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监管科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2022-03-03张雅娟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22年1期
关键词:药品监管学科

张雅娟

清华大学药学院

张琳

清华大学药学院

陈俊辉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毛振宾*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监管科学(Regulatory Science)作为一门新兴的前沿交叉学科,有力推动了药品监管机构在风险和获益评估及其决策背后科学理论的发展,促进了医药产品创新和质量提升。美欧日等国家十分重视监管科学的发展,并分别在战略规划中突出了监管科学的重要性[1]。2019年,国家药监局启动“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2]。我国学术界和监管部门对监管科学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创新,部分高校也开始关注监管科学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并尝试开展本科、硕士和博士不同层次监管科学的人才教育。但监管科学尚未成为正式批准设置的一级学科,也未得到教育部门的正式认可,仅在生物医学工程、药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增加监管科学方向,其教育体系尚未形成,监管部门和高校各层次的人才培养尚不规范。为促进我国由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转变,推进监管科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一、监管科学的发展成就

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新挑战和新风险。为了保护、改善和提升公共健康和福利,权衡现实利益和未来风险,以科学决策为基础的监管科学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监管科学是一门研究开发新工具、标准和方法来评估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和性能的科学,可以促进评估或产品开发,并支持监管决策和政策制定[2]。

监管科学实际上构成监管、立法和司法决策的依据。监管科学是具有跨学科和多学科属性的一门学科,其基础依赖于大量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同时还包括了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

(一)监管科学的产生背景和意义

阿尔文· 温伯格(Alvin Weinberg)是阐述监管科学本质的科学家之一,他认为科学中固有的不确定性是监管科学区别于其他科学的本质。1972年,他发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题为《科学与超越科学》(Science and Trans-science)。他提到科学家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明确科学的终点和超越科学决策的起点。温伯格创造了“超越科学”这个词,以描述决策中遇到的普遍认为科学能够回答,但他认为不属于科学问题而属于价值选择的问题,或直接的科学调查代价巨大又基本属于不可能完成的科学任务,或需要全部利益相关者知情并发表意见,同时涉及公众健康和安全利益的科学问题。比如,低水平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如人体可接受低水平电离辐射安全剂量的确定方法,以及核废料的储存地点选择和杀虫剂等农药的使用等[3]。

监管科学的概念初次提出是在20世纪60~70年代。1969年,美国国会要求成立的美国环境保护署(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 和 美国核能管理委员会(United States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NRC)等监管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产品和部门,在制定公共政策和法规时必须基于科学。EPA、FDA、NRC 等监管部门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制定相关法规,他们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来自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的挑战。为此,这些监管机构需要新的监管体系和理念,使其在作出重大决策时具备完备的信息和依据。在制定公共政策时,社会越来越需要在新技术的获益与风险之间进行权衡。科学本身并不能回答和解决所有问题,也不应当承担所有责任,需要用监管科学理念作出决策,促进创新。1970年12月,EPA 在内部备忘录中首次使用“监管科学”这一术语,用以描述该机构制定法规时所依据的科学[3]。1985年,艾伦·莫吉西(Alan Moghissi)在美国弗吉尼亚州成立了一家非营利性监管科学研究所,该研究所首次在机构名称中使用了“监管科学”这一称谓,他将监管科学定义为一门科学,包括开发和应用来自不同学科的科学方法、工具和其他相关过程,用于监管和其他政策决策。他对“监管科学”如何广泛应用的详尽阐释促使FDA 接受了“监管科学”这一概念。而将“监管科学”进行学科构建的第一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希拉·贾桑诺夫(Sheila Jasanoff) 教授[4]。1990年,她发表的论文《第五部门:作为政策制定者的科学顾问》首次对“监管科学”进行了描述,她认为监管科学不仅是监管和决策过程中不断研究和创新而形成的学科,同时还具备包含科学、社会和政治相互关系的学科属性。1991年,FDA 开始使用“监管科学”这一概念解释医药等“科学产品”(包括有型产品、知识和信息),自此,监管科学得到了FDA 的重视[3]。

1987年,时任日本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内山充博士发表的一篇关于监管科学的文章,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药品监管科学概念的人。他认为,在美国监管科学是针对政治问题而产生的科学,而在日本监管科学主要是用于讨论医药科技研发[5]。2010年,日本成立监管科学学会,邀请政府、工业界和学术界的专家参加,推动监管科学创新发展。

