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百年中国儿童电影发展回顾与思考

2022-03-03谭旭东张杏莲

新疆艺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儿童

□ 谭旭东 张杏莲

儿童电影《三毛流浪记》海报

2022 年,正 值 五 四 运 动103 周年,也是建党101 年,中国儿童电影也走过了百年路程。1922 年由著名童星但二春出演的短片《顽童》是中国首部儿童电影,它以儿童为主角,表现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它是中国故事片的萌芽,也是在五四关注儿童命运的文化语境下产生的。近百年来,儿童电影在时代的变迁中经受了风雨洗礼,也积累了不少的作品,为几代人的精神成长贡献了艺术营养的质素,因此,梳理儿童电影的发展之路,把它放到时代的文化的语境里观察,评述,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时期及其特点

从中国儿童电影的发生、发展的社会文化语境和时代特点,参照现当代文艺发展惯有的历史分期方式,儿童电影的发展可以分为六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22 至1949 年,即民国儿童电影,这是中国儿童电影的发生期。儿童电影伴随着电影艺术的发生而发生。这一时期,虽然有27 年,但只拍出了23 部儿童电影。它们是拍摄于1922 年的《顽童》,1923 年的《孤儿救祖记》,1924 年的《苦儿弱女》《弃儿》和《弟弟》,1925 年的《好哥哥》《小公子》《苦学生》和《小朋友》,1926 年的《小情人》和《一个小工人》,1933年的《苦儿流浪记》,1934 年的《儿童之光》,1935 年的《小天使》,1936 年的《迷途的羔羊》和《小孤女》,1937 年的《小五义》,1938 年的《歌儿救母记》,1939 年的《小侠女》,1940 年的《中国白雪公主》,1941 年的《江南小侠》,1949 年的《表》和《三毛流浪记》。这一时期的儿童电影中,《孤儿救祖记》是现代文化发生期影响很大的儿童电影,它是1923 年底由著名童星郑小秋主演的,具有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并扫除了中国电影诞生以来‘纯商业化’和‘纯娱乐化’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中国电影具备了教化的功能,从而受到市民阶层的热忱欢迎。该片还引起了影业界短暂的繁荣,到1925 年,仅上海便涌现出140 余家影片公司,纷纷拍摄儿童片。”这些儿童电影,题材比较丰富,反映现实生活。有些取材于民间故事,或者中国古典小说,有的还是欧美童话的模仿,但都打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发生期儿童电影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观念上以及表现的手法上,与同时期的儿童文学及其他艺术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这一时期儿童电影积蓄了相当的艺术经验,也为以后的儿童电影做了人才和观众的铺垫。

第二个时期,是1949 至1966 年,即“十七年时期”的儿童电影。这是社会主义儿童电影的萌芽时期,有《小兵张嘎》和《红孩子》等有影响的作品,但是这一时期总共才拍摄39 部儿童电影,平均每年才两部多一点,数量太少,不过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力不可小视。这些作品是1953 年的《为孩子们祝福》,1954 年的《小白兔》和《鸡毛信》,1955年的《祖国的花朵》等,1956 年的《哥哥和妹妹》《小伙伴》和《两个足球队》等,1957 年的《牧童投军》和《阿福寻宝记》,1958 年的《民兵的儿子》《红孩子》《黎明的河边》等,1959 年的《朝霞》《好孩子》等,1960 年的《五彩路》和《马兰花》等,1961年的《暑假的礼物》和《英雄小八路》,1962 年的《花儿朵朵》,1963 年的《小兵张嗄》和《宝葫芦的秘密》等,1964 年的《小铃铛》,1965 年的《三朵小红花》和《小足球队》。这一时期,儿童电影普遍突出政治教育意义,带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塑造了“小英雄”、“红孩子”和“小主人”的形象,表现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值得一提的是,《鸡毛信》和《小兵张嗄》塑造了抗日小英雄的形象,语言鲜活、形象具有儿童特征,也切合时代需要,为广大少儿所喜闻乐见。

