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舞剧《张骞》的当代价值
2022-03-03□张铭
□ 张 铭
舞剧《张骞》剧照
近日,笔者有幸观赏了大型原创舞剧《张骞》,这部由国内众多著名舞台艺术家倾力打造、历时四年磨砺创排而成的宏篇巨制,无论从题材的选择上,还是在内容的编排上,都对以往的新疆舞剧创作具有极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诚如新疆军区政治工作部文工团著名编导杜渐老师所说:“这部剧的上演,加快了新疆文艺作品走向精品化的步伐。”
在中国舞剧发展史中,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创作是一道特别的风景线,如近年来的《孔子》《关公》《李白》《杜甫》《梅兰芳》《仓央嘉措》《昭君出塞》等作品,都是以历史事实进行剧情架构,描摹出历史人物的诗意气质,或以现代人文精神演绎历史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这就需要舞剧的创作者对于历史和人物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素养和顺应时代进步的美学追求。因为观众对于历史和人物都非常熟悉,已形成前置的理解和思考。这些因素考验编导的综合素质,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观众在审美期待上的逆反和否定。
对新疆的舞剧创作而言,以往的大型舞蹈(诗、剧)创作,多囿于对新疆少数民族风情、山水风物的表现,如《美好家园》(2011)《永远的麦西来甫》(2013)《永恒的刀郎》(2016)《阳光下的舞步》(2017)《新疆是个好地方》(2020)等,也不乏诸如《疏勒之恋》(2014)《戈壁青春》(2014)《英雄玛纳斯》(2015)》《艾德莱斯传奇》(2017)《在远方,在这里》(2019)等制作精良之剧作。这些舞剧,的确表现出了新疆作为歌舞之乡,多元融汇的文化元素。但与内地舞剧创作的深厚意蕴和当代审美理念之间,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
大型舞剧《张骞》的问世,让我们看到了新疆舞蹈创作在题材上的一种突破。国家一级导演邢时苗和高山,本着对历史的尊重,对艺术的真诚,对新疆文化的热爱与思考,高水准地塑造了一位在漫漫黄沙、漫天风雪中持节而立、有勇有谋、有情有义、有孝有忠的开拓丝绸之路的杰出功臣。从这部舞剧中,我们不但能感同身受张骞出使西域的“凿空”之旅,也强烈感受到新疆文艺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和选择。
一、舞剧语言本体意识追求下的创作选择
自20 世纪改革开放后建立起来的舞剧艺术观念,至今仍是中国舞剧界的主流,许多创作手法依然是舞剧界经久不衰的创作宝典,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舞剧的发展与走向,奠定了中国舞剧发展的基本格局。
对于国内著名的舞剧编导邢时苗而言,这些年来的创作硕果累累,代表作有用演绎中国戏曲精华元素的大型原创舞剧《粉墨春秋》(2011),有表现新疆民族特色的大型歌舞诗《阳光下的舞步》(2017),表现“海上丝路”的大型原创歌舞剧《丝海梦寻》(2014),也有以杂技剧形式展现解放初期发生在广西十万大山的英雄剿匪故事《英雄虎胆》(2021),还有讲述中日文化交流往事的歌剧《鉴真东渡》(2017)和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设计者曾联松先生爱国情怀的歌剧《五星红旗》(2021)等。从其创作涉及的艺术门类和题材就可看出,《张骞》一剧的总导演邢时苗先生,对“丝绸之路”“革命历史”“爱国人物”等题材审美价值判断,以及对新疆舞蹈语汇的选择与使用,都有深厚的艺术积淀。
敦煌第323 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
他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思路时说:“我们省略了对凿空西域全过程的描写,运用现代艺术表现手法,集中把张骞和同时代重要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情感展现出来。希望通过这种独特的艺术方式,让这部舞剧在众多张骞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
关于张骞的功绩,司马迁以“凿空”一语予以高度赞扬:“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张骞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通过敦煌,丝绸之路北道出玉门关,他穿行在苍茫沙漠中,为汉帝国寻找政治联盟,打通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随后开启了丝绸商贸。舞剧的第一幕《授节》,便是对这一史实的艺术再现。编导用极富艺术震撼力的“建鼓舞”舞段和“匈奴铁骑”舞段,展现了逐水草而居的强大匈奴对西汉王朝政权建立初期的严重威胁。在这样的危急时刻,张骞受命出使西域,欲联合月氏人,与其结盟共同夹击匈奴。其先后两次出使西域的故事,在敦煌莫高窟的第323 窟壁画上也留下了生动的画面,图中百官簇拥着骑在高头大马上的汉武帝,而对面躬身行礼辞别的就是张骞。
舞剧第一幕《授节》
舞剧中,张骞的母亲这个艺术形象的创造,显示出编导者高超的艺术才华,笔者认为是编导对张骞人物内心刻画的点睛之笔。尤其是张骞授节后与母亲的一段双人舞,丰满了张骞这一人物,也有着丰富的艺术典型意义。特别是张骞与母亲临别前内心的不舍与踟蹰,和面对汉武帝重托时的担当和忠义,也诠释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有的“家国观念”与“家国情怀”。
二、现代人文精神演绎的历史人物塑造
在汉武帝时代的英雄谱中,张骞和苏武可并称双子星,诚如班固所说:“奉使则张骞、苏武”,他们不辱使命,谱写了全新的外交诗篇。张骞的西域之行,以前后十余年的艰难困苦为代价,使汉王朝的声威和汉文化的影响传播到了当时中原人世界观中的西极之地,同时也使中原人得到了前所未闻的关于西域各国的地理与人文知识。这在舞剧第二幕《守节》和第三幕《传节》中均有艺术化地呈现。
诚如总导演所说,《张骞》一剧的创新,重在对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情感的刻划,相比于传统的舞剧叙事结构,该剧在对历史人物的心灵挖掘方面很见功力。编导没有简单地对这部舞剧中的人物生活和历史事件进行展示,而是赋予了他们更为崇高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以这种手法塑造历史人物形象,不仅赋予舞剧丰富的内涵,也使历史人物具备当代气质。