(二)监管科学的发展过程

在监管科学的最初阶段,人们认为监管机构内的科学家构成了监管科学界。然而,随着监管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各行各业的科学家参与其中。有3 个主要群体越来越对监管决策的科学属性感兴趣:①各级政府监管机构参与法规颁布、发放许可证、执行等的工作人员。②由受到基于科学或包含科学的法规影响的行业的员工组成的受监管企业。③相关科学家以及他们加入的专业科学团体。

在美国,监管科学的发展经历了3 个阶段:①初始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缺乏足够的科学信息来颁布法规。②探索或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管理者试图将监管决策的基础从最初阶段发展到一个更加依靠科学的阶段。比如,美国国会的许多决定都需要与国家科学院协商。以FDA 为例,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委托美国国家科学院进行研究并制定流程,以加快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审批,使药品退出或限制其适用性的流程正规化。③标准操作阶段:这个阶段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利用监管科学工具重新评估在初始阶段做出的决策。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提高监管科学的可重复性水平。比如,FDA 要求撤回一些药物,并确定一些药物的局限性[6]。

1991年,FDA 将促进监管科学发展确立为21世纪重点推动的工作。2004年,FDA 发布《创新/停滞:新医疗产品关键路径上的机遇和挑战》白皮书,确定了监管科学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加强产品安全性、有效性的监管科学能力、提高现有监管科学现代化水平、促进新的监管科学路径建设。随后,FDA 发布《关键路径机遇清单》和《关键路径机遇报告》等多部白皮书,进一步指导推进监管科学发展。2010年,FDA 发布《推进公共健康的监管科学》白皮书,提出了监管科学的基本构架。2011年8月17日,FDA 发布《 促进FDA 监管科学 :战略计划 》,在FDA 监管药品、食品、化妆品等产品中推行以科学为基础的监管理念。2012年,美国颁布《FDA 安全与创新法》,提出推进监管科学、维护公众健康、推动监管科学的战略和实施规划;同时提议在该法出台1年后,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Department of Health & Human Services,HHS)部长应提出“推动药品监管科学战略和实施规划”。此后,FDA 相继发布了《推动药品监管科学的战略和实施规划》《2013~2014年度监管科学进展报告》《2015~2016年度监管科学进展报告》,对规划中的优先领域进展进行评估。2018年,FDA 发布“战略政策路线图”,提出如何推进新技术和转型技术,使患者能够受益于基因和细胞治疗等平台,解决新风险和不确定性的问题。2020年,监管科学被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NCES)正式列入专业学科。

欧洲药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EMA) 作为欧盟地区的公共健康机构,其药品监管体系是由近30 个国家组成的全面合作的药品监管网络。自1995年成立初期,EMA 就高度重视监管科学对药品监管的支撑和促进作用。2005年,EMA发布《EMA 2010 路线图:为未来铺路》,确立了未来5年药品监管和创新有关科学活动的重要领域。2010年,EMA 发布《2015路线图:EMA 在科学、药品和健康方面的投入》,强调将促进监管科学成为监管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强调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应积极参与EMA 事务,共同推动监管科学的发展。2015年,EMA 与欧洲药品监管首脑机构(Heads of Medicines Agencies,HMA)联合发布《欧盟药品监管网络2020 战略》,双方针对该战略展开联合讨论,指出欧盟药品监管共同的关键领域。该战略指出,应当确保欧盟药品监管网络有能力监管未来新型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监管科学的发展,扩大真实世界数据的应用性。2020年,EMA 发布《2025 监管科学战略》,提出建立一个完整的适应性监管体系,鼓励创新药品。该战略认为,监管科学应当是应用于药品质量、安全和疗效的一系列评估科学学科,同时在药品的全生命周期内为监管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

日本药品及医疗器械综合机 构(Pharmaceuticals and Medical Devices Agency,PMDA)是由厚生劳动省医药生活卫生局所管辖的行政药品及医疗器械综合机构。该机构认为,监管科学是所有监管活动的基础和引领。2011年,日本通过《基本科学技术计划》确定了PMDA监管科学基本研究的政策,以推动监管科学研究的准确性、公平性和透明性。2014年,日本发布《促进保健和医疗战略法》,提出监管科学的研究有助于科学对于医药产品的质量、功效和安全性作出适当和及时的预测、评估和判断。自2012年起,为了促进创新药品、医疗器械、人体细胞和组织产品的研发,PMDA 开始逐步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学习。PMDA 人员到高等院校攻读监管科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以加强监管科学理论知识,扩充监管科学人才队伍。近几十年来,日本在仿制药、新药、医疗器械和再生医疗产品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至目前,日本有9 个制药企业进入了美国《制药经理人》杂志(Pharm Exec)2021年公布的全球制药企业前50 强排行。

