兴趣、快乐、好奇于一体[1],不仅作为活动,更以一种精神融入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促使幼儿在体验当下生活中成长发展。游戏精神源于游戏却又高于游戏,正是游戏的魅力及本质所在。但在当前幼儿园场域内,却出现了只见“游戏活动”,而无“精神实质”,二者相分离的现象。教师明晰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但是对游戏的双重价值、如何科学开展不甚了解,支持与引导水平有待提升,“放羊式”自由玩耍、“高控式”导演游戏等现象仍然常见[2],游戏精神面临沦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3],而学前教育是国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开端,为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奠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实施富有精神内核的游戏,发挥游戏本体价值,对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游戏精神的意蕴

游戏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活动,伴随社会发展不断演进,无论处在什么时代,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丁海东从儿童角度提出游戏精神是一种原发性的生命精神、成长的精神、完整而和谐的精神、自由与创造的精神[4]。而有的学者从教育视角论述了游戏精神自主性、愉悦性、创造性、规则性的本质[5]。综合而言,游戏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含着“自由、体验、愉悦、创造、对话”5个方面,只有重识游戏本质,厘清精神内涵,才能真正实现游戏的重要价值。

(一)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

自由是游戏精神最本质的特征,游戏是个体自主自愿自发的活动,游戏者出于内在需求开启游戏,自主选择游戏内容、把握游戏进程……游戏本身便是它的目的,而无外在目的。胡伊青加指出:“一切游戏都是一种自愿的活动,遵照命令的游戏已不再是游戏。”[6]但任何自由都不是绝对的,绝对的自由也就失去了自由。每个游戏者为了能够顺利进行游戏,群体自愿协商制订并遵循一种“契约”,这种“契约”是在游戏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并非强加的约束和限制,如在进行各类游戏前游戏者都会先确定好如何玩,如果遇到分歧再自行商量,而不是游戏之外的人来指挥。游戏精神表现出对规则与秩序的尊重和超越,对自由与天性的感知和实现,游戏者总能在自由与秩序、理性与天性、现实与幻想间找到平衡[7]。

(二)游戏精神是一种体验的精神

游戏的体验性是其最迷人的一种精神特性。体验是人对生活的亲历和感悟,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游戏者专注于当下的活动,情不自禁地被吸引与卷入,沉迷其中,摆脱一切怀疑、压抑、紧张、恐惧和怯懦,深刻而生动地体验生命精神的展示与释放,与游戏完全融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8]。胡伊青加“被抓住、被震撼、被弄得神魂颠倒”的状态,马斯洛“强烈、全面、彻底投入”的高峰体验,亦或希克森特米赫利“流动、涌动、飘垂”的感觉,都是游戏带来的沉醉性体验。

(三)游戏精神是一种愉悦的精神

游戏带来的愉悦是一种精神层面自我实现的满足,愉悦精神并不单单是肤浅的感官上的快乐,也可能是愤怒的、兴奋的、害怕的、沮丧的等复杂的感受……这种愉悦是整体的、丰富的,是多种单一情绪不断冲突、融合、转化的动态体验过程[9]。虽然游戏的情境是虚拟的,但游戏者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获得的情感体验也是真切生动的,个体在游戏中超脱现实、释放天性、抚慰心灵,得到精神满足。

(四)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精神

创造性是游戏精神之魂。游戏来源于生活,而又超越生活,它的内部结构是开放的、变化的,容纳无限可能,具有内在的生长力量。游戏者在循环往复中不断探索、尝试、更新、创生,在看似封闭、重复的时空下放飞想象,天马行空、激情创造、展现自我,在自由、宽松的游戏氛围下,展现出巨大的创造能力。

(五)游戏精神是一种对话的精神

游戏精神是一种对话的精神,这也是游戏开展的基本条件之一。真正的游戏展现出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精神,其实质是一切对立因素的消解,体现着完满性;而真正的对话也恰如游戏的进程一般,致力于鸿沟与隔膜的消除,强制性权威和等级秩序的瓦解,新事物和新观点的创生[10]。

二、游戏精神对于幼儿的价值

最纯粹的游戏精神往往体现在幼儿身上,他们常常以游戏的眼光看待一切,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着其他非游戏的活动,在游戏中认识世界、掌握技能、体验情感,游戏对于幼儿的精神价值是伴随其一生的宝贵财富。

