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整体观的外语学科评估之思考

2022-03-03郑燕虹孙雄辉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整体观外语学科

郑燕虹 孙雄辉

评估与质量保障

基于整体观的外语学科评估之思考

郑燕虹 孙雄辉

基于整体观的外语学科评估,有利于对学科建设成效实现综合性、系统性评判,是外语学科评估的新趋势。历年来的学科评估极大地推动了外语学科发展,但以整体观思维来审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立足整体观视野,从坚持立德树人、回归育人初心,坚持分类评价、加快特色发展,坚持内涵建设、营造良好生态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未来评估的策略以及外语学科内涵式发展的建议。

整体观;学科评估;外语学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1]。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评估是时代所需、实践之需和改革必需[2]。这些年,关于学科评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学科评估”名称界定、概念内涵、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等方面的问题[3]。学科评估准确把握学科及学科建设的本质,且真实、完整、准确地反映学科实际应是理所当然[4],但却并非顺理成章。学科评估要真正实现理性回归[5],关键是要转变学科评估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树立学科评估的整体观。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以下简称“外语学科”)基于其独有的学科属性以及当下的时代背景,更应以整体观思维来推进其学科建设和学科评估,进而促进外语学科走内涵式特色发展之路。

一、必然取向:新时代外语学科评估呼唤整体观视野

任何事物都有整体性意义。整体观(holism)又称整体论,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极古老的哲学范畴,它突出事物的整体性以及事物的内在协调性和系统性,强调将研究对象看作是一个由各种构成要素形成的有机整体。纵观人类认识史,可以发现,整体观是指导人类发展的根本性、总体性思维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蕴含整体观思想特征的理论蓬勃发展,比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从而使得整体观思想不单囿于哲学思辨层次,进而拓展到科学层次。

1.整体观是学科评估完善创新的基本方法

学科作为体系化知识的表现,虽然是以分门别类的知识形态而存在,但却不是零散、孤立、静止的,同样具有整体性意义。以学科为对象的学科评估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诸元素之间不是单向度的、线性的、外在的简单关系,需要坚持整体观。首先,需要以整体视域来设计学科评估,将学科以及学科建设及其所涉及的诸多要素视作一个整体,以保证学科评估所描绘出来的学科以及学科建设乃是一幅整体的“图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就明确提出要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其次,理想的学科评估要坚持“自然式的探究”,注重过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科以及学科建设的结果,更要关注其过程以及过程当中的细节,这就必须在评估过程中贯穿整体思维。再次,学科评估之“非判断的”“人性化的”特性的彰显需要整体思维[6]。所谓“非判断的”指评估主体并非持着特定待答问题或待考验假说而开展评估,而是在进入评估场景之后,基于整体而逐渐澄清、判断此项评估的实际意义;而“人性化的”即指学科以及学科建设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独特性,其中的独特性往往需要从更长远的时空视角来整体把握。总而言之,基于整体观去推动实施学科评估,无疑会更有利于对学科建设实现综合性、系统性评判,有助于提升学科评估的有效性、科学性。

2.整体观是教育评估发展演变的必然趋势

教育评估概念的演化预示着整体视域的强化。梳理教育评估的发展演变,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模式:以“目标”为核心定义的目标学派、以“信息”为核心定义的信息学派、以“价值”为核心定义的价值学派、以“建构”为核心定义的建构学派。这一演进划分无疑彰显了教育评估的发展进步,演进趋势并不是对前一阶段的评估框架完全“革命”或者否定,比如,以收集数据为基础的测量始终是教育评估的基石,是决定教育评估质量的关键。可以预见,未来的教育评估要统筹考虑目标、信息、价值、建构等维度,以目标为基础,以信息为手段,以价值为导向,以建构为媒介,构成一个相互支撑的整体性评估体系。这种整体视域下的学科评估,旨在寻求达成当前条件下学科及学科建设的价值最大化的功能,其特点是在关注学科及学科建设价值的各构成要素的同时,更关注价值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它们的状态是活跃的还是沉寂的、互动的还是冲突的;在关注学科及学科建设价值的现实表现的同时,更关注价值的扩张。这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强调统筹推进“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是内在统一的。

