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论创新

2022-03-03叶仲才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思维

叶仲才

(甘肃财贸职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2021年全国政协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到:“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各类人才。”强调国家要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高等教育更要注重青年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高校要勇挑重担,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推动创新产业的发展。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社会从不等待一个不思进取、只想坐享其成者,生活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热爱生活的人们。青年学生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一个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业前列。同时社会要营造创新的良好环境;作为知识武装的青年学生要向创新要动力,通过创新最大限度释放出全社会创新动能,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核心竞争力。

2015年7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一周三提“创新创业”。[1]这意味着中央政府继续鼓励创新创业,通过创新以及创业破解社会普遍存在的就业难题。在国家一系列指标中,“就业”始终是国家领导人和各级政府最关心的指标之一。这意味着中央政府将继续支持创新创业,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加速转型,以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

国家将创新创业提到国家战略。作为马上要走向社会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怎样利用好在校的有效时间,通过学习在严峻的就业市场中靠自己站稳脚跟。一方面是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就是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何为适应社会能力,就是应该学好创新创业、培养自己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思维。作为在校大学生首先要明确认识何为创新,下面我们就创新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首先了解何为创新以及其内涵和特征

(一)创新一词的来源

从词源上来说,“创新”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意思是创立或创造新东西。最早出现于《南宋·后妃传》:据《春秋》,仲子飞鲁惠公元嫡,尚得考别宫。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魏书》有“革弊创新”;《周书》有“创新改旧”。[2]P5而在西方的英文中,创新最早起源于拉丁语。它包含了产品的更新,以及创造新的物品和改变内在的含义,更新的过程就是对原有的东西在性能上进行替换,创造新的产品就是有别于目前所流通的,人们日常所使用的产品。“创新”真正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最初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的,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创新”就是“创建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企业家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以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引入生产系统以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3]P157

创新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有五种情况:(1)创新就是在目前的状态下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赋予新的使用特性。(2)创新也是采用了一种有别于以往常规、传统的新颖的生产方法,此方法并不是一定要建立在一定科学新发现的基础上,它有可能是指在产品上所使用的新方式。(3)创新需要的是开辟一个新的疆域。(4)创新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讲也是一种掠取性质或者可称为控制新的供应源的一个过程。(5)引入新的制度来代替旧的制度,并以新情况和特性推动发展,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者打破一种垄断地位。[4]P136-141

自20世纪50年代,随着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受到重视,并形成了创新研究的两个重要方向,即技术创新经济学和制度创新经济学。

(二)当今社会上对创新的认识

当今社会上对创新的认识是以现有的惯性思维模式提出有区别于目前常规的解释,可以利用目前大家所掌握的知识存量,在特定的环境下,按照理想化的程序,通过技术改进创造新的产品或管理模式、经营思路等等,并能获得相应收益的行为或产品。具体讲创新也就是为了特定的目标并在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事物或产品、服务、管理模式等的整体或其中某部分进行的变革,使其更新与发展,并带来相对应的收益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当下社会普遍关于创新的标准划分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创新是指提供独创性的、以前没有的、具有一定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产物。例如科学上的发现、技术上的发明、文学艺术上的创作、政治理论上的突破等等。广义的创新是对本人来说提供新颖的、前所未有的产物的活动。也就是说,一个人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具有创新特征,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以前是否曾有人提出过,重点在于对他本人来说是不是新颖的。

具体来说,创新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创新从生物学的方向讲是人身生命体内自我更新、自我进化的天性,生命体内自然的新陈代谢就是生命体内繁衍更替的本质,自然的慢慢进化本质就是生命体中自身革新的一个结果;另一方面创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创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的天性,探索未知世界是整个人类心理的自然特性,反思整个社会、个体,寻求价值的不断增长是整个人类社会客观的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看,创新就是人类与自然互相不断作用的必然结果。

(三)创新的特征

创新是由善于创新的人所创造的新产品或新成果、通过应用到市场的过程、带来更好的体验或者更高效益的一个综合过程,也就是作为创新主体的人为了实现更高效益所进行的创造性的活动。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创新首先需有创造性,创新与创造发明密切相关,无论是一项创新的技术、产品、构思,还是一种创新的组合,都有创造发明的内容。创新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相应的组织活动、组织机构、制度与相对应的管理方式上。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打破常规、敢走新路、勇于探索。本质是敢于进行新的尝试,包括新的设想、试验等,创新需有的价值性,价值与主体是相辅相成的。创新目的就是运用知识与技术获取更大的效益、价值与满足感,创新的目的性使创新活动必然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创新活动源于社会实践,又会向社会提供新的贡献。创新从根本上说应该是有潜在可开发的价值,并带来相应利润的新产品或者新技术,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创新。