(一)培养幼儿的自主精神

自由、自主、自愿是游戏最基本的属性。幼儿期的儿童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建构着个体的经验世界。而游戏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没有外在的目的和压力,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能力选择游戏的内容、场地、材料、方式、同伴等,做自己的主人。他们在游戏中独立思考、自主决定,常常感到满足、身心愉悦,而这种情感体验使得他们在游戏中更加积极投入,主动沟通交往,共同制订规则并严格恪守,去思考怎样玩更有趣,在遇到困难时努力找寻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自主意识与能力逐渐提高。在一次幼儿园参观活动中,某班幼儿却在挖泥土倒在塑胶跑道上,想用泥土来做大自然的颜色。如果制止幼儿,会影响他们游戏创作的积极性和体验感,但如果不干预,容易导致场地脏乱。教师最终决定尊重幼儿的选择,虽然最后整理环节有些慌乱,但幼儿自由自主游戏的权利得到保障,也在收拾的过程中意识到了问题,边收拾边说“以后不能这样了,太麻烦,他们都去玩了,我们还没弄好”。有些时候要允许幼儿“折腾”,在操作和体验中,幼儿自然而然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自主发展。

(二)促使幼儿在体验中成长

游戏者是一个真切的体验者,游戏于幼儿是生命般的存在,他们渴望游戏、需要游戏,也必须游戏,在其中忙碌着、享受着、满足着、体验着,时刻感受和表达自我及对世界的认知,终日往返,不知疲倦。对于他们而言,游戏乃至生活就是此时此刻的体验,正如希克森特米赫利所说:“在那一刻,自我、现实……一切的一切都远远地遁去了,全副身心都被当前的活动占据着”[11]。幼儿在专注于当下活动的同时,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也获得了充足发展,游戏精神以自身独特的生命力哺育幼儿成长[12]。如教师基于幼儿对“葫芦娃”的兴趣开展了“营救爷爷”的体育游戏,并让幼儿参与障碍的设计与材料的摆放:用轮胎模拟山路的崎岖,把平衡木当作小桥……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参与度和热情极高,活动结束后还意犹未尽地讨论着,不仅锻炼了幼儿走、跑、跳等基本动作及平衡力、协调性等运动能力,也在竞争与合作中培养了幼儿社会性方面的发展。

(三)满足幼儿的精神需要

幼儿是具有原发性向上生长的个体,但是由于其在成人建构并主宰的世界中一直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13],诸多本能的需要和诉求常常受限于自身的弱小与对成人的依赖无法满足,产生压力和焦虑心情,而游戏为幼儿提供了释放本性、满足需求的环境,如幼儿通过扮演医生来疏解对“打针”的恐惧。他们通过重复摆弄物体获得“机能性快乐”;通过建构游戏搭建物质实体,满足探索欲望;通过规则游戏,在与他人交往、合作与竞争中满足安全感、信任感、归属感、成就感等心理需求;通过以人代人、以物代物等角色扮演,复演真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场景。皮亚杰认为游戏就是“把真实的东西转化为他想要的东西,从而使他的自我得到满足”[14]。

(四)守护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幼儿期是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幼儿以与生俱来的好奇去感知、体验和吸收,通过想象和创造重组与再现。游戏的自由性、体验性、愉悦性、假想性、无功利性将幼儿从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其提供了宽松的氛围,自由的环境,创造的源泉。“童年的恐惧、单纯的快乐、神秘的幻想,以及神圣的敬畏,都不可分割地融入到这种面具与乔装的奇事之中去了”[15]。在一次游戏中,某幼儿将几个小椅子搭建起来,整个游戏时间都是自己在那里坐着,看似什么都没有玩。经过了解才知道,幼儿在其中完成了非常激烈的赛车游戏,从前期落后,到弯道超车,再到最终获得比赛的胜利,整个过程都在幼儿的想象之中进行着,他还为自己颁奖、发表获奖感言。游戏中的幼儿不用担心过程的真实、结果的意义,可在享受中尽情想象、表达与创造。