3.整体观是外语学科评估实践的内在要求

外语学科是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前沿学科,新时代对外语学科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外语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时代性、发展性、独特性愈发明显。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尤其需要运用整体观思维来推进和实施外语学科评估。

(1)整体视域下的学科评估有利于外语学科彰显时代性。外语学科历来紧密对接国家战略[7]。新时代背景下,促进中外文明交流、助力参与全球治理,这是时代赋予外语学科的总要求,外语学科如何打破传统发展定式,主动融入时代、服务时代是当前面临的最大课题。整体观强调全局思维和系统意识,整体观下的外语学科评估能引导外语学科克服只关注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局限,破解当下外语人才培养单一性和同质化的问题,以更加开放的国际视野、更加高远的家国情怀,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加速推动形成“大外语观”格局,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及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外语人才,为推进包括“一带一路”倡议等在内的国家重大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2)整体视域下的学科评估有利于外语学科突出发展性。外语学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外语学科评估在评价理论、标准、方法、技术等方面需更加注重其特殊性。缺乏整体观方法论基础的外语学科评估,或是一味强调工具性,只注重外在的数量指标、短期指标,而忽略了其作为人文学科的属性;或是单纯强调其人文学科特性,而忽视它特有的工具属性。整体观所体现的统合、全面的思维方式正是新时代背景下外语学科建设和评估所需要的。整体观视角下的外语学科评估,能立足学科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建立聚焦学科建设全过程的多元的、综合的、专业的学术评价体系,引导外语学科保持战略定力,心无旁骛地造就时代新人和打造学术精品。

(3)整体视域下的学科评估有利于外语学科注重内涵性。学科评估对学科建设发挥着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近年来,外语学科领域开展的一级学科评估、学位点合格评估以及各类自我评估,切实起到了了解学科进展的“方向盘”、反馈成效的“风向标”、判断状态的“听诊器”、优化流程的“加速器”的独特作用[8],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些评估多是总结性评估,存在各自的局限性。整体观强调更大时空观,基于整体观的外语学科评估,有效扩展了评估维度,能引导外语学科注重诊断性的过程评价,更好地帮助学科发现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足和发展瓶颈,进而改进学科建设的思路和措施,促进学科内涵式发展。

二、实然审思:整体观视域下的外语学科评估反思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科评估在理念、标准、体制机制等方面日臻完善。学科评估涉及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等多种形式,其中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学科评估以覆盖面广、参与度高、影响力大而广受社会关注。外语学科是该项评估的参评“大户”,前两轮学科评估参评数位列所有学科第17位;第三、四轮学科评估参评数进入前10位[9]。通过积极参与评估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有力推动了全国外语学科健康稳定发展。当然,在看到学科评估推动外语学科建设的同时,也要从整体观的视角出发,客观地审思各类评估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

1.价值取向上如何更好地避免唯工具理性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人有两种理性: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10]。价值理性是工具理性的精神动力,工具理性则是价值理性的实践支撑。一个理想的评估体系,应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在整体意义上的统合。这里有两层蕴涵:一是不能唯工具理性,只强调工具价值而忽视本身的内在价值,这样只会走向工具主义的“泥潭”;其二,也不能弱化工具价值,否则也会深陷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而不可自拔[8]。

观察历次外语学科的各类学科评估标准,可以发现,整个评估体系逐年在优化和完善,但限于现阶段仍以标准化评估方式呈现,工具理性的偏向还是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其一,评估指标大抵分解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量化指标来考察,此举虽有利于收集和统计外语学科建设过程中的事实或数据,但也可能造成一些潜在的、隐性的、特别是内在价值层面内容的遗漏,比如学科理念、学科文化等,而往往这些东西对学科发展更具有引领性、先导性和战略性意义[4]。其二,评估指标被纳入到标准化数据库,再以数字或指标的形式实现排名,比较强调可表征、可量化的显性数据,客观来说,这些数据也有可能影响全面、整体和客观地认知或评价学科。毋庸置疑,评估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外语学科评估实质上是对外语学科作出价值判断,一方面是对外语学科本身的价值判断,指向“学科的X价值”;另一方面是对学科功能的价值判断,指向“学科对X的价值”。这种价值多样性无疑对学科评估提出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重共融的整体性内在要求。因此,从整体视域来审视,学科评估如何有效统合工具理性与内在价值实现动态平衡,是当下和未来外语学科评估应关注的重点之一。

