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声乐和民族器乐的融合与发展研究

2022-03-03蒋涵

大观 2022年1期
关键词:民族器乐中国风民族声乐

蒋涵

摘 要:民族声乐和民族器乐共同构成了中国音乐的文化符号。当今,随着网络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民族声乐和民族器乐的融合发展,创造了众多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民族声乐作品,有力促进了中国音乐的创新发展。通过阐述中国民族声乐与民族器乐的历史渊源,分析近现代以来民族声乐和民族器乐的融合状况及中国风与古风音乐作品的兴起,明晰了声乐与器乐之间完全能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创新成果。这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促进我国民族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声乐;民族器乐;中国风;古风音乐

音乐是艺术形式的一种,用于承载与映照大众生活情感,表达和折射大众对于理想的追求与愿景。声乐与器乐是音乐表达和抒情的两种主要形式。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声乐是通过语言来达意,而器乐没有语言(歌词),它把语言用音乐来全权替代。而二者的不同点,恰好是二者的可结合之处。我国民族声乐在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从民族性来说,其取材广泛,比如从我国少数民族的数量来看,民族声乐在创作方面,能够做到表达形式和音乐曲风纷繁多样。而长期以来,民族声乐的载体主要是民族器乐。民族器乐的独奏能够自成体系,但当和民族声乐相结合时,则会产生让人惊艳的效果。巧合的是,我国的民族器乐在表现效果上,其声音具备浓郁的民族特色,有一定规则却又旋律复杂,这也是其与西方器乐以和声为重点的一大不同之处,且我国民族器乐更讲究腔体共鸣的特点。民族器乐中体现出的音与情、美与韵,与中国民族声乐之要求相当吻合,而这恰恰又是我国民族音乐主流审美中的艺术特征。民族声乐与民族器乐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但二者结合之后,却能够在推进中国民族音乐整体发展方面相得益彰,共同发力。本文也正是基于此,探讨当前新时代中国民族声乐和民族器乐相互融合之后,在中国音乐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中国民族声乐与民族器乐的历史渊源

最初始的音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多数是人类为了维持生存,在跟大自然抗争中附带而生的产物。远古人类在狩猎时,嘴里喊出简单的音节、号子,就是最早的“声乐”。之所以音节、号子这类极为简单的表达,能够上升为“声乐”,并非仅仅从能够发出声音这一表象角度来讲,而是根据它们当时所起到的作用和内涵而言。狩猎时,这些音节、号子,用于干扰猎物目标、提振人类士气,有着明确的目的,是一种由内心而发、富有内涵的精神力的表达,而这也恰恰是声乐的主要特点。同时,据此也能够得出结论,声乐的产生非常早。对于器乐来说,河南舞阳贾湖骨笛的发掘、出土和科学鉴定,奠定了其是最古老乐器的重要地位。在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东侧,距今七八千年历史的文化遗存中,出土了几十件骨制笛子状文物,被称为贾湖骨笛。贾湖骨笛上的钻孔有五孔、六孔、七孔、八孔等,其中以七孔居多。让人震撼的是,保存最完整的一支七音孔骨笛,居然可以吹奏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一样的曲调。

由此可见,声乐、器乐的发展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二者之间必然有着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共荣发展之处。实际上,从某个角度来说,声乐不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人声乐器吗?它的发音原理是通过喉咙关节位置改變音调高低,从而传达更多的信息,这跟某些乐器的发声原理极其相似。或者应当说,乐器的产生,就是从人声发音中受到了启发,模仿声乐而产生。实践证明,它们的相互促进融合是必然的,能够给人类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大众的艺术审美也在不断提高,声乐内容逐渐增多,器乐的种类也不断增多,并且出现了更多的分支。声乐与器乐在相辅相成、结伴而行的道路上愈行愈紧密。

从作品来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声乐古典佳作的代表。《晋书·乐志》记载:“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相和歌正式乐曲可分为引、曲、大曲三类。引,即引子,一般没有歌唱,仅用笛与弦演奏;曲,即中、小型乐曲,多为声乐曲。相和歌所用乐器除节鼓外,还有笛、琴、瑟、琵琶等。乐府诗歌、唐代曲子、宋词、元曲等可诵可歌的文学形式,都可以用乐器伴奏,戏曲、说唱等民间歌唱艺术,也一直离不开乐器。可以说,我国歌唱艺术发展一直都离不开乐器的伴奏。