(五)促进幼儿民主、平等的对话意识

游戏过程是游戏者之间及游戏者与规则间对话的开展过程,是一种随意而轻松、真实的体验与交流的过程[16]。幼儿大多还处于自我中心的阶段,他们在游戏中体验到分享的乐趣、争执的难过,在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换位思考,接纳、体谅、尊重他人,与同伴和谐相处,逐渐去自我中心,学会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友好合作,萌发民主、平等的对话意识。

三、幼儿园中游戏精神的沦落及探因

(一)幼儿园中游戏精神的沦落

过去,我们将游戏视为“洪水猛兽”,拒斥在教育之外。现在,我们意识到游戏的巨大价值,将其融入幼儿园教育中。在实然层面,我们都承认“儿童喜欢游戏”,也很容易理解他们以游戏的方式与世界建立联系;在应然层面,却常常看不惯“儿童应该游戏”。对待游戏,我们既推崇又贬低,既向往又排斥,游戏一旦与其他活动发生冲突,会被立刻放弃。如今在幼儿园中,教师常常无意识间成为游戏的掌控者、破坏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由与规则的失度。幼儿园教师常常过于重视外在的游戏规则而轻视游戏的自由,在游戏开始前、过程中和结束后总会三令五申,将纪律的提醒、规则的约束贯穿始终,却轻视幼儿对自发生成规则的虔诚和佯信,因其天真、幼稚而感觉可笑。这样的言行不仅会影响幼儿游戏的体验性、愉悦性,还会导致其规则意识的迷茫、失衡与淡化。另外,在当前倡导自由自主的游戏背景下,有些教师单独开辟出幼儿的“自由游戏”时间,却将自由自主等同于放任自流。如在自主游戏活动中,有的教师仅仅关注幼儿的安全问题,对于幼儿游戏中的困惑、求助甚至冲突不予理睬,以为幼儿全都可以自己解决,担心自己的介入会使游戏的自主性丧失,没有把握好自由的边界。

2.重目标达成而轻过程体验。教师作为幼儿园中的教育者,促进幼儿发展是其职责所在,但教师主导的游戏往往承载太多成人的期望和要求,他们为游戏设置外在的标准,活动的设计与开展紧紧围绕既定目标,过度强调幼儿在某些方面的发展,忽视其在游戏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对发生偏离的幼儿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干预引导。这样的做法有时会将幼儿从想象中瞬间拉回现实,愉悦的体验感中止,游戏也变得索然无味。当幼儿隐匿起自己真实的想法,换上教师期待的模样,游戏目的从本身变为功利的外在奖励,快乐的源泉就不复存在了,游戏也因流于形式而饱受诟病。

3.教师权威下的高控与封闭。游戏中的教师常在不经意间控制、引导着游戏的走向,权威、高控、命令、灌输等现象若隐若现。如在一次医院游戏中,从病症的种类、生病的原因再到医生与患者的对话内容都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看似游戏的材料齐全,幼儿也在其中忙碌,但这样的游戏“自主”何在?在师幼互动中,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对于幼儿符合教师期望的表现会得到赞许和表扬,反之则会被批评或忽视。有些教师指导时,没有注意倾听和观察就直接介入,即使以同伴的角色,仍然可能会干扰他们游戏的思路与热情。除此之外,教师习惯提出封闭的、有着固定答案的问题,如“是不是”“想不想”“好不好”,空有对话形式,而无对话实质。一方面,他们习惯了发令、规训,很少询问幼儿有什么需求或疑问,更少引导他们就自己的困惑交流讨论,长此以往失去了让幼儿独立思考和批判创新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担心无法准确回答幼儿的问题而使自己落入尴尬的境地,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失去自由宽松的游戏氛围和自主选择游戏的权利,幼儿深刻的体验、丰富的想象与创造也就无从谈起。

(二)幼儿园中游戏精神沦落探因

随着游戏理论的发展,观念的转变,有些幼儿园教师已经意识到游戏自由、体验、愉悦等精神的重要性,逐渐尝试“真游戏”“自主游戏”活动,学着放手,将游戏的权利还给幼儿。但在实践时,他们的内心却往往是焦虑、矛盾而困惑的,既为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快乐感到欣慰,又担心幼儿得不到发展;既希望能适时指导,又不敢介入;既试图让幼儿自己解决矛盾和冲突,又担忧幼儿的安全问题。究其本质,在于教师受传统文化、功利主义、固有思想等影响深刻,对教育目的、游戏本质认识不清,教育观、游戏观出现偏差。

