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媒体环境下医患双方媒介素养与医患行为调查研究

2022-03-03王毛俊姜惠芬韩焕菊李世刚马文霞

中国医院 2022年2期
关键词:医患医务人员态度

■ 王毛俊 姜惠芬 尹 颖 韩焕菊 李世刚 马文霞

医患关系紧张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新媒体“虚拟化”“碎片化”“随性化”的传播特质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助推器”[1-2]。媒介素养是指个体获取、分析、评价、传播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的养成也是塑造个体媒介形象、改善医患关系、维持医疗体系正常运转的有效途径[3]。目前有关医患双方媒介素养、医患行为的文献报道多为理论探讨或模型研究,或基于网络大数据的分析,少有针对某一特定地域的调查研究[4-5]。本文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患双方为调查对象,分析不同个体特征之间媒介素养、医患行为的关系,旨在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提高医患双方媒介素养水平、改善医患关系,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2018年8月-2019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务人员、就诊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排除标准:年龄大于18岁,有正常阅读交流理解能力,知晓新媒体并能使用新媒体者,排除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者,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者。

1.2 调查工具

(1)一般调查问卷:采用自制一般医务人员、患者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等。(2)媒介素养:采用李金城[6]媒介素养量表,包括获取能力、评估能力、参与能力、交流能力、合成能力5个维度2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5分评分,分值越高,媒介素养水平越高。量表Cronbach'sα=0.864。(3)医患行为:参照雷禹[7]文献资料编制医患行为调查量表,包括执医态度与行为、就医态度与行为二部分,其中执医态度与行为包括尊重度、信任度、忠诚度、激情度等4个维度16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5分评分,分值越高,执医态度与行为越好,量表Cronbach'sα=0.912。就医态度与行为包括参与认知度、信任度、依从度、尊重度(4条目)等4个维度17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5分评分,评分越高,就医态度与行为越好,量表Cronbach'sα=0.872。

1.3 调查方法

由课题组制作调查问卷,设计统一指导语,组织培训参与调查工作人员。采用问卷调查(医务人员采用记名方法,患者采用无记名方法)方法,问卷现场回收。共计发放调查300份调查问卷(医务人员135份,患者165份),回收有效问卷285份(医务人员131份,患者154份),回收有效问卷率95%(285/300)。以问卷回答率>90%为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131名医务人员中,男45名、女86名,年龄21~62岁。154例患者中,男71例、女83例,年龄18~68岁。

2.2 媒介素养

医务人员新媒体获取能力、评估能力、合成能力、媒介素养评分高于患者,参与能力、交流能力低于患者(P<0.05)。见表1。

表1 医务人员与患者媒介素养评分比较(±s)

表1 医务人员与患者媒介素养评分比较(±s)

组别 n 获取能力 评估能力 参与能力 交流能力 合成能力 媒介素养医务人员 131 15.34±2.26 16.20±2.45 12.12±2.14 12.35±1.42 10.12±1.32 66.13±8.24患者 145 13.25±2.12 13.44±2.30 13.05±2.21 13.12±1.51 9.58±1.12 62.44±9.12 t 7.926 9.652 3.544 4.351 3.675 3.513 P值 0.000 0.000 0.005 0.000 0.004 0.006

2.3 医患行为

医务人员尊重度、信任度、忠诚度、激情度、执医态度与行为评分分别为28.45±4.12、17.32±3.20、7.2 4±1.3 2、6.3 2±1.1 2、59.33±8.24分;患者参与认知度、信任度、依从度、尊重度、就医态度与行为评分分别为2.45±2.20、1 3.1 2±1.5 2、1 7.4 5±3.2 4、18.45±4.12、62.34±8.45分。医务人员执医态度与行为标准化评分(74.16±6.14%)高于患者就医态度与行为标准化评分(72.32±7.25%)(t=2.263,P<0.05)。

2.4 不同个体特征医务人员媒介素养、执医态度与行为评分比较

女性、年龄≤50岁、其他临床科室、已婚、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5 000元/(月·人)、健康状态好医务人员媒介素养评分高于男性、年龄>50岁、普通门诊/急诊、未婚/离异及丧偶、高中或中专、家庭经济状况≤5 000元/(月·人)、一般及较差健康状况者(P<0.05,P<0.01);年龄30~50岁、其他临床科室、已婚、大专及以上文化、家庭经济状况≤5 000元/(月·人)、健康状况好医务人员执医态度与行为标准化行为评分高于不同对应等级医务人员(P<0.05)。

