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百年影视剧改编述要

2022-03-03徐兆寿高国靖

新疆艺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影视剧原著红楼梦

□ 徐兆寿 高国靖

曹雪芹画像

百年来,社会文化和文艺思潮风起云涌,同时,伴随着电影、电影剧的产生和发展,古典名著的影视改编成为众所瞩目的一个现象。《红楼梦》因其自身所具备的丰富文化内涵、经典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及独特的美学价值,不但成为影视改编的热点IP,而且其改编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尤其呈现出经典化、现代化和大众化的趋向。由于影视市场出现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倾向,加之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其影视改编从内容到形式也逐步多样化,从而造成各异的社会影响,这其中的成败得失须当一一总结。忠于原著是其成功的经验之一,而过度娱乐化、商业化则是最大的问题所在。分析和总结这些作品的得与失,对于今后《红楼梦》的改编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同时,对其他经典作品的影视改编也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经典文学向来是影视剧改编的重要题材来源,可谓经久不衰。经典作品在人物形象、故事原型、意义价值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并且这些作品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和较强的影响力,这使得以其改编的影视剧拥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持久的产业转化价值。随着时代的变化,因社会思潮的演变和艺术的发展,经典也开始有了不同的内涵和意义,时代在强烈地呼吁影视创作者去改编、去创新,去为经典文学的影视剧二度创作注入新鲜血液,以此对社会产生影响。,依照美国耶鲁大学文学教授、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一书中的观点,这就是对经典本身的一种“误读”,而这种“误读”是可贵的,必要的,它使经典得以永续。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作为国内影视剧改编的重要IP,从1924 年的第一次改编起,至今已近百年,其改编可谓洋洋大观、丰富壮丽、复杂多变,成为文学经典影视改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924 年,梅兰芳主演的戏曲版《黛玉葬花》是中国第一部由《红楼梦》改编的影视剧作品,由此拉开了《红楼梦》的改编序幕。新中国成立后,《红楼梦》的影视剧改编可分为“十七年”时期、20 世纪70 年代至90 年代、新世纪(包括新时代)3 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着不同的改编特征,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影视作品。但是新世纪以来,由于娱乐化倾向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对于《红楼梦》的影视改编出现了不同于传统方式的实践,并且出现了诸如用“选秀”确定演员的方式,这些理念的转变引人深思。

1924 年《黛玉葬花》剧照

2010 年《新红楼梦》电视剧照

一、《红楼梦》的改编价值

与世界文学一样,中国文学在口头传播时代诞生的也是神话文学,至今还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尤其是文学和影视。因其带有源头性的人物形象和寓言性的故事,是解读中国文化、建构今天的文学艺术与文化的重要来源,故而在历代文学艺术中和百年来的影视传播中不断被记录、被改编、被创造。就文学来讲,从诗歌、散文、戏曲发展到明清小说可谓经历了一个大转折,后者使叙事艺术达到了高峰。《金瓶梅》《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先后出现,不仅改变了文学的样态,也改变了文学的传播功能。“四大名著”的说法是近百年来形成的,且《红楼梦》逐渐居于首位。从四大名著的改编情况来看,《红楼梦》也较多。这不仅是因为小说和影视同为叙事艺术,更重要的是因《红楼梦》本身的改编价值所决定的。

《红楼梦》的诞生,虽有《金瓶梅》为先河,但仍然有些石破天开、兀立卓然,其形成的文学风格与艺术形式,与先前的古文之间拉开了距离,已经向着白话文和大众化方向迈进了一步。但是,因为时代的原因和文学本身的发展,它相较于现当代文学来说,仍然有古文的特点,也具有小众化、文人化的特征。这可以从2010 版的《新红楼梦》电视剧的反响中得以体现。《新红楼梦》电视剧中用了一些原典中的对白,观众便立刻大叫太文言化,只有教授才能看懂。这从反面可以证明,《红楼梦》毕竟是古代文学的一个高峰,其文化特征、文学语言和美学追求都与当下的中国存在一定的距离。它仍然具有古代才子佳人文学的特征,仍然有将相王侯的身影,仍然是给贵族阶层的人看的,并非给底层的读者看的。《红楼梦》小说的对白毕竟是大观园里的才子和佳人们的,不是平常百姓家的。如果今天的小说写成这样,可能就会是脱离大众审美趣味的一个典型代表,小说中大量的诗词对白和冗长的日常生活和繁琐事宜的描写,以及其深沉的终极关怀都是老百姓不熟悉的,或者说是不理解的。这既是经典古典文学的魅力,也是其与今日大众化的电影艺术相区别的地方。那么,这样的作品又如何成为四大名著中被改编最多的呢?其改编的途径和方法何在?

