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除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2022-03-03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中心小学马丽红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家长教育教师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中心小学 马丽红

厌学情绪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厌学?如何有效缓解学生的厌学情绪?已成为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分析了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及对策,试图通过一系列的个案跟踪研究,了解、分析出学生厌学的原因,并找出有效的对策,以此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让他们在学习上真正地做到自律,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探寻学生厌学的原因

通过调查问卷,对实验班中的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对学习的态度等方面进行摸底排查,并针对调查数据加以分析,再通过一系列的跟踪研究,了解造成学生厌学的因素较多: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基础差,沉迷网络游戏;教师课堂教学不够生动有趣,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设计缺乏深度,难以引发学生思考;班级学习氛围不够浓厚,无法让厌学情绪的学生受到乐学好学氛围的感染;家长不够重视或者过度溺爱,或者对学生要求太高;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如读书无用论、学习太苦、享乐思想等均是学生厌学的常见原因。在调查分析中发现,每个学生的厌学原因不是单一的,大多具有多面性、复杂性和独特性。

二、探索有效的转化手段

通过对个案的跟踪和分析,不断地进行摸索、尝试、研讨,笔者现已探索出有效缓解学生厌学心理的教育手段,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学习的勇气和激情,让学生在认识学习很重要、学习有价值的基础上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有效矫正小学生厌学倾向的同时,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具体做法如下。

(一)日常化沟通,激发学习兴趣

1.与学生沟通

在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许多学困生由于长期成绩不理想,在学习上屡屡受挫,常有自卑的心理。“我做不到”“我怕我做得不好”“我真笨,我一点儿优点都没有”“我就是这么差劲,我怎么努力也还是个差生”“我比不上其他同学”……种种消极的想法阻挡了他们努力的脚步,让他们时常感到沮丧、懊恼。

因此,改变学困生的第一步是要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教师要给予他们积极的心理暗示,要经常鼓励、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同时要从根本上让他们觉得自己行,让他们相信自己能行,让他们知道只要努力,就能改变自己,就能创造奇迹。因此,教师可以学生个案成长记录袋、小卡片、小礼物、作业寄语等形式与学生进行“日常化”的沟通,经常性地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其重塑学习的信心。

记录袋是教师为了更好地和学生沟通创设的书面途径,学生随时可以在记录袋中写下学习时的真实感受,或沮丧,或迷茫,或疑惑,或激动……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加以引导,给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得到心灵的慰藉,获得前进的力量。同时,记录袋记载下了学生的每个重要时刻,一张获奖的照片,一张进步的试卷,参与活动的身影,回答问题的场景……可以说,记录袋见证了学生逐渐爱上学习的整个历程,使学生成长的轨迹清晰可见。

当然,教师要掌握沟通的技巧,才能真正触碰学生的心灵,教育才能发挥出作用。首先,教师要善于倾听,允许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这样才能看清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再者,在和学生沟通时,教师要让学生感到平等的对话,让学生感觉得到了理解和认可,他的内心便会感到满足,也能更好地进行思考,聆听教师的建议。“嗯,我也有这样的经历……”教师与学生共情,学生会更乐于进一步向教师敞开心扉。

2.与家长沟通

家长过高的期望、责备与不理解、育子无方,均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紧张、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另外,很多家长忙于生计,对学生放任不管,也容易使得缺乏自律的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之外的地方。因此,教师通过家访、微信、电话、家长会等形式经常性地与家长沟通,力争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与家长达成一定的教育共识,形成合力,也是转化厌学生的一种有效措施;教师要持续性地反馈学生学习、活动、交友等各方面的表现,让家长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让家长的配合有针对性;教师要用专业知识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子方法,让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与各科教师沟通

班主任和各科教师的沟通要“日常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见有些班主任只关注自己的学科,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尤为不利的,尤其是对厌学生。班主任和各科教师应该经常交流,集思广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教育方案,并不断地针对其思想动态、学习情况加以调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组竞争,营造乐学氛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即使是最好的儿童,如果生活在组织不好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变成一群小野兽。”可见,一个班级良好班风和学风的形成,有助于每个学生的成长。

为形成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乐学氛围,让厌学生深受熏陶,备受感染,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性格、纪律等因素,有计划地进行分组,每小组的成员能力水平尽量“势均力敌”,每组6人较为适宜。对有待转化的厌学生,要有目的地分散于各小组中。一来防止不良习气的学生聚在一起形成小团体,二来方便各小组举小组之力帮助其逐渐改变。组建小组后,在小组中找一个各方面表现良好的学生和厌学生结成学习伙伴,近距离地对其进行监督,并给予一对一的帮助。

另外,最佳小组的竞选不能花落一家,要让较多的小组成为赢家。目标易于达到,学生看到了希望,才会信心百倍地努力争取。这样能促使他们千方百计帮助小组中落后的学生,从而达到了小组内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最终目的。

(三)因材施教,加强辅导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之所以厌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学习能力比其他学生弱。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人的学习能力作了一个很贴切的比喻:有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挑起百斤重的担子,可有的人,挑个三四十斤就已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许多厌学生就属于“挑得很辛苦”的学生,他们由于接受能力不强,学习往往跟不上其他同学。而且许多厌学生难以进步的原因不是不努力,而是搞不清楚、弄不明白的知识点太多,几乎每天都有难题阻碍了他们前进的步伐,久而久之,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学习也就失去了信心。

因此,根据每个厌学生的特点,尊重每个厌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加强辅导,帮助厌学生掌握各科知识点,授之厌学生“捕鱼的技巧”,也是转化厌学生的一个关键。

教师利用课余的时间对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查漏补缺;教师根据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布置“个别作业”;给厌学生安排一个认真尽职的学习伙伴,督促其认真完成各科作业……

事实证明,有针对性的辅导与教育让这些因为学习能力薄弱而导致厌学的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成功的体验,尝到了胜利的甜头,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日益浓厚。

三、结语

综上所述,转化厌学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教师不能“拔苗助长”,对厌学生要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心,长期坚持,静待花开。我们的研究将继续进行,希望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希望我们的付出,能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的路上快乐前行。

猜你喜欢

家长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教师如何说课
我心中的好家长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