红色儿童电影海报

第三个时期,是1966 年至1978 年,即文革十年和文革后的两年,是儿童电影的萧条期。这一时期儿童电影生产很少,它们是1974 年的《闪闪的红星》《向阳院的故事》和《园丁之歌》,1975年的《黄河少年》《烽火少年》《红雨》《草原儿女》《渡口》《小将》《小螺号》和《阿勇》,1976 年的《雁红岭下》和《金锁》。一共14 部儿童电影。1977年的《渔岛怒潮》和《补课》,1978 年的《两个小八路》《萨里玛珂》和《火娃》。这十二年的儿童电影,因为文革,受到极左思想的影响,受到“三突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的影响,拍摄出的儿童电影多是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虽然延续了社会主义电影的红色格调,但宣教色彩浓重,具有浓厚的文革特点。值得一提的是,《闪闪的红星》在思想和艺术上被广大观众肯定,也受到儿童喜爱,被认为是“艺术家冲破‘四人帮’的重重阻力,用心血浇灌出荒漠中一朵奇葩。”“它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把主人公潘冬子的性格刻画得层次分明,令人信服。”

第四个时期,是1979 年至1989 年,即新时期之初的儿童电影。这一时期,粉粹了“四人帮”,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因此,也被称为“中国儿童影片创作腾飞的时期”。“无论从质量、数量还是题材的广泛性,多样化方面,都有很大发展。”这十年,儿童电影拍摄了70 来部,平均每年7 部,大大超过了前面几个时期的数量。值得一提的是,1981 年,成立了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建立了我国儿童电影创作的基地,有了一支创作队伍,拍摄了23 部儿童电影及二十多部电视剧,推动了全国儿童影视创作的发展。且“童牛奖”的设立,对提高儿童电影的创作质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的儿童电影主要有1979 年的《报童》和《啊,摇篮》,1980年的《琴童》和《十天》;1981 年的《四个小伙伴》和《宝贝》;1982 年的《城南旧事》和《闪光的彩球》;1983 年的《小刺猬奏鸣曲》和《“下次开船”港游记》;1984 年的《红衣少女》和《九月》等,1985 年的《穿校官服的小兵》和《五虎将》;1986年的《鸽子迷的奇遇》和《失踪的女中学生》;1987年的《少男少女们》和《梦想家》;1988 年的《SOS村》和《霹雳贝贝》;1989 年的《普莱维梯彻公司》《豆蔻年华》和《哦,香雪》。新时期之初是中国文学和艺术的一个新的发展与繁荣时期,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儿童影片受到当时文艺思潮的影响,从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中展示不同层面的儿童的生活,表现新的时代主题,儿童电影的艺术水平也有明显提高。如1984 年拍摄的《红衣少女》,女中学生安然的形象,个性鲜明,是真正的80 年代的少年,她不盲从,不信说教,她不接受社会旧风俗和旧习惯,开放,积极,阳光。1989年摄制的《豆蔻年华》,展示了改革开放形势下,童年时代所受到的教育的重要性。

第五个时期,是1990 年至2000 年,这也叫90 年代的儿童电影,这是中国文学和艺术的转型期,也是中国儿童电影的转型期。这一时期儿童电影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电视剧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更习惯观看电视节目;二是网络文化开始进入个人生活,网络信息海量传播,局域网和个人主页开始成为大众的话语平台;三是社会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商业化模式冲击儿童电影的市场。而且,这一时期,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也进入艰难的转轨时期,其他影视基地也面临诸多挑战。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1990 年的《当代小侠》和《妈妈》等;1991 年的《火焰山来的鼓手》和《心香》;1992 年的《天堂回信》和《杂嘴子》;1993 年的《我给爸爸加颗星》和《万元惊梦》;1994 年的《魔鬼发卡》和《暗号》;1995 年的《陌生人》和《夏日琴情》;1996年的《滑板梦之队》和《总统套间的故事》等;1997年的《疯狂的兔子》《花季·雨季》和《背起爸爸上学》等;1998 年的《草房子》和《一个都不能少》;1999 年的《你是我的太阳》和《再见,我的1948》等。这一时期儿童电影主题更加多元化,在艺术探索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0 年拍摄的《我的九月》,是一部试图把儿童片拍得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达到老少咸宜的地步。《火焰山来的鼓手》歌颂兄弟民族儿童的生活,《啊!摇篮》是献给“国际儿童年”的佳作,《天堂回信》反映祖孙关系,聚焦于日常生活的影片,走向了世界电影舞台。

