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管理联合足部预防性措施对糖尿病并发足部病变患者的效果
2022-03-02符淑霞王荣兰邓春紫
符淑霞 王荣兰 邓春紫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为临床中糖尿病患者较为多见的并发症之一。流行病学研究中指出,DPN的发病率近年来逐步升高,在患病>5年且血糖控制较差的患者中发病率高达85%[1]。DPN的发病与糖代谢异常具有相关性,有研究中表示,当机体呈现高糖状态时,微血管结构会出现蛋白糖基化改变现象,血管内皮基底膜出现增厚现象,血管内的活性因子含量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出现显著增加,血管平滑肌出现舒张功能降低现象,神经血管出现微循环功能障碍,DPN出现[2,3]。针对DPN的护理方法目前临床中多采用常规清创护理联合饮食控制与合理运动等方式进行,但DPN属于慢性疾病,常规的护理无法有效的帮助患者进行康复[4]。鉴于此,本次研究采用康复管理联合足部预防性措施对DPN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糖尿病并发足部病变患者资料共120例,以等数分配法择取分组。2组基础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患儿监护人自愿签署研究相关文件。见表1。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相关诊断标准[5];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基层诊治管理专家指导意见(2019年)》中相关诊断标准[6];患者可以自主活动;神经肌电图检查传导速度减慢≥2项。 (2)排除标准:合并酮症酸中毒患者;脏器器质性病变患者;服用激素类或影响神经类药物;退行性神经病患者。
表1 一般资料比较
1.3 方法
1.3.1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具体操作流程:医护人员主动同患者交流,了解其糖尿病病史等情况而后展开饮食指导干预,叮嘱患者科学合理饮食,严格控制糖分摄入量,保证健康饮食,同时向患者发放科室自制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健康宣教手册,邀请糖尿病专家利用患者治疗空余时间为其进行专项讲解,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与治疗信心。根据患者疾病实际情况做好日常生活照护,每天清创换药、做好创面护理,严格遵照无菌操作要求展开相关操作。
1.3.2 研究组加用康复管理联合足部预防性措施干预,展开护理操作前,协助患者完成肌电图、足部皮肤温度检查、周围血管检查等工作。具体如下:①康复管理内容:康复运动前,医护人员向患者介绍康复运动内容、强度、运动安排及相关注意事项,要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在室内或者室外展开康复运动。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身体实际状况指导并协助其进行康复运动锻炼,正常情况下患者康复运动锻炼前10 min进行热身运动,使膝关节、踝关节得到充分活动,室内运动为20~40 min下肢弹性阻力锻炼,患者康复运动过程中以微疲惫感为宜,患者若有头晕、饥饿感则立即停止运动,若出现低血糖症状可立即水果糖等。室外运动可选择慢步行走,运动开始前10 min进行热身活动,运动强度要遵循AHA提出的相关康复运动标准。②足部预防性干预措施:A足浴干预。使用中药熬制泡脚液,热气熏蒸,药液温度下降至40~50℃时浸泡双脚,每次浸泡时间30 min,2次/d。B足部按摩干预。足浴完毕,在足部涂抹润肤油后进行按摩,选择太冲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涌泉穴、承山穴、太溪穴等,医护人员使用拇指、食指关节发力对上述穴位按压3~5次;按摩穴位后,医护人员使用手掌的大鱼际肌、小鱼际肌从患者足部开始按摩到小腿,时间30 min,每2天按摩1次,连续3周,按摩过程中要注意做好患者保暖工作。
1.4 研究指标
1.4.1 2组患者疗效比较:显效: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下肢麻木疼痛现象消失,破溃创面愈合,血运恢复且检测结果显示NCV恢复至正常水平;有效: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下肢麻木疼痛现象有一定缓解,破溃创面出现愈合迹象,检测结果显示NCV增幅>3 m/s;无效: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下肢麻木疼痛现象无缓解,破溃创面无愈合现象,NCV增幅<2.9 m/s[7]。
1.4.2 2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查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检查部位包括正中神经、胫后神经、腓神经、尺神经[8]。
1.4.3 护理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选择HAMA、HAMD自评量表,作为干预前及干预 15 d患者不良情绪评估工具,均以患者主观感受作为调查主要项目,反向赋值[9,10]。
1.4.4 2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比较:选择中国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进行生活质量评价,量表内容包括生理功能、心理/精神、社会关系、治疗4个纬度,1~5分评分法,最高135 分,最低27分。得分越高,反向赋值[11]。
2 结果
2.1 2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护理有效率为98.33%(59/60),高于对照组88.33%(5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比较 n=60,例(%)
2.2 2组护理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2组护理后正中神经、胫后神经、腓神经、尺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护理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2.3 护理前后HAMA量表与HAMD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HAMA、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护理前后HAMA量表与HAMD评分比较 n=60,分,
