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红色文献建设和红色文化传播实践*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

2022-03-03穆晓艳王颖蔡庆香春何小华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馆藏内蒙古红色

□穆晓艳 王颖 蔡庆 香春 何小华

1 引言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产生并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红色文献,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风华的重要见证。这些红色文献记载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记录了新中国从诞生到繁荣富强的成长脚步,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历程,凝结着先辈们可歌可泣的斗争精神,蕴含着国家与民族的基因信息[1]。

红色文献,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2]。学术界对于红色文化和红色资源的研究较为丰富,但从图书馆视角出发的红色资源、红色文献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以“红色文献大众化推广”为主题的相关研究还比较有限[3]。内蒙古师范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学校,至今已走过70年历程。经过几代人自觉、自发地建设,成就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拥有的丰富且独具特色的红色文献资源。为了更充分地服务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生动彰显党和国家在边疆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学校的大气象、大担当、大作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积极发挥文化传承创新作用,持续推进红色文献收藏、整理、保护,促进红色文化传播。对于红色文献的概念界定,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依据,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3月5日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早在建党之初,我们党就十分关注民族问题。李大钊同志直接领导和参与在蒙古族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共产主义先进分子的工作。1923年,内蒙古产生了包括乌兰夫在内的第一批共产党人。1947年5月,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成为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成功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创造了‘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重点学习党史,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特别是要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4]”,结合习总书记在考察上海、吉林等地对用好红色资源的重要阐述,综合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成果,把红色文献的历史上限追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时期,即自1919年至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知识的载体,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精神内涵的、承载着中国的历史记忆和革命精神的文献。

2 红色文献的收藏

2.1 1919-1949年出版印行的红色文献

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师大图书馆)馆藏五四运动至1949年前的红色文献,在内容、载体、数量方面,主要是党的领导人的著作、原版中外文书刊及解放区报纸合订本、党的各类文件及根据地出版的书籍等,共5万余册。这部分文献大多收集于20世纪50-60年代。1959年开始,师大图书馆每年前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采购图书,补充地方出版物,还到各处的古旧书店挑选书刊(1)参见:乌林西拉.内蒙古图书馆事业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190-198.。1960 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在图书出版量减少的情况下,先后两次派出7名工作人员分赴京、津、沪、渝、杭、宁等地采购图书(2)参见:《 内蒙古师范大学志》编委会.内蒙古师范大学志:1952-1992[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463-464.,包含革命文献和民国时期出版的重要历史文献。这部分文献与中国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经历坎坷,但终得以保存。

在版本方面,多有国内罕见印本。例如,毛泽东著作收藏单行本、选集本百余种,其中解放区出版的有几十种,重要收藏包括:西安群众日报社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6年)、《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存在?》(1928年),苏中出版社、大众出版社、东北出版社的《毛泽东选集》,东北书店、苏北新华书店、冀鲁豫书店、晋察冀新华书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经典著作之一,版本众多,其中东北书店的印本和晋察冀新华书店印本在内容上相差许多),东北书店、晋绥新华书店、译报图书部等5个机构印行的《论持久战》,人民解放出版社、联合编译社、世新社、太行军区政治部、新民主出版社、新华书店、解放社、中国出版社、新华日报馆、泗水大象社、华北新华书店、华东新华书店、中国灯塔出版社的《论联合政府》,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解放社、中国灯塔出版社等23个机构团体的《新民主主义论》,新文化编译社、新中国书局、浙江新华书店、光华书局、智慧出版社、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以及华中、华东、华南、华北、苏北新华书店等出版或印行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有东北书店、新中国书局、新民主出版社、华东新华书店、华中新华书店、时论编选社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还收藏有《论鲁迅》(1937年)、新华日报馆印行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为题》第2版(1938年)、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印行的《论新阶段》(1939年)、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整风文选》(1942年)、解放社出版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订正再版(1944年)、中国出版社出版的《辩证法唯物论》(1946年)、中国灯塔出版社、新风出版社出版的《文艺问题》(1946年)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文教运动》(194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论人民民主专政: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周年》(1949年)等。