第六个时期,是2000 年至今,这是新世纪的儿童电影,中国儿童电影进入一个艺术分化与调整期。这一时期是儿童电影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由于受到电视、网络和手机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影响,电影传播除了院线传播,还有网络传播。儿童电影大众化传播程度变低,其生产主要依靠政府扶持,走的是政府政策扶持与企业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如新世纪之初,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六部委的文件中明确提出,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要对少年儿童电影放映场所和放映设备所需要的资金,酌情给予一定的补助。支持少年儿童电影院线的组建,推动优秀影视片走进校园工程的实施。在创作方面,从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央影视互济资金中安排专项经费。电影局还设立了少年儿童电影创作的专项资金,每年在1500 万左右。这一时期,在政府政策扶持下,拍摄制作了不少儿童电影,主要有2000 年的《扬起你的笑脸》和《可可的魔伞》;2001 年的《六月男孩》和《25 个孩子一个爹》;2002 年的《和你在一起》和《我和乔丹的日子》;2003 年的《上学路上》和《危险智能》;2004年的《阳光天井》和《寒号鸟》;2005 年的《没有音乐照样跳舞》和《春天花会开》;2006 年的《海洋朋友》和《神秘谷》;2007 年的《棋王和他的儿子》和《捕蛇少年》;2008 年的《不想长高的孩子》和《星星的孩子》(纪录片,中美合拍);2009 年的《乌龟也上网》和《火星没事》;2010 年的《孩子那些事儿》和《武当少年》(两岸合拍);2011 年的《守护童年》和微电影《坚定的锡兵》《红领巾》;2012 年的《开心的八月》《幸福的向日葵》和微电影《寻找伊甸园》《梦想之路》;2014 年的《我的影子在奔跑》和《爸爸去哪儿》;2015 年的《少年班》和《元日》;2016 年的《阳光夏令营》和《机器人妈妈》;2017 年的《留夏》和《喵星人》;2018 年的《云上日出》和《两个俏公主》,等等,这一时期,儿童电影由于人才的分流、经济投入的减少以及培育机制的问题,在市场上进入低谷,在艺术上并没有大的突破,但也有一些佳作。这一时期大部分儿童电影对准校园和儿童,视野比较开阔,题材有一定的多样性,内涵显得比较丰富。

二、中国儿童电影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儿童电影的近百年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不但涌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儿童电影和儿童电影艺术家,还熏染了几代儿童观众的心灵。但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多少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就此提出一些看法,进行一些思考。

第一,苦难儿童的表现与现实主义的局限。民国之初儿童电影一发生,就着眼于苦难儿童,展示现实生活的真貌。如1924 年拍摄的《苦儿弱女》《弃儿》和《弟弟》都是以苦难儿童为主人公,表达对苦难儿童的同情,电影的结局都是光明的。1933 年拍摄的《苦儿流浪记》讲述的就是一个孤苦孩子流浪漂泊的故事;1934 年拍摄的《儿童之光》讲述的是一群流浪儿童寻找光明出路的故事;而1936 年拍摄的《迷途的羔羊》则讲述了农村儿童三小子在战乱中沦为孤儿,随难民流落到上海,和一群与他命运相似的流浪儿一起捡垃圾为生。1949 年以后,儿童电影题材开始多样化,尤其是进入新时期,儿童电影题材和表现空间得到大大的拓展,但依然主要是现实主义的手法。现实主义之所以在儿童电影里成为一个主流,这与新文化、新文学有关。新文化和新文学发展一直与世界保持认同的关系,但又不完全是同步的,只有1930 年代这一段与整个世界文学潮流还比较一致,后来,现实主义成为主流。温儒敏认为:“现实主义在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根本上是由时代决定的,或者可以说,主要是‘非文学因素’,如政治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等,成为现实主义发展的契机。”儿童电影以现实主义为主流,其基本因素也是如此。因为百年来过于着力于表现苦难和追求现实主义的风格,中国儿童电影存在想像力缺失,少幻想色彩,多刻板的成人世界的呈现。有资料显示,在1981年到2001 年这二十年,儿童电影总共拍摄238部,儿童幻想片仅15 部;而2002-2004 年间,儿童幻想片才拍摄1 部。可见即使在改革开放步伐最快的时段,儿童电影依然没有展开幻想的翅膀,而停留在现实题材的表现上。有人认为“即使中国儿童电影有《霹雳贝贝》、《大气层消失》、《魔画》等少数具一定科幻、魔幻和神话色彩的作品,但主体上太拘泥于现实、受制于说教,题材选择、故事创意、类型意识普遍缺乏超群想象力。”

