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讲 舆情篇
——相信美好

2022-03-03◎高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罗列例子句式

◎高 岚

首创新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闻:6年前,当时年仅19岁的青年小庞从外地回家途中发现4名女学生在水塘溺水,他奋不顾身跳下两米多深的水中救起她们。6年后,25岁的他不幸患上白血病,被他救起的4个女孩和她们的家属得知后,很快赶来医院看望,并为当年的救命英雄捐献了自己的心意。消息传出后人们纷纷慷慨解囊,使他前期的治疗费用得到解决,医院方面也表示将全力救治。

新闻留言一:终于等到一个暖心的正能量新闻了,看多了那些冷漠无耻,好不容易有一个佳话,让我又相信善良和美好了。

新闻留言二:这里有个新闻价值问题,有些媒体人之所以不愿报道这样的事,是因为它不能博大众眼球、制造轰动效应,缺少新闻价值,难以凭借这样的新闻获取利益。

假如你就是小庞或是4个女孩中的“小霞”,请你针对其中一个新闻留言,结合上面的新闻内容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精准解析

这个材料的创新之处在于既有事件,也有对事件的评论(留言),还有真实的情境设计:写作者要么是小庞,要么是小霞;针对其中一个新闻留言,结合新闻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说这个情境设计得真实,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经常会遇到或听说过新闻中提到的事,但我们未必关注,也未必有发表议论的冲动;但当我们给出两个留言,给出两个观点的时候,就有很大可能激起人们参与辩论的冲动。这是一般写作材料所不具备的。

两则新闻留言,其实提供了两个不同的议论方向,某种意义上已经给你暗示了写作内容。如果你针对留言一,无非就是谈你是否相信善良和美好的问题。毫无疑问,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角度考虑,你只能选择“相信善良和美好”。“又相信善良和美好”的“又”字说明他曾经有过不相信,那因为什么不相信呢?材料中已经告诉你原因:“看多了那些冷漠无耻”,那都有哪些冷漠无耻的现象?可以罗列一些这样的现象。那为什么又相信了呢?因为“等到一个暖心的正能量新闻”,并且肯定认为这样的正能量事情是主流。那都有哪些正能量事例?又可以罗列一些这样的事情。你看,是不是文章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已经大致清楚了?

如果针对留言二,无非就是谈什么样的新闻是有价值的。和上面针对留言一样,你没有别的选择,只能选择材料中的新闻是有价值的新闻。为什么说它是有价值的新闻?最容易的回答就是不能只考虑经济价值,也要考虑社会价值,找出生活中看起来不划算但意义很重大的事情。比如,一个大学生为抢救一个老农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就不能只算一个大学生和一个老农对社会贡献的直接价值,还要算这个大学生的行为对弘扬优良的社会道德所产生的价值。其实,就从“博大众眼球、制造轰动效应”这一点上看,这个新闻事件也并非就不值一提。材料中不是有“消息传出后人们纷纷慷慨解囊”的内容吗?说明人们被感动了,说明这样的新闻也是可以赢得大家的关注的,关键是我们怎样能把这样的新闻表述得更接地气,更能深入人心。如果能从材料中找出这个理由,那就体现了认识的深刻。所以,选择针对留言二来写的确有难度,但写好了,是可以在“发展等级分”上有所斩获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材料要求“结合上面的新闻内容”来写,那论据最好有材料中的内容,这样才不会写成脱离材料的文章。

秘籍快递之另类例举法

不知道人名也可以举例。很多学生一举例就是孔子、孟子、文天祥、袁隆平、屠呦呦、钟南山等,好像没有人名就不是例子。很多教师也喜欢让学生积累“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认为可以放到作文中做例子。还有人喜欢向学生推荐《文摘》一类的杂志,让学生从“心灵鸡汤”中感悟并积累素材。应该说,这些举措都是有益的,丰富的例子当然可以在举例论证时有更大的选择余地。但是,例子不一定是已经发生的具体的事,也可以是社会现象。有时候举社会现象可以使论证更有力量,还可以冲淡堆砌事例的感觉。

举不同类型的人。

先举几个负面的例子:看到老人倒地视若无睹,漠然走开;被救助之后连“谢谢”都不说便扬长而去;身居高位就徇私枉法,中饱私囊;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追逐利益,忘了追求和谐美好的初心。

再举几个正面的例子:大多数人不愿放弃城里舒适的生活,而有人却选择了到艰苦的山区教书;面对汹涌的洪水,身处安全地带的人们唯恐避之不及,有人却心系群众,挺身而出,去保护被洪水围困的群众;有的老板欠了农民工的钱逃之夭夭,而有的老板即使自己负债也要先让农民工有钱过年。

举不同职业的人。想想这些职业的特征,罗列这些职业可能出现的情况,比如:教师可以不做“蜡烛”和“春蚕”,但不能打骂学生和凭分数看人;医生可以不甘守清贫,但不能见利忘义、见死不救;会计可以做不到账目没一点漏洞,但不能故意做假账来逃避社会责任;商家可以做不到产品优质,但不能缺斤少两和以次充好。

