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论析

2022-03-03王军政纪惠文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研究生协同育人

蔺 伟 王军政 纪惠文

研究生德育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论析

蔺 伟 王军政 纪惠文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立足发展大局,在“三个转变”中把握研究生教育教学规律的必然要求,符合一流大学建设发展的根本要求、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现实需求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实践诉求。认为新形势下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要从责任协同、阵地协同、队伍协同、保障协同四个方面入手,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统筹性、能动性和创新性,努力开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

研究生教育位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的重要使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由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研究生群体特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服务方式等均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水平和育人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在“大思政”工作格局下,亟须通过构建并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汇聚育人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切实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一、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时代方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历史方位、新的矛盾变化赋予了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使命,也锚定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时代坐标。

1.研究生教育改革目标从服务需求到支撑引领转变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1]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生教育经历了数次调整,教育改革始终坚持服从并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这一主要目标。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和科技事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并开始培养研究生。1963年,《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草案)将“为国家输送攀登科学高峰的后备军”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并提出了“坚持又红又专”的要求[2]918。1986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3],这一时期的研究生教育主要是适应国家经济恢复与建设的需求,旨在服务于高等院校和国家科研机构,其目标体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与单一性。“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后,研究生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5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若干意见》,从跨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高度出发审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地位,强调研究生教育“要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战略需求”[4]。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大力培养高层次拔尖人才。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再次强调研究生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党和国家对研究生教育功能和战略地位认识的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目标逐渐实现从服务科技经济发展需求到引领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转变。但是,目前部分研究生投身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时代感、责任感、使命感不足,认为搞研究是超脱现实的“象牙塔”,对社会发展变革认识不深、对国计民生关注不够、对科技最新前沿掌握不足,既没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又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存在“眼高手低”或者“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新形势下,必须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校中长期建设发展规划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统筹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重要推动力。同时,围绕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从目标、思路和具体路径等方面推出务实管用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和实践举措,以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

2.研究生教育从注重规模到提高质量转变

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重心由规模的增量式快速发展逐步转变为质量的内涵式稳健发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创新人才。1953年,原高等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规定“招收研究生的目的是为培养高等学校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毕业后不仅能讲授所学专业的一、二门课程,还要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2]628。“文化大革命”后,研究生教育实现了拨乱反正。1978年,中共中央转发国家科委党组《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时提出,要“逐步扩大研究生的比重,8年内共培养研究生8万人”[2]629。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安排了“七五”期间研究生年度招生计划:“前两年大致保持每年招收45000人,后三年适当增加、1990年争取达到招收55000人的规模。”[5]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从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出发,鼓励扩大在职研究生的招生规模。2001年,教育部在“十五”发展规划报告提出“在学研究生规模达到60万人左右”的目标。在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研究生教育质量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研究生培养规模、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学术不端行为处置机制、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等进行了规范。2017年,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正式确立了“到2020年实现研究生教育向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型”的发展目标。

当前,高校“双一流”建设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相对薄弱的环节,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深化改革,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诸多新情况[6]。例如在对研究生群体开展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的深入度和满足研究生群体成长成才需求各方面的契合度还存在不足,部分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机械僵化、流于形式的问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难以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变化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新要求。新形势下谋划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通过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在课堂教学、科研实践、成果研究、学术交流等研究生培养的各方面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内容,同时,建立对研究生思想政治表现的动态考量、抽样调查、综合评估等长效机制,切实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单方发力到各方协同转变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高校教书育人、办学治校各个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后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出台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举措,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建立全员育人共识、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汇聚育人合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指出:“加快建设以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为主导,行业部门、学术组织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质量监督体系。”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党委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2017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研究生教育教学全过程。”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围绕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重大任务,教育部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并于2020年出台《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聚焦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从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等方面,再次强调了要建立“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

在“大思政”工作格局下,各高校覆盖研究生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体制机制已经普遍建立,但还存在部门院系各自为政、育人主体不明确、育人力量不集中、育人合力尚未形成等问题,直接导致了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断点和盲区。这就要求在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在遵循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高层次人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改革,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工作创新,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提高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以高水平人才培养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注入生机与活力。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价值体现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育人实践活动,必须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处理好与一流大学建设、与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关系。

