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动课程理论视域下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路径探索

2022-03-03牛银平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劳动评价活动

牛银平

(兰州市安宁区培黎小学,甘肃 兰州 730070)

加强劳动教育,全面推进劳动教育进程,不仅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必然要求。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所在,要深入理解劳动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在关系,弘扬劳动精神,切实使劳动成为惠及学生一生的良好习惯。小学是夯实劳动教育基础的关键期,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学校劳动教育被边缘化,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宠溺,致使孩子动手能力薄弱。加之,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小学生中出现轻视劳动、蔑视体力劳动者、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等现象,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培养要求有很大的差距。那么如何在“重学轻劳”的情况下进行劳动教育,真正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到实处,是一线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以活动课程理论为指导思想,在明确小学劳动教育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实践探索“活动渗透式”校本劳动课程建设及其实施途径,以培养学生劳动意识,提升劳动能力,形成热爱劳动的基本品质。

一、活动课程理论是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

与学科课程不同的是,活动课程强调儿童中心,强调儿童的学习内容应当与儿童的经验密切相关。杜威在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集中反映了他的活动课程及其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一致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学校科目相互关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学习,通过活动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的思维和方法。他在经验论的基础上提出“从做中学”的理念,“做”是儿童的本性,通过“做”获得的知识既是经验生长的条件,也是儿童的兴趣和愿望所在。引导学生先去做,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在实践的过程中去学,从而强调了活动课程的重要性。[1]后来,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克伯屈对杜威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断阐发。在诸多的课程流派中,以杜威为代表的活动课程理论独树一帜,成为当今学校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之一。

基于儿童的经验组织儿童的学习活动,并获得丰富的实践技能,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在其他学者的论著中也可以得到论证。霍华德·加德纳认为:在童年时期,儿童想掌握自身文化和特定职业或业余爱好的规律;想准确运用语言而不是仅仅通过比喻;想画出像摄影师照片一样清晰的美术作品,而不满足于幻想和抽象的绘画……他们都希望能符合一定的准则,不能容忍偏差。加德纳主张童年中期(大约8-14岁)的教育有一定程度的专门化,并给出了两个理由:一是以每日的活动为基础,了解专业的意义,掌握专业的内容和有关技巧;二是与日后的事业发展有更加直接的关系。他说:“如果一名儿童在生命的早期充分接触各种领域和智能,就有理由相信他或她将在童年的中期把注意力缩小到一定的范围。最好的情况下,儿童已经开始得到今后生活中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起码他或她将拥有获得某种能力和控制这一过程的经验。”[2]P207-209

从活动课程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等思想出发,劳动教育对小学生劳动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而且把学生从静态的课堂带到动态的生活,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学会劳动,引导学生在劳动中获得全面发展。

二、“活动渗透式”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

(一)明确“活动渗透式”劳动教育课程的内涵

杜威认为,把儿童的自然生活和活动引入到教材中,如:园艺、木工、烹饪、编织等,儿童将在这些生活活动中丰富直接经验、获得相关知识、形成观念。因此,他将这种基于儿童生活,强调经验的获得与重组并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的课程,称之为活动课程。它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课程,这种课程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3]

杜威的活动课程观强调在儿童本能的基础上产生经验,由此提倡“做中学”的理念。基于此,根据当前小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年龄特点,我们将“活动渗透式”劳动课程定位为:按照规范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流程,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德育活动、少先队活动、社会实践等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手工制作、美化教室、美化校园、工具使用、社会服务、岗位模拟、植物养护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劳动实践,以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良好的劳动技能和习惯,实现劳动理论知识学习与劳动实践活动的统一。

(二)制定“活动渗透式”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劳动教育的论述具体阐述了现阶段劳动教育的发展内涵,同时也确立了“五育并举”的核心价值理念。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4]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的目标,即: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的观念;热爱劳动,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5]以上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及纲领性文件,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更加细化的要求和具体落实方案,为各地和学校推动劳动教育落地提供了重要依据。