首先是《红楼梦》拥有独具魅力、经久不衰的人物形象,这成为各种文本改编的主要驱动力。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以及其他人物个个都鲜活生动,尤其是宝、钗、黛三人之间的关系解读,成为每个时代进行改编的主要内容,同时,贾宝玉这个人物本身所具有的反儒家、近佛道的思想也是各个时代进行改编的思想动因。电影未产生前戏剧的改编和电影、电视产生以来影视剧的改编,大多都是以宝、黛、钗三人为主要人物进行改编,但也有以三者中的个别人物和其他人物为主要人物的改编,如《黛玉葬花》《王熙凤大闹宁国府》《宝玉忆晴雯》等,即是以黛玉、王熙凤、晴雯为主角,其他人物则是配角。

其次是《红楼梦》中千古绝唱的爱情悲剧,成为人们永久哀叹的故事。与其说人们是在看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不如说大多数时候人们往往在看自己的故事,在感叹自身的命运。此外,小说中描写的一些经典故事和场面也成为影视创作者们所热衷的东西。如宝黛初次见面,宝玉惊叹“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如黛玉葬花的凄婉故事,“质本洁来还洁去”;如大观园里行诗作赋的一些场景,尽显佳人才思和每个人的真性情;如袭人与晴雯的一些剧情,尽显命运的无情无奈;如黛玉之死和宝、钗结婚的对比场面,尽显古代的婚姻与爱情的冲突;如宝玉最后出家的故事,“白茫茫世界真干净”……几乎每一个故事都是悲剧,且是难以圆满的悲剧,正如王国维所说,这是彻彻底底的悲剧。在这些故事面前,观众切实感到人生无常以及人对命运的无可奈何。也许正是这种巨大的无力感,在人们心中产生难以想象的冲动,促使剧作家和导演们都热衷于改编它们。

再次是《红楼梦》揭示的美学意蕴给人们的无限震撼与共情。小说开篇即以佛道两家的思想写尽十二钗的命运,然后再一一展开对每个人的命运书写,中间贾雨村的《好了歌》和一僧一道的不断穿插,使整部小说充满了对人生的否定,使人很容易产生空无的思想。然后,每一个人在不同的场景中也会产生对命运的哀叹、对人生价值的疑问、对现世生活的否定、对儒家伦理的批判。最后,人们则看到昔日大观园里的繁华场景终究变成了荒芜的故园,贾宝玉对世俗功名的抛弃进一步说明了人生的虚无,这些繁华与荒芜、憧憬与虚无、有与无都充满了极大的张力,在每个读者的心中投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然后便产生了挥之不去的共情。而这些也成为影视艺术家们热衷的,想要表现的内容和思想,大观园的场景、佳人们的服饰等,也一样都经历了繁华与衰败。

最后是富于魅力的语言给人以永久的感染。影视语言有场景的镜头语言、人物之间的对话语言,还有色彩、服装、音乐等语言,这都共同成为《红楼梦》影视剧的语言。恰恰是前面说的难以令普通大众听懂的语言,成为《红楼梦》改编最大的挑战之一。一方面,它使大众懂得,古典经典与今天大众的审美水平是有距离的,人们必须以对待古典经典的态度去对待《红楼梦》,另一方面,剧作家们和导演们则一直致力于艺术的当代化和大众化,而这正是艺术不死的通途,所以他们会不遗余力地对这些极富难度的古典语言进行大众化改写——这是今天文学创作和影视剧剧本创作的难度。所以每一次的改编都会对此有热议。而《甄嬛传》等网络剧的改编则很好地继承了《红楼梦》的语言特色,说明人们还是能够接受的。色彩、服装、音乐等影视语言,在每一次对《红楼梦》的影视改编中都影响极大,对主题的渲染、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过较大的作用。1987 年上演的《红楼梦》主题曲至今仍然是几代人热爱的音乐。只要这些音乐响起,《红楼梦》里面的那些人物、场景便立刻闪现于人们的眼前,一种悲凉的感受即从人们的心头掠过。