第二,概念化的艺术表达。新中国成立后,儿童电影和儿童文学的题材主要是革命题材、战争题材,其主题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类似成人电影,烙有特定的时代的精神印记。如1955 年的《祖国的花朵》,这是新中国后第一部正面反映校园生活的影片,展示的是新时代小主人幸福生活的画卷,更是社会主义道德风貌的颂歌。虽然价值观和思想内容取向很好,但表现方式上,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难免留下了概念化的痕迹。1954 年摄制的《鸡毛信》和1963 年摄制的《小兵张嘎》,前者是根据华山的同名儿童小说改编的,后者是根据徐光耀的同名儿童小说改编的,这两部儿童电影对抗日小英雄的形象塑造适合时代的需要,成为一代人共同的红色记忆。1974 年拍摄的《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的性格刻画层次分明,令人信服,电影里的《红星歌》及两首抒情插曲,昂扬激奋、节奏明快、格调欢乐,被传唱大江南北,其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是当时普遍流行的诠释方式。好在概念化的表达并没有完全遮盖儿童电影的思想和艺术光彩,侯克明在回顾中国儿童电影之路时说过:“历经几十年的演变,在20 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中国儿童电影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意识形态语境的新的历史机遇下走向了成熟与繁荣。《鸡毛信》《祖国的花朵》《小兵张嘎》,以及1974 年的《闪闪的红星》出现,奠定了我国儿童片的叙事模式,成为几代少年儿童的精神食粮。”

第三,现代儿童观的缺席。儿童电影应该有儿童立场,表现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情感和思想,尤其是要有助于儿童的成长,但中国儿童电影在发生期起,就存在着儿童观缺席的问题。民国之初的儿童电影,虽然关注苦难儿童,但却缺乏现代儿童观,更没有与现代儿童文学和儿童教育互动,前已提及的苦难儿童题材的电影,多是从成人的视角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尚未实现对儿童精神世界的揭示,尤其是对儿童独立人格的尊重。也就是说,在发生期,儿童电影中还缺乏儿童主体意识。新中国成立之后,儿童电影依然存在受制于成人思维和成人视角,虽然都以儿童为表现对象,却鲜有对童心世界的特殊性以及儿童电影的特殊美学的关注。“十七年时期”的儿童电影虽然多有对儿童文学的改编,却忽视了儿童电影与儿童文学之中的共同精神空间,即对童年和儿童的理解。有人诟病“中国儿童电影一直存在成人化叙事的问题。”认为:“中国儿童电影长久以来缺乏对儿童观众的沟通、关注,忽视了孩子天性与童真,以教化代替审美,居高临下,而不是与儿童平等对话。”现代儿童观的缺席,使得儿童电影创作和拍摄普遍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眼里缺乏儿童观众,也不太了解儿童观众。有的儿童电影低估了儿童的心理智慧、理解力和想像力,以及他们对社会与生活的发现和判断能力,还有的儿童电影明显低幼化。二是幻想性和趣味性不够,幻想是创造性想像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一种与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并指导未来的想像。“儿童是富有幻想的,但我们的影片,只有一个写实主义,而且是不完整的写实主义。”童话和科幻电影偏少,且儿童电影缺乏新颖的题材和表现方式,不少作品不能让儿童观众眼前一亮,并激发他们的天真烂漫的天性。

第四,儿童电影产业化的落伍。这是新世纪以来儿童电影发展出现的问题。众所周知,进入新世纪,儿童电影出现了《红衣少女》《少年犯》《豆蔻年华》《花季·雨季》《背起爸爸上学》《草房子》《25 个孩子一个爹》《女生日记》《上学路上》和《网络少年》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和艺术品质的影片,但这些电影的市场效益并不令人满意。从投入与产出的比率来看,儿童电影的状况令人尴尬。一些儿童电影由于进入不了电影院线,拍成后只能封存入库,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

儿童电影《豆蔻年华》剧照

中国儿童电影还存在产业观念落后的问题,一直以来,以电影厂为主的儿童电影的生产市场化运作仍处于较低水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儿童影片不多。在政府逐年加大对儿童电影的政策扶持与资金资助奖励力度、华表奖也专设儿童片童牛奖的背景下,儿童电影生产依然差强人意,一些制片机构奔着政府资助与奖励、电影频道收购等目的去低成本生产儿童电影,这不符合产业环境下的电影产品运作模式。而进入新世纪,网络和新媒体的兴起,中国儿童电影更是面临商业化、信息化冲击。”