1.传统文化观念根深蒂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一方面,教师的权威、固化的内容、灌输的方法、严格的惩罚制度等落后的封建残余还在侵蚀着如今的教育,“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传统观念排斥着游戏;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不是教师而是“保姆”或者“孩子王”,其任务就是看孩子玩等轻视幼儿园教师身份、幼儿教育地位的落后思想仍然存在,使得教师极力想摆脱这种刻板印象。然而,面对家长“孩子现在什么都不学”“幼儿园老师天天带着孩子玩”“爬上跳下太危险”等质疑时,教师却无力辩解,在组织与开展游戏时不敢放手。各种新理念在实践时很容易受到顽固旧观念的反噬,陷入“换汤不换药”的窘境。

2.教育功利主义影响下游戏本体价值的弱化。游戏作为活动和精神的双重存在决定了游戏教育价值的双重维度:作为活动存在的工具价值和作为精神存在的本体价值[17]。如今教育的功利主义愈演愈烈,而游戏难有立竿见影的即时效益,使得幼儿园教师往往将游戏作为一种手段,过度重视其工具价值,极端强化游戏的发展功能,忽视其本体价值,最终落入唯“游戏功能论”的泥淖。在该观念下,教师会不自觉地将自认为有价值的内容以游戏的方式强加给幼儿,没有意识到游戏带来的各种工具性价值——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只是幼儿全情投入的“副产品”,而童年葆有的游戏精神才真正为个体成长奠基[18]。况且,脱离了本体价值,游戏真正的发展价值也不可能实现。而一些教师将幼儿发展仅仅等同于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等单一方面的发展,不仅使得游戏的地位岌岌可危,而且这样的教育也是片面的、短视的、有害的。

3.游戏中享乐与发展的“对立”。幼儿园教师消极对待游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正确认识与接纳游戏,只看到其“享乐”“戏耍”的表面,而没有意识到享乐作为其特性之一,是与发展共生并存的,二者不可分割,对立统一,忽略了游戏的享乐性,也就失却了真正的游戏精神。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具有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人在工作之后,为了缓解压力,消除疲劳,必须进行娱乐享受,这是人精神上的恢复与休息,也是自我实现的基础[19]。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中的享乐更是其本能的需要,沉浸在美好真切体验中的幼儿正是积极发展中的幼儿。如果总是蔑视享受,压抑幼儿的自然需求,那些无法释放的本能或许会寻找不正当的出路,导致严重后果。“教育应当担负起提供适当休闲活动的严肃责任”[20],幼儿园教师必须正视幼儿的需要及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不可替代性,为其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帮助他们选择积极健康的游戏娱乐方式,更好地游戏与成长。

四、幼儿园中游戏精神的重塑

幼儿园场域内游戏精神沦落的种种表现不只是游戏的问题,而是与教育、生活息息相关。重识生活、教育、游戏,重思其中真意,厘清内在关系,掌握必要的游戏素养,才能让游戏精神关照整个幼儿园乃至师幼的一生,真正实现游戏精神的价值。

(一)重思生活与教育

人们对游戏本体价值忽视的背后,隐藏着对生活意义、教育目的的迷失。生命的意义指向对生活本身全面彻底地体验——全面感知、深刻地认识生活中真挚的爱、关心、理解、创造、发现、渴求和希望的真正含义[21]。而教育的目的也正在于此,致力于人类幸福且有意义的生活,这种生活与教育既是发展的又是体验的,既为未来做准备又是此时此刻的。追寻游戏精神,需明晰其中本质。幼儿园教师之所以在面对各种游戏理论与方案时存在钟摆现象,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弊端,主要是因为缺少哲学层面的理性思考和科学独立的价值判断。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应当是师幼分享交流彼此的经验、思考、情感、体验等的共识、共享、共进的过程[22]。在这样的教育生活中,教师才可能作为真实完整的个体浸入教育活动,培养真实而完整的幼儿,达到幼儿教育、生活的完满结合[23]。