总之,正是因为有了以上这些特征,《红楼梦》便拥有了影视改编无限创造性的可能和可供发挥的空间。

二、《红楼梦》百年影视剧改编综述

《红楼梦》的影视改编已经历经百年,出现了众多优秀的作品,以下将其划分为四个时期进行研究:

(一)影戏化风格:新中国成立前的电影改编

《红楼梦》的电影改编起始于其戏曲改编,即从小说《红楼梦》到电影《红楼梦》之间隔着戏曲《红楼梦》。人们把戏曲《红楼梦》直接拍成电影,在电影院里进行播放,从而把只能在一个剧场里进行实地观看的戏曲拷贝后搬到了很多个电影院里,让更多的人观看到了“实景”演出。这就是早期中国电影的一种形式,被称为“影戏”。

其实,从小说到电影,实则融合了一个从小说到戏曲的改编,这就不得不简单说说戏曲改编的问题。追述《红楼梦》的戏曲改编,要上溯到清代中叶,包括嘉庆、道光、光绪等时期。红学研究专家认为1791 年仲振奎的《葬花》为《红楼梦》戏曲改编的伊始,也算是《红楼梦》电影改编的重要尝试。到目前为止,《红楼梦》改编为戏曲然后直接搬上荧幕并且被社会广泛认可的戏种共十余种,其他十余种红楼戏逐渐被历史遗忘,被收藏在国家图书馆里,这些戏曲作品详见表1 所示。清代“红楼戏曲”的演绎为《红楼梦》文学作品普及和日后《红楼梦》电影的改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红楼梦》的文学经典地位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表1 《红楼梦》戏曲改编简表

作为近代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红楼梦》在当时的上流社会、文人圈以及戏曲表演爱好者中已经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力,《红楼梦》的戏曲改编是其传播的必然,其戏文便成为一种衍生艺术,这对小说《红楼梦》的传播来讲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和参考价值。那时,红楼戏曲是最直观的红楼文学的舞台表现形式,是后来影视剧改编发展的重要衔接内容和过渡模式。各种各样的以《红楼梦》小说为核心的文学再创作在持续地发展,并被拍成电影。截止新中国成立前,《红楼梦》电影改编情况如表2 所示。

表2 解放前《红楼梦》电影改编简表

虽然看上去只有8 部,但在电影发端初期,仅一部作品就被改编8 次,已经是那时改编最多的文学作品了。即使是多如繁星的21 世纪以来的影视剧中,《红楼梦》的影视剧改编作品也不过才16 部。可见,《红楼梦》在电影、电视剧诞生以后,已经成为红楼文学爱好者和剧作家们所热衷改编的经典,且在新中国成立前,其电影的改编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相当成熟且普及的阶段。其中,有几部是值得特别介绍的。

1924 年的《黛玉葬花》是《红楼梦》影视剧改编历史中相当重要的一个节点,《黛玉葬花》通过大师梅兰芳的无声演绎,展示了梅兰芳的精湛技艺和艺术表现力,成为《红楼梦》影视剧改编的一个良好开端。

1936 年《黛玉葬花》纸媒报道

1936 版的《红楼梦》改编电影与1924 年的改编戏曲同名,是有声电影改编剧的第一部,其主旨内容仍然是展示悲剧性的宝黛爱情故事。这个版本完美地将《红楼梦》带入到有声电影的时代。此前,1927 年复旦影片公司版的《红楼梦》就牢牢抓住了还原原著剧情的核心理念,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也为后期的改编拍摄提供了古装片的拍摄灵感和参考价值。

随后,1944 年版的《红楼梦》尽管市场反应和艺术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但由于该电影被出口到海外,在国际电影市场上产生了一定影响,也让《红楼梦》在海外获得进一步的传播。

(二)港式特色:“十七年”时期的电影改编

“十七年”是指1949 年到1966 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一时期大陆文学艺术的发展虽然掺杂了一定的政治性,但因其创作人员的高素养和高水平,使《红楼梦》的改编作品较为优秀,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而当时香港社会的发展使电影业获得了发展空间,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重要的时期,由此也促进了《红楼梦》的电影改编。这一时期《红楼梦》的电影改编作品在大陆和香港出现了十多部,具体如表3 所示。