二、监管科学的学科特征和价值作用

监管科学具有实践性、创新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它是将监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药品监管实践中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涵盖药品研究、开发和评价全过程,除了需要传统医药领域的科学知识作为基础,还需要流行病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行为科学、法学、社会学、传播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核心知识和研究方法[7]。具体来说,监管科学具有3 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一门多维度交叉融合的大学科,融合具备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法学等基础性学科的理论特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观点、思路和方法,因此监管科学的本质是一个开放、包容、共享发展的学科理论体系。二是,监管科学主要服务和应用于药品监管部门和相关领域,其多学科知识体系,进一步上升到理论高度,用于指导建立创新产品的监管政策、监管法规,构建方法、产品创新技术策略等。三是,监管科学支持和服务政府部门,构建科学、高效、权威的监管治理体系,提升监管治理能力,其作用体现在药品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的监管决策过程中。总之,监管科学作为一门涉及多学科和多方利益的基础和应用学科,需要监管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医药行业等各方积极互动,开放共享、共建共治。

关于监管科学的价值作用,各国由于社会背景和发展的阶段性差异,叙述的不完全一致。FDA 局长办公室首席顾问赛福特·马戈利斯(Seyfert Margolis)博士认为,监管科学解决了FDA 面临的4 个问题:一是,基础科学领域的主要投资和研发并没有完全转化为有益于患者的产品。二是,开发产品的成本和不确定性越来越高,而产品的成功率很低。三是,开发和评估工具及方法未跟上新兴技术的步伐。四是,监管科学降低了生物技术和医疗产品行业面临的风险[2]。笔者认为,监管科学的价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5 个方面:一是,监管科学可以增加监管者的知识储备,提升监管者的视野站位,从而提高对监管过程中的评估效率。监管科学建立的新工具和新方法使审评更加安全和有效,加快新产品投放到市场中的速度。二是,推进监管路径和工具的现代化水平。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监管、大数据监管等现代化监管工具和方式不断涌现,将有效改善传统监管存在的监管成本过高、“监管俘获”以及信息不对称等缺点。三是,监管科学可大力推动医药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医药产业现代化、医药产品评价适用化,多快好省地提供优质医药产品和服务。四是,推进监管科学研究是发达国家药品监管治理体系和监管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和方针,也是我国由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跨越、实现健康中国的必由之路。五是,世界各国药品监管机构的协同合作能够促进世界药品监管机构的一体化水平,对我国药品监管跻身世界一流,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监管科学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

FDA 很早就认识到了监管科学的重要性,将其作为21世纪重点推动的学科[3],并与高等院校密切合作,探索建设监管科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完善监管科学人才培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监管科学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学科体系逐渐成型。2020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发布的第六版《学科专业目录》(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CIP),正式增加了“监管科学”专业条目[8],标志着监管科学作为一门新兴一级专业学科得到了美国教育部门的认可。

(一)监管科学在美欧日等高校的学科设置

目前,美国已有多个高校设立了监管科学学科,包括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南加州大 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等。FDA 为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和马里兰大学等提供专项资助,建设FDA 指导的全面监管科学课程,授予监管科学硕士学位,课程主要关注药品、医疗器械、生物制剂方向。美国现有约10 所大学开设了监管科学专业的本科以上学位教育、培训和研究。其中,南加州大学是世界上第一个授予监管科学博士学位的大学,通过该校药学院与FDA 合作研究,构建全面性课程,授予硕士、博士学位。