创新的产品或思想无一例外是新的环境条件下的新的成果,是人们以往没有经历、使用、贯彻实施过的东西。如果我们运用新颖性来判断一个产品或服务的劳动成果是否具有创新性时往往就会出现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指产品或服务的劳动成果能够产生出前所未有的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目前科学界的原创性大部分属于科技领域高水平的创新。二是指创新能产生出相对于目前常用的具有新思想和新技能的特点,特点就是他产生的设想和成果不是按照原有的或书本中都已成型的产品或服务,而是具有独特的研究成果,这类创新是普遍存在的,这类创新具有一定的新颖性、独特性的,这两个中间只有一条模糊的分界线。

创新同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创”意味着前面一片黑暗,或者可以理解为摸石头过河,对前面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受所掌握信息的制约和对有关客观规律的不完全了解,人们不可能完全准确地预测到明天,也不可能操控未来客观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这就使任何一项改革创新都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二、创新的基本原理

在创新活动中,创新的基本原理就是运用独特的创造性的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创新原理的掌握程度是能否取得创新成果的首要条件,但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创新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不是什么事情都可冠以创新的名头,同时更不要指望在涉及创新的原理之后,就能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任何问题。只有在深入了解创新原理的基础上,人们才有可能有效地掌握一定的创新方法并以此成功地开展一系列相应的创新活动。

(一)综合原理在创新中的具体表现

我们日常所说的综合原理就是将事物的不同方面联系或组合在一起。首先,需要对创新进行分析,并按类别、层次、因素、成分等全方位进行分项研究,包括优缺点、经济性、可靠性、社会性、先进性等。其次,就是按照客观指标进行可行性的综合处理。

(二)创新的组合和分离的原理

创新的组合原理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性质的学术或技术以及成熟产品的一部分或全部有效糅合在一起的过程,进而形成一个全新的创新原理。创新的此类组合可以是自然也可以是人工,这种组合现象非常普遍。创新的分离原理就是将一个创新的目标对象进行相应的分解并离散,使重点问题从复杂现象的表象下显露出来,进一步厘清创新者的创新思路,便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分离原理在创新过程中就是提倡将一个完整的事物打破并进行有效分解的过程,将研究对象予以分离,创造出全新的概念和全新的产品。

(三)创新的还原原理

创新的还原本质原理就是教导大家要善于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所在。任何一个产品或事物的革新都有其创新的特点,创新的特点是唯一的,通过现象找到创新的原点,再从原点出发寻找根源,用新的独特的思想和先进的技术方法重新创造该事物或产品,从本原上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这就是还原创新过程的精髓所在。在创新过程中,可以回到设计产品或服务的起点,这样可以抓住问题的本质,将最重要的功能提取出来并集中精力研究其实现的手段和方法,以此取得创新的最佳成果。

(四)创新在移植中的体现

创新在移植中的体现就是把一个被研究对象的具体概念、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另一个相关事项或者产品的研究对象上面,并因此取得相应的成果,其实质就是借用已有的成果进行以创新为目标的再创造。创新活动中的移植根据侧重的方位,可以理解为层次的纵向移植和横向的移植。也可以将多种物质层次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综合引入到同一个具有创新领域中的综合移植过程中。创新和发明层出不穷,但大多数的创新是运用移植原理取得的。

(五)换元原理在创新中的表现形式

换元原理在创新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指创造者在创作过程中采用替换的手段,可以使创新的活动和创新的内容不断翻转展开、步步深入的一个过程。通常是指在创新的整个过程中,设计者或者创新者有目的地去寻找当前市面上所存在的替代物,如果能在市面上能找到性能更好、价格更廉、功能同样或者更好的替代品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创新。[5]P22-25