根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以学校“尚美启智、手脑并用”的核心办学理念为指导,在分析各学段学生年龄特点的基础上,确立了“活动渗透式”劳动教育课程的总目标:通过主题活动,使学生能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美”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培育勤俭、奋斗、奉献的劳动精神;习得综合劳动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一总目标按照年段特点具体可阐述为:低年级以班级值日为重点,鼓励学生适当参与集体劳动并进行简单的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劳动意识,感知劳动乐趣;中高年级以校园劳动为重点,鼓励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劳动,体验简单的生产劳动,丰富劳动体验,强化正确的劳动认识,养成乐观积极、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的品质。

(三)探索“活动渗透式”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途径

基于以上理念,从课程建设的角度,需要将小学劳动教育通过主题活动建构的方式,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活动、少先队活动、社团活动等融合在一起,在系列主题活动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内容,多渠道进行劳动教育实践,实现课程育人。

1.班级值日是主要途径

卫生值日是老师进行班级管理的重要途径,长期有效的班级值日是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能力的最佳方法,也是每个同学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因此,班主任要详细地安排和管理学生的值日,及时制定班级值日计划表,使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分工协作,每天认真完成对教室的清扫、洒水、图书的整理等事务。光有分工还不够,要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还需对学生的值日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制定奖励措施。班会课上,总结班级在值日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对那些在班级中劳动表现比较突出的同学进行表扬,使他们能够带动其他同学更好地劳动。

2.节气教育是良机

二十四节气跟劳动息息相关,跟着“二十四节气”去深刻体会前辈的劳动智慧和非遗文化的深厚内涵,从中学习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在自然与人文的融通中健康成长。为此,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将劳动教育融合在二十四节气中让学生了解节气的传统习俗。如在“立夏”节气之时进行“品民俗,尝立夏”系列活动。活动中老师组织“剥豌豆”比赛,让孩子们感受立夏豌豆花落,结出一个个饱满厚实的豆荚子的情景;让孩子们尝尝立夏的特色美食“五彩香香饭”;让他们编蛋篓、绘蛋、制作立夏面、吃立夏面等。“小满”时节组织学生和家人一起挖苦菜忆苦思甜;组织学生动手养蚕;观察变化记录成长。“芒种”时节引导学生通过手工制作,表现即将丰收的幸福场景,同时自制扇子防暑避暑……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民俗游戏的无限乐趣,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提升劳动能力。

3.少先队活动是依托

学校劳动教育离不开少先队活动的积极引领,它为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如:少先队组织班级卫生大扫除活动,在锻炼学生劳动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蔬菜种植大棚及牛羊养殖基地,能够使学生亲临劳动现场感受劳动的滋味。组织“红领巾跳蚤市场”实践活动,学生和老师通过购买和交换的方式,得到自己喜欢的图书或生活、学习用品。学生在进一步了解数学、运用数学的同时锻炼了自己的劳动能力,体会到了劳动的不易。最重要的是每年“校园劳动之星”的评选和整理衣服、叠被子等劳动技能大赛,激发了学生劳动的热情,增强劳动对小学生的吸引力,凸显出劳动教育的趣味性。

4.主题节日是载体

节日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时机,劳动教育也不例外。学校在国家传统或法定节日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如:春节前夕号召学生进行家务大扫除活动;植树节时带领学生进行校园内外的种植活动;五一劳动节时开展相关的演讲活动;母亲节时布置学生进行感恩母亲的义务劳动作业;端午节时组织学生在校制作花绳及香囊,同时,引导学生在家和家人一起包粽子、插艾草;重阳节时要求帮爷爷奶奶做家务等。通过这些与节日相关的劳动教育活动,学生既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又锻炼了劳动能力,也亲身体会到劳动的辛苦。

5.社会公益活动是契机

学生不光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需要通过勤奋的劳动融入社会生活中去。如:去敬老院帮助老人打扫屋子、准备饭菜、按摩等,有才艺的同学还可以给他们进行现场表演,进一步愉悦老年人的身心。此外,号召学生利用寒暑假结合社会生活,寻找劳动角色:暑假五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充当文明出行交通指导员;寒假时为社区居民写春联、送春联;参加社区的“垃圾分类小能手”“假期校园小保安”等活动。这些社会公益活动在培养了学生劳动能力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6.校园实践基地是阵地

