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首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沂蒙精神的壮阔史诗

2022-03-03赵国卿

百家评论 2022年1期
关键词:沂蒙精神

赵国卿

内容提要:厉彦林的《沂蒙壮歌》以沂蒙儿女的澎湃心力、党员作家的深邃眼力、文学创作者的如椽笔力,聚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重大时代主题,以坚定的人民立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生动阐释了党的精神谱系重要一脉——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书写下一首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沂蒙精神的壮阔史诗。立足中国大地,奏响沂蒙壮歌,相信只要沂蒙人民的故事还在上演,厉彦林就将在“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的创作之路上笔力不竭、奋斗不止,沂蒙精神就将弦歌不辍、薪火传承。

关键词:沂蒙精神 《沂蒙壮歌》 报告文学壮阔史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山东省著名作家厉彦林推出了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沂蒙壮歌》,以沂蒙儿女的澎湃心力、党员作家的深邃眼力、文学创作者的如椽笔力,聚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重大时代主题,以坚定的人民立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生动阐释了党的精神谱系重要一脉——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书写下一首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沂蒙精神的壮阔史诗。

一、以亲历者身份感悟沂蒙精神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家是作品的本源。作品是艺术家的本源”。作为土生土长的沂蒙儿女,厉彦林在4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将沂蒙作为永恒母题,在割舍不断的乡情中汲取丰厚的创作滋养。在《沂蒙壮歌》中,作者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一次次重返故乡,拓展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又一次次抽离故乡,凝练沂蒙精神的独特价值,最终完成对沂蒙精神要义的整体建构。

沂蒙精神,是靠全体沂蒙人民的伟大实践共同创造的。作者充满自豪感地热情讴歌这片土地和人民,而亲历者身份使他不仅成为创作主体,更成为所描写的群体中的一员。在记忆与现实的时空交错中,故乡的质朴与博大、乡亲的牺牲与新生,为作者提供了应接不暇的写作材料。他努力还原历史现场,为我们呈现出许多具有诗意和史意的细节:“在我的记忆里,改革开放前,我的故乡那个地处沂蒙山区东部的小山村和周围村庄一样,……也许思想观念显得落后、保守、贫穷,但他们从不习惯于抱怨,依旧土地一样朴实、肯干,也有乐观和悲悯,不仅真实地支撑起属于他们的这一小块天空,有时甚至也心怀天下。”从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明德英、创办战时托儿所的“沂蒙母亲”王换于到“沂蒙扶贫六姐妹”、乡村振兴“领头雁”王传喜,从精准脱贫到全面小康,1275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45.1万人,贫困发生率到2018年底基本“归零”。作者笔下的沂蒙,不仅是从未离开的故乡、充满希望的热土,更是一群倔强的、叱咤风云的鲜活人物。相应的,沂蒙精神也是可知可感、可爱可敬的。她不仅是感天动地的红色故事、翻天覆地的乡村巨变,更是饱含血与火、笑与泪的英雄赞歌,透过浓郁纪实风格的文字,作者抑制不住的叙述激情引人入胜、比比皆是。

值得称颂的是,作者不仅用真实的笔触描写沂蒙精神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特定表现,更从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社会学等多角度出发,用科学的态度探究其历史轨迹和发展规律,将创作野心和作品主题推向时代精神的场域。他分析其脉络:“‘红嫂精神‘厉家寨精神‘九间棚精神‘商城精神是沂蒙精神在不同时期凝结出的一粒粒珍珠”。提炼其价值:“沂蒙人民的这种品格和风范,若凤凰在熊熊战火中燃烧涅槃,在改革建设狂飙突进的熔炉里淬炼磨砺,在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疫情等冲锋时刻锤炼提纯,在乡村振兴元年重塑璀璨”。超越其局限:指出沂蒙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既是永恒的,也是发展的;既是地域的,也是全局的”,是党的精神谱系中极具生命力的重要部分。厉彦林的创作,真正将个人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结合,使作品蕴藏的精神能量与文化内涵达到了新的艺术境界。

二、以党员作家身份溯源沂蒙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用“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八个字深刻揭示沂蒙精神内涵。人民群众在艰难残酷的环境中为什么铁了心跟党走、听党话?党建如何引领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建设美丽乡村?作为一名出色的党员作家,作者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立场,拨开历史迷雾,“探寻沂蒙精神坎坷艰难的发展轨迹和微妙玄通的奥秘”。

文艺是时代精神的号角,也是时代精神的写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纵览百年党史,概括了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摆在前两位的就分别是“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人民至上”。一百年的接续奋斗中,党与人民血肉相连、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而牢不可破的党群关系正是沂蒙精神最鲜明的特征。作者深刻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将沂蒙精神的形成发展融入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为沂蒙精神溯源这一复杂命题提供了普适性答案。

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以史为鉴,开拓创新,《沂蒙壮歌》在百年党史视域下审视沂蒙精神,再现了党群關系从“无情”到“有情”再到“深情”的曲折过程。作者择取最能代表沂蒙变革和沂蒙精神的动人事例,艺术呈现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枪声就是命令”的钢八连、明确农村党支部地位的“莱西会议”、“脱贫路上绝不掉队”的郑重承诺、脱贫攻坚伟大斗争的胜利等。在沂蒙老区的沧桑巨变中,党始终扎根于人民之中,英勇奋斗、不怕牺牲,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沂蒙精神的引领者、主导者和组织创造者:“没有共产党人担当和奉献的政治品格和真心为民的宗旨情怀,也就没有沂蒙精神”。《沂蒙壮歌》中,作者将党的初心使命视作沂蒙精神的逻辑起点,将沂蒙精神视作党的人民立场的丰硕成果,从时代之变、沂蒙之进、人民之呼中萃取沂蒙精神的隽永魅力。