2006 年时,侯克明就认为:目前中国1 岁至18 岁的少年儿童有3.6 亿,其中中小学生2.34亿,儿童电影的市场需求并不小。多年来,在国产电影创作观念、技术水平、制片发行机制、经营模式、管理意识等的局限下,儿童电影存在着不少问题。他还指出:“近年来,随着国产电影产业化、市场化步伐的加快,成人影片已经出现了新的转机,呈现出复苏的态势,而儿童影片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其发展路径仍暧昧难明。如何协调儿童电影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市场化与公益性的关系,如何平衡儿童电影创作中教育性与观赏性之间的矛盾等问题,仍困扰着当前儿童电影的发展。”侯克明的话,代表着儿童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敢于直面问题,大家普遍认为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三、新世纪中国儿童电影发展的思考

进入新世纪,随着电视、网络和手机新媒体等的出现,中国儿童电影发展面临着新的困境。当然,新媒介既给儿童电影发展带来了问题,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十九大以后,迎来了新时代,文学艺术借助新媒介,抓住新机遇,一定会促成新的飞跃与发展,儿童电影也如此。

第一,借鉴和更好地利用新媒介。当前新媒体已经完全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它的发展给影视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无论是好莱坞电影导演眼中的奇幻世界,或是简单平淡的现实生活,还是铺天盖地的宣传广告,这些原来只能在影院和电视上才能看到的东西,现在正通过手机、iPad、电脑等新的媒介进入到我们的视野。同时传播方式突破了单一的线性模式,真正过渡为即点即播、即时评论的多元互动传播模式。传播过程中的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成为信息传播的参与者,形成了真正的双向互动。因此,电视、有线电视、网络、音像制品、手机视频和游戏,以及微博、微信和公众号等,都是儿童电影可以借鉴和利用的工具与空间,它们既是儿童电影的内容和载体,也是儿童电影传播的工具和方式,甚至也是儿童电影的消费场所。而且从创作角度看,这些新媒介所承载的内容的创意性还可以为儿童电影所借鉴。儿童电影编剧、导演都可以从新媒体的信息和文案中获得启迪和灵感,什么样的故事受到儿童欢迎,哪些题材和表现手法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因为在新媒介中,创意思维和创新手法都是层出不穷的,而且新媒体信息和文案都直接针对受众,具有鲜明的读者意识或对象意识。

第二,借鉴国外儿童电影,表现儿童心灵世界。儿童电影以儿童及儿童生活为表现对象,因此,要有正确的儿童观,要表达对儿童世界的尊敬,尤其是对儿童心灵世界的理解。中国儿童电影,长期存在的问题,就是表现儿童生活,多从成人角度出发,且对儿童心灵世界的理解单薄浅表。国外优秀的儿童电影,更尊重儿童,在涉及到成人与儿童的关系时,凸显儿童的主体地位。展露童心,凸显儿童的精神世界。欧美推出的《哈利·波特》《魔戒》等一系列儿童影片,以所向披靡之势占领世界市场,征服不同肤色儿童的心。《哈利·波特》在中国也创下了巨额的票房。《哈利·波特》《魔戒》之所以吸引儿童观众,是因为它们构建了一个具有魅力的幻想世界,对儿童心灵世界有准确的表现,以及对儿童主体精神与儿童梦想的表达。

第三,充分张扬儿童电影的想像力。前已提及,中国儿童电影一个很大的问题,过于看重现实题材的表现,想像力欠缺。表现校园题材的儿童电影,虽然离儿童生活很近,内容虽好但不够好看。儿童电影由于过于强调教育、认知功能,常常出现主题支配故事、情节、细节的现象,这势必阻碍创作思路的展开,造成艺术创造力的弱化。有人在谈到动画片时说:“现在的情况是手游的创作想像力超过动画片和创作,动画片的创作想像力超过故事片的创作,电视动画片的创作想像力超过电影动画片的创作。想像力不足的原因很多,但是我以为重要的一点是创作队伍对于想像力世界的感悟薄弱;正如我们很多编导对于成人世界,感悟假恶丑容易,感悟真善美就很难。”这其实反映了中国儿童电影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和想像力,创作者没有想像力,完全从实用主义和现实功利出发,儿童电影艺术就成了无法飞翔的小鸟,只能站在平庸的土堆上。