(六)迂回原理表现出的创新性

在创新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的我们就不要钻牛角尖、走死胡同,大家不妨将处在僵持状态没办法解决的点暂时搁置起来,转而进入到下一步的工作中或进行其他项的操作,带着这个未能解决的问题继续探索其他工作的创新问题,有时可以通过解决侧面的问题或外围的问题时,可能会使原来的没有解决的未知问题迎刃而解,这就是换元原理在创新中的表现。[6]P37

(七)群体原理如何表现在创新的过程中

群体效应在大学生创业团队里运用比较广泛,社会发展到今天,干成干好一件事情,创新要想取得成功,越来越需要发挥群体智慧,只有群体智慧才能将创业企业做大做强。早期的创新活动大部分是依靠个人的智慧和相应的专业知识来完成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一体化的有效推进,要想靠个人“单枪匹马、独闯天下”去完成大型、高科技、大规模的项目开发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需要创业者摆脱狭窄的专业知识和单打独斗的思维范畴,而是需要依靠群体、大家的智慧,使创新活动从个体劳动的圈子中解放出来,有志同道合的创业者们组建团体,互相协同,以此来焕发出更大的活力和创新创造能力,促使创业企业能够走向成功。

三、怎样认识创新思维及其特征

创新思维是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加以构思,以新的方式解决前人未解决的问题。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大学生早成才、快成才、快速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创新思维是相对于常规思维而言的,是指以新颖的、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相应的思维过程。它不仅能够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即创造出新的事物、产品、理论和发现新规律等。[7]P199

与直接和具体反映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不同,作为人类认识的最高形式的思维,创新思维是对现实社会中客观事物的不同见解和概括的具体表现。从心理学界看待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理解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创新成果及作用的思维活动,也可理解为在发明创新中直接导致创新方式的思维活动形式。

总之,凡是突破传统思维习惯,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都可以称为创新思维。这种独特的思维常使人产生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进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创新思维的特征是指个体在创新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上的差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思维的独特性又称新颖性、求异性。这里是指与别人看到同样事物的外在却能想出不同的内在本质所在。创新思维实际就是独特的思维过程,它打破了传统和习惯,解放了固有的思想,向陈规戒律挑战,对常规事物怀疑,否定原有的条框,敢于改革勇于创新。在创新思维过程中,人的思维极其活跃,能从事物的新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进行有效的探索、开拓出别人没有认识到或者没有完全认识的新领域,以自身独到的见解来分析和研究问题,用新的途径和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解说,善于梳理出新的思维的过程。可以说思维的独特性是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与重要标志。

创新思维的批判性可以称之为反思性。创新思维必以怀疑乃至否定为前提,没有怀疑就不会有对传统思维模式和传统指导思想或理论体系的反思与批判。创新思维的批判性是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因为所谓创新就是通过对传统思维框架进行批判性的反思而产生的,创新思维都有一定的批判性,否则就不能称为创新思维。[8]P123创新者只有对传统思维模式的不断反思,思考前人制定的标准,才能有所突破原有认识和现有的认知范围,只有通过此方式才能有所创新和开拓出新的天地。因此,我们常说的创新思维及创新意识本质就是一种反思意识或相应的批判意识,创新本质上就是一种怀疑与否定的意识,反思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活动,如果没有创新思维就只能是一种抽象的理论概念,而不可能实现、证实自身的创新思维。

创新的本质就是批判怀疑、反思旧的东西,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前人的成果。创新的过程就是在肯定中否定,在否定中开拓前进的一个发展过程,它以批判为前提。创新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摒弃以往的习惯性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思维方式的能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富有创造力的人的思维比一般人的思维出现的想法散布地方面广、范围大,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思维通常只想到一个方面而缺乏灵活性。创新思维在结构上的变通性,对于探索未知、创造技术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多方法、多渠道、高效益、多反馈地进行多方探索,反复试验,才能提高成功的概率。多向性创新思维不受传统的单一的思想限制,思路开阔,能从全方位提出不同的问题,能提出较多的设想和答案,选择性较广。思路若受阻或遇到难题,能灵活变换某种因素,从新角度去思考,调整思路,善于灵活地转变思维方向,产生适合时宜的新办法。

跨越性的创新思维、思维进程带有很大的跨越性,省去了思维步骤,具有明显的跳跃性和直觉性。这种跨越是大家需要对传统思维持有怀疑,而非简单否定和彻底拒绝。而创新思维的跨越性主要表现在为认识提供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成为新的立足点,为理论思维提供新的具有跨越性的思维原则,这是创新思维的又一本质特征,如果没有这一特性创新思维只能徒有其名。