美欧日高校监管科学的课程设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监管科学基础课程:主要介绍监管科学概念、历史、目的、结构和要求等。②监管事务与法律:探讨与医疗产品开发、商业化和临床使用相关的法律历史,并考虑过去20年来在建立判例和指导法律理论解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相关法律案例。③监管科学与生物伦理学:回顾作为生物伦理学分析基础的传统方法和概念,通过案例研究,考虑科学家和临床研究人员面临的一些主要伦理问题。④利用医学反制措施保护全球健康:主要介绍利用基于监管科学的医学反制措施来保护国家乃至全球的公共卫生和健康安全等内容。⑤产品生产与质量体系:介绍不同国家对医疗产品质量的监管方式,从设计到开发到制造和分销,探索不同环节的质量控制要点。研究管理良好的实验室运行规则,并探索如何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及欧洲标准、欧盟CE 认证和质量体系法规相结合。⑥监管科学的临床研究工具:着眼于影响临床试验设计的生物伦理和实践问题。研究如何进行试验,以及如何管理和记录试验。⑦医疗产品研发技术及发展过程:主要介绍监管者或研究机构对新评价技术的监管实例和整个过程的发展演变。⑧现代毒理学分析工具和方法:对产品进行安全评估,了解药物、植物制剂和食品成份相关的毒理学工具和法规。⑨监管科学与社会行为科学:介绍社会行为方式,通过监管科学更好地让专业人员和公众对医用产品做出正确的认知与判断。⑩个性化医疗及患者疗效改进的新实验设计和评估方法:主要介绍用于推进医疗产品研发和患者疗效的新实验设计和评估技术。⑪领导力:关注管理风格、领导能力和谈判能力。研究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组织中组织和管理人员的方式。探讨人事管理、组织设计及劳资关系的理论基础。⑫生物信息学:介绍信息科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探讨政策发展的趋势,以及在复杂生物制品、干细胞、使用纳米技术或放射性标签的产品、全器官移植和血液方面监管要求的差异。⑬统计学方法及监管中的统计学工具:介绍用统计学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监管中遇到的生产质量管理问题。⑭确认和验证:验证作为测试和生产过程质量管理体系(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QMS) 的一部分,确保一致的可重现性和可重复结果。从设备确认、计算机系统 验 证(Computer System Validation,CSV)、清洗验证、实验室仪器、测试和方法验证开始,跟踪制药行业测试和生产验证活动的进展,确保制造过程和环境监测验证的准确性和精密度、安全性、可靠性、一致性和效率。⑮质量保证计划的管理:介绍整体质量管理、ISO 质量管理系统和微软项目管理软件等内容。⑯特殊议题:选择监管中的热点议题进行讨论,包括实习,和工业界、政府部门的其他专业人员一起工作。

美国大学除了设置监管科学相关课程外,也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如乔治城大学开展了用机器学习方式对产生药品反应的基因标志物进行评价的生物信息学研究,以及对包含医疗、法律、经济等相关研究和评估分析的数据进行共享数据研究等。圣托马斯大学(University of St.Thomas)通过该校工程学院,建设侧重于医疗器械的监管课程,授予硕士学位。圣克劳德州立大学(St. Cloud State University)通过该校工程科学学院教科单位,建设侧重于监管事务和监管服务课程,授予硕士学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通过该校生物科技教育中心,建设侧重于生物技术课程,授予硕士学位。

(二)监管科学在美欧日高校与监管部门的学术交流

2012年,FDA 与5 所大学和1 家非盈利医院共同设立了4 个监管科学和创新卓越中心(Centers of Excellence in Regulatory Science and Innovation,CERSI)进行监管科学前沿研究[9]。包括马里兰大学与乔治城大学的CERSI、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 联合CERSI、约翰霍普金斯大学CERSI 和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与梅奥诊所(Mayo Clinic) 联合CERSI。 作为FDA 资助的补充,宝来威康(Burroughs Wellcome)基金会还联合CERSI 颁发“监管科学创新奖”,资助重点研究项目。管理者与研究者就共同感兴趣的监管科学领域进行合作,并提供一系列学术活动和人才培训。乔治城大学授予监管科学临床与转化研究硕士学位,课程主要关注于药品、生物制品。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授予监管科学硕士学位和食品安全监管理学硕士,课程主要关注于药品、生物制品、食品安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授予药物开发和监管科学课程研究生学位,主要关注于药品、诊断、生物制剂。同时也有非学位课程,主要关注于工程、临床需求和策略、商业创业与技术。斯坦福大学设立非学位医疗设备课程。

