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

2022-03-03李倩王琥琢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育人

李倩,王琥琢

(1.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甘肃省教育考试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以及高校教育的核心理念,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从根本上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必须紧密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关照学生、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政治觉悟、思想水平、文化素养,促使学生良好发展,成为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1]。可以说,立德树人是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所做的科学回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立身之本。

一、立德树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

首先,立德树人契合了当前我国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立德树人作为当今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其核心内涵就在于培养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强则国强。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与发展潜力的关键性标志就在于观察这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艰巨任务,教育的重要地位及关键作用不容忽视。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高等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地渴求科学知识与卓越人才”[2]。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话语强烈地体现出教育的重要意义,为了满足高等教育的普适性,为了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使命,高校应注重育德育才,不断培养出新时代的优秀人才。“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保证,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优秀的人格素养是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只有实现德才兼备,全方面发展才可称其为真正的人才。基于此,高校需要在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不断加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力度,培养大学生笃志躬行、益以创新、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精神,并协调发展当今大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大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其次,立德树人顺应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着时代潮流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一系列文件要求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随时代变迁,国家教育策略也在同步调整。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全方位注重教育质量的新阶段,再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随后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要建设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3]这些会议精神与文件政策在指明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都体现出人们要与时俱进,结合客观实际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规律。因此,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实际生活中也需顺应时代潮流、遵循客观规律。

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特殊群体,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拥有较高物质生活水准的前提下,丰富着更多的精神文化需求。鉴于不同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认知上亦有所差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强调,“要让全国高等院校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富有效率、充满活力、更加开放、对学校科学发展有利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的排头兵”[4]。这就深刻表达出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要求,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经探索、开拓创新、深化发展的中心环节,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灵魂与生命。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生活方式、社会意识形态、经济成分等纷纷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人才培养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日趋复杂的大环境下,如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如何应对各种弊端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立德树人采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事而化的“三因”理念,逐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政治觉悟、思想水平以及文化素养,以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更多的契机。

再次,立德树人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一方面,立德树人更加明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看即是表达思想政治教育最本质、最基础的要求与愿望,一定程度上反应出符合社会发展的目标,这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归属,概括而言,即是要求不断提高人们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进而改造主观世界”[5]P136。立德树人在此基础上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使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善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探究现实问题,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外一方面,立德树人通过“立德”与“树人”的结合,更加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陶冶道德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以及培养敏锐而科学的思维方式”[6]P149-157。立德树人的实现有助于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基础上,不断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择其精华弃其糟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能够朝着更加合理化、人性化的方向顺利实施。除此之外,立德树人更加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成包含教育者的活动、受教育者的活动以及决策者的活动。不论教育者,受教育者,还是决策者都是处于社会中的现实的人,都具有丰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多样的文化背景等”[7]P279。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其活动都离不开“人”这个主体,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简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人的思想和行为,提升人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主体能力,同时这个主体作为立德树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又进一步明确了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应该围绕“人”开展实施,才能真正发挥其有效作用,真正体现其价值意义。

最后,立德树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需要。与立德树人之“德”相一致的理想信念内涵丰富,其中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梦意蕴深远,内涵丰富,视野宽广,是大学德育文化的政治方向与价值取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仅是当前最大的政治方向,也是最为迫切的现实需求。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之梦,是长久驻留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梦,这个梦象征和平、民主、富裕、文明、友善、团结等,它把人民的期盼与民族的向往、国家的追求融为一体,呈现出中华民族持久而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深刻表达出每一个中国人为实现中国梦不懈追求的美好愿景。中国梦不是水中月,也不是镜中花,更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基于人们内心深处,需要紧紧依靠每个人的共同努力而为之实现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共同努力才会实现,这是一项光荣且艰巨的事业”[8]P41。因此,只有通过在立德树人理念强大的引领下,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创新创造作为自我发展的动力,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储备大量的优秀人才,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书写更加灿烂辉煌的青春诗篇。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爱因斯坦曾说过:“试图以单一的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全面的、不充分的,通过习得专业知识教育,他或许可以成为某种有价值的机器,进行流水线式的作业,却无法将其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为了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最基本的要求则是,使学生在了解人生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热烈的感情,同时必须掌握有关美以及有关道德中善的明确判断力。否则,他以及他接受的专业知识好似一条受过系统培训的犬类一般,我们无法称他为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9]P310。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人,它不仅是教育事业的灵魂,也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将立德树人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到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三观,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等教育创新性人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更具实效性。