2.5 不同个体特征患者媒介素养、就医态度与行为评分比较

男性、年龄≤50岁、住院、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5 000元/(月·人)、健康状况好与一般患者媒介素养评分高于女性、年龄>50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5 000元/(月·人)、健康状况差患者(P<0.05);男性、年龄30~50岁、住院、家庭经济状况>5 000元/(月·人)、健康状况好及一般患者就医态度与行为标准化评分高于女性、年龄<30岁及年龄>50岁、家庭经济状况≤5 000元/(月·人)、健康状况差患者(P<0.05)。

2.6 媒介素养与医患行为相关性分析

医务人员媒介素养与尊重度、信任度、忠诚度、激情度、执医态度与行为相关性分别为r=0.412、0.435、0.386、0.342、0.443(P<0.05);患者媒介素养与参与认知度、信任度、依从性、遵重度、就医态度与行为的相关性分别为r=0.332、0.385、0.275、0.424、0.435(P<0.05)。

3 讨论

医患关系是在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特定医治关系,也是战胜疾病、维系健康的一个“共同利益体”[8]。以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如一把“双刃剑”,既能引导舆情、改善医患关系,也能成为散布虚假信息的“温床”,给医患关系带来严峻的挑战[9]。

媒介素养是公众接触、解读、使用新闻媒介的素质和修养,如何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用于个体自我管理与建设,媒介素养水平至关重要[10]。媒介素养作为一个中介因子,在医疗活动与医患关系之间发挥着积极的效应作用[11]。郝龙等[12]通过网络新闻大数据与2013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3)分析发现,医患双方均存在浏览负面新闻的偏好,一定程度会影响信息真伪的甄别与判断,削弱医患双方之间的信任感。本文研究中,医务人员(媒介素养、执医态度与行为)、患者(媒介素养、就医态度与行为)均在60~75,且医务人员媒介获取能力、评估能力、合成能力高于患者,参与能力、交流能力低于患者。说明医患双方媒介素养与医患行为均处在一个中等偏下水平,且医患双方在媒介素养不同维度各有优势与缺失,可能与医患双方所处角度、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有关。

进一步分析表明,年龄≤50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5 000元/(月·人)、健康状况好医患双方,媒介素养、医患行为均高于对应分组医务人员与患者。说明年龄越低、文化程度越高、家庭经济及健康状况越好,媒介素养与医患行为能力越强。在性别方面,女性医务人员媒介素养水平高于男性,男性患者媒介素养、就医态度与行为评分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性格较为粗放、女性情感更细腻等因素有关。不同科室之间,急诊科医务人员媒介素养、执医态度与行为评分明显低于其他临床科室及普通门诊,可能与急诊室过度使用、医务人员疲于应对和患者及家属媒介素养较低有关[13]。在婚姻状况上,已婚医务人员媒介素养、执医态度与行为评分高于未婚及离异或丧偶者,但患者媒介素养、就医态度与行为评分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不同婚姻状态下医患双方媒介素养、医患行为存在差异,已婚医务人员家庭状态较为稳定,获取、使用媒介行为更为成熟。

媒介素养的养成对于医患关系的改善作用已被学者所共识,医患行为是提高个体公众媒介形象、改善医患关系的真正“靶点”[14]。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是我国建设“守护生命”医患命运共同体的最佳时期,网络媒介的正确舆情引导、医护人员逆行而上的白衣天使形象、全社会居家隔离的勇气与担当,均是抗击新冠肺炎靓丽风景线[15]。拥有“心有戒律、心有戒尺”的媒介素养,也是构筑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网络舆情、规范居民行为习惯的有效保障[16]。本文相关性研究表明,媒介素养与医患行为各维度之间均呈正相关性,说明媒介素养教育是规范医患行为的重要途径。提示在新媒体环境下,应通过宣教提醒医患双方保持足够的定力,提高甄别与判断真伪信息的能力,避免“信息过载”干扰。

本文调查研究表明,医患双方媒介素养与医患行为整体水平不容乐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健康程度等个体特征影响着医患双方媒介素养与医患行为水平,同时媒介素养水平与医患行为能力呈正相关。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宣教过程中,应关注不同个体特征医患双方之间的差异性,采取针对性健康教育干预,促进医患双方媒介素养及医患行为能力的养成。

猜你喜欢

医患医务人员态度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