版本方面还收藏有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蔡和森、刘少奇的大量早期革命著作的多种版本;原版《新青年》及重印本;鲁迅的《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的多个版本,还有《鲁迅全集》《鲁迅全集补遗》等杂文集等;北新书局版《中国小说史略》等学术著作;《向导》《先驱报》《晋察冀抗敌报》等。一些对于版本研究有价值的信息,如星期标准书小票、“鲁迅三十年集专门小票”等也都随书完整保存。

藏书中不乏革命先驱、社会各界爱国人士的藏书或题跋,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例如,李大钊藏书《克鲁泡特金的思想》(泰东图书局,1920年),封面题“守常先生”和“克冰敬赠”8字。经考证推测此处“克冰”应为早期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与梁冰炫(3)梁冰炫,出生于1890年前后,广东人,无政府主义者,又名梁襄武。1918年9月15日在《新青年》第5卷第3号上发表《庶蔗谭》,笔名“冰炫”。1920 年,维经斯基到上海和陈独秀等酝酿建党时,其两名工作人员米诺尔和别斯林,由李大钊推荐北大粤籍学生无政府主义者黄凌霜陪同来到广州,介绍给区声白、 梁冰弦等人。他们建立了俄国通讯社,创办 《劳动者》工人刊物,并成立共产党小组在工人中活动。参见:贺宏亮.“师山”究竟是谁——兼驳周黎庵的一个说法[J].博览群书,2011(1):106-111.的共同笔名。李大钊藏书在李大钊同志牺牲以后,绝大部分被北京大学等几所高校统一购去,少数图书流落市面,这本就是其中之一(4)1997年,李岚清副总理到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视察,时任馆长邱瑞中教授陪同视察并作介绍。此文取自介绍词。。此书的存在足以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探索历程;馆藏《中国问题的分析》(商务印书馆发行,1935年5月初版),是五四运动领导人、著名的七君子之一王造时所著书,上有其亲笔书写赠予友人翁照垣(打响淞沪会战第一枪的抗日英雄)的赠言(5)此文书写于该书封二,赠言内容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苏日娜老师辨析。,见图1。

图1 馆藏《中国问题的分析》书影、赠言

王造时赠言:

照垣先生 指正。这本小书因为当局的压迫,经过一年多的交涉,被删减了两万多字,装订过两次,才准印成。现在又因为恐怕“妨碍邦交”不予刊登广告及在上海华北发行,由此可见我国民众受内外两重压迫情形可见一斑。

翁照垣回复:

千人之诺,不如一人立谔。春秋严一字之褒贬,无如世衰道微随波逐浪滔。皆是滑稽者流望风披靡,孰知人心混沌之中尚有出类拔萃如王君其人也耶。

从两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出书过程和时局,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馆藏费孝通的《乡土重建》(观察社,1948年),是著名社会学家吴景超的藏书,上有费先生亲笔题写的“景超吾师诲正 孝通 三七 八 三十”。

2.2 1949年以来的红色文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师大图书馆在红色文献馆藏建设上,通过采购、采访、接受捐赠等途径,入藏了大量党史相关文献资料、革命抗战历史题材书籍。关注出版动态,不断扩充、补充缺藏红色书刊,采购学术价值较高的大型现代影印红色文献,如建国初期影印的《晨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红旗日报》等。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著述有完整收藏。

在红色文献建设中,对于反映内蒙古地区革命和建设的地方文献应收尽收,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图书馆的力量。其中重点收藏包括:

(1)反映内蒙古各族青年探索民族解放道路的文献。在“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开始了对内蒙古地区的侵略,面对生死存亡,一批追求革命进步的各族青年开始探寻民族解放道路,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共产党关于少数民族解放的思想理论,将这些理论运用到解决内蒙古地区民族解放的现实问题中,探索了内蒙古地区各民族的解放道路,在探索中总结出“内蒙古民族数百年来的民族解放斗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领导,展开了划时代的一页”的思想[6],对内蒙古地区的抗日斗争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当前,这部分红色文献承载的内生动力对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内蒙古各族人民而言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力。

