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媒赋能高校图书馆特藏服务探究

2022-03-02李璟致

江苏科技信息 2022年33期
关键词:特藏智媒图书馆

李璟致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1800)

0 引言

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提升文化数字化水平,建设智慧图书馆体系。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将文化数字化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数字人文创新发展和文化产业提质升级,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注入了新的活力,图书馆在开放获取、资源形态和传播利用等方面面临着变革[1]。

在高校数字资源趋于同质化的时代,特藏资源是最能体现图书馆特色化、个性化、品牌化的资源体系,其个性鲜明、形式多样、内涵独特的服务模式最有助于实现、丰富和延伸图书馆的功能,凸显图书馆人文中心价值。近年来,随着高校“双一流”建设工作的加速推进,特藏资源工作得到各高校图书馆的加倍重视,其建设范畴从仅限于传统的善本古籍和历史文献扩展到包含学科特色、地方特色、历史名人及学校精神内涵等方面内容。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数字人文背景下的智媒赋能不仅丰富了特藏资源建设内涵,而且创新再造服务空间和服务内涵模式,为高校特藏资源建设与服务带来新机遇,挖掘、激活和显现高校特藏资源内涵价值,扩大社会影响,提升核心竞争力[2]。

2017年,国家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新表达方式”“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提出数字化保存和传播综合运用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充分发挥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将文本化、数据化、知识化作为新时代古籍典藏转化利用的手段,通过人工智能、VR技术等智能媒介驱动知识体系建设,让古籍典藏“活”起来,这为同样具有文化传承属性和典藏价值特性的高校特藏资源建设与服务工作指明了方向。

1 特藏内涵及建设意义

1.1 特藏内涵

根据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对特藏的描述,特藏包括没有复本的档案资料及手稿、独本或稀见的图书,以及与机构某一时代历史、某一地域文化、某一专题人物、某一学科特色等有紧密关联的珍贵资料。尽管国内学者研究角度不同,有的侧重形式与载体、有的侧重知识组织过程、有的侧重宣传展示与服务,但对于特藏资源在高校图书馆中的重要地位有着统一的认识。无论特藏资源的概念内涵及表现形式如何发展与扩充泛化,其核心“特”字却未改变,它是图书馆及所在高校文化传承、学科特色和人文价值的重要体现。在高校图书馆越来越商业化、同质化的数字资源时代,唯有特藏资源更能体现出图书馆存在的文化意义和核心价值[3]。

1.2 特藏建设意义

特藏是一所图书馆独具特色的标签,体现其核心竞争力,赋予其独特且重大的作用和意义。一是有利于彰显图书馆人文精神。特藏资源是高校在发展中形成的人文精神、优秀传统和文化积淀,是高校图书馆建立服务理念,打造个性化、专业化、特色化服务需求的特点和亮点服务。二是不断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特藏资源是每一所高校在成长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历史积淀,孕育体现着一种校园文化精神的诠释、传承与创新。三是为大学教学科研提供学术支持。高校特藏资源作为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的历史文献,有利于高校通过评估与研究,明确学科发展目标,促进特色学科建设,彰显与提升学术特色价值。四是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社会影响力。特藏资源是高校图书馆个性的展示,也是有竞争力的品牌,通过共享影响力和推广服务影响力的创建,实现行业地位提升和社会影响力的提高。

2 特藏资源建设与服务难点

由于特藏资源所具有的独特性,其在收集整理、知识组织、服务展示等过程中更容易遇到一些限制和困难,唯有比其他资源更加有意识地创新性开展建设、服务和推广,特藏资源才能发挥其价值和作用。无论是古籍善本、图书珍本、手稿、特殊印刷品等传统特殊收藏,还是能够体现学科性、专题性、地域性乃至历史性、文化性的现代特色馆藏,它们和普通文献相比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难点。