(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新使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价值支撑,彰显了一个国家道德水平的价值评判标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树立良好形象,凝聚社会思想共识、实现团结共进的基本途径与迫切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0]高校立德树人面临的一项新任务、新使命就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教育展示出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体现在大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综合素质中,同时还要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丰富内涵,也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所代表的深层意蕴,这些对于促进当代大学生自由全面健康发展以及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和谐共融、社会文明进步,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营造浓厚的氛围,加强组织领导建设,完善校园机制体制,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深刻体会理解、全面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校园文化、融入实践活动,在立德树人的行径中养成诚实守信、感恩戴德、宽以待人、锲而不舍、以身作则的个人品质,从而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为加快步伐顺利完成时代重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是立德树人的首要标准

大学生是我们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是民族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其重要作用及价值意义体现在大学生自身教育的成长成才过程中。“立德树人是当前人才培养的首要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立才树人理念的否定。德才之间并不总是一致的,有德有才、有才无德、有德无才、无德无才的差异更是提出了立德树人价值自觉的时代诉求”[11]。当今,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当前这种情况,立德树人的重要地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愈加凸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可称其为真正的教育”。[12]P350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为了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无论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要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自主教育,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主参与到立德树人教育的具体行径中。通过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多样的创新教学模式,有效实现大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与道德品格修养的紧密结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提升大学生政治觉悟、文化素养、思想水平以及道德品质的基础上,保持强烈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创新性人才是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

全球化的复杂背景对于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强制性的必然要求。身处高校中的任何一个人,无论教师、学生还是管理者,都避免不了全球化大趋势的裹挟。多元化、国际化、跨文化等多种元素的出现与冲击,无一不在说明每个人都应具备一种发展的、战略性的眼光以适应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和日趋严重的就业形势。面对这种形势,高校教育需要更加明确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以大学生具备多级能力,能够不断适应未知新鲜事物为目标。这也意味着在高等教育中,要不断创新,以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来面对并且驾驭全球化大趋势。如今,我国的高校教育发展已经转变为大众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就业形势由过去的包分配转变为个人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大学生实现从个人价值追求到社会人才需求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个人能力的施展与才能的发挥。因此,高校在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上表现得尤为关注,长久以来,发现和培养创新性人才,一直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才能有所突破,有所追求,“创新是引领国家快速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就是要“挖掘潜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准的青年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战略科技人才以及高水平创新团队。”[13]我们常说“宁作弄潮儿、不为观光客”。为此,高校必须通过加强灌输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主动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职责,把教人成长与成才完美结合,不断丰富创新性人才培养内涵,改革教育方法、完善教育目标、丰富教育内容,为适应时代发展趋势,满足社会变迁需要,培育出与时俱进的时代新人。立德树人旨在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旨在帮助大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在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中,充分体现自己的创造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在越来越强烈的全球化大趋势背景下,立德树人使高校培育的优秀创新型人才在面对未知发展变化的社会中能够触类旁通,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更加明确了社会对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立德树人的立足点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在立德树人背景下的一个重要话题,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是我们长期不懈努力的方向。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作为国家坚定的守护者,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都不容小觑。因此,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培育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是对高校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考核。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立德树人理念的相互结合,依据高校办学特点,发挥高校办学优势,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出发,在遵循大学生自身发展规律、成长特点的基础上,以更强的亲和力和说服力营造出具有专业素养兼具团结、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出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优秀青年学子。能否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出具备竞争力的优秀人才,是考察高校能否完成任务,呈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作用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构建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当今社会成为必然趋势。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教师的重要性,就体现在教师的职责要求塑造人、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如何能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关键的一点就是广大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帮助并且引导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道路,尤其注意要引导、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14]。由此可以看出,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光荣而重要的职责,他们必须以榜样的身份引领大学生,使其在生活、学习、活动等多方面拓宽视野,丰富思维,培育他们在未来有目标、有理想、敢于奋斗、敢于前进,从而真正体现他们的价值所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知识的价值体现在它可以对人的道德面貌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教书本身就包含着育人的内容,具有德育的作用。对不同知识的形成和积累,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修养,从而促进全面发展。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有着全新的内涵,立社会主义道德,树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导下,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与此同时,更加注重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聚合多方面、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模式,从更深更广的角度探索资源、更新理念,有针对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合理改善及提升。

