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诵-释-析-用”五步法运用于中职古诗文教学探究

2022-03-03杨利李旭坤

文学天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古诗文内涵中职

杨利 李旭坤

摘要:坚持立德树人,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文化自信,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提出的要求。经典古诗文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其蕴含的文化理念、人文精神自然不言而喻。本文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结合中职生在古诗文学习中的实际情况,探究“引-诵-释-析-用”五步法于其中的运用,希望有效提升中职生古诗文学习的能力,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传承的主动性。

关键词:“引-诵-释-析-用”五步法;中职;古诗文教学

1. 探究背景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寶,其精巧的言语表达,精妙的组织结构,精深的文化底蕴,对于中职生言语表达能力的锻炼、思想内涵的丰富、精神视野的拓展、审美情趣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明确指出,中职学生需通过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古诗文,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进对中华文化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对于中职生而言,学习经典古诗文,传承与参与中华优秀文化,是提高自身修养,发展核心素养,满足向高职高专进阶的必然要求,也是丰富语言储备,增强文化内涵,成长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2. 探究问题

目前,针对中职生在古诗文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基础较弱、学习兴趣不高、学习配合度较低、学习效果不明显的弱点,中职语文教师在提升古诗文的诵读教学,丰富诗文教学的信息化手段,强化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诗歌教学,加强课堂与课外诗歌教学的衔接等领域都有了很丰富的研究,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但随着智慧教学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笔者认为,结合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这四个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结合中职生“升高职”与就业发展的需求,如何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将线下教学与在线教学深度融合,提升“古诗文”特别是“古文”教学的价值,仍存在值得深入探究的点,具体表现为:

(1)如何完善知识学习与精神塑造的对接。在丰富诵读教学之余,需要进一步明确古诗文教学的目标,重诗亦重文,重知识的掌握亦重精神世界的塑造;将传统与现代紧密结合,加深学生对社会的感知度、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促进思辨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在传承中创新,提升学生的内需力。

(2)如何丰富职业文化人的内涵。对中职生而言,学生无论是“升高职”还是就业,都离不开专业的成长与发展。中职语文教学亦在学生职业发展的背景下展开。因此,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也并不局限于只是语文课堂,不局限于某一首诗、某一篇文章的孤立教学,而是需要寻找契合点,借助线上线下的系列活动,将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巧妙结合,以丰富职校学生的文化内涵。

(3)如何拓宽传统与现代的沟通枢纽。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联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对当前中职教育而言,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智慧课堂也是传统与现代对话的重要枢纽之一。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需要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强化信息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智慧课堂圈的作用,打破时空的界限,变“堵”为“通”,让教学多媒体、学生的手机还有学生喜欢用的软件成为古诗文学习、展示自我学习成效的第二阵地。

(4)如何推进语文小课堂与传统文化大圈的融合。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行,学习才是有成效的。语文课堂学习和成果检验需与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从独立分割走向互联互通,从思想、思维、视野方面完善学生输出的渠道,方能让学生在思、悟、用中塑形、塑性、塑心。

基于以上思考,在中职古诗文教学中,将着重探究如何以新课标为指引,紧跟时代步伐,将智慧教学与传统课堂、拓展课堂紧密结合,通过“引-诵-释-析-用”五步法的运用,将渐进式学习、交叉式学习、交互式学习、三位一体式学习有效融合,引导中职生积累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以期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和中职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3. 探究途径

主要以同课异构、实验班的形式,在同专业不同班级、同专业不同年级展开实验,同时,与学校的图书馆、专业部、学生部门、宣传部门合作,探究五步法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并对比分析不同情境中的古诗文教学的“输入”与“输出”效果,了解学生知识的接收和能力的提升情况,了解学生的动态发展情况,寻找切合实际的方法与策略。

4. “引-诵-释-析-用”五步法的实施

古诗文承载面很广,既“务虚”也“务实”。以探究的三篇古诗文为例,在精神内涵方面,有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思考,有对英雄人物的缅怀,也有对人生经历的感慨和对个人价值的探索等;从解决现实问题而言,又涉及人际交往、精于专业、知人善用、谋略运用等等。在古诗文教学中,要因篇谋局,而“引-诵-释-析-用”五步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感悟、认知、辨析、运用,切合实际,具体如下:

4.1 引

所谓引,意即“引发”、“引导”,引出学生的兴趣。在古诗文教学中,首先碰到的障碍便是学生学习此类文体时的抗拒心理。中职生的古诗文底子普遍较弱,潜意识里对于背诵、默写和理解有所抵抗,读不懂、不愿学是常态。因此,需要激发学生“愿意看看”的心理,激起学生的思辨,学生自然而然对学习的内容有所关注。如图1所示:

在以上三个例子中,紧扣学习内容,找准触发点,激起学生的兴趣。当然,在“引”的过程中,问题要少而精,1-2个足矣,但需要带有一定的趣味性、挑战性及完成的可能性;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或者探奇点,让学生有话可说;引的手段要多样化,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形,可以是提问,也可以是讲故事,或者案例分析;要借助微信、班级空间、学习通讨论房等平台,学生可以打字、也可以语音,让学生参与并“留痕”,同时以加分的形式作为鼓励。AAEB0EBB-A213-4A93-87F2-15A0DB000E34