2013年,FDA 发布了《推进医药产品监管科学的战略和实施计划》白皮书。南加州大学监管与临床科学系同步开办监管科学博士、硕士和本科学位教育培养人才,每个博士培养费用10万~20 万美元。马里兰大学、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医学中心和CERSI每年都会举办监管科学的人才竞赛,以期培养学生对监管科学的兴趣。2021年,马里兰大学获得第一名的项目是“区块链技术跟踪药品不良事件”。这是一款用于药品不良事件报告的移动应用程序,通过区块链技术提供自动的、全生命周期的药物不良事件监测。2016年,美国发布《21世纪治愈法案》,推动FDA 创新行动,加强审评和医疗研究,首次批准未知癌症靶点药物。2020年,FDA 深化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CERSI 的合作,召开全球监管科学峰会,发布数据现代化行动计划,持续推动监管科学研究和创新。2021年10月,CERSI 举办产前体细胞基因治疗研讨会,展望这一领域的临床应用。基因治疗在儿童和成年人中都呈现出了治疗效果,由于早期治疗有可能提高某些疾病患儿的存活率,因此需要进一步确认基因治疗对患有严重或致命遗传疾病的胎儿的风险及获益。 CERSI正在召集由科学家、临床医生、伦理学家、患者权益倡导者和监管专业人员组成的小组,评估人类产前体细胞基因治疗的风险和获益。2021年,FDA 发表《推进FDA 监管科学:监管科学的重点领域》的报告,指出FDA 已确定继续对监管科学研究针对性的投资,促进创新产品的开发,提供数据和方法,为监管决策提供信息,并改进对赞助商的指导。

EMA 迁入荷兰阿姆斯特丹后,成立了4 个工作组(监管科学与创新、数字化业务转型、数据分析与研究方法、临床研究与生产)。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European Commission's Joint Research Centre,JRC)在5 个欧盟国家拥有6 个站点(布鲁塞尔、赫尔、伊斯普拉、卡尔斯鲁厄、佩滕、塞维利亚)[10]。丹麦哥本哈根监管科学中心(Copenhagen Centre for Regulatory Science,CCRS)提出了监管科学的相关重点研究领域。2019年,“中丹药事监管科学”第五次联席会议在哥本哈根大学(Københavns Universitet)健康与医学科学学院药学系举行。荷兰乌特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WHO药物政策和监管科学合作中心开设博士课程,并组织各类学术活动。

2009年, 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了监管协调指导委员会(Regulatory Harmonization Steering Committee,RHSC)及其监管科学卓越中心(RHSC CoEs),对监管机构和医药行业进行研究,探讨统一的监管策略。2010年,日本成立监管科学学会,由工业界、学术界和政府的专家组成,促进药物和医疗器械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并举办了多种监管科学学术研讨会和学术年会。

四、我国设立监管科学专业、培养监管科学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21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强调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科学、高效、权威的药品监管体系,坚决守住药品安全底线[11]。2021年6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推动我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实施,国家药监局发布我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第二批重点项目,在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3 个领域,围绕医药前沿学科具体方向,细胞和基因治疗、再生医学、药械组合等前沿性、交叉性产品,开展审评技术规范指南、技术标准等研究。这些前沿交叉领域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出了迫切和真实的需求。

当前,我国药品监管和医药产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正处于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跨越的历史进程中,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科学监管的现实需求,迫切需要专业人才运用监管科学的先进理论、方法和工具,让大众尽快受益于全球药物研发的成果,满足大众多样化的需求。

在我国,监管科学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2013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北京组织召开药品监管科学研究立项会议,与会科学家及监管部门针对监管科学研究的重点方向、提高产品质量等有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特别是化学药品安全监管科学研究立项问题展开了讨论。同年,民政部批准成立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由此,我国有了专门研究药品监管的学术组织和社会团体。2018年,清华大学率先在高等院校成立了清华大学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2019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知,启动实施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并确定首批9 个重点研究项目。截至2021年,首批重点项目已取得重要成果,研究制定监管新工具、新方法、新标准103 项,其中31 项已发布。2021年6月,第二批10 个重点项目正式发布。

当前,我国药品监管和医药产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正处于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跨越的历史进程中,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科学监管的现实需求,迫切需要专业人才运用监管科学的先进理论、方法和工具,让大众尽快受益于全球药物研发的成果,满足大众多样化的需求。而我国药品监管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018年,长春长生生物疫苗事件给药品监管带来巨大的冲击,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发生更是暴露了诸多监管漏洞。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诊断试剂、防控药物和疫苗的应急审评审批,口罩、防护服、体温计、检测试剂、呼吸机等急需防疫物资的监管策略和监管措施等既需要服从防疫抗疫大局,也要满足人民的医疗需求。这些对公众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事件以及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都对监管科学人才培养和专业学位设立提出了现实需求。