(一)树立“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学校教育必须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置于首要位置、关键位置,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始终坚持将人才培养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根本任务。”这里“德育为先”重在一个“先”字,充分说明了德育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位置,德育是德知和德行二者之间的融汇统一,“德育为先”充分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过程中所占据的优势地位。秉承“德育为先”理念,首先需要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和道德修养当作高校教育的第一要务,把德育环节放在优先位置,优先计划、优先落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这期间,立什么样的人,树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树好人,是由大学生受教育的程度及生存的环境所决定的。最基本的解决方法就是使大学生通晓处事的道理和原则,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树立模范作用,并对发生的事情能够形成完整的认知态度,从而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德行标准。除此之外,还要体现出“育”,以育人为目标、以育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地解放思想、更新育人理念,创新育人的方法和手段,进而帮助大学生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最终实现自我全面发展。《弟子规》中描述:“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可以看出,道德以及德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不可分割的重要影响与作用。首先,在教育理念方面,德育被放置在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其次,在教育评估方面,体现出德育行为的坚决态度和坚定立场;最后,在教育形式方面,提倡创新德育形式,增加德育内容的渠道,为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形式。立德树人是对立才树人过程中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问题的解决措施,是对立才树人过程中人才培养经验的吸收与传承,是对人才培养理念的发展与创新。在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专业性、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重视树立德人,培养德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德”的培养,促成“才”的提升,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发展为常态化、普遍化。通过这样的理念与方式,才能更加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宗旨,不断促使大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性

高校肩负着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艰巨使命与重要任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时刻把握以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与首要任务,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育。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实践的运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很大改善。通过实践检验“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为先”这一目标,已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理念。对高校立德树人检验成果的一个重要评判是看大学生主体在校期间的生活状况、生活方式,以及生活内容。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观念不断提升。但硬性的管理模式和固有的思维方式使教学形式仍处于一成不变的固定状态,学校规章制度拥有绝对的核心地位。由于忽视了大学生自身的个体性与差异性需求,加之缺少沟通与协调,导致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主体性缺失,被动的接受教育、被动的参与活动、被动的完成任务,对所学、所需、所想都缺少积极性与主动性。事实上,一个完整的立德树人实践过程,包括大学生的亲临情感体验活动、主动参与认知推理活动、躬身实践具体行为活动。因此,在立德树人教育中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道德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设计丰富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在活动参与中增强自我责任感,丰满自我个性,从而有意识地、自觉地培养自身德性,将这种德性养成为一种自身习惯、一种自主要求;另一方面,通过道德价值的实现,使大学生独立个体的内在道德价值与外部道德紧密相连,共同促进美好生活的实现。通过这种脚踏实地、丰富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掌握美与丑的辨别、真与假的评定、善与恶的对比,亲身感悟、体验、判定,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情义、情操、情感的理解,对道德形成强烈的认同并发展成道德信念,形成稳固的道德情感”。[15]通过这些具体措施,我们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主体,尤其是在实践活动中开展教育教学内容,要充分尊重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地位,拥有自主选择权,理解和相信大学生,同时建立平等、自由、融洽的关系,使大学生真正实现张扬个性、自主发展。

