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
2022-03-03文胜英
文胜英
摘要:数学学科是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征,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觉得枯燥、吃力,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影响了数学教学的效果。治病需治本,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应从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入手,让小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兴趣。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提升策略
引言:
小学阶段,小学生年纪较小,心智发育并不成熟,缺乏对学习的正确认知,小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与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兴趣是小学生主动的前提和基础,兴趣也是小学生学习的助力器,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可见,兴趣对于小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师们的共同课题,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教学模式,以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改背景下,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则要对小学生进行引导[1]。很多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会有一定的排斥心理,由于数学课程的逻辑性较强,需要学生坚持习题训练,导致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小学生有思考时间与空间,有探究的机会,能够自由发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空間,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例如:以 “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将主要的知识点制作成微视频,发给小学生,让小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将课堂变为合作探究的课堂,组织小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自主学习中问题,使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都能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提出自己的疑惑,再与小组成员共同解决疑惑。这样,不仅能够在课堂中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也能充分的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发挥小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可以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拓展趣味内容充实数学教学
小学生的年纪较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必然离不开游戏和趣味的情境[2]。游戏与趣味的情境,小学生都很喜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拓展趣味内容充实数学教学,通过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对教材内容实现补充,能够有效的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卡通动画、游戏、趣味故事等方面的素材,对数学教学内容实现拓展。
例如:小学生都喜欢看卡通动画,在日常生活中也喜欢看动画片。在很多卡通动画中,都涉及到了一些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小学生感兴趣的卡通动画资源,挖掘其中的数学资源来展开数学教学。如:教学“乘法”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引入学生们喜爱的动画《熊出没》,展示熊大熊二去森林摘水果的画面,熊大摘了2斤苹果和3斤梨子,熊二摘了4斤橘子和2斤香蕉。假设苹果3元一斤,梨子2元一斤,橘子 2元一斤,香蕉 4元一斤,那么熊大和熊二,谁摘的水果更值钱?通过动画素材,创设数学问题,融入乘法的知识,对学生展开讲解,这样可以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其次,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设计游戏,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以乘法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进行找朋友的游戏,看看谁能找到更多的朋友。教师需提前准备好卡片,如卡片上的数字是18,那么小学生则需找到2、9、3、6等数字、最先找全朋友的则积一分,以此类推,最终积分最多的小学生获得胜利。通过设计游戏,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知识融入游戏中,让小学生在游戏中深化知识。
三、联系生活优化教学内容
数学学科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处处皆是数学知识,结合生活开展数学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简化知识的难度,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3]。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实施生活化教学,联系生活案例或素材,将其引入课堂,对教学活动展开创新构建,这样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符合自身认知水平的学习环境,从而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首先,可以通过生活案例,导入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针对相关数学知识进行讲解之前,教师可以先从生活中引入一个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对这个案例做出分析,挖掘出其中包含的数学知识,然后再引出新课知识的教学,这样就能够为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以“分数的学习”为例。教学分数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入这样一个案例:周末妈妈要去加班,家里只剩下姐姐和妹妹,妈妈给他们留了零用钱,一共50元,姐姐30,妹妹20。姐姐拿到了50元的多少?姐姐零用钱是妹妹的多少?通过这样的案例,将分数知识融入进来,组织学生思考之后,提出分数的概念,剖析分数的性质和特点。其次,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开展教学,利用利用生活情境,设置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如在学习四则运算之后,可以设置这样的生活情境:小红去超市买零食,买了1袋辣条,单价3元, 3袋薯片,单价4.5元,2袋方便面,单价2.5元,小红给了收银员30元,找回了29.5元,这个合理吗?这个情境,就包含了四则运算的知识,让学生代入小明或是收银员的角色,运用四则运算知识展开计算,就可以发现 30-3×1-3×4.5-2×2.5=28.5元,应该找回28.5元,所以收银员多找了1元钱。
结语:
综上所述,兴趣是小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教学中力争创新,尊重小学生的的主体地位,拓展趣味内容以及结合生活开展教学。以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沈琴.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有效提升策略 [J]. 山海经: 教育前沿,2019,(11):1.
[2] 包霖.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探讨[J].考试周刊,2019,(62):70.
[3]马云彤.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数字化用户,2019,(08):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