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腿经济”中的慢行出行特征分析与发展对策
——以上海为例
2022-03-03陈龙
陈 龙
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作与生活节奏加快,交通交往需求增长,“跑腿经济”成为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兴经济增长点。在各大中城市,人们更注重时间的利用效率,优先将其分配给提高自身素质或技能提升上,更倾向于将一部分以时间消耗为主的出行行为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替代,相关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如《顺丰同城招股书》中介绍:“实时配送服务行业的年订单量从2016年的46亿单增至2020年的210亿单,复合年增长率为46.0%”。再如《美团-W2020年报》显示:“餐饮外卖业务交易金额同比增长24.5%至人民币4 889亿元。餐饮外卖日均交易笔数同比增长16.0%至2 770万笔。每笔餐饮外卖业务订单的平均价值同比增长7.0%至人民币48.2元。截至2020年末,共有950万名外卖骑手通过美团平台提供服务”。
1 “跑腿经济”出行的慢行倾向性
“跑腿经济”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经济行为的特征,典型场景包括外卖送餐、快递到家配送、代送代办服务等。疫情期间更多的需求被激发,各类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服务提供商与服务平台实现了这类服务场景搭建、管理和结算的整合。随着跑腿服务场景的日新月异,在慢行交通出行体系中,快递小哥、外卖小哥、送花小哥、跑腿小哥等身影越来越多。从交通出行的角度看,他们都是以提供自身交通出行服务来创造价值,跑腿小哥这一称谓更能体现其交通特征,故本文以此作为这类出行者的统称。
跑腿小哥的出行慢行倾向性体现在其大多数选择慢行交通尤其是电动自行车+步行的方式,这是由其服务特性决定的。首先由短途为主的出行特征决定,跑腿小哥以3 km以内出行为主,如在快递服务中跑腿小哥提供的是从快递站到家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根据城市居民出行方式距离曲线,5 km以内是慢行出行方式的优势区,其时效性与门到门的便捷性优势凸显。其次,慢行出行的灵活性更好地匹配了服务动态性要求,在跑腿小哥的服务过程中,存在着接单前服务对象、服务地点的不确定性,因此能够停行自如转换的慢行出行方式更适合。最后,低成本、高时效与可适度载物使慢行交通尤其是电动自行车在与其他各种交通方式的横向对比中竞争力凸显。
2 “跑腿经济”慢行出行特性画像
“跑腿经济”是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往的社会分工下商品往往是作为一个整体来交换,包含了商品的原材料采购、制作以及售后等,在移动互联网平台这个过程被进一步细分,“商品或物品”的运输被单独分割出来作为服务购买和交换。
2.1 慢行路线规划的即时多变性
各类移动互联网平台实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需求之间的“线上匹配”,完成匹配后生成订单,并依据平台算法逻辑在平台内匹配商品运送服务者即跑腿小哥,由其完成运送服务后,根据运送服务的距离、时间、后评价等综合因素进行劳务结算。
站在出行者角度分析跑腿小哥的出行路线规划,可以发现在订单生成前跑腿小哥无法预知路线的起点、终点,其路线规划是在接到订单后即时开始的,存在一定的随机性、不确定性。在平台系统派单过程中,还存在取消订单、拼单、多单的情况,这就会在跑腿小哥开始交通出行之后,造成路线规划的调整变化,即多变性。
这些特性决定了跑腿小哥的工具选择、行为特征与价值导向,也让慢行交通学科增加了一类新的研究对象。
2.2 慢行交通行为的“三高”特性
“三高”特性即高时效、高频、高强度。形成“三高”特性的根本原因是收入与慢行出行效率挂钩。跑腿小哥一般有兼职和专职两类,兼职人员无基本工资,主要靠订单提成,专职人员有固定的工作时长或者工作单数要求,收入构成由基本工资和订单提成构成。在这种收入与完成订单数量、每单完成效率、每单客户满意度(主要体现在送餐、跑腿类业务)挂钩后,交通行为涵盖了生产行为。
在这种慢行交通行为和生产行为叠加的过程中,平台服务企业的价值取向或者收入判定规则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消费者体验和平台派单效益最优导向下,跑腿小哥自身能够掌握的时间往往就是出行的时效性,这点对于专职有工作最低单数要求的跑腿小哥来说尤其重要。如跑腿小哥自述,其工资不仅包括保底薪资和单量提成,还有加班费、夜宵补贴、外单补贴、组长补贴、冲单奖励等,如果他当月的单量达到前三名还可另获奖励。在这样的收入构成体系中,为了获得高工资,需要付出的是高强度出行,如有一天,他接了160笔订单:他先是从凌晨12点工作到4点,睡了两个小时,再从早上6点工作到晚上8点。高频次出行和完成订单量成正相关,而高强度出行既是行业高峰需求集中和即时性要求高的客观需要,也是补贴、奖励与单量提成挂钩下的趋势选择。