1.聚焦立德树人,紧扣一流大学建设发展的根本要求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一流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研究生教育教学全过程,能够为高层次一流人才培养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有力的政治和思想保障。一方面,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7]。我国的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卓有成效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引导广大研究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高层次有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能够有力推动一流大学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起到贯通和牵引作用,推动一流大学建设、培养一流人才必须紧紧抓住思想政治工作这一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构建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的高质量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全员育人力量有机整合、全程育人有效衔接、全方位育人有序融入,以高水平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引领带动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整体性构建和研究生教育教学方法的流程性再造,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助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2.聚焦引领服务,满足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现实需求

“两个大局”下,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离不开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层次、创新性、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必须将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学术科研能力的同步提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匡正研究生正确的价值导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科技就有前途,创新就有希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能够强化研究生的政治认同,不断凝聚研究生价值共识,使广大研究生清醒地认识新时代的际遇机缘与使命担当,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把人生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增强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自觉,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另一方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能够有效回应研究生成长发展的现实需求。“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遵循,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始终把促进研究生成长成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研究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3.聚焦短板弱项,回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实践诉求

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呈现持续加强改进、不断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但在实际工作中,在体制机制的整体架构、育人理念的与时俱进、教育方式的灵活多样、队伍建设的协同发力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正是坚持问题导向,推动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改革创新,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的重大举措。一方面,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研究生群体在年龄结构、知识背景、社会阅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时面临就业、婚恋、社交等实际生活方面的困难和压力,使得他们的思维方式较为实际,思想政治工作对研究生群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衔接,与学生成长过程相结合,与广大教师的教书育人相综合,与研究生职业发展相融合,全面提升育人成效。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质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能够为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提供经验示范。例如,着力破解“课程育人”中教师照本宣科、机械僵硬搞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破解“网络育人”中思想政治工作边缘化、弱化,失声失语现象的难题;破解“心理育人”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四个意识”“四个自信”融合度不高的难题;破解“资助育人”中解决生活困难和解决思想困难不同步的难题;破解“组织育人”中“重形式、轻实效”“重流程、轻质量”的难题,等等。

三、“大思政”视域下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路径

“大思政”视域下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要认真研究总结研究生群体的时代特征,科学把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统筹性、能动性和创新性,努力开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1.强化责任协同,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以构建贯通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为牵引,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文化知识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等各个环节,建成并完善目标明确、内容完善、分工清晰、保障有力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一是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机制。要牢牢把握“大思政”工作格局,由学校主导,从全局出发做好顶层设计,为学院、部门层面具体组织和实施提出要求、指明方向、考核成效[8],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机制。二是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管理机制。以党委宣传部和研究生工作部门为协调中枢,充分挖掘校内外相关育人资源,构建集组织建设、思政教育、创新实践、安全稳定、校园文化等于一体的网格化思政工作平台,有效统筹育人资源、打破育人壁垒,建立校内外融通、部门间协同、校院系联动的研究生思政工作管理平台。三是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实施校院两级督导制度,完善督导体系,深入研究生教育管理各环节开展思想政治督导。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在《研究生评教办法》中增加思政教育及师德师风观测点,实时反馈并跟踪处理;优化第三方机构“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关注毕业生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反馈与评价,形成育人闭环。

2.强化阵地协同,严格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意识形态把关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当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内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和研究生群体思想动态的多元变化,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一是严格招生入学的思政把关。在硕士考生复试及博士考生面试中增加思想政治考察,严把考生思想政治关;在博士考生资格审查中,要求考生在专家推荐信等材料中体现思想政治表现,从严考核博士考生的政治态度与思想表现;在调档政审中,对拟录取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和诚实守信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二是划定课堂教学意识形态的安全底线。坚持课程育人正确政治方向,制定课程教学行为规范相关制度文件,明确学院、教师职责;深入开展课程教学督导,实施校领导教学巡视制度,开展研究生教育秩序全面检查,所有外聘教师课前均需签订“思政承诺书”,要求各基层党委严格审核校外专家学术报告或讲座内容;严格落实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一会一报”制度,对研究生学术论坛、专家讲座、国内外交流活动等严格意识形态审批把关。三是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领作用,制定《北京理工大学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方案》,根据研究生教学特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探索问题教学、微课教学、体验教学等创新教学方式;围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设定教学内容,融入校史、学科史、军工史建设课程模块。与此同时,学校还注重推进课程思政全面覆盖,修订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制定《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实施办法》,构建以“思政课程”为中心,以各门类、学科专业“课程思政”为辐射圈的立体化育人课程体系,切实提高课程育人实效。