(二)厘清教育与游戏的关系

教育的使命是人的成长和幸福,追求真正意义上的人。教育的过程是发展的、生成的、开放的、积极主动的,具有内在目的性,这与游戏精神是相通的,与游戏一样离不开兴趣、热情、自主、自由,离不开主动、创造、体验、平等、对话。教育过程应当充满游戏精神,或者说游戏应当是教育的存在方式[24]。当教育不再仅仅是促进幼儿单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时,游戏与教育才会和谐相融。幼儿“为游戏而游戏”的内在目标和教师“促进幼儿发展”的外在目标协调一致,消解内在与外在、过程与结果的对立,游戏才能真正得以在幼儿园的土地上独立存在并发挥其无可替代的价值。除此之外,在游戏与教育共生中,教师也能具备真正的、内化的自由,进一步探求教育本质,体验到生命的自尊、自由、灵性与创造。总之,教师应意识到游戏是幼儿的生存方式,游戏的本体价值是游戏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从容认真贯彻以幼儿为本位的游戏精神[25]。

(三)全方位提升游戏素养

游戏精神在幼儿园的落地不仅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更需要教师具备全方位高水平的游戏素养。游戏素养即是教师关于游戏的态度、知识、能力相互联系与作用而形成的一种高级、复杂、综合的心理结构,游戏的态度、知识、能力三者缺一不可[26]。单一向度的游戏审视往往会带来实践的偏差,幼儿园教师应全面提升游戏素养,才能保障游戏精神、形式、内容“三位一体”全面发展[27]。

首先,幼儿园教师应当为幼儿创造一个和谐对话的游戏空间。这个游戏空间是物理意义上的:为幼儿提供多层次、低结构、多功能、生成性、开放性的材料,创设舒适的、与主题有关联的环境,创造更多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也是心理意义上的:营造轻松、宽容、温暖的氛围,让幼儿享受对话的过程;更是精神意义上的:自由的、愉悦的、彼此之间进行经验的激发、交流与创生[28]。教师需要将封闭性的问题转为开放性的发问,有效利用追问、点拨等语言启发幼儿深入思考、探索、学习,了解他们的想法、兴趣和需要,让幼儿多看、多想、多做,生发疑问、保持疑问,敢于质疑。

其次,幼儿园教师应时刻谨记以幼儿为教育的原点,为其游戏提供恰当的支持与引导。抛开社会关系所携带的秩序和权威,去除任何虚假的、不平等的外衣,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本质上即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遵循尊重、对话、理解、合作、共享的原则下,建立的自由、本真、充满人文关怀的良好关系[29]。教师应当用实际行动改变幼儿被动的角色,让他们来诠释教育、定义游戏,通过观察、倾听、谈话等确定幼儿的兴趣点,基于此开展游戏。如一场大雪后,小班幼儿被美丽的雪景吸引,在户外活动时发现雪地中的脚印大小、长短、花纹等都不同,于是教师开展了“寻找自己的小脚印”游戏,幼儿在热火朝天的游戏中感知和区分了物体的大、小等量的不同,并使用相应词汇描述。该游戏源自幼儿生活中的偶发事件,使幼儿在游戏中体会了数学的趣味性。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也要悉心观察,精准判断,适当引导,把握幼儿自由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最适宜的张力,与幼儿在心理和精神上达到符号的通约和体验的融合,深度了解其游戏状态,为有效指导搭建平台。

最后,幼儿园教师应当做好游戏的评价与反思,这也是提高游戏水平的关键,为游戏的改善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如幼儿园教师可以在幼儿进行游戏时通过速描的形式将游戏的时间、地点、关键的事件与对话等记下来,在结束后也可以借助录像设备,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标准对幼儿的发展进行评价,反思游戏过程。从游戏的问题入手,形成“问题思考——理论学习——实践反思”层层递进的良性循环系统[30],将游戏中的困惑化作助推游戏素养提升的动力,探索游戏的奥秘与教育的真谛。

游戏精神的魅力远不止于此,也不仅停留在幼儿时期。它如贯穿人类所有活动的一条主线,从生命的源头一经产生便一直绵延向前,不曾间断[31],即使个体日渐远离梦幻的儿童期,游戏精神也会融入个体的成长历程,渗入学习、工作、生活的全部过程,滋养着人的一生。

猜你喜欢

精神幼儿园游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爱“上”幼儿园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