(三)加强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一味传道解惑课本知识的教书匠,教师要做的是既教书亦育人,要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要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要成为塑造学生品行、品味、品格的‘大先生’。多年以后,教师教给学生的课本知识或许会遗忘,或许会过时,但传授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将受益终身,成为学生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不仅如此,教师还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学生心中”[16]。这些耐人寻味、强劲有力的语言深刻透露出教师的言传身教、理想信念、品德修养的重要性,从而为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提供坚实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教师的思想理论素养、知识体系、组织协调能力都关系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关系着培养社会主义杰出的建设者和合格的接班人。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基于此,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政治嗅觉、较高的领悟能力、科学的“三观”以及丰富的知识素养,“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所敬仰”“要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在师生学习交流实践探索中,寻求新知识,发展实践创新能力,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此外,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理论素养,以德立身、以行示人、依法执教;加强师德修养,具备敬业的精神、科学的态度、细腻的情感,提升精神境界、道德情操、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高校师资队伍在社会发展中善学善思、善作善成,为培养新时期优秀大学生起模范引领作用。

(四)强化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作用

立德树人是对党的领导要求的基本遵循,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立德树人以政治性、方向性为原则,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高校的发展现状也在表明,必须始终坚持并加强党的领导,探寻一条符合我国长久发展的,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发展的前进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关键是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保证党对高校工作领导权的牢牢掌握。党委要执掌高校准确的办学方向,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权,从而确保高校作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坚强阵地。”[17]习近平总书记一语中的道出了党的领导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指明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民族的命运。因此,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要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具体而言,首先要坚定不移地掌握领导核心地位,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高校党政建设工作的领导地位,掌握高校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发挥带头作用,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保证整个高校党的团结。其次,高校要确保立德树人工作的社会主义道路方向,提高自身能力建设,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定“四个自信”与增强“四个服务”意识,推动教育全面深化改革。再次,发挥好优秀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保持良好的道德素养,以高标准、严要求的生活学习习惯及处事方式影响身边的人,带动身边人共同努力。最后,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宝贵精神,同时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大力弘扬先进党员模范、标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添砖加瓦,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培养大量党和国家所需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五)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

“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18]因此,思政课要在课堂中讲好,更要在生活实践中运用。通过调动一切育人主体,发掘一切育人资源、形成强大育人合力,从而体现“大思政课”的育人目标。[19]具体可表现在,首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让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同频,与生活同行,在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启智润心的育人效用。引导大学生在学校与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明大德立大志担大任;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理性分析社会现象,真正掌握“明理修德、敏知笃行”的深刻道理。其次,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化。在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学思践悟的重要本领,以显性的、生动的、鲜活的案例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在亲身体验与参与中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感悟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于追梦的精神品质。最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跳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育或线下教育主导立德树人的单一模式,大力推动线上与线下的同步进行,以线上教育的丰富内容、灵活方式完善线下教学所存在的素材缺乏,形式被动等问题。在生活化、实践化、网络化的协同推进下,有效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展示极具教育效力的“大思政课”作用。“大思政课”之“大”,体现在大视野、大逻辑、大环境、大格局、大思路等不同维度,为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根据不同的情境、不同的群体,择取不同的育人方式,整合丰富的育人元素,形成校内校外、线上线下、静态动态、封闭开放等多元化育人类型,构筑起立德树人的社会大课堂。在社会大课堂丰富的教育教学方法中,正确处理好立德树人的目标、内容、过程、效果、反馈、评价之间的关联性与支撑性。[20]从而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有力度、有温度、有深度、有效度的育人举措中,增强认知体验、行动体验、情感体验。在用好、用活、用全、用透“大思政课”的作用下,悟原理、求真理、明事理,不断增强责任践行意识与使命担当精神,自觉增强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