3.强化队伍协同,建设好以导师为主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教育者先受教育”。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做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才能使研究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9]。一是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第一责任人作用。严格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在导师聘任中增设申请人师德师风自查、自评,在新聘任导师岗前培训中专设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培训单元,并作为结业考试中的必考内容;在导师考核评价指标中,从思想政治与素质教育、课程教学、学术创新指导、实践创新指导、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学术道德教育、优化培养条件、注重人文关怀等各方面对导师的立德树人职责提出明确要求,尤其在研究生学术成果发表、学位论文撰写、创新创业实践等环节,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二是配齐建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坚持高标准做好队伍规划和人员选聘工作,丰富多元化用人模式,重点推进具有博士学位的专职辅导员和思政博士后的选聘工作;加强辅导员队伍的教育培训,依托校内外培训基地,建立健全专题与常规交织、普适与专业并行的辅导员技能培训模块;建立专职辅导员职员、职称单评单列机制,打通适应研究生辅导员岗位特点的职业发展道路,促进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三是大力调动办学育人各领域育人合力。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建立学术导师、学育导师、德育导师、朋辈导师、通识导师和校外导师等六类导师组成的“三全导师”队伍,调动各领域各方面的育人力量;选聘校内外党员领导干部、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等担任研究生校外导师,定期组织与研究生群体开展谈心谈话、交流讨论,以校外导师的深厚阅历和丰富学识对研究生学习、科研等方面开展有效的引导。

4.强化保障协同,在日常管理服务中加强对研究生的教育引导

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也要深入挖掘党团组织、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服务体系等在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优势,形成时时事事处处皆可育人的良好氛围。一是加强研究生党团组织建设。实施研究生党建质量提升工程,组织开展研究生党支部书记专题培训,提升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研究生党建专项督促检查,重点查摆研究生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不足,以查促建,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以党建带动团建,加强对研究生会、研究生社团组织的教育管理,组织和带领广大研究生在参与重大任务中冲锋在前、在主动服务奉献中贡献力量。二是持续涵育优良校风学风。开展研究生年度人物、优秀博士后等评选表彰活动,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研究生立志明德、守正创新,营造崇尚真理的校园学术生态;严守学业学风管理红线,依法依规严肃处置研究生考试作弊等违纪行为,劝退、清退因学业问题达到退学标准的研究生。三是把解决研究生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充分发挥各类奖励资助的育人作用,以受助研究生为主体,辐射全体研究生,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享有平等发展机会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政治觉悟;构建心理育人新模式,深化“服务对象全面向、心理教育全过程、专业培训全覆盖、教育主体全参与”的工作格局,培育研究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坚持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并行,通过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开设就业指导专栏,建立“摆渡人工作室”“职心工作室”“职美工作室”等工作平台,专业化推进毕业生职业生涯教育,促进毕业研究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1] 新华社. 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李克强作出批示[EB/OL]. (2020-07-29). http://m. xinhuanet.com/2020-07/29/c_1126301069.html.

[2]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卷)[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4.

[3] 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87(1): 1-4.

[4] 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若干意见[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6(1): 1-4.

[5]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 中国教育年鉴(1985–1986卷)[M].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4: 440.

[6] 刘志, 侯振中. 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意义、瓶颈及挑战[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1): 130-134.

[7]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18-05-03). http://cpc.people.com.cn/r1/2018/ 0503/064094-29961631.html.

[8] 杨晓慧. 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五个统筹协调”[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8(5): 139-145.

[9] 张雁东, 张澍军. 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知行合一的条件与模式[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9(12): 46-50.

10.16750/j.adge.2022.01.008

蔺伟,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副研究员,北京 100081;王军政,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北京 100081;纪惠文,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思想理论室主任,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081。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宣传工作研究分会2020年重点课题“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长效机制研究”(编号:2020XCZD02)

(责任编辑 赵清华)

猜你喜欢

研究生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他们用“五招”育人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