2.4 2组护理前后DSQL量表评分比较 2组治疗后生理功能、心理/精神、社会关系、治疗、生存质量总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护理前后DSQL量表评分比较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相关临床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病程时间如果≥10年,其发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概率大约在50%左右[11]。而且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导致非外伤性截肢主要原因之一,对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等已经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如何科学有效预防与延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情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临床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护理工作主要是以改善患者周围神经供血、修复神经功能为主[1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时间较长,该疾病患者用药治疗期间,医护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心理、认知等方面对病情的影响,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过程当中,要注意加强患者疾病健康教育、心理疏导、饮食指导等方面干预力度,对患者错误的疾病认知进行纠正,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的同时,增强其治疗信心,同时通过饮食指导提高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做好日常照护,避免病情加重[13]。但是常规护理缺乏靶向性,所以效果一般。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有效率为98.33%(59/60),高于对照组88.33%(53/60)(P<0.05)。结果提示,研究组护理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足部病情程度,整体护理效果理想。医护人员要通过观测患者足部皮肤温度、肌电图检查结果、周围血管检查结果等对患者足部病情进行评估,制定并执行靶向性足部干预计划,向患者详细介绍干预计划对足部护理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及家属支持度与配合度[14]。医护人员评估患者病情后,根据评估结果可为患者制定适宜的个体护理方案,如实施足浴护理能够将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药物借助热力效应直接传递到足部,药物作用在足部血管、脉络后,能够有效改善该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机体微循环[15]。配合足部按摩干预能够加快肢端血液循环速度,调整血液粘稠度,使毛细血管得到扩张,从而利于药物的更快更好的吸收,提高临床疗效[16]。
相关临床研究显示,护理后研究组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对照组,本研究与刘玉玲[17]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组护理后正中神经、胫后神经、腓神经、尺神经等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由研究结果可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接受康复运动护理配合足部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神经传导功能有明显提升,分析认为康复运动和足部综合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机体代谢功能,提高足部血管血流速度、肢体远端血流灌注量,最大限度降低血管内皮因子对周围神经破坏,加快血管内皮功能恢复速度[18]。研究组干预后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后生理功能、心理/精神、社会关系、治疗、生存质量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其原因认为,祖国医学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划归为“消渴”范畴,认为疾病的发生同饮食失节、禀赋不足等有关,治疗要以活血化瘀、养阴生津为主。研究组使用中药配方实施足部熏蒸,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达到祛瘀止痛、舒经活络目的,从而使局部血流情况得到有效改善[19];足部熏蒸干预过程中,中药的药效能够通过足部皮肤黏膜吸收而发挥出改善血液循环与加快神经传导作用;对太冲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涌泉穴、承山穴、太溪穴等穴位进行按摩,刺激脑干系统,加快新陈代谢,对足部血管血液流变学进行改善[20];康复运动干预可使患者机体热量消耗掉,加快血糖分解速度,提高胰岛素分泌,对足部神经传导进行调节,从而使微循环得到改善,使血管内皮因子损伤降到最轻,减轻疼痛不适感,稳定患者情绪波动,从而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综上,糖尿病并发足部病变患者应用康复管理联合足部预防性措施的护理效果显著,患者经过护理后神经传导速度及不良情绪与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