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实效性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2-03-03方鑫
方 鑫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4)
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与学生接触的时间长、频次高、影响大,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甚至超过专业课教师。也就是说,辅导员的师德师风如何,能否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方面站稳立场、把握好方向,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直接关涉青年学生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能否扣好,关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关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由此可见,提高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效性是教师素质提升的必然要求,更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提升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实效性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党和国家事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1]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提高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效性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高水准辅导员队伍的基础工程,更是破解当前辅导员师德师风现实问题的重要理路。
第一,提升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实效性,有助于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是高校教师的重要使命与责任担当。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2]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师德师风直接影响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个关键问题。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这要求辅导员不仅仅成为学生事务的“业务员”,更要在价值引领上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辅导员师德师风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是用辅导员的“德”影响学生的“德”,用辅导员的“人”立学生的“人”,以道德修养良好的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效性。
第二,提升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实效性,有助于高校辅导员队伍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建设好辅导员队伍,保证这支队伍高质量、高水准。从软指标出发提出的高质量要求,即辅导员队伍在政治上、思想上和品德上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从硬指标出发提出的高水准要求,即辅导员的日常事务工作能力需要达到专业化、职业化的水平。高质量发展是高水准发展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发展,高水准发展将失去意义。高校辅导员能够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形成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尚的精神追求、良好的职业操守,才能不断钻研理论、提升能力,实现专业化、职业化的高水平发展。换言之,只有不断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推动辅导员队伍的高质量、高水准发展。
第三,提升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实效性,有助于破解辅导员工作现实问题。当前,辅导员队伍师德师风状况总体良好,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认识不足。在价值多元化、利益多元化背景下,部分辅导员价值取向趋于功利,缺乏理想信念、道德自律、奉献精神等,将职业作为谋生手段。二是辅导员工作存在利己倾向。辅导员日常事务工作繁琐,许多辅导员在工作倦怠期中,将工作重点放在个人学术科研或职位晋升上,对待学生不耐心、不细心、不负责。将个人利益放在学生利益之上,严重违背辅导员师德师风要求。三是辅导员存在学术不端倾向。在提升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实效性的过程中,强化辅导员形成职业认同、端正职业态度、肃清工作作风。
二、影响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实效性的现实问题
提升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实效性应是每一所高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总体来看,党和国家在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高度重视、对症下药、及时解决,使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一直“在路上”,永远“不间断”。具体来看,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辅导员师德师风理论与实践教育在需要上存在差距
辅导员师德师风教育是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前提基础,一些地方和高校对辅导员师德师风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辅导员对自身的理论与实践要求也不高,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这也造成部分辅导员无法切实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其素养和能力在新时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以及受教育者的需要。