二、近现代以来民族声乐和民族器乐的

融合状况

(一)中国声乐与器乐逐渐民族化

19世纪,西方音乐和西方文化渗入中国。声乐方面开始以西洋美声唱法为主,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但美声唱法本质上是欧洲文化理论的演变物,可拿来借鉴,倘若以此为主,且将民族声乐无形中转变成派生体的话,则会导致作品和演出陷入表面化、形式化的不良后果。器乐方面,钢琴、风琴等逐渐在国内音乐领域中出现,并用于声乐伴奏。发展到后来,一些声乐作品伴奏中会用到整个管弦乐队。此外,其他方式的音乐形式发展之后,钢琴、手风琴或者西方乐队作为伴奏较多,中国民族乐器进一步式微,传统民族乐器更多出现在地方戏曲之中。

值得庆幸的是,这种状况在抗日战争中后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有关抗日的中国声乐作品中,大量使用了中国民族乐器。例如,冼星海的《做棉衣》、张寒晖的《松花江上》、贺敬之等人的《白毛女》等,其伴奏中的主要乐器就是民族乐器。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时期,首演《兄妹开荒》的李波和《白毛女》的孟于,在唱法上出现了从西洋转向民族的倾向。随之,一种中国古代音乐和中国民间歌唱艺术相结合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就此出现和发展。中国民族声乐与民族器乐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抗日战争后期的民族乐队伴奏民族声乐,使得创作的作品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符合中国人的大众审美,并且人们可以从中产生丰富共鸣,获得巨大力量。这种声乐与器乐民族化结合的形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为后续的音乐发展提供了标准的样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声乐和器乐均逐渐民族化,并在大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出现了大量音乐工作者,对传统音乐进行采集和加工。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民族文化包括民族音乐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声乐和器乐民族化的表演形式得到了巨大推动,很快成为社会主流文艺形式。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前期,这种音乐表演形式的声乐艺术达到了第二个高潮。以周小燕、沈湘为代表的卓越声乐艺术家,为国内歌坛培养输送了大量民族声乐歌唱家,打破了多年以来的沉寂,使声乐和器乐民族化的表演形式,广泛活跃在开放性的舞台上,并占据主导地位。而此阶段,民族声乐和民族器乐也开始了进一步的转换融合,相关作品开始崭露头角。

(二)民族声乐到民族器乐的转换创作

1954年,作曲家曾寻的二胡曲目《拉骆驼》,就是从同名蒙古族民歌改编而来。其借鉴了民歌中优美的曲调、淳朴的情感以及原作伴奏马头琴的演奏技巧,创新了二胡在该同名曲目中的表现。而在20世纪70年代,二胡演奏家闵慧芬,在看歌剧《洪湖赤卫队》时,对其中的精彩声乐唱段《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感触颇深,于是创作出了二胡独奏《洪湖随想曲》。在创作中,其遵循和保留了原作中的声乐旋律和鲜明特点,在二胡中运用揉弦、滑音,尽显二胡拟人化的特殊音色,完美地再现此段声乐中的深厚内涵。在古筝曲目中,有名的《高山流水》有浙江筝派、河南筝派等不同版本,其曲风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地方民乐的影响。浙江筝派的《高山流水》,曲调婉转优美,颇有越剧的唯美典雅、长于抒情之特点;河南筝派的《高山流水》,有着豫剧铿锵有力、热情奔放的特点。

(三)从民族器乐到民族声乐的转换创作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著名作品,是中国民族器乐创作曲目中的瑰宝之一。这首曲子被音乐家杨荫浏录制整理,从而风靡大众。《二泉映月》整曲意境深远,曲调凄美婉转,有悲惨跌宕生活的辛酸记叙,有内心苦楚不甘的真实展露,有无奈的认命和豁达的展望。著名词作家王健被其独特的魅力、极强的感染力所吸引,将这首民族器乐演奏的曲目进行填词,改编为歌曲版的《二泉映月》,歌词情深婉转,由著名歌唱家彭丽媛演唱,完美再现了阿炳的独特心声,悲伤中有力量,凄凉中带有美好祝愿,深刻表达出了原作品的深邃意境,通过民族器乐表现形式为原作增添了一番别样魅力,这是从民族器乐转化为民族声乐的成功案例。

《江河水》这一作品,经历了“辽南鼓乐”到双管独奏曲《江河水》,再从双管独奏曲到二胡独奏曲《江河水》,最后又由李直心、传永填词改编的声乐作品《江河水》的丰富历程。同一个主题,从乐器到民族器乐,再到民族声乐,在转换过程中,作品的质量和内涵都得到了极大发展。再如古筝名曲《渔舟唱晚》,其是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筝独奏曲之一,后来在刘麟和王志信的改编下,诞生了一部声乐作品。该作品在曲式、调性等方面进行了调整,模仿了古筝颤音、下滑音等演奏技法,对该乐曲进行了全新诠释,古典风格与鲜明时代特点兼备,展现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极大魅力。