4.2 诵

学习古文,诵读是必不可少的。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慢慢体味到中华文字的音韵美,节奏美。新课标也提出要重点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培养语感,理解内容,品味语言。虽说“诵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如果诵读是没有思考的,学生如果没有从内心对诵读的内容产生疑惑并有所探究,只是单纯地模仿网上的诵读示范,变成为诵而诵,这也是不可取的。实际上,诵可传情,诵可达意,诵是要带着目的的,若诵而不知其意,诵亦无意。因此在诵读的过程中,要依据教学的目的,抓住诵读的核心,学习示范诵读,让学生诵有所思、读有所得,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对于文章的内涵和意义产生不同的体验,这样的诵读才是有效的。如:

在诵的过程中,有目标指向的精诵,能够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降低了难度,学生更愿意尝试、探讨。诵的目的也是为文章的学习做铺垫,在诵的过程中,并非以偏概全,只诵一点,而是由核心部分的诵读,再慢慢拓展、渗透到全文的诵读,乃至与文章有关联的诗文的诵读。学生的思维有了牵引,接受力自然有所突破。当然,由于课堂诵读的时间毕竟有限,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展示检测学生的诵读成效。如诵读app、录音、抖音拍摄、诵读剧表演录像等。

4.3 释

“释”就是对字、词、句进行翻译,能理解字词的意思和句意,可以用准确、合理、简明、连贯的现代汉语来表达句子。能做到准确释义,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对文章进行释义时,常常会碰到这样的矛盾:老师在课堂逐句讲解,费时又费力;如果让学生自己在百度搜答案,学生出于对“之、乎、者、也”的抗拒,也打了退堂鼓。因此,需依据文章篇幅的长短、内容的深浅来寻找不同的释义方法,促进学生自查自纠、互查互纠的兴趣,如图所示:

當然,所有内容不能一概而论,各种翻译的方法可以交叉进行,而对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等的比较归纳,可以PK游戏、电子卡片的形式等进行,最后汇集成词汇相册,有助于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掌握知识。

4.4 析

“析”就是对古诗文内容的分析,意蕴的赏析,价值的评析,这是古诗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新课标指出,要围绕主要内容,开展专题学习,梳理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积累,培养审美情趣。而且要求学生学习运用评点方法,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并联系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看法。一篇古诗文,包含的内容很广泛,有横向的内容,如写作历史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生活态度等,又有纵向的内容,如古今之间的关联、思想内涵和价值观的传承等,在赏析的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又要抓住重点,以一定的载体呈现文章架构及内涵。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析文的过程中,要考虑以下方面:1.从学科育人的角度,增进对中华文化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认同和理解,使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相互渗透;2.从内容赏析的角度,强化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要善于打破时空的界限,将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3.从教学策略的角度,要增强学习手段的丰富性,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圈点法、思维导图法,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在学、思、议中丰富思想和文化的内涵。如图所示:

因为课内赏析的时间有限,以中职生的理解能力,吃透一篇诗文,还是需要花费一些时间的,而且,古诗文的内涵也需要通过不同的解读来进行丰富,因此,课内阅读应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可以以群文阅读、主题阅读的形式,强化学生的关联理解力,亦可引导学生在学习强国、喜马拉雅等平台听“王立群讲汉高祖刘邦”、“百家讲坛”等书评,开拓视野、丰富认知。

4.5 用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也是衡量学习效力的方法。笔者认为,古诗文学习的“用”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显性的“用”,比如说写文章时、发微信朋友圈、与人交流时引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的诗句;在晨读中诵读古诗文,可以在艺术节上开展“中华传统经典美文”的诵读展演;这些活动即可体现中职生的文化素养,也可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然,还有隐性的“用”,这是寓于学生思维之中,而以学生的行为举止为载体显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审美观、视野和格局等。比如习《琵琶行》而悟通过别人的遭遇也可认识、理解和接纳自己:世间有与你经历相似的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习《鸿门宴》而了解团队管理的法则;习《触龙说赵太后》而琢磨出来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学会尊重、体谅、换位思考等。如图示:

学生需终身学习、发掘优秀古诗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民族精神和实用价值,才能终生受益。而这,需要在语文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课堂学习课后致用。让学生在生活和专业实践体验中,所学、所得和所用相互交叉、渗透、融汇,将课堂知识于潜移默化中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得到强化和运用,此时,后者又强化了前者,使得古诗文知识同生活、工作形成彼此促进的良好循环。

5. 结语

弗莱雷认为:“只有通过交流,人的生活才具有意义。只有通过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证明教师思考的真实性。”培养和弘扬语文精神,是中职生态化语文美育的崇高目标和重大使命。通过“引-诵-释-析-用”这五步教学法,并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力求将乏味的“之、乎、者、也”和干巴巴的古诗变为有灵有肉、可以活学致用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丰富古诗文教学的内涵,增加古诗文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文学习的快乐,中职教师依然任重道远。但加深中职生对中国文字的理解和强化对文字的运用,丰富其文化内涵,提升其审美水平,增强其情感体验,提高其文化修养,让其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人才,是中职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大家仍需齐心协力,砥砺前行,方能不断开拓新天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何忠.中职语文学业质量标准及其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4):19-23.

[3]陈沙原.智慧课堂在中职古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课外语文,2019,000(004):36.

[4]兰玲芳.中职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对策[J].中华少年,2019(2).AAEB0EBB-A213-4A93-87F2-15A0DB000E34

猜你喜欢

古诗文内涵中职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