监管部门制定科学的法规体系,需要有专门的研究团队和人才,为药品全生命周期监管的法规体系建设和决策提供长期支持;药品研发和生产企业也需要对监管政策的精准解析,需要专门的监管科学人才,对研发和生产全过程进行政策和技术指导。这都对监管科学专业学位的设立提出了迫切的现实需求。

由于监管科学涉及的范围领域广、学术前瞻性强、学科交叉多,我国目前缺乏专职从事监管科学研究的机构、专业的研究队伍、系统的监管人才培养体系,在监管科学的研究和应用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设置监管科学专业学位进行人才培养,对于促进监管科学学科发展、理论和实践研究,解决药品监管领域重点难点问题,深化国家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更高层次的药品科学权威监管,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目前,国内已经有多所高校在监管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上进行积极探索,如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在监管科学学科建设、课程开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中,清华大学已开设本科生、研究生选修课程、继续教育课程等多维度的监管科学课程体系。山东大学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也针对药品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研究,在2020年开展交叉学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华南理工大学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研究院依托本校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进行招生,第一批监管科学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于 2020年秋季入学,监管科学方向工程博士也在同步规划中[10]。上海理工大学决定开设医疗器械本科专业。中国药科大学设立药品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专业。北京中医药大学在中药学专业中增设中药监管科学研究方向,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这些高校都已先行探索监管科学硕士和博士培养,为设立药品监管科学专业学位打下了坚实基础。

监管科学是一门前沿性交叉学科,依托国内高校的学科优势和地域分布,统筹规划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监管科学研究体系势在必行。目前,我国监管相关从业人员分布在各个领域。其中,根据不完全统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及直属单位)约有近2500人,省市县级的药品监管从业人员约有12 万人。此外,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相关企业中从研发到科研管理都分布着药品监管的从业人员。但相对于我国整体人口基数和经济产业的不断转型和发展,目前还存在着很大的监管科学人才需求缺口,随着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未来对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需求也将持续增长。

在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监管科学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探索中国路径、形成中国特色,对于充实我国监管科学话语内容,提升我国监管科学国际话语权至关重要。胡颖廉等[12]认为,发展中国的监管科学需要向全世界讲好药品监管的“中国故事”,摆脱历史惯性并超越线性监管的政策实践,探索出监管型国家建设的“中国路径”,在真实世界中实现安全、发展、科技的高水平动态均衡,形成“中国经验”。坚持国际视野,开放心态,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根据我国国情和特点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新一代监管科学人才,积极参与国际药品监管科学研究,为国际药品监管科学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五、我国监管科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和路径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期,新发展阶段为新学科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立交叉学科发展引导机制,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之下,我国监管科学的学科建设,急需各方齐心协力,将监管科学纳入新发布的第14 个学科门类——交叉科学,在高校设置监管科学学科,开展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培养监管科学人才,为我国由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跨越、实现健康中国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一)在我国高校设置监管科学学科,着重培养专业性高级人才

新学科与新人才的培养是一种耦合整生关系,学科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支撑,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学科与人才培养是互依共生、互促共进的生态共同体[13]。需要努力实现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以增强解决复杂问题和跨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决定,新增“交叉学科”作为新的学科门类,这是我国第14 个学科门类。而监管科学正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性交叉学科。从学科特性和实践应用上,都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事实证据,将监管科学纳入交叉学科的一级新学科。

首先从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入手,在满足监管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开展专业博士人才培养。我国目前研究生的学位类型划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 (包括硕士和博士2 个层次),在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所授的学位统称为学术学位,在专业领域所授的学位统称为专业学位。专业学位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 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14]。专业学位与相应的学术学位培养方式各有侧重。基于监管科学作为转化科学的应用特性和促进监管、产业发展的实践特性,监管科学专业的学位设置更倾向于专业学位。专业硕士主要是通过学习领域内的知识和研究能力训练,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和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成为一个职业的从业人员。监管科学是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在监管和政策制定过程中,肩负着开发和应用新工具、新标准和新方法的使命。所以除了对专业人才数量的需求,也对人才的层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除了大量的职业人员,也需要具有相关领域深厚基础和深入研究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因此,在专业硕士大量培养的基础上,进而考虑专业博士的学位设置。专业博士除了具备前述专业硕士的能力,还要具备利用理论研究结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问题识别和问题解决能力,使高层次的专业研究服务于本领域的发展,对专业领域内的复杂疑难问题作出原创性贡献。