三、中国风及古风音乐作品的兴起

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我国大力推进民族声乐教学的情况下,众多年轻朝气有创意的民族声乐歌唱家崛起,具有时代特征的声乐作品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对作为伴奏的民族器乐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民族化这一本质不变的情况下,此时的乐队伴奏,在民族器乐种类选择上有了突破,伴奏的形式表现出更加多样化的趋势,除传统民乐队伴奏之外,还有管弦乐队伴奏、电声乐队伴奏等,也就是洋为中用,借鉴西风变民风。

特别是现阶段民族声乐和民族器乐的结合,方式更加多样,作品更加丰富。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化的日益盛行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中国民族声乐作品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出现了西方流行音乐和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新型音乐载体,主要有中国风音乐和古风音乐两种表现形式。

中国风音乐,可以理解为中国乐风音乐,它是新时代的中国音乐载体。中国风的歌曲多采用五音调式,在音乐编曲上大量运用中国民族乐器,如琵琶、中阮、板胡、二胡、揚琴、筝、箫等;在唱法上借鉴中国民歌或地方戏曲;在题材上多取材于中国诗词或者历史传记。中国风的特点是包含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及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中国风音乐一出现,就在国内青少年群体中获得强烈反响,同时它的鲜明艺术特点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也吸引了众多流行音乐家。

古风音乐是21世纪新涌现的一种音乐风格,其特点是歌词修辞齐整,形同古代诗歌体,曲调旋律性强,柔美悠扬,多用民族乐器,有着浓郁的中国古代风情。古风音乐出现初始,是给国产仙侠中国风类RPG游戏配乐并填词演唱,如《古剑奇谭》《仙剑奇侠传》《笑傲江湖》等游戏,随着游戏影响力的增大,其配乐风格也逐渐深入人心。一些音乐创作者发现其中的契机,开始投入精力,越来越多的古风音乐原创作品纷纷出现。

中国风音乐与古风音乐十分相似,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同。首先,在乐曲的乐器运用上,中国风音乐主要运用民族乐器,西洋乐器也有运用,而古风音乐更强调的是民族乐器与电子乐器的使用。其次,在曲子的节奏上,中国风音乐既古典又时尚,无论是老一辈,还是新时代的年轻人,都能够接受,而对于古风音乐,人们的接受范围相对较小。古风音乐多数是采用现有的来自国内民间的原创,或是国外具有东方风格的伴奏来填词,这就导致存在同一个曲调有许多版本的情况。最后,在歌词的编排上,中国风音乐的歌词多采用现代白话,而在古风音乐中,歌词以借用或改编古代诗词为主,同时对押韵要求较高。此外,古风歌曲中会添加念白和文案,更注重故事性。

四、结语

中国民族音乐是我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民族声乐和民族器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两大分支。从诞生那天起,它们就互相支撑,共同进步,开出了灿烂的艺术之花。近年来,科技进步,网络发达,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更是迅速,创作作品层出不穷。这些作品歌词既通俗易懂又不失古典韵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作曲旋律既有中国古代宫廷风格,又融合传统戏曲的韵味;伴奏器乐方面,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唱法上以民族唱法为主,兼容并包。这些特点为听众带来全新的听觉感受,深受新一代青年的喜爱。相信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的民族声乐和民族器乐一定会与时俱进,相融发展,开出更加绚烂的民族艺术之花!

参考文献:

[1]臧一冰.中国音乐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2]周芳.民乐队伴奏民族声乐:一种传统的音乐表演形式[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6(2):180-187,179.

[3]张瑞红.中国民族声乐文化定位研究[J].音乐创作,2017(8):184-185.

[4]栾凯.走一条“与时俱进、雅俗共赏”的民族声乐创作之路:谈“民歌新古典”的创立发展及其艺术特色[J].音乐创作,2017(10):89-92.

[5]李鑫.史前人类音乐文明:舞阳贾湖骨笛[J].音乐大观,2014(1):369.

[6]牛艺臻.浅谈民族声乐与民族器乐之联系[J].北方音乐,2015(3):90,93.

[7]黄笑寒.民族声乐演唱对二胡演奏技法的借鉴:以歌曲《二泉映月》为例[J].黄河之声,2018(24):19.

[8]陈韵.浅析声乐与器乐的共性联系:以民族唱法与民族乐器二胡为例[J].喜剧世界(下半月),2020(7):16-17.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民族器乐中国风民族声乐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探讨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民族器乐教学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乐器及钢琴伴奏教学中的应用
简析民族器乐的历史进程及音乐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