一是辅导员对师德师风理论学习不足。辅导员往往知道要遵守师德师风,但是对于师德师风涵盖的内容模棱两可,或者大致了解但并不能完全认同,这反映了辅导员对师德师风内涵理解不足的问题。当前的师德师风相关培训或课程偏重于对重要性、必要性的解读。在教育内容中,对文件与政策贯彻落实的要求往往掩盖住理论本身的内涵与逻辑,对辅导员在师德师风理论的阐释停留在强制性他律层面,没有内化为辅导员内心意志。师德师风的理论教育需要站在辅导员立场,掌握辅导员实际困惑,用学理逻辑结合实际问题,讲清楚辅导员师德师风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二是辅导员在师德师风认识上知行不一。在当前信息传递便捷、经济迅速发展、思想文化包容的时代背景下,辅导员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特点受多元文化、功利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导致部分辅导员把“做辅导员”当成谋生的手段和普通的职业,缺少育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实践活动中缺乏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自觉意识。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积极开展辅导员师德师风典型的塑造与辅导员以及教师职业要求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同时,需要创新和拓展宣传形式、宣传内容和宣传范围,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尊重辅导员、重视辅导员的氛围,并相应加强对辅导员的实践教育,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荣誉感与认同感。
(二)辅导员师德师风监督与考核环节在落实上权责不明、管理不严
辅导员师德师风的监督与考核是提升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实效的关键环节,通过这两个环节,既能有效把握对当前辅导员师德师风的现实状况,又能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寻找解决办法。关于辅导员师德师风的监督环节,目前还没有形成合理的辅导员师德师风监督机制,各方群体对辅导员师德师风的监督意识较弱。
在高校师德师风监督与考核的建制上,存在权责不明与管理不严的问题。权责不明体现大多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上没有设立专门督导师德师风建设的部门。在当前辅导员队伍师德师风的管理上,人事处、学工部(学生处)、组织部等机关单位均有承担部分管理或监督职能,而多部门监督容易催生权责推诿、决策不一的问题,严重影响辅导员师德师风监督的实效。管理不严体现在:一是考核评价象征性赋分,流程性评价。考核结果不能真实反映辅导员师德师风发展的现实水平;二是问题处理避重就轻、模糊处理。一些辅导员在师德师风问题的处置上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
在社会对辅导员师德师风的监督上,存在事前事后断档的问题。断档问题体现在社会群体、家长对辅导员职业认识的偏颇。一些家长在学生大学入学后采取“放养”教育,只关心辅导员对学生好不好;另一些家长留有“唯成绩论”态度,缺乏对辅导员师德师风监督的意识。在发生师生矛盾冲突后,家长则采取问责的态度,而对学生日常与辅导员交流、相处的过程不关心、不在意。社会各群体对辅导员乃至教师群体,在师德师风监督上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事后严查与批驳,事中与事前忽视和冷漠。
(三)辅导员师德师风激励与惩处制度在执行上存在偏差
辅导员师德师风的激励与惩处是提升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实效性的重要方式,合理适度的激励能够提升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自觉意识与自律程度;严格约束的惩处能够起到以一儆百、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但目前辅导员师德师风的激励制度与惩处制度都还处于“半悬空”状态,未能真正落到实处。
一是奖励制度重能力、轻品德。无论是出于政策要求还是现实需求,都应把辅导员的师德师风作为评选优秀辅导员与辅导员考核的首要标准。当前大多数辅导员的评奖评优和职位晋升,师德师风虽是“文本首位”要求,但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与知识水平仍然是“现实首位”要求。这也是当前社会认可辅导员业务能力,但未形成高尚职业口碑的原因。
二是惩处制度不细致。首先是问题性质模糊判断。如在高校中,辅导员师德师风出现问题,根据问题的性质,一些学校采取内部解决的方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模糊处理。其次是问题惩治处理不严。师德师风是评价辅导员队伍的第一标准,师德师风出现了问题,其他工作能力再强也难以堪当重任。全面从严治党以来,强调“严”字,但目前对于辅导员师德师风问题的处理不够严格,尤其对于个人品德上的问题,没能将惩处真正落实。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实效性的实践路径
实效性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原则,表现在效果好、效应高和效益高。效果好反映在教育主体的素质变化,效应高反映在教育过程的质量提升,效益高体现在教育在社会反馈上的实际影响。提升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效性也是基于以上3方面。一是指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实效,即教育质量提升;二是辅导员队伍高质量和高水准发展的实效,即主体素质提升;三是辅导员工作的现实问题的破解实效,即社会良性作用。从问题出发,结合时代发展需要,通过加强理论实践教育,提升主体素质,提升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效性。
(一)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的理论实践教育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终身学习是基本能力,也是必须具备的思想意识。教育是根本,师德师风建设要把辅导员师德师风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纳入辅导员整体的教育培训计划,作为辅导员岗前、岗中的重要培训内容。在高校中,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地开展辅导员师德师风教育,提升辅导员的思想觉悟与政治素养,将师德师风观念在辅导员心中内化。师德师风的教育可以分成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两方面,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提升理论。
1.理论教育。一是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理论性教育,既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又要重视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学术性理论教育。同时,在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要求下,更要加强对辅导员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的学习。各地各高校的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在近年都开展了师德师风主题的培训班,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线上每年均有开展主题培训课程,地方高校应依托中央线上线下资源,配套开展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教育,帮助辅导员掌握师德师风的理论知识,深化对师德师风建设重要性与必要性的理解。二是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规范性教育,重点是对《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指导性、规范性文件的学习。