(2)反映“大青山精神”的地方文献。 1931-1945 年,具有爱国光荣传统的内蒙古各族人民,进行了长达 14 年的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北满抗联及众多游击队和大青山、晋绥等根据地各族军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奏响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内蒙古各族人民的抗战在我国全民族抗战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反抗日本疯狂侵略和殖民统治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夺取中国抗战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形成了包含着服务大局的奉献精神、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生死与共的军民关系、血脉相连的民族团结、共同御侮的统一战线、维护统一的爱国主义内涵的“大青山革命精神”[6],这一精神在当今时代,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3)蒙文红色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内蒙古自治区社会建设飞速发展,少数民族同胞充分认识到“党的领导是少数民族真正实现觉醒、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力量的根本保证”[7]。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担起传播革命火种的重任,将许多革命题材书籍翻译成蒙文,让革命精神在草原弘扬。例如,1959年,蒙古族作家巴特尔将《施洋的故事》翻译成蒙文版,用蒙语讲述了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共产党人施洋的一生:在破庙里,施洋在民众供奉的长明灯下刻苦学习。施洋为穷苦劳工当律师,教贫穷百姓知识,参加京汉铁路大罢工运动等。用蒙语向广大同胞阐释团结的力量,同时介绍了毛泽东主席在湖南领导农民运动并培养了大批干部。广大蒙古族青年学生通过这些红色故事,加深了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仅40页)也成为珍贵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民族语言读本。

随着数字资源的深入建设,师大图书馆通过外购数字资源、提供开放获取、试用高质量红色资源文献库等,为广大师生提供红色文献服务。其中,开放获取高质量红色资源平台和试用红色文献数据库或服务平台,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知识服务平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课程数据库”等学习资源,对红色文献建设做了有力补充。

3 红色文献的保存和整序

对红色文献进行科学保存和整序是保存收藏成果、促进传播、转化的重要环节。师大图书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保存。将1949年前和建国初期出版的红色文献纳入特藏文献范畴,归入特藏书库(兼具存储和阅览服务)、民族文献研究中心(兼具展陈与阅览服务)保存,持续建设存储空间、改善提升存储条件,为馆藏红色民族文献的保存、利用及建设创造了条件。

(2)整序。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编制专题书目索引,例如,1959年,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人人动手分工合作,整理、写编、刻印了《馆藏解放前杂志目录》等10余种参考资料;新成立的参考资料组编制了《学习八届八中全会文件报刊资料索引》《馆藏1949年以前出版图书目录》等;1960年,编制《关于学习“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参考资料索引》;1962年,配合教学科学研究和运动,编制“蒙古史研究目录”“馆藏旧分类法图书目录”“馆藏蒙文书目录”“学习中共八中全会文件参考资料索引”等20多种书目索引;1966年编印《﹤欧阳海之歌﹥报刊评介资料》;1973年开始,师大图书馆编印了《红楼梦》研究资料等资料汇编9种,其中3种与内蒙古日报社合印,面向全国发行。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合编《论语选注》等。1974年12月编印《红楼梦评论资料选辑》(内蒙古日报社有合印本:篆印“内蒙古日报编辑部”)。2004年编制完成《馆藏红色文献期刊目录》。在促进红色文献的利用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整序方面的另一实践是启动馆藏民国图书整理、保护和回溯建库,这一工程对于1949年前的红色文献的保存、利用和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师大图书馆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组织馆员赴区内外高校图书馆调研、制定适合馆情的工作方案,经过充分规划和准备,该项工作于2019年5月正式启动,历经两年,2021年7月完成。全部图书信息通过书目检索系统实现检索,有序排架,采用具有防尘和防氧化的无酸纸袋装封保存。在整理中,许多珍贵的信息得以发现,如《中国问题的分析》一书中的珍贵赠言。

除此之外,师大图书馆开始了馆藏红色文献数字化建设。通过数字技术对原始文献进行转换,未来将向机器可处理方向努力,达到存储、检索、传递、再生、利用,最终实现对红色文献的再生性保护。

4 促进传播和转化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师大图书馆就承担起在红色资源和师生之间建立桥梁和纽带的职责,充分发挥了红色文化传播主阵地的作用,以红色主题展览和图书推介为主要传播形式,围绕红色文献接续展开教育活动,具体见表1。