以剧中人物匈奴人向导甘父和匈奴女为例,这两位人物形象均有史可依,前者司马迁在《史记》中载:“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后者在《汉书》中这样描述:“匈奴不听去,乃留骞十余岁,娶胡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编导在艺术的真实性上充分尊重了历史,也体现出了编导的史识、史才和史德,并且按照艺术规律呈现出这段艺术化的历史:
西行路上的张骞和他的出使队伍,隐入大漠苍穹的行进中,出身匈奴的甘父作为张骞的助手和向导,能骑善射,熟悉游牧民族的风俗,一路上多处涉险,几经坎坷,几经磨难,几经生死。在匈奴王百般利诱张骞变节不成时,怒折张骞的汉节,是甘父将节杖重新绑起,交回张骞手中。在他们遭受匈奴追兵的紧要关头,是甘父高举节杖引开追兵。在其后的出使路上,甘父和张骞成为了生死至交,在史料中,甘父只是一个史家着墨甚少的历史小人物,但是在剧中,有多处情节和舞段为观者书写出一个“忠肝义胆”的侠士形象,可以说,张骞凿空西域的事业,如果没有这位匈奴人向导,显然是难以成功的。
匈奴王怒断张骞汉节
张骞与匈奴女
胡旋舞舞段
张骞与大宛国(天马国)女王
张骞之妻匈奴女,作为剧中着力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是可圈可点。在《史记》中仅用四字提及,“与妻,有子”。然而在这部剧中,匈奴女与张骞的爱情也得到了编导浓墨重彩的表现。从匈奴女初遇张骞“狼口脱险”,到与张骞“挥泪告别”,再到“身负箭伤”。特别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倒在了她挚爱的张骞怀中,编导借助一方红巾挖掘出了两人的内心世界,超越国界和民族的爱情,这一抹红色也赋予了剧中人物的当代气质,让我们对这样一位在史册中都不曾拥有姓名的匈奴女肃然起敬。
通过这些艺术虚构又不失历史真实的情节和细节,编导逐渐为我们构建起张骞这样一位在苍茫西域大地上坚定行走、坚强不屈、勇往直前、怀致远之略的丰厚而立体的人物,让观者对张骞这一定型的历史人物形象超越了原有的审美期待和想象,达到了“创新”与“审美”兼有的效果。
三、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追求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在艺术创作中,结合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当代文艺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在中国辽阔的疆土上,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市等,各民族文化不断进行交流交融,最终形成气象恢弘的中华文化。
舞剧《张骞》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艺术地再现了历史上的“凿空”之旅,描摹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壮丽篇章。自西汉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人民成为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长期交流交融,既推动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一体多元的中华文化发展。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人民的文化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编导在剧中贯穿始终的道具“节杖”,作为一种中华文化符号,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忠”和“节”的道德教育意义,它也是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一种精神符号,体现着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在《传节》《使节》等幕中,节杖也被赋予了沟通中原和西域的文化意义,西极天马与胡旋舞齐飞,汉使汉节之名传颂西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嘉奖其功业,汉武帝封其为“博望侯”,张骞之后,“使者相忘于道,商旅不绝于途”。张骞精神带给我们的启示更在于其身上具备的创新性、开放性和进取性,这也是古丝绸之路融汇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层面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价值。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并非一条大道。基于各种因素的演变,各个时代的民族对于道路有不同的选择,并且不断开辟着新的道路。《张骞》一剧舞台上极具创意的装置,对“丝绸之路”的隐喻,令人耳目一新。舞台装置可360 度旋转,张骞行走于丝绸之路上的场景,通过舞台装置的变幻一一呈现于观者眼前,营造出大漠边关西汉王朝与匈奴的对峙,丝路绿洲西域各国的欢歌乐舞,荒漠高原西域使团一行的艰辛,草原旷野匈奴骑兵的围追等各个画面,更有在艰辛的路途上,张骞与汉武帝、母亲、随从、爱人之间的人物关系,在心理空间上的变幻。“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张骞用自己的坚韧和进取选择了一条通往和平、开放、交融、共享的文明之路。
丝绸之路之所以改变了世界历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丝绸之路上穿行的人们把他们各自的文化,像其带往远方的异国香料种子一样沿途撒播。当下,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大道上,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正是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始于联系,终于和平。
大型舞剧《张骞》,可谓是文化润疆工程实施以来,新疆文艺界的精品佳作。它带给观众更深远的教育意义,在于如何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引导各族群众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①饶俊华、蒋晓,自治区重大历史题材原创舞剧《张骞》试演,来源: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https://xj.news.163.com/21/1018/07/GMIUHLGC04329ASN.html。
②本文引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