哈利·波特电影海报

第四,拓展儿童电影的表现空间,丰富儿童电影的艺术内涵。从近百年儿童电影的历程来看,儿童电影大多数是现实题材,专家定义为“问题片”,它们主题相对单一,结构上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线性叙事模式。这种现实题材的“问题片”,往往停留在解决问题的层面,还没有导向价值关怀,因此,出现了对现实开掘的失当。如《一个都不能少》反映的是农民孩子失学问题,影片里解决张慧科这个孩子失学的办法,竟然是靠城里人捐助。假如城里人不捐助,张慧科失学的问题岂不是无法解决?这也显示这部儿童电影在认识论上的局限,对儿童价值关怀上,缺乏基本的认识,因而流于肤浅,艺术上经不起推敲。也说明儿童电影在表现空间上,内涵挖掘上,还需要大大突破。电影创作受到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儿童电影艺术要以丰厚的社会生活内容作为底色,因此,无论在故事题材上,还是主题表现上,都不应该固步自封,画地为牢,不能和无限丰富的现实生活形成鲜明的对立。进入新时代,儿童电影有更为丰富的取材空间和表现内容,应该抓住这些有利条件,创作优秀的作品,赢得广阔的市场。

第五,制定儿童电影扶持政策,从文化战略角度来发展儿童电影。新时期以来,政府一直将儿童电影的制作与发行当作“影视育人”工程来抓,从选题、制作到发行,层层有人把关,保证了儿童电影传播民族与世界先进文化的方向。“中国儿童电影坚守的是儿童生命的绿洲和民族复兴的大业,任重而道远。它需要以不随流俗的气概、独立不移的品格以及潜心于练内功的精神打造艺术精品,以便成为以传播民族与世界先进文化为导向的现代传播。”2018 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指出:“力争用3-5 年时间,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基本普及……中小学影视教育活动时间得到切实落实,适合中小学观看的优秀影片得到充分保障,学校、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和社会观影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国家扶持和引导政策的实施,必将激发儿童电影艺术的创造热情,营造儿童电影发展的新气象。

总之,中国儿童电影发展经历了近百年历程,涌现了几代致力于儿童电影艺术的编剧、编辑、导演和演员以及儿童电影研究者。遗憾的是,艺术界和学术界对儿童电影的整体研究,包括各个阶段的作品的梳理,还十分有限。目前,国内只有侯克明、林阿绵、张震钦、张之路等十几位对儿童电影有过史料的整理,其中,林阿绵整理过儿童电影编年史,张之路撰写过带着鲜明的个人体验的《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发展史》,李清撰写了《中国儿童电影史稿》,周晓波主编了《儿童电影艺术与欣赏》,但百年儿童电影还缺乏准确的充分的史料梳理与书写。因此,对中国儿童电影艺术发展演变史的思考和研究还是一个进行时。

①林阿绵:《中国儿童电影90 年》,《电影艺术》2012年第3 期。

②林阿绵:《中国儿童电影90 年》,《电影艺术》2012年第3 期。

③宋崇:《为儿童电影的丰收而努力耕耘播种》,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编《第二届儿童电影文学创作会议汇编》,1987 年3 月,第3 页。

④童刚:《政策扶持与市场运作结合,促进儿童电影事业发展》,侯克明主编《中国儿童电影的现状与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年版,第4 页。

⑤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演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212 页。

⑥张燕、谭政:《以美国为鉴谈中国儿童电影的现状与发展》,《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季刊)2014 年1 期。

⑦侯克明:《中国儿童电影的现状与发展》序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年版,第1 页。

⑧宋崇:《为儿童电影的丰收而努力耕耘播种》,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编《第二届儿童电影文学创作会议汇编》,1987 年3 月第18 页。

⑨侯克明:《中国儿童电影的现状与发展》序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年版,第2 页。

⑩曹曼:《新媒体对影视传播的影响》,《艺术科技》2016 年10 期。

⑪ 赵军:《我国儿童电影现状与发展的思考》,《中国电影报》2017 年11 月15 日,第7 版。

⑫ 马力:《中国儿童电影三重奏:文化、艺术、商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9 月版,第6 页。

猜你喜欢

儿童
用儿童能理解的方式讲给儿童听
因为喜欢儿童 所以儿童喜欢
留守儿童
让人无法理解的儿童
六一儿童
动物们的儿童照
儿童故事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
预防儿童龋齿要尽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