2.评价方式上如何更好地推动多元分类评价

以整体观视角来观察学科和学科建设,至少应有三个维度的特性:①独特性。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发展逻辑和生长规律。②多样性。美国学者约翰•S•布鲁贝克曾用“在学问的圣殿里有许多厅堂”来比拟学科的多样性,它是人类丰富的知识体系的基础。③差异性。学科差异性催生了学科个性和特色,能为社会提供各有优势的差异性服务。基于此,一个理想的学科评估应系统考虑学科的这些特性,学科类型、规模、功能之差异意味着不宜用统一标准来实施不同一级学科甚至同一一级学科的名次排序[5]。

虽然这些年学科评估分类评价的转向特征逐渐明显,第三轮学科评估对艺术创作、人文社科等学科设计了专门分类指标,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学科分类由7类学科拓展到9类[11],第五轮学科评估则以一级学科为类别设置了99套指标体系,但整体上依然是标准化评估,只是在指标设计和权重配比上作了调整,以同一标准、量化指标来评价的思维习惯和评估方法论仍未根本改变。具体到外语学科领域,用标准化、同一化的评价指标来评价全国所有外语学科,不考虑发展水平,不关注地域和学科特色,不考量办学历史传统,其实很难作出真实客观的评价,较不利于学科尤其是地方高校外语学科的特色发展。实际上,理想的外语学科评估需重点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外语学科以及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发展的关系。既要对学科过去的基础作诊断性评价,也要对学科发展状态作形成性评价,还要对学科未来发展作预测性评价。二是外语学科以及学科建设的多元与核心的关系。多元是内在核心的表现,核心是多元形态的灵魂,既要维系学科之间和某个学科内部发展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又要秉持学科以及学科建设的真正内涵、精神实质、共同内核、本质进步。故而完全不能仅凭狭窄的口径、单一的尺度来考察外语学科,如何从整体上考量全国外语学科的实际,实施更高水平的多元分类评价是未来外语学科评估需要正视的问题。

3.利益诉求上如何更好地推动评估共同体建设

美国学者库巴和林肯基于建构主义方法论,创建了“第四代教育评估理论”,引领了教育评价改革潮流。该理论蕴含着强烈的整体观意义,强调评估主体多元化和全面参与、评估过程强调平等协商、评估结果强调共同建构和共同认可,对我们推进外语学科评估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学科是一个复杂和综合的概念,学科评估就是相关利益者围绕学科以及学科建设的价值进行判断和建构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包括外语学科在内的各类学科评估是一个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系统过程,由政府、高校、学科、师生、第三方机构、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等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12]。在这个共同体中,利益方不同,各自关注的焦点也大不一样,比如,政府部门关注的是学科的社会效能,期望获得与资源投放相当的社会效益;高校群体关注学科的声誉与排序,期望获评一个更好的结果,从而争取更多资源投入和吸引更多优质的生源;教师群体则更多关注与同学科的同行的优劣势比较,期望能在审视短板的基础上明确前进的方向;学生群体特别是研究生群体则重点关注与自身相关的人才培养措施落实与优化,期望能享受“以评促建”带来的“红利”;家长群体则关注学校和学科的综合排名,期望以评估结果为孩子选择大学和专业提供参考依据[13];媒体则热衷于报道学科评估带来的所谓“学科身份”及其变化。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冲突导致对学科评估项目的不同期待、对学科评估结果的不同取舍、对学科评估影响的不同对待,由此而诱发排名竞争“白热化”等消极影响和非预期效应[14],充斥其中的很可能并非合力、活力而是割裂、僵化,这也许会直接影响甚至破坏一所大学、一个学院、一个学科的学科建设的良好生态。因此,学科评估必须充分且全面地考量各利益主体的行动逻辑以及所处的复杂场域[12],评估的焦点也要集中在整体结构以及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策略性互动上[15]。实事求是地看,现行的外语学科评估正不断地朝着这些方面努力,但仍然与各方的期待有一些差距,如何从整体上统筹多元主体合作关系,形成共同推动学科评估的格局,如何有效回应各方利益诉求和价值关切,等等,这些问题都需引起重视。