2.1 排架特点

特藏资源自身的珍贵和特殊性,使得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需要进行闭架管理,其排架方式纷繁复杂、独具特色,无法按普通书库的图书分类法进行整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读者随意探寻资源的兴趣。即使书架上标有明确的引导标识,又或者阅览室安排少量开架资源,使用者希望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资源,如果没有馆员协助,还是有些难度。

2.2 安全特点

鉴于特藏资源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重要性,其馆藏安全性要求相比其他文献更高,这就容易导致部分馆员形成不利于推动和拓展资源利用的心理和观念。一些馆员认为,为在客观上更好地保护资源并减少文献安全问题的发生,应减少特藏资源的借阅和使用;有的馆员甚至认为,用户的不甚了解和使用障碍会使他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敬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件好事。

2.3 保存特点

特藏资源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不同程度地限制和影响用户的探索和利用。收藏年代久远的珍本善本,有的装帧特殊、形式精美,或有重要的内容或版本价值,需要严苛的使用规则和恒湿恒温的保存条件,这就容易将其使用对象限制在对某一领域进行专门、深入研究的极少数研究者之内。同时,现代特藏资源入藏种类不断增加,为提高特藏资源数字化规模而采用简化元数据字段揭示的方式,使得用户检索获取过程中信息不完整。

2.4 观念特点

无论是特藏资源在收藏、形式、服务中客观存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还是特藏馆员主观上存在着减少使用的观念,都会导致用户对于特藏资源陌生以及与此相对应的躲避和被动使用。“重藏轻用”的现状、推广服务辐射力弱等现象与其功能价值不相符,更是与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要求不相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迫切性和必然性更加突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何实现创新价值,数字人文背景下的智能媒体赋能特藏资源建设与服务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要求。

3 智媒时代内涵及特征

所谓“智媒”,即智能(智慧)媒体,是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全媒体、融媒体后的又一全新智慧化媒体生态系统,是一种人工智能与媒介的结合体,是人工智能与媒体的全新融合和碰撞,是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跨媒体领域的一项重要场景内容。科技进步是驱动智能媒体发展的关键基础,随着移动通信技术、智能终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云计算、虚拟增强现实、智能硬件及大数据等技术不断向媒体行业渗透,以技术为纽带的新媒体变革催生着媒介形态、场景应用、用户体验等多领域全方位的演进与变化,促进媒介融合泛化。智媒时代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3.1 泛媒化

万物互联,万物皆媒。随着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的兴起,智媒时代的连接已经不仅限于内容与内容之间、人与物之间,更是延伸到了物与物之间。物体媒介化成为大势所趋,一切物体都可以成为媒介进行信息传输,对物质世界的感知更为及时、全面,也就更加智慧地对物质世界进行控制和管理。

3.2 场景化

精准描摹画像,实现场景分发。在智媒时代,传感器、 LBS、移动终端、大数据为场景思维提供技术支撑。媒体通过大数据技术对不同场景数据进行采集、分析,选择适配的传播内容以及传播入口,再运用算法推荐进行信息的精准投放,将信息流、服务流和情感流融入场景之中,实现场景传播。

3.3 临场化

提供沉浸体验,打造虚拟真实。在智媒时代,VR,AR等技术打破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边界,给受众提供沉浸度高、临场感强的全方位模拟体验,营造超真实的场景,注重新闻体验感的提升。

3.4 具身化

人机共生,人机合一。在智媒时代,人与机器的碰撞将会带来新的传媒业变革,具身化成为新的特征。二者协同合作成为一种新的新闻业务模式,在新闻生产流程以及反馈环节广泛应用。人的智力不断灌入到机器上,机器也会更大程度上延展人的智力,各自发挥优势,实现良性共生。

4 智媒赋能特藏资源建设与服务趋势特征

智媒以智能技术为支撑,以可持续、多元化服务模式为基础,形成信息与用户智能相匹配的媒体生态系统,具有智慧化、智能化和智库化的特点。智媒时代背景下的服务情境为高校图书馆提供多种服务渠道,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强大技术支撑,特别针对特藏资源内容特点、收藏陈列方式及服务的复杂性、特殊性,全面提升特藏文献服务交互性,全面提升特藏用户感知体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特藏资源服务具有积极意义[4-7]。