3 “跑腿经济”引发慢行出行特征的转变
3.1 慢行出行属性的转变
“跑腿经济”是以实现“物的移动或者事情代办”作为生产价值,往往通过慢行出行作为实现生产的过程,从出行活动目的来分属于生产慢行。生产慢行这个概念其实并不陌生,如已经消失的黄包车,对于坐车人来说是其本身出行过程,而对于拉车人来说是其生产过程,即把慢行出行的过程本身作为劳动生产过程并以此为谋生手段。
宏观来看,生产慢行的出行属性需要加以重视,这类新经济模式带动的生产慢行交通出行一旦完成了商业模式闭环,会呈现爆发式增长,在缺乏约束管控和动态监管的情况下容易失控,并对既有综合交通动静态交通体系造成冲击。
微观来看,生产慢行交通出行属性的转变,使具体交通行为过程中对于效率的追求与安全的约束之间矛盾愈发突出。虽然不论是平台、跑腿小哥还是跑腿需求方都是出行效率提升的受益方,但跑腿小哥自身的交通安全、整体慢行秩序的维护、其他慢行交通出行主体的安全都需要社会管理体系来负责。
3.2 慢行出行动态特征的转变
宏观出行动态特征的非集计性转变。从行为视角审视,跑腿小哥出行特征转变为非规律的高频次自发性出行,具有非集计特征,但由于平台系统派单和跑腿小哥活动区域、活动规律有一定相关性,在宏观供需角度存在一定的平衡规律性,因此这一特征会随着平台系统派单算法的不断迭代优化而改善。
中观出行动态特征的高峰高聚集性转变。在午高峰和晚高峰期间,商办聚集处成为出行诱增量增长点,由于方式类型集中,在局部路段、交叉口的电动自行车聚集出行会对现有交通设施造成显著压力。
微观出行动态特征的高扰动性、低专注度转变。如上文所述,跑腿小哥的慢行出行“三高”特性,在微观交通行为上体现为电动自行车因使用上有普遍的载物需求而增加了其长、宽尺寸和自重,路段骑行过程中的超越冲动更强、骑行速度更快,交叉口等待过程中更容易出现穿插改变。另外由于部分平台存在多次派单以及抢单等机制,客观上动态出行过程中跑腿小哥需要不断完善行程规划并不断优化路径,会导致跑腿小哥的出行专注度受到影响,其始终受到手机信息的影响,会造成注意力的分散。跑腿小哥在送餐高峰阶段处于连续高强度工作状态,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疲劳状态下的频繁出行。
跑腿小哥出行带来的是出行速度和冲击力在向着慢行交通出行的上限推进,慢行交通出行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需要做好适应这种转变冲击的长期准备(图1)。
图1 跑腿小哥慢行交通出行的场景
3.3 慢行出行静态特征的转变
“跑腿经济”的服务对象和需求决定了商业、办公、餐饮娱乐综合体成为其服务链条一端的集中聚集地。在这些区域,跑腿小哥普遍存在临时停车需求,这类停车需求在静态停放特征上的转变体现为在办公高峰、就餐高峰期间显著聚集及潮汐特征。同时由于这类地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出行目的地或生成地,因此跑腿小哥在这类地点的停留时间并不长,体现为高周转特性。以上特性与综合体建筑设计原本考虑的出行模式并不一致,因此目前服务于跑腿小哥的慢行停放区普遍处于缺失状态。面对这类突如其来的停放冲击,大部分商办综合体采取了限制进入的手段,这样不仅加剧了商办综合体周边道路的停放压力和空间挤压,而且增加了跑腿小哥的出行难度,并非长久之计。
3.4 慢行出行秩序特征的转变
跑腿小哥在慢行出行过程中对于提高速度、增加载物量、变道、超车、穿插行驶、闯红灯、不合规改装等干扰甚至破坏出行秩序但有助于提升其生产效率的行为,往往有选择冲动。因此其整体的安全风险和管理难度加大。对于跑腿小哥来说慢行出行的过程就是谋生生产的过程,在平台和公司的考核与结算逻辑下,出行过程的效率,直接和工作好评、绩效乃至收入挂钩,如《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提到:“外卖骑手在外卖系统的算法与数据驱动下疲于奔命,成了高危职业。相同距离的配送时间逐渐缩短,大部分外卖小哥为了准时送达确保自己积分,只能在路上和交警较劲,和红灯做朋友”。这类转变是由其生产属性的转变所决定的,体现为效率与安全的博弈。
4 在融合与创新中寻找发展对策
4.1 “跑腿经济”与现行社会管理体系相融合
社会管理体系要在“管”与“容”方面主动作为。如对于“跑腿经济”涉及到的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除了公安交警部门以外,邮政管理部门应负责落实快递行业非机动车安全管理责任的指导和监督,规划及建设养护部门需加强对跑腿小哥通行密集区域动态交通道路条件的改善以及各类静态交通停放点的增设与管理,商委应协调商办综合体因地制宜为跑腿小哥创造方便的临时停放场地。要在宏观层面将“跑腿经济”出行体系纳入到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尤其是慢行交通各类政策、规划、设计的考虑范畴内,除了采取单独上牌的类别专项管理外,对于其整体发展定位、发展趋势都需要有明确的界定和研判,以便指导各相关规划建设、治理举措、优化改善方案的制定。
4.2 源头治理与企业责任