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这是党百年奋斗最宝贵的历史经验,也是沂蒙精神更深层次的来源。《沂蒙壮歌》中,沂蒙精神承载着党的光荣历史,体现着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的坚决拥护。在沂蒙精神形成初期,爱党爱军、对党绝对忠诚的特质就尤为突出,成为沂蒙精神的“根”和“魂”。革命战争年代,“沂蒙革命根据地420万人口中,有120万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作战,10多万将士战死沙场”。沂蒙精神还催生了一大批沂蒙红嫂,她们舍小家为大家,有人把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把面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上战场,为了革命胜利付出巨大牺牲。进入新时代,沂蒙人民坚定不移跟党走,一丝不苟“摘穷帽”、全力以赴“拔穷根”,还将致富密码无私传授给祖国西部更贫困的同胞,包括作者创造性提出的“生产·生态·生活×N”乡村振兴样板公式,都为高效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沂蒙方案”。生长在儒家文化发源地的山东人民,自古就有忠君爱国、狭义豪迈、正直忠厚的美好品格。在作者看来,这种品格造就了沂蒙人民“认死理”的性格特质,也造就了“中央号召的,就横下一条心,一张蓝图绘到底,不达目标不收兵”的坚定决心。

共产党人全心为民,人民群众忠心向党。作者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超强的政治领悟力,为沂蒙精神的来源问题寻找到合适落脚点,即“一方面是党视人民至高无上的政治立场和为民奋斗的情怀,一方面是沂蒙人民坚定跟党走的执着信念”,彰显出沂蒙精神与党的精神谱系、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一致性,体现出党员作家心怀“国之大者”的强烈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以文学创作者身份书写沂蒙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在根本上是书写亿万人民伟大实践的文艺。为了真正讲好沂蒙精神的思想传承与时代活力,作者不仅积累了浩如烟海的创作素材,还用文学家的才思与巧思,冲破文体束缚和语法桎梏,架起生活与艺术的桥梁,展现了卓越的艺术表达能力,为在新时代如何书写“沂蒙精神”,提供了有益范本。

在叙事策略上,作者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将素材按照创作需要重新整合,体现了驾驭大题材的能力。开篇“虔拜沂蒙山”开宗明义交代党领导下老区脱贫成果,接下来“精准脱贫续新篇”“红火日子大家一起过”“乡村振兴开新局”等篇章以空间的位移展示党领导下沂蒙老区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在大量的感性材料后,作者以“沂蒙精神红色引擎”这一独立篇章,从历史深处挖掘沂蒙精神的成因、意义和价值,并于尾声处勾勒了“美丽中国沂蒙版面”的生动图景,许下“江山如画”的美好愿望。虽然作者在过去与现在、感性与理性、旁观者与亲历者身份中反复跳跃,但一切叙事都紧紧围绕“沂蒙精神”這一创作主题,最终绘就沂蒙精神生生不息的壮丽画卷。

在语言运用上,作者大量使用私人化、意象化的诗性语言描摹其间。在他看来,沂蒙精神不仅属于老区人民、属于华夏儿女,更浸润于这片土地的山山水水、前世今生。于是,草木是有灵性的,“每棵树和每株草都有生命、有感知,它们坚定地凝望和守护着抱犊崮山区,不亢不卑地绽放生命的姿态和光彩”;原生态的石头屋不再冷冰冰,“石头是有记忆的。为给子孙后代留个念想呀”;苍凉的历史有了温度,“古人的愁绪已飘散,恒定的山河,绽放着明媚的阳光。一路风雨、坎坷和尘埃,掩埋不了百姓勤劳智慧绽放的笑脸”。在诗一样的氛围中,作者对沂蒙精神吟唱最深情的礼赞。

在人物塑造上,作者高扬人民大众的历史主体身份,塑造了富有时代精神的沂蒙儿女群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沂蒙壮歌》中虽然没有贯穿始终的典型人物,但每个人物都极具典型意义,比如红嫂群体、“带着光”的老党员群体、村支书群体、返乡创业青年群体、乡村振兴大潮中的新型农民群体等。正如作者自述:“沂蒙精神的主角是人民群众,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许多连名字都没留下。就单独的个体来讲,他们可能没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作为一个群体被我们党号召起来、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形成了一种撼人心魄、扭转乾坤、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巨大力量。”作者将这群为人民牺牲奉献的开拓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真正置于历史舞台中央,作为沂蒙精神的锻造者、传承者、发扬者,他们虽然不是彪炳史册的“人民的英雄”,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真真正正“英雄的人民”!

新时代呼唤新文学,新文学贴紧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拓展了厉彦林的创作空间。诚如作者所言,“身为作家,在新的伟大时代面临新的使命”,在“未来的工作中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热情拥抱伟大的时代、真情体验美好生活、细心捕捉人性之美,透过有血有肉的文字,努力创作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沂蒙精神,文学大有可为。

立足中国大地,奏响沂蒙壮歌,相信只要沂蒙人民的故事还在上演,厉彦林就将在“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的创作之路上笔力不竭、奋斗不止,沂蒙精神就将弦歌不辍、薪火传承。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山东省地方史志研究院)]

猜你喜欢

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
构建沂蒙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领导体制
对沂蒙精神与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探讨
同根同源: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沂蒙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沂蒙精神艰苦创业思想研究
沂蒙精神艰苦创业思想研究
沂蒙精神在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
“沂蒙精神”的践行者
沂蒙精神的形成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