表3 “十七年”时期大陆和香港《红楼梦》电影改编简表

香港在这一时期为《红楼梦》的电影改编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极大地促进了《红楼梦》的海内外传播。其中,香港电影公司做出了较大贡献,此时他们的改编对原著改动变多,开始逐步进行再创作,影片改编更加多样化,现代版本的改编越来越多。这一时期《红楼梦》的电影改编虽大部分仍旧套用原著中的情节和故事框架,但编剧和导演还是极大地融入了浓郁的现代气息,这也符合香港社会发展的时代环境和社会文化及人们思想的变化情况。

1950 年,香港电影公司的《花落红楼》开始对《红楼梦》原著进行局部的改编,并且开始添加现代文化意识。这部影片在《红楼梦》影视剧改编中被认为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一部作品,是在摄制方面具有指导性和启蒙性的影片,它将红楼文学艺术的再创作能力和区域拓展到现代社会生活中。次年,上海国泰影业公司借鉴《花落红楼》的拍摄理念,开始对《红楼梦》原著部分情节进行挖掘改编,进行艺术人物聚焦和故事情节的再创作,在故事中添加了现实生活背景下的文化因素,创作出《红楼二尤》这部影片。此后1952 年版的《新红楼梦》、1954 年版的《大观园》和《林黛玉魂归离恨天》、1956 年版的《黛玉归天》等影片都是将《红楼梦》中的情节进行剥离和部分提取,进行更能体现编导主观能动性的大刀阔斧的改编。

这一时期,大陆和香港多种《红楼梦》改编版的戏曲电影也相继出现。如1962 年黄梅调版的《红楼梦》、越剧版的《红楼梦》、京剧版的《尤三姐》等逐渐出现在银幕上。尤其是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与香港金声影业公司联合拍摄的越剧版的《红楼梦》和京剧版的《尤三姐》都属于红楼系列电影中的经典之作,其对中国戏曲电影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三)忠实于原著与电视剧的崛起:20 世纪70 至90 年代的影视剧改编

20 世纪70 至90 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电视机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人民群众接受信息和进行娱乐的新媒介,《红楼梦》的影视剧改编创作因此也进入到了电视剧和电影改编创作共同发展的阶段。在此期间,《红楼梦》的影视剧改编出现了一个高潮,随着影视行业的迅速发展,《红楼梦》的影视剧改编逐渐朝商业化方向发展,各种类型的《红楼梦》影视剧改编作品不断出现,古代的和现代的、尊重原著的和脱离原著的、高雅的和庸俗化的均有体现,其改编简表如表4所示。

表4 20 世纪70 至90 年代华语地区《红楼梦》影视剧改编简表

这一时期,《红楼梦》电视剧改编进入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高潮时期,大陆的影视机构纷纷拍摄各种《红楼梦》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及电影。同时,这期间大量的《红楼梦》影视剧改编多集中于各大电视台及地方文化发展协会等组织中,其中部分以地方曲艺文化的传承为目的,对《红楼梦》进行创作与改编。

与“十七年”时期不同,新时期以来,《红楼梦》影视剧的改编在大陆发展较好,这也与香港电影业逐渐没落有关。早在1978 年,香港影视行业就出现了一个红楼系列改编影片拍摄的高潮,1989 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红楼梦》改编系列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观众的观影热情和学界的研究热潮。此外需要特别提到的是中央电视台拍摄的87 版《红楼梦》电视剧,可以称得上是最具特色、最具有学术价值的红楼系列影视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口碑最好的《红楼梦》电视剧。它是第一次全版本还原《红楼梦》原著的电视连续剧,被业界称为《红楼梦》影视剧改编中的经典之作,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拍摄,此剧在故事情节安排上紧密围绕小说前八十回内容,并邀请红学专家对情节进行改编,较好地把握了创作改编和尊重原著的平衡点。此外87 版《红楼梦》在演员的培训和挑选过程中,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因此成就了其他版本无法比拟的、极具影响力的《红楼梦》改编电视连续剧。此后,台湾华视电视台又进行了一次73 集的《红楼梦》电视剧拍摄,其重点是真实还原原著内容,表现形式则更具有传奇色彩,但荧屏效果与社会反响一般。

1989 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89 版《红楼梦》系列电影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该系列电影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艺术升华,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但因传播不利,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此外,这一时期的其他《红楼梦》改编均是各大电视台为传承地方戏曲进行的戏曲影视剧改编,受众较小,且影响力不大。