三、应然对策:学科评估改进建议与外语学科内涵建设

整体观为我们全面审视外语学科评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启示我们推进外语学科建设和实施学科评估,要立足整体观、系统化视野,充分认清其整体性意义,既要遵循学科领域自身规律,也不能脱离时空环境而独论学科,要本着坚守初心、巩固特色和提升质量的高度,兼顾和整合学科以及学科建设的社会需求维度和内在发展维度来发展学科。唯有如此,才能更加科学、更为有效地实施学科评估,实现“以评促建”,促进学科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

1.坚持立德树人,回归育人初心

学科评估要回到学科本身和学科建设本质。唯工具理性下的学科评估,必然会加剧其衍生职能的功利化导向,必然会导致学科内在价值(如育人价值)的弱化。为了避免这一倾向,学科评估应放到一个更大价值场域当中,立足整体观视野,重新审视学科建设的基本内涵与要义,要结合实际,在评估中更加凸显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价值理性,绝不能将评估的功能异化为一种结果诊断或排名的工具[16]。新时代基于整体观的学科评估,必须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回归到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初心上来,学科评估的目的导向要强调立德树人,学科评估的指标设计要立足立德树人,学科评估的具体实施要围绕立德树人,学科评估的结果反馈要展现立德树人,要通过评估的“指挥棒”作用来引导和推动学科自觉把立德树人落实到学科教学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教材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这些新趋势、新要求对学科建设、学科评估提出了新期待,尤其对外语学科而言,当前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语言在促进民心相通、服务中外人文交流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党和国家迫切需要外语学科培养一大批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外语专业人才。因此,外语学科建设和学科评估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心无旁骛地坚守人才培养初心,全面聚焦学生专业核心素养和复合融通能力[17],加速推进人才培养路径的革新,着力构建新时代一流卓越外语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

2.坚持分类评价,加快特色发展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建立完善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18]现代学科体系历经文艺复兴、工业化和知识经济等洗礼,催生学科内涵和外延不断发生变化,多元化、多层次和多类型已经成为学科基本特质和发展趋势。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可以预见,未来学科评估体系必然也会出现新的趋势,评价维度和评价时空必将大大地扩展和丰富,在评估体系中不仅会对学科传统特色有涉及,对发展现状有反映,还将会对学科未来作出考量,表现出更加多元、更加包容、更具个性的分类评估特征。任何一种学科评估,自然也包括任何一种学科评估的分类,都应当遵循整体观这一基本方法论,在整体中判别问题和成绩,在多元中寻求共性和共识,要着力破除局部狭隘自身利益的诉求,将立足点转向多元发展、自主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

在这样的趋势背景下,外语学科必须立足于更整体的时空视野、更多元的发展思路来思考如何特色发展和错位竞争,如何为国家战略需求提供更多样的、更具特色的服务。这里所提出的基于整体观的外语学科建设和学科评估所强调的是对于整个评估的整体把握,但并不反对某项学科评估对学科建设某个方面的特别强调;所反思的是对于学科建设的整体把握,但并不排斥集中优质资源重点突破。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外语学科本身的办学传统,找准自己的发展坐标和位置,学科方向设置既要重视整体布局也要注重灵活性,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定走内涵式的特色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应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打破学科壁垒,推动交叉融合,抢抓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兴起的发展机遇[19],实现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建立起科学的学科资源配置体系,力争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此外,整体视域下的外语学科分类评估还指向评估模式的多元化,问题与方法取向的评估模式、改进与绩效问责取向的评估模式、社会议题导向模式各有特定的前提假设、关注焦点、行动路径,学科评估中要基于评估模式与评估目的、评估对象、评估技术之间的契合度选择合适的评估模式,需在利用特定模式的便利的同时通过其他模式的补充和交叉运用来优化评估过程。