结合文件精神,深入学习学校对辅导员的具体规定与要求,使辅导员以此能够主动约束自身言行,树立良好的辅导员形象。如大连海事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在辅导员考评的笔试中纳入了师德师风建设相关考题,在辅导员的备考中进行理论学习,在答题过程中进行个人省思。除了以上提及的专题培训和考核,教师互学、互研、互助是当前教育效果更为显著的教育途径。究其缘由,首先,辅导员群体间对职业问题和困难有共鸣、能共情;其次,辅导员群体一同接受教育更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最后,自学自讲的方式能让辅导员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参与感。以学工沙龙活动为例,东北师范大学是最早开展辅导员互学、互研、互助形式的学工沙龙的高校,两周为一个周期进行以年级组为单位的辅导员队伍周谈论,围绕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实践发展、日常工作问题等主题进行辅导员内部交流讨论,配备专业导师对辅导员分享案例和学习心得进行指导;一个月为一个周期进行月交流,筛选辅导员每月提交的典型事迹、典型案例,召开学工大会进行分享。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辅导员,并提供平台进行经验分享,配备专家进行专业指导。
2.实践教育。一方面要加强辅导员典型教育。通过“最美高校辅导员”、国家和地方的“辅导员年度人物”、各高校的“年度优秀辅导员”等方式选出可示范、可推广的辅导员师德师风榜样。继而“充分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契机,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及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形式”[3],集中宣传高校优秀辅导员的典型事迹,努力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组织辅导员积极实践。组织辅导员投身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在实践活动中拓展视野,掌握师德师风的真谛;同时要做好辅导员职业宣誓的仪式规制,各高校在辅导员岗前培训、相关专题培训中建议设计宣誓环节,并安排先进辅导员领誓,以宣誓等形式增强辅导员使命感,提升自律意识。
在实践教育中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力量,以创新优质的网络宣传内容占领舆论宣传高地。如吉林省成立吉林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依托吉林省委教育工委开展“吉林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推选展示活动,以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进行以“吉聚名师”为主题的高校辅导员年度影响力人物巡礼的宣传,将爱岗敬业、乐业精业的辅导员形象与职业风采展示给社会大众,并以此鼓励更多的辅导员群体投入到实践服务中,以更饱满的姿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完善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领导体制
制度建设在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中始终处于紧迫与重要的现实地位。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责任主体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因此,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完善领导体制,具体可以从以下3方面展开。
1.明确领导主体。要明确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牵头部门,通常应由组织、人事、教务以及各二级学院等相关部门共同组成系统协调、互相配合的专门的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一般情况下,党组织书记、校长应承担师德师风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身份与职责,并在委员会中明确相关部门和院系党组织负责人以及主要行政负责人的主要领导职责。在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精神要求下,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基本成立了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也基本明确了包括统筹规划全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师德失范行为的认定与调查处理工作、指导职能部门与二级单位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师德先进典型及相关荣誉称号的推荐认定等工作职能。通过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成员权责的明确、成员单位职能的细化、下设办公室运行的监管,部分高校已然从领导体制的完善中收获成效。例如郑州大学在发布《郑州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后,完善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配套颁布了6个相关制度,提升了领导班子对学校改革发展的能力水平。从领导层面紧抓意识形态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其在2021年培养出辅导员胡波荣获教育部“最美高校辅导员”称号。
2.做好齐抓共管。在明确领导主体的前提下,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委员或领导小组后,除了第一责任人的领导,负责各个环节的机关部门和各院系基层都必须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院学科建设、基层党建工作、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也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具体落实”[4]、辅导员自我约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合力。以复旦大学为例,复旦大学多年来在师德师风建设上突出党建领导,并实现校长、院系党的领导和基层党支部“三线联动”的师德建设机制,并在二级单位增配负责分管涵盖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压实主体责任,突出领导制度保障。2020年复旦大学也入选首批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在良好的齐抓共管风气下,学校教师1人获全国模范教师、1人获全国“最美教师”。多线齐抓共管的实效让专任教师发展更快,也让辅导员教师在其中受惠。