你如果知道还可以这样举例,是不是就不必发愁没例子可举了?为了提升例子的使用效率,有时一个例子可以为许多话题服务,只是我们要有意识地把例子往话题方向引。就拿“鲁迅弃医从文”的例子来说:1.可以为“选择”话题服务。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是从医,还是从文,鲁迅先生做出了正确的选择。2.可以为“学会放弃”话题服务。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鲁迅先生正是放弃了医学,走上了文学的道路,才找到了正确的方向。3.可以为“找准位置”话题服务。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鲁迅先生正是找准了文学的位置,才有所成就,名垂青史。4.可以为“价值”话题服务。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当时的中国最需要的是精神的康复,鲁迅先生适应国情的需要,在文学领域有所成就,创造了更为可贵的价值。5.可以为“幸福”话题服务。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为亲人治病,只是一个家庭的幸福,而为全体国人谋福利,就能幸福整个中国。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为更多的人带来了福利,他把这看作是他最大的幸福。

学生如果知道还可以这样举例,是不是就不会发愁没例子可举了?

教练下水

相信善良,相信美好

看到留言一,我深有感慨。当年救那四个女孩是我应该做的事,如今她们来帮助我,我也深受感动。(看清要求比押中话题更重要,既然让“我”“针对其中一个新闻留言”,那就先明确选中的是哪个留言;进一步交代“我”的身份是谁)乐于助人或知恩图报,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品德,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本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就是这样的事让我们很多人有了“终于等到”的感觉,有了“好不容易”的感觉,有了“又相信善良和美好”的感觉。(首段最好让人看到材料的内容,当然不是照搬材料,而是要让人看到自己的观点是怎么来的)其实美好一直存在,永远都不要丧失对美好的信心。(就事论事,引出观点。为了让句子的形式不雷同,更灵活,这里的观点采用否定句的形式与下一段写“为什么我们曾经丧失信心”联系得更紧)

我们之所以对这样的事感到陌生了,大概是我们看到了太多冷漠无耻的事,听到了太多负面的新闻:看到老人倒地视若无睹,漠然走开;被救助之后不说“谢谢”,扬长而去;身居高位就徇私枉法,中饱私囊……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追逐利益,忘了追求和谐美好的初心。(罗列现象,且用相近句式,凸显排比效果)

(上面罗列了负面的现象,下面很自然就应该罗列正面的现象了。正面现象也尽量用相近句式表达,以提升文笔质量)我们让这些负面新闻遮住了应该观察善良的眼睛。其实,我们的生活一直都不缺少善良,你看:多少人不愿放弃城里舒适的生活,而有人却选择了留在艰苦的山区教书;面对汹涌的洪水,身处安全地带的人们唯恐避之不及,有人却心系群众,挺身而出,去保护被洪水围困的群众;有的老板欠了农民工的钱逃之夭夭,而有的老板即使自己负债也要先让农民工有钱过年。(举正面现象不忘用反面的现象做对比,这种写作方法不仅突出了正面形象,还增加了字数)这绝不是个别的现象,当我身患白血病,曾经被救的四个女孩急匆匆赶来,她们的家属也心急如焚,消息传出后,许多人也“纷纷慷慨解囊”,医院也表示“全力救治”!(不要忘了,材料本身也可能提供一些论据,能挖掘就挖掘,让文章显示出与材料紧密的联系)这是多么大的一股正能量啊!有了这股正能量,我们还会觉得这个世界不够美好吗?(现象罗列完,要有总结的话。为了让句式更有变化,第一段用否定句式表达观点,这一段就用反问句式表达观点)

当然,相信美好并不意味着这个世界不存在邪恶,有时邪恶可能还表现得十分强大,(别忘了说“当然”,这是体现辩证思维的重要环节)但只要我们对美好的信念坚定不移,我们就不会在邪恶面前丧失信心。(先正说,下面再反说。要习惯说“只要……就”“只有……才”这样的句子,议论性强,句子的数量也增加了)如果我们看到丑恶的事情暂时占了上风就灰心丧气,姑息迁就,甚至助纣为虐,陷入罪恶,那美好的世界又怎么能建立起来呢?(学会用假设句论证,这样,议论性的文字就多了)

不是“终于等到”,是我们太容易生活在负面的阴影中而忽略阳光的温暖。要永远相信:我小庞就在你身边,4个女孩就在你身边,美好就在你身边。即使邪恶暂时猖狂,也不能动摇这个信念。(最后一段应该回应材料。要能从材料出发,进而拓展,再回到材料。这样,在结构上就显得非常严谨。最后一句重申观点,虽然还是用了否定句式,但第一段表观点的句子和前面构成因果关系,这里是假设关系;第一段是“不要丧失”信心,这一段是“不能动摇”信念,表达上还是有变化的)

猜你喜欢

罗列例子句式
《团圆之后》:“戏改”的“一个鲜明的例子”
罗列计
初中英语课堂妙用“举例子”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防治90例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临床观察
游在城市里的鱼
特殊句式
使用广泛的“出”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