(四)喧嚣与浮躁:21 世纪以来的影视剧改编

21 世纪以来,《红楼梦》影视剧改编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在对艺术水准进一步追求的同时,商业价值也凸显出来,艺术与商业并重成为这一时期改编的特征。除一些电视台为传承地方曲艺文化进行的《红楼梦》影视剧改编外,2000 年以后,《红楼梦》影视剧改编有以下几部具有重要价值:2001 年和2007 年版的越剧《红楼梦》、2003 年版的电视剧《红楼梦》、2007 年版的川剧《红楼梦》、2008 年版的戏剧《红楼梦》以及2010年版的电视剧《红楼梦》等。全部作品如表5 所示。值得关注的是,10 版电视剧《红楼梦》在拍摄期间形成了很高的社会关注度,一度还出现了“红楼热”现象,且10 版电视剧《红楼梦》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同样也是具有极高还原能力的《红楼梦》改编电视连续剧,所以在红楼学术界和影视界,人们常拿10 版《红楼梦》与87 版《红楼梦》进行比较。

表5 新世纪以来《红楼梦》国内影视剧改编简表

10 版《红楼梦》的突出特点是对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原著“忠实”地还原,但也暴露出其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一些问题,如演员的表演空间不足、情节的把控能力不强等。这与这一时期整个影视业快节奏、风气浮躁、演员表演能力不足、重视特技、注重商业价值等风气有关。

任何事情都有潮涨潮落的时候,当《红楼梦》往商业化和娱乐化方向发展时,它就基本上与原著的经典精神背离了,它在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方面就开始走下坡路。香港电影如此,大陆电影也如此。10 版《红楼梦》的出现,是带着浓郁的商业气息而来的,虽然它力求忠实于原著,但时代的商业气息和过分的娱乐化走向仍然是裹挟着它的。

综上所述,在中国影视一百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涌现了大量与《红楼梦》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从无声黑白电影、有声彩色电影到电视连续剧,出现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经典的《红楼梦》改编影视剧作品。这些作品一方面极好地利用新型艺术形式传承了经典古典小说《红楼梦》,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影视艺术,并为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研究总结这些经验和教训将会给予今后的文学改编影视剧启示和指导。

中华传统文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全面复兴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背景下,还必将有大量的文学经典被改编并搬上银幕、荧屏。如果这些改编能够吸取《红楼梦》改编中的经验和教训,将会少走很多弯路。当下,我们的任务是将这些中华传统经典向全人类传播出去,影视传播必将是最重要的媒介。要想把这些经典原汁原味或高品味地向国外传播,就要遵循尊重原著、尽可能忠实于原著的原则,吸取和发扬百年来《红楼梦》影视剧改编的成功经验,同时,也要对一些教训引以为戒。如此,不仅《红楼梦》和中华传统经典的影视剧改编将走上康庄大道,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像化传播也有了源源不断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①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认为,每一代的诗人都会遭遇传统的经典的影响,诗人试图要超越这些经典,便从自身的理解、尊重、反叛、创新等心理出发,对传统经典产生“误释”和“逆反”,而这正是产生新的经典的内在动力,由此,要超越这种“影响的焦虑”的不二法门便是对经典进行解构式修正,其实就是再创造。经典的影视改编就是一种对经典的再创造,不同时代便有了不同的改编。

②早期中国电影经历了一个“影戏”阶段,先是直接把舞台戏剧原样拍成电影;后来对舞台上的角色进行了选择性的拍摄和制作,亦可看作是二次创作;再后来是电影的改编沿袭了戏剧的叙事模式,因戏剧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情节的设计、矛盾冲突的推进与解决等都与电影艺术的创作有共同性。

③赵雨柔:《霍克思译本〈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年。

④顾一凡:《浅析〈红楼梦〉中小说语言与影视语言的转换——以1987 版和2010 版为例》,《汉字文化》2019 年第2 期。

⑤李广柏:《红楼梦的奇与美》,海南:三环出版社,2020 年版,第92 页。

⑥王士超:《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124 页。

猜你喜欢

影视剧原著红楼梦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气球上的五星期(三) 仙人掌上的夜晚
大侦探福尔摩斯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警察与赞美诗
跟着影视剧学育儿
续红楼梦
影视剧制作方需提高隐私保护意识
戳破泡沫不能只靠自然选择
网络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