3.坚持内涵建设,营造良好生态

客观而言,学科评估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和非预期效应的根源之一在于迷恋片面指标、缺失整体视域。许多学校为了追求A、B+等级以上的学科,减少B以下等级的学科,无视学科体系、学科布局的整体性,以学科结构调整与优化为名,武断地砍掉某些学科,这有悖于新时代学科建设和学科评估的目的。学科评估内在意涵在于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助力建设学科生态。一所好大学的学科生态体系,每个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生态位”,可能是“龙头”学科,也可能是基础学科,还可能是支撑辅助学科,某个学科的作用大小并不取决于它所谓的重要性或者是否是优势学科,而在于它是否在其所处的生态位上充分发挥了独特作用。因此,未来的学科评估应更加坚持系统性、整体性以及协同性的视角,注重营造和谐的学科共生环境,淡化具体分数和排名,避免同质竞争、盲目竞争、低效竞争,引导高校借助学科评估来强化内涵建设,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学科良性生态,加速形成共生共长、互利共赢的学科整体协同发展格局。对于外语学科而言,应树立正确的学科评估观,正向理解学科评估的意义,以评估引导学科全面加强内涵建设,一方面,应紧扣学科自身的发展脉络,保持定力,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凝聚发展优势,创新发展模式,做到超越现实需要,引领现实发展。另一方面,外语学科要放眼全球,紧跟时代变化,聚焦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彰显学科特色、贡献学科力量。

[1] 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20-09-22) [2021-06-22]. http://www.xinhua 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9/22/c_1126527570.htm.

[2] 张继平. 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估推进“双一流”建设——本质追求、现存问题与根本出路[J]. 北京社会科学, 2021(1): 13-21.

[3] 梁传杰. 对“学科评估”的若干思考[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9(4): 51-56.

[4] 刘振天. 常道与常名: 学科评估如何表达学科本身?[J]. 教育发展研究, 2021, 41(1): 1-4.

[5] 高利, 束洪春. 理性回归: 学科评估的归真转变[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1(3): 62-67.

[6] 刘劲杨. 论整体论与还原论之争[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4, 28(3): 63-71.

[7] 蒋洪新, 杨安. “三新”背景下外语教育发展的新思考[J].外语界, 2021(3): 9-12.

[8] 廖婧茜, 靳玉乐, 周海涛, 等. “新时代学科评估现代化的使命与责任”专家笔谈[J]. 现代大学教育, 2020, 36(4): 1-16.

[9]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概览[EB/OL]. (2020-09-22) [2021-6-22]. 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xkpgjg/ 283494.shtml.

[10] 韦伯. 经济与社会: 第一卷[M]. 阎克文,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11] 张继平, 黄琴. 建设“双一流”语境中学科评估价值取向的十大转变[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7(6): 75-82.

[12] 阎凤桥. 学科评估的多重逻辑[J]. 教育发展研究, 2021, 41(1): 7-9.

[13] 麦宇红. 教育部学科评估发展维度探析[J].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20, 9(5): 12-16.

[14] 张应强. “双一流”建设需要什么样的学科评估——基于学科评估元评估的思考[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9, 40(5): 11-18.

[15] 刘强. “双一流”建设视域下高校学科评估的价值冲突及其调适[J]. 现代教育管理, 2019(11): 43-48.

[16] 刘振天, 俞兆达, 陈恩伦, 等. 新时代学科评估改革的新思维(笔谈)[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1): 59-76.

[17] 蒋洪新, 杨安.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外语教育改革[J].外语教学, 2020, 41(1): 1-2.

[18]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 (2019-02-23) [2021-06-07]. http://www.moe.gov.cn/jyb_xwf 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19] 王华树, 李智. 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技术研究: 内涵、分类与趋势[J].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20, 4(1): 86-95.

郑燕虹,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长沙 410081;孙雄辉(通讯作者),湖南师范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副处长,长沙 410081。

2019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与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编号:2019291160)

10.16750/j.adge.2022.01.012

(责任编辑 黄欢)

猜你喜欢

整体观外语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田野调查和学术整体观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超学科”来啦
推进零售业务标准化转型需要整体观
大山教你学外语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大山教你学外语
基于“整体观”的“韦达定理”教学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