表1 1950-2021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红色文献主题展览

2021年,《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重要文章,图书馆全面贯彻落实文章精神,立足馆藏深厚红色文化底蕴,结合文献特点,组织红色文献展览活动,使红色文献成为广大师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活动案例见表2。

表2 《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红色文献展》方案

奋斗百年路,起航新征程,在建党百年之际,师大图书馆根据区位特点,将党史学习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紧密结合,围绕“服务立馆,科研强馆”远景目标,依托馆藏红色文献资源,把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历史、思想探索的历史和自身建设的历史与内蒙古地区发展衔接起来,与讲好“内蒙古第一批共产党人”“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故事衔接,从红色文献中挖掘、整理、提炼、凝练、宣传、弘扬各民族人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体现的精神内涵,让红色资源“活”起来,这一传播途径增强了师生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的自觉性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馆藏文献专题汇编和研究

启动师大图书馆馆藏《内蒙古日报》(蒙汉文版)中“民族团结”主题报道文献整理汇编及研究工作。对有关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的文献进行挖掘,按“政治政策、经济生态、历史文化、教育科技、语言、文学出版、抗灾、典型”等十三个主题分类整理、汇编成册;在对主题报道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献体系,系统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内蒙古自治区培育、生成、发展、扎根、铸牢的过程;打造有内蒙古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科普和教材体系,从初步成果中选取典型案例,进行“‘两山’故事”“我们的草原我们的家”“《内蒙古日报》中‘草原春秋’故事”等系列主题的艺术加工,生成形象鲜明、主题突出、鲜活生动、有深远教化意义的教育宣传材料;图书馆积极推进红色文献整理成果的科研转化,基于此项工作申报的“做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情感和价值认同的新闻报道研究——以近40年的《内蒙古日报》汉文版为例 ”“‘齐心协力建包钢’——《内蒙古日报》(汉文版)包钢报道文献辑录”“《内蒙古日报》(蒙文版)乌兰牧骑文献整理及研究”等获各类研究基金资助立项。这种以项目为依托的建设和促进转化、传播的途径,成为推进红色文献建设向纵深发展的有力抓手。

(2)着力打造红色主题阅读推广活动

师大图书馆以红色文献为载体,把抗日战争史、解放战争史、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等光辉历史以及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作为珍贵的教育素材,开展红色阅读推广活动。把内蒙古各族人民在我国全民族抗战取得胜利中、在铸牢祖国北疆靓丽风景线、在获得“模范自治区”荣誉称号建设、在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手足相亲和守望相助中的感人故事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民族观。

师大图书馆的红色阅读推广活动,一是突出红色主题,“师书韵·家国情”“红色百年·师书铸魂”等红色主题彰显了学校红色文化情怀,营造了时代氛围;二是将红色文化、红色故事融入学术讲座,举办的“师·书开讲”之“回望百年辉煌路,启航复兴新征程”“认同与自信——论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作品中的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品格”“师大·大师”第一讲“兼和相济知马力——我的人生成长”等学术讲座,“师·说书韵”奶茶学术沙龙之“‘茶说’——从奶茶说起”“从漫瀚调说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底蕴”“散文创作的细节与趣味”“草原与‘国家的孩子’”“画脉文心:美术创作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以学术的视角阐释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中华文化的融通,蒙古包里令人动容的诸多故事等,解读和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内蒙古大地扎根、发展的过程,红色文献的内涵通过讲座转化为当代大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内在动力,是“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的有力实践;三是通过红色影展、红色主题知识竞赛等,激发当代大学生阅读红色文献,重温光荣岁月,厚植爱国精神。

5 结语

红色百年,铸就辉煌。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已经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对于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而言,在红色文献的建设、开发利用和红色文化的传播上,要夯实红色基因库,守牢宣传主阵地,要探索多元深度开发,追求迭代持续发展,要打破区域条线壁垒,追求协作互利共赢[8]。要牢记国之大者,促进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要切实担起校园文化建设和“三全育人”重要阵地的职能和使命,依托红色文献建设和传播,宣传红色文化,弘扬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为有牺牲多壮志”的献身精神,让红色精神发扬光大,助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馆藏内蒙古红色
馆藏
红色是什么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红色在哪里?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可爱的内蒙古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追忆红色浪漫
爱在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