(二)监管科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方法与路径

在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方面,要站在国家和行业未来发展的角度审视人才培养,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来布局人才培养,以国家产业发展和重大专项的关键技术领域聚焦人才培养。监管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内涵丰富的、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的学科,它的产生立足于解决当前科学发展、社会进步面临的各种科学伦理问题、公共卫生问题,所以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必将满足国家的需求,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国监管科学的发展,可以借鉴国外监管科学先进经验,但更要紧密结合国内实际,立足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管科学的科学探索和创新实践,培养优秀的监管科学人才。同时加强监管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为未来该领域的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

我国高校内部,传统的“学院-系”的组织结构,容易形成学科之间的壁垒,限制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因此应该推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监管科学重大项目的研究因涉及多个学科,应建立复合型的组织结构,形成跨学科的合作平台,如跨院系研究中心、研究基地或者研究平台。同时建立相应的制度,允许不同学院间的教师实行“双聘”,实现资源共享。2018年成立的清华大学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就是在践行这样的模式,整合了药学、医学、工学优秀的师资团队和科研力量,结合法学、社会学、管理学、传播学等交叉学科骨干力量,建立药品监管科学综合研究平台,支持药品监管科学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的研究。

培养上可采取双导师制。一位导师为大学教授,另一位导师来自监管相关部门。高校按照相关管理规定制定管理部门导师的入选标准,从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务经验的政府管理部门中进行综合评价后选出,这样可以在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注重高校与监管部门、学术与实践、理论与政策相结合的联合培养,从而提升专业学位培养的应用实践能力。

监管科学研究生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针对监管科学全生命周期监管的六大领域进行设计:受理审评监管科学、审核查验监管科学、检验检定监管科学、临床转化监管科学、监测评价监管科学、决策监管科学。建议本科生开设监管科学专业基础课程,《监管科学基础》《监管科学概论》《监管事务与法律》《监管科学与生物伦理学》《监管科学的临床研究工具》《监管科学与社会行为科学》等,然后根据学校特长和资源增加一些专业性课程。硕士研究生增加监管科学应用方向有关基础课程,开设《生物监测》《医学与全球健康》《产品生产与质量系统》《医疗产品研发技术及发展》《毒理学分析工具和方法》《个体化医疗》《患者健康结局改进的新实验设计和评估方法》等课程。监管科学博士生培养涉及多学科,结合研究生开设课程内容,建议高校为博士生开设《领导力》《行为科学》《生物信息学》《监管统计学》《确认和验证》《质量保证计划的管理》《特殊议题》等相关课程。

研究生培养的课题研究中应针对监管科学中的关键问题与挑战,立足我国实际,关注行业和监管的迫切需要,关注现实理论和实践问题,坚持监管国际化视野,着眼未来监管面临的挑战,围绕“监管科学创新工具、标准、方法”“监管政策与法规”“监管模式创新与监管能力提升”等方向,进行系统性研究,聚焦关键性、战略性、基础性、应用性和前瞻性的监管科学难题,开发我国药品监管技术指南、新标准、新工具和新方法,完善和创新我国监管政策、法规和制度,提升我国药品监管能力。切实回应监管需求、破解监管难题、满足公众健康需要。

综上,监管科学学科近年来在国际国内的发展,对我国监管科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监管科学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的设置可以满足我国药品安全监管和人民健康的重大需求,对不同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的布局,可以更好地适应新兴技术和创新医疗产品的不断涌现,以及全新科学伦理问题的现实挑战。人才培养应该尊重监管科学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学科特点,在课程设置、研究课题、导师选择、实践训练、学位授予标准等多方面进行细致的设计和规划。希望我国的监管科学学科能得到迅速和良性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责任担当、国际视野和专业素养的新一代监管人才。

猜你喜欢

药品监管学科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学科新书导览】
数字监管 既能“看病”也能“开方”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综合监管=兜底的网?
水果药品
药品侵权的性质认定
“超学科”来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