跑腿小哥具有生产慢行出行属性,单位运送量、单位出行时间和收入直接挂钩。《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2021)对快递、外卖车辆使用电动自行车进行了如下要求:第十四条规定“对用于快递、外卖等网约配送活动的电动自行车,公安机关应当核发专用号牌。电动自行车转用于或者停止用于快递、外卖等网约配送活动的,其所有人应当办理变更登记。”第二十条规定“使用电动自行车从事快递、外卖等网约配送活动的,应当驾驶悬挂专用号牌的车辆。”对于快递、外卖等网约配送活动采取专用号牌管理无疑是从根本上建立了针对这类高频、高时效慢行生产行为的源头治理举措,可以为后续的监督、处罚、治理创造条件。这是融合的第一步,更是源头治理的切实举措。
此外,平台服务商企业更应该用好后台管理系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承担企业责任。这些企业是履行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管理义务和责任的主体,这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企业肩负起行业整体生态改善以及行业从业人员培训与管理的责任与义务。
4.3 工具改良与逻辑再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跑腿小哥在从事“跑腿经济”活动出行过程中,往往使用电动自行车作为主要的出行工具。如何对其出行工具以及出行过程的合规合法进行有效监管是重中之重,需要多管齐下。其一要做好跑腿小哥慢行工具的管理、维护等工作,确保车辆安全性能良好,对于行驶过程中的超长、超宽、超载要进行有的放矢的专项治理。其二对于跑腿小哥应定期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培训和考核,要求其行驶时佩戴安全头盔以及文明驾驶。其三逐步建立危险交通行为黑名单,对于跑腿小哥违法违规交通行为进行监管、惩戒乃至全行业抵制,并将相关信息接入公安机关非机动车道路交通管理信息系统。
逻辑再造主要体现在平台算法逻辑的优化改良方面。跑腿小哥体现的各类交通出行特性和特征转变根源在于平台底层运营逻辑的驱动,因此对于平台运营逻辑和交通出行影响之间需要增加约束项和平衡点。如对于跑腿小哥一定时间内接单数量需要上限约束,以降低其疲劳出行的风险,建议平台企业在算法中设置疲劳阈值、连单阈值、绕道阈值等主动管理参数。此外管理制度上建议对于跑腿小哥出行违规行为建立负约束平衡机制,对于车辆合规、佩戴安全帽、规范操作等行为建立鼓励奖励机制。
4.4 灰空间再利用与大数据研判
综合体周边一些商业价值低的灰空间不妨通过城市更新加以再利用。如上海的打浦桥日月光中心广场,临近田子坊,地理位置优越,轨道交通直达,但近年来“跑腿经济”的兴起与周边本就繁忙的慢行交通叠加,造成了不断激化的慢行交通停行矛盾。现在,如图2所示,其采取利用一侧公共通道作为非机动车双向专用通道,并在中心内部设置了专用停车点的做法,将这一侧商场与住宅围墙之间的灰空间合理利用,为不同交通方式的适度分流创造了条件。
图2 上海日月光中心利用公共通道作为双向非机动车专用路
面对“跑腿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建综合体建筑如何在规划、设计之初就将跑腿小哥流线合理化的设计,是下一步综合交通系统设计需要考虑的。需知,跑腿小哥的交通动线如今也是拉动商业消费的经济动线。
大数据研判大有可为。平台企业本身沉淀了大量的OD供需信息以及跑腿小哥的完整路径出行信息,这些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出行研判信息,如果经过清洗后能够作为交通规划、设计的研究大数据公开,将会为路径优化、基础设施改造、动静态交通平衡提供精准支撑。如对于不同业态体量综合体周边跑腿小哥的停放特征的画像,可以为未来城市更新以及新建公共建筑相应配建要求提供依据。
4.5 后疫情时代的韧性担当
后疫情时代,安全的出行空间距离被重新定义,“跑腿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冠疫情带来的出行和交往困难。疫情最严重期间,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采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送餐、代买菜等“跑腿”服务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维系着疫情期间人们的生活需要,同时也成为一种服务业态在后疫情时代被保留和发展。这类服务业态使用慢行交通出行更集约,既避免了综合体、菜场等区域的过度集中又实现了货物的运输,提供了更多元的生活服务选择。后疫情时代,“跑腿经济”发挥了出行韧性调整、保持和恢复的关键作用,其灵活的组织模式,可控的交往距离,可拓展的接触方式等都体现了跑腿小哥慢行交通出行无可比拟的时空优势和交通韧性。
在后疫情时代,“跑腿经济”是促进消费活动复苏和保持活力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增强出行韧性和消费韧性的必要保障。
5 结 语
“跑腿经济”是时代进步和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精细化分工和人们生产生活品质提升的产物。面对人们群众日益接受的服务形态和逐步发展壮大的跑腿小哥慢行出行群体,融合与创新是适应和引导其未来健康发展的主要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