四、创新思维的类型

我们在这里对创新思维进行一个简单的分类,主要有多向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联想思维和直觉思维。

多向思维就是从事物的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称为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最早是由伍德沃斯于1918年提出的,后来由斯皮尔曼和卡特尔作为“流畅性”而使用过。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智力结构的三维模式”中,明确提出了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就是从目前可利用的资源信息中挖掘出新的可以有效利用的信息,重点就是从单一的可有效利用的资源中有尽可能多的信息输出。[9]

逆向思维就是对原有结论或思维先否定,而后用另一种思维方式再次进行探究,从而获得新的独特的认识。我们从日常的哲学和相对论中都清楚,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的两个方面,但这两个对立面却又互相依存,并在一个统一体中。人们在发现认知事物的整个过程中,实质上是同时与正反两个方面打交道,只不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一种习惯性的固定思维方式,只看到事物的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逆转一下日常的思路,从反面或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便能得出一些创新性的结果,如管理中的“鲶鱼效应”就是需要改变传统的“对固定路径的依赖”。

侧向思维就是从一类现象转到另一类内容与之相距甚远的现象进行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受消极的心理定式所束缚,能从其他领域的事物中汲取灵感,从而产生新设想,即所谓的“触类旁通”。科学家凭借侧向思维在科学上创造了不少奇迹,如1903年莱特兄弟由飞鸟得到启示,把飞机送上天;我们在当前的情况下解决不了所遇见的问题或虽能解决但只是用常规的方案时,此时可以用侧向思维来产生创新性的突破。具体的方式有侧向移入、侧向转换和侧向移出三种方式引入。不论利用哪种方式,问题的关键点在于观察,特别要留心那些看似与思考问题无关的事物与现象。这就需要在注意研究对象的同时,也要间接注意其他一些偶然看到的事物与现象,也许这并非偶然,可能是侧向移入、转换或移出的重要对象或线索。

联想思维就是将所观察到的一种现象与自己所要研究的对象综合在一起的思考,而获得新知识的思维活动,联想思维在科技创新中有重要作用。

直觉思维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等社会实践中,直觉的表现是无处不在的,直觉思维是人类大脑特有的悟性,其本身的特征表现为直观性和预见性。许多科学家和发明家都讨论过直觉思维,但直觉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是必须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实质上任何直觉的产生,都是创造者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经验的结果。

五、大力倡导创新和创新思维的意义

当今我们的社会为什么要大力倡导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因为创新思维可以不断地推进人类认知世界的水平。创新思维因其对象的潜在特征,表明它是向着未知或不完全了解和掌握的领域进军,不断地在扩大着人们的认知范围,并把未被认知的变为可以认知的事物。纵观人类发展,科学上每一次的发现和创造,都增加着人类的知识总量,为人类由必然进入自由不断地创造着条件。同时创新思维也在不断地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创新思维的特征表明,创新思维活动及过程中内在的东西是无法模仿的,创新思维是一种高超的艺术。这内在的东西即创新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依赖于大家对历史和现状的深刻了解,更依赖于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而每一次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就是一次锻炼思维能力的过程,要获得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就需要不断地探索前人没有采用过的思维方法、新颖的思考角度去进行思维,独创性地寻找没有先例地去有效地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国家多次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一个国家要想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需要我们多层次多角度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及人才强国战略,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大力提高原始的高质量创新能力、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创新的能力。同时我们更应该明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但是创新的关键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高等教育,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呼唤高校创新教育的培养。而作为文明和时代先锋培养基地的高校,应将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创新教育强调教会大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创新教育也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发掘和强化大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加强对高等教育规律的探索与实践,改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全面构造创新氛围。

我们前面从创新概述、内涵和主要特征及创新思维的类型、大力倡导创新思维和创新的意义等方面对创新进行了剖析,只有全面了解后,才能为以后的创新打下基础。创新是时代的召唤,更是国家对青年的期望。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大批创新人才,没能创新能力,又没能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是很难立足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伟大的中华民族要想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关键就看社会有没有持续创新的动力。中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担负起提高全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神圣使命,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还因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教育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高校必须抓紧加强创新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这是国家赋予高校的使命也是时代对高校的强烈呼唤。

猜你喜欢

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