3.强化建设意识。在部分高校中,师德师风建设并没实现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原因在于学校的管理主体与教育主体没有形成重视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识,因此未能形成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在浙江大学已经形成了师德师风工作网络和制度体系,并将观念上的重视化为实际上的效益,为新入职教师以大致1∶1的比例配备师德导师,通过聘任师德导师实现师德师风建设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同时浙江大学对辅导员科研项目积极孵化和培植,2021年“最美高校辅导员”项淑芳正是在学院扶持下,成立马兰工作室,成为全国首个“马兰精神联合研究中心”的负责人。辅导员作为兼任教学与管理双线职能的教师,无论是在主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学生工作部门,还是主管其课程教学的教务部门,都要把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队伍建设的首位。将这种观念意识不断深化,主要领导亲自负责辅导员师德师风的建设工作,加大师德师风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保证其培训质量、监管力度、奖惩实效,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三)健全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保障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5]在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中,制度建设至关重要,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与保障辅导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要不断推进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1.教育引导制度。辅导员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理解是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辅导员政治素养、师德修养的基本要求。因此,涵盖培训、宣传的教育引导制度是辅导员师德师风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
一是对辅导员师德师风的培训指导应融入辅导员队伍管理的全过程。各高校应通过座谈、访谈、能力考核等方式充分了解辅导员队伍师德师风发展的基本水平与现实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将相应的教育内容融入职前培训、师德师风专题培训、各类干部培训中。在培训平台上,要摆脱“闭门造车”的思维,依托高水平教育基地、培训基地,或邀请权威专家、学者提升培训水平;在培训形式上,要摆脱“灌输教育”的局限,拓新网络手段,将报告、演说、讲座、座谈等教育形式融入时代元素,将党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教育方针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的论述与时俱进地纳入辅导员培训内容,并为辅导员所接受与理解。
二是对辅导员师德师风的培训指导应形成科学、系统的教育体系。当前在辅导员师德师风教育上,部分高校存在“东打一枪、西打一耙”的情况,培训内容不成体系,对辅导员来说,教育效果不高、课程参与积极性不大。因此,对辅导员队伍课程的培训,应在内容上把法律法规教育、政策文件学习、理论教育以系统课程串联起来,将师德师风的教育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廉洁教育、专业能力培训中并形成体系。在辅导员发展中,让师德师风的教育体系实现职前职后相贯通,理论实践相结合。
三是对辅导员师德师风的教育引导应进行与时俱进地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在正向引领中帮助辅导员明晰自身的职业价值与社会价值,树立职业理想、坚定人生追求。一方面,大力开展典型人物、事迹宣传的典型教育。树立先锋榜样,让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成为辅导员的阳光形象。另一方面,牢牢把握师德师风建设的舆论导向。通过师德师风好故事的宣讲、辅导员先锋典型的榜样宣传,营造崇尚师德、看齐先进的良好师德师风建设环境,在发挥典型教育的榜样示范的同时,增进高尚师德师风的辐射带动作用。
2.监督评价制度。全国师德师风建设专家委员会指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集中体现在师德师风方面。”[6]因此,建立完善的辅导员师德师风监督制度与评价体系,是高校教师队伍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是健全辅导员的准入与退出制度。不断建立科学规范的辅导员准入制度,将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进行考察,从入口开始把好关,对于理想信念不坚定、道德品质有问题的人员不予准入。另外还要建立辅导员退出制度,对于师德师风存在问题的辅导员根据情节严重程度,采取换岗、劝退、开除等方式,使其退出辅导员岗位。
二是完善辅导员师德师风考评制度。把辅导员师德师风表现情况纳入辅导员日常考核、年终考核与评奖评优之中,并作为首要标准,实行一票否决制。例如,清华大学在所有在职教师的管理上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并把师德师风的评价导向纳入到教师评价体系中,尤其是在学术评价中,这对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质量的上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辅导员师德师风的考评要转向注重过程性考核。如建立辅导员成长发展档案、定期开展各个学院辅导员座谈等,充分了解辅导员日常工作在师德师风上的表现和问题,多维了解学院、学生对辅导员工作与日常的评价。另外,在辅导员的职称评聘和专业考核中,指定合理的考评大纲与赋分指标,代替传统的合格与不合格的二级评判。
三是建构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多维监督机制。构建高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在实践中,有许多辅导员建立了家长群,定期进行工作成果的展示,也在家长群中接受家长关于日常工作的建议和监督,这实际也是一种有效的社会监督过程。让辅导员在被监督的过程中明晰个人的社会价值,在做人与做事中实现社会服务的功能,并配套以合理的晋升机制与培养方式,实现辅导员队伍师德师风的良性发展。南京大学在颁布《南京大学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师德学风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后,各个二级学院成立师德师风制度建设小组,公开监督邮箱和举报电话,通过社会各界监督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做到有诉必报、有诉必查,情况查实后对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做出撤销教师资格、取消评奖评优资格、年度考核不合格、扣发绩效工资和奖金等处理决定,切实肃清了学校风气,提升了学校口碑。
四是健全辅导员师德师风奖励与惩罚制度。奖励与惩罚是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存在,对于师德师风表现突出的辅导员要给予及时且适当的奖励,以鼓励其他辅导员向其学习。诸如高校“十佳辅导员”“优秀辅导员”的评选都是切实有效的途径。对于师德师风出现问题的辅导员,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给予不同程度的惩处。关于这一点要注意的是,必须严格师德师风惩处,不得因其他原因徇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