劳动实践基地为劳动实践与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除了在劳动课程中展开劳动教育和手工劳动外,学校还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独立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将课堂上习得的理论知识通过劳动实践得以内化,而更好地理解劳动的意义。例如,把校园的一些墙面改造成花卉绿植区,在这里悬挂一些绿植花卉盒子,将悬挂好的盒子划分成多个区域由各班负责。各班老师带领学生自主提出种植方案,以班级为单位负责对植物盒子的栽培、除草、浇水等。还可专门开辟一块蔬菜基地,由班级轮流进行看管,也可结合劳动技能课进行种植实验,使学生在观察、感知、体验中掌握花卉、蔬菜等的栽种、管理方法,以便参加学校的绿植养殖经验交流会等。

7.校外职业体验是妙招

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应当和职业体验结合在一起。为此,学校组织学生去新区“蓝天职业体验”中心,认识高压水枪、消防水带、灭火器等消防器材,试穿厚重闷热的消防服,在触摸、询问、观察、体验等活动中,获得了课堂教学中无法获取的知识,也体会到了消防员工作的危险与辛苦。为了让孩子们增加对快递工作的了解,同学们来到顺丰快递站,体验快递揽收、分拣、配送的工作,学习到了快递员不管严寒酷暑,辛勤工作的精神。暑假组织四年级的同学参与书店的职业体验活动,包括整理销售书籍、解答购书者疑问、书籍海报制作和向顾客们做绘本分享......借助职业体验活动,体会了不同行业从业者的艰辛,激发了学生爱劳动、爱生活的热情。

(四)完善“活动渗透式”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策略

评价是检验劳动教育成效的关键环节,科学有效的“活动渗透式”劳动课程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多元立体地进行。

1.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活动课程评价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的,注重多角度、多方式地评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为此,学校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内容,从劳动情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品质等各个方面,对学生的劳动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评价,以目标为标准,考查学生对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核心,兼顾学生独立完成劳动任务的质量,以及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5]劳动情感和劳动品质的评价,通过学生的劳动行为,分析他们的劳动态度和习惯,提炼引领,使学生关注自身的劳动行为,树立积极进取的劳动精神和科学的劳动价值观。

2.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劳动课程评价方式包括非参与式观察、行为分析、物质奖励、视频记录等。对于学生的劳动表现,教师可口头表扬,鼓励其他同学积极学习;可釆用物质奖励,如盛夏天气炎热可给学生发放西红柿、黄瓜等解暑食品,其他时候也可奖励日记本、三角尺、钢笔等学习用品;每周五下午班队会总结后发劳动表扬信;还可以将劳动情况记录在成长袋中,作为期末考核加分内容。此外,对于在劳动实践中表现出色的同学教师会将其劳动现状拍成小视频,在班级群里进行展示和表扬,像“随手拍,晒分享”这样的劳动评价方式生动有趣,更好地提高了学生劳动的积极性。

3.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劳动教育实践的多元主体评价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劳动表现进行等级积分,不同的等级给不同的分值,期末用分值来跟老师换取礼物。二是学生评价:学生的劳动表现和劳动成果由自评、同学互评完成,同样按优秀、良好、合格的等级积分计算,以实现劳动在群体中的认可。三是家长评价:家长综合孩子在家的劳动表现,一月进行一次等级积分评价。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和家长的综合评价,通过评选“劳动小能手”等方式,激励学生参与劳动。[6]每个学期末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综合考察,如低年级可以进行以劳动为主题的绘画创作,中高年级可以写一次劳动的习作,提升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深层认识。

总之,立足于活动课程理论,开发劳动活动课程,有助于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提升责任担当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逐渐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五育并举,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研究,探索实施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创建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课程,让劳动教育为学生的美好人生奠基。

猜你喜欢

劳动评价活动
“六小”活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活动随手拍”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