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
2022-03-03陈春辰
陈春辰
摘要:统编教科书非常重视学生语文要素的习得,低年段教科书没有安排显性的语文要素,课后习题是落实语文要素的有力抓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握教学梯度,探寻各单元、各册次的层级关系;巧设教学环节,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注重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实现自由表达这三方面入手,做到紧扣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在循序渐进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课后习题;教学梯度;教学支架;教学评价
统编教科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非常重视学生语文要素的习得。从三年级开始,在每个单元的单元导语、课后习题、泡泡提示语和交流平台中都明晰了课文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低年段教科书没有安排显性的语文要素,课后习题就成了落实语文要素的有力抓手。课后习题不仅承载着编者的编排用意,是编者精心编著的助学系统,而且蕴含着丰富的语文要素,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笔者就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简称“二下七单元”)为例,谈谈低年段教师如何紧扣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
二下七单元,由《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小毛虫》等四篇具有思维价值的童话故事组成,这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改变”,语文要素是“借助提示讲故事”。
一、把握教学梯度,探寻层级关系
统编教科书编排特点鲜明,不仅单元内的数篇课文是围绕同一个语文要素编排的,而且单元与单元之间,册次与册次之间,也存在紧密联系,形成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二年级教科书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借助提示讲故事”的能力,在课后思考练习题中,编排了多达十五处的相关练习。经过训练,学生已初步具有“借助提示讲故事”的能力。在二下七单元中,编者对“借助提示讲故事”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内容”,并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训练。为了能精准把握教学梯度,了解该单元的层级关系,更好地落实语文要素,笔者梳理了二下七单元的课后思考练习题。
《大象的耳朵》课后习题,“画出课文中大象的话”,训练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说说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训练了学生“借助提示讲故事”的能力。这比之前单元训练的“借助生动形象的课文插图讲故事”要求更高。
《蜘蛛开店》课后习题,“根据示意图讲一讲这个故事。”该题利用思维导图,列出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讲故事。给出的信息越少,讲故事的难度越大。这比《大象的耳朵》借助完整的句子讲故事要求更高。
《青蛙卖泥塘》课后习题,“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该题看似简单,但是隐形的难度却大大增加了。首先要列出角色,然后要提取信息,最后才是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要加入自己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演出来的故事才是活灵活现的。
《小毛虫》课后习题,“小毛虫经历了哪些变化?画出相关词句,借助提示讲讲这个故事。”该题不但融合了“提取信息”和“借助提示讲故事”两个能力,而且给出了“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和“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这两句富含哲理的句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鼓励程度较高的学生尝试创造性地讲故事。
二下七单元的四篇课文,紧紧围绕“借助提示讲故事”这一语文要素,层层递进,反复训练学生讲故事的能力,使学生的能力在训练中螺旋上升。
二、巧设教学环节,搭建学习支架
低年段学生在借助提示讲故事的过程中,主要存在情节不连贯、遗漏信息、缺乏动作神态等问题,这导致讲出来的故事不够完整、不够吸引人。这就需要教师巧妙设计教学环节,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同时,教师还可以采取从“扶”到“半扶半放”,再到“全放”的指导策略,提升学生讲故事的能力。
《大象的耳朵》这篇课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写了大象的两次改变。教师可借助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改变的原因——改变的结果”两方面着手讲故事,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个句子。课文结构梳理清楚后,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神态、动作,把小动物对大象耳朵的惊奇、大象从开始的不以为然到不安到做出改变再到最后还是坚持做自己的心路历程讲清楚。
《蜘蛛开店》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表格和示意图相结合的方式,训练学生“借助提示讲故事”的能力。教师出示表格,逐步去掉“招牌”、“顾客特点”和“结果”等信息,请学生清楚、完整地讲故事。表格如下图:
《青蛙卖泥塘》这篇课文,在写青蛙前两次卖泥塘时,结构是一样的:青蛙吆喝卖泥塘——小动物来了——泥塘的优点、缺点——青蛙改造泥塘。教师重点教青蛙第一次卖泥塘的故事,然后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尝试讲述青蛙第二次卖泥塘。从第三次卖泥塘开始,文章采取略写,教师可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把故事讲具体。当学生能完整地讲述青蛙卖泥塘的过程之后,教师则开始引导学生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
《小毛虫》一课,教师可以根据课后提示图,把文章分为三部分,逐步引导学生讲故事。第一步,朗读第一至二自然段,找出描写周围生机勃勃的景象的句子和描写小毛虫可怜、笨拙的句子,引导学生讲述“可怜、笨拙”的小毛虫。第二步,朗读第三至六自然段,找出描写小毛虫怎么做、怎么想的句子,引导学生讲述“坚持、执着”的小毛虫。第三步,朗读第七自然段,找出描写小毛虫破茧成蝶的句子,引导学生讲述“灵巧、轻盈”的小毛虫。
三、注重教学评价,促进自由表达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在培养学生“借助提示讲故事”的能力时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评价不再是教师单一地点评,学生接受并改正,而是指学生讲完故事后,教师和全班学生及讲故事的学生本人有针对性地进行欣赏、交流和补充等集多方面为一体的互动活动。在评价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讲故事的能力和语言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实现自由表达。
在评价的时候,教师给学生制定一个详细的评价表,列出评价标准和等级。有了这样的评价表,不仅讲故事的学生本人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讲故事时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其自我修改,提升讲故事的水平;而且其他学生也能对照评价表,对讲故事的同学进行评价,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去讲清楚、完整、生动的故事。评价表如下图:
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也可采用从“扶”到“半扶半放”,再到“全放”的指导策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大象的耳朵》,学生讲完大象的改变后,可由教师根据评价表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尝试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蜘蛛开店》和《青蛙卖泥塘》,学生讲完蜘蛛开店的有趣经历和演完青蛙卖泥塘的过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評价和同伴评价;《小毛虫》,学生讲完笨拙的小毛虫变成灵巧的蝴蝶的故事后,学生自己根据评价表,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综上所述,统编教科书低年段的课后习题中,渗透着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它们彼此交融叠加,螺旋上升,为中高年级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应用心研读课本,紧扣课后习题,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册次与册次之间的层级关系,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合理利用教学评价,有效落实语文要素,在循序渐进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