4.1 智能化

智能化技术的演变和应用,打造了特藏资源内容传播和服务体验的全新感受,特藏资源内容生产、存贮表现、传播形式的智能化特性日趋形成。虚拟数字信息技术加速了特藏阅读载体的多元化、阅读体验临场化、人与信息交互的传感化。AR特藏资源建设方式逐步采用,特藏资源和用户、内容之间将突破时间、空间的壁垒,读者只需应用相关图案扫描应用程序,就能看到虚拟动图,并通过触摸感应进行即时互动,借助信息技术在不同场景之间完成“无缝切换”。

4.2 场景化

线上线下的特藏资源和应用服务在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媒体、大数据、地理位置服务(LBS)等技术应用支撑下得以打通,用户可以很快地进入各种碎片化的场景,获得前所未有的“在场感”和“参与感”。罗伯特-斯考伯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中所预言的五大场景要素,即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目前已经齐备场景成了继内容、形式、社交之后媒体的另一核心要素,场景时代已经到来。

4.3 共享化

当前,新的对话、分享、参与、协作等元素构成的信息化智能化生产与传播模式已经形成,智能媒体正在逐渐将特藏资源建设内容链条中各自独立的生产、消费、分享3个过程合为一体,读者可同时兼具内容生产者、消费者和分享者三重身份。资源体系、馆藏空间甚至阅读推广过程都开始走向共享化,即把原属于个体或者局部的内容资源,通过网络和智能设备达到共有。用户在阅读获取、消费信息的同时,还可借助智能媒体、云端协作等渠道进行内容分享,撬动使用的驱动力和价值。

5 智媒赋能特藏服务的实践探究

科技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场景创新的指导意见,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行业的开放融合,推动场景创新应用、资源智慧治理与开放,鼓励高校等文化教育机构引入行业场景资源,积极探索场景创新实践。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产业跨媒体智能技术在图书馆资源智慧治理及场景应用不失为很好的实践探索。智媒时代,基于图书馆的基础现状,从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借助先进的智媒技术手段,紧密围绕“融合技术、感知需求、激活知识、服务社会”的核心理念,积极拓展特藏资源的价值导向。智媒环境下的图书馆特藏服务在有效感知用户情境需求的同时,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复杂场景主动感知、动态感知、多媒体自主学习等跨媒体智能技术实现资源整合贯通,提供更加适合、便捷、高效的新媒体服务。

5.1 智媒赋能特藏资源建设

(1)融合智媒技术进行特藏内容加工建设。智媒时代背景下,以深度学习、自动翻译、图像识别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按照特藏类型进行艺术加工和文化内容显现,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内涵与热点,通过特色文化采集和挖掘进行内容包装再造。(2)融合智媒技术进行特藏服务形式创新。智媒时代特藏服务可将虚拟仿真、增强现实、图像合成、语音合成和自动翻译等技术融入其文化内容和服务形式,针对特藏资源的特点建设虚拟展厅,提供移动服务。(3)融合智媒技术进行特藏服务平台开发。特藏资源服务可结合用户的媒介习惯,采用智媒移动思维进行特藏挖掘展示与文化传播,将习惯常规应用的微信公众号、短视频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相结合,借助智媒平台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特藏资源,通过智媒服务设计来满足用户的视听体验及互动需求[8]。

5.2 智媒赋能特藏空间再造

在智媒时代,图书馆特藏服务可引入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理念,倡导用户需求为第一准则,而不仅是考虑藏品的排架和安全性,将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结合起来,将特藏空间从仅仅是馆藏物理空间演变为多元化、复合化和智能化的文化资源共享空间。如采用全息投影技术(Front Projected Holographic Display)、现实增强技术(Augmented Reality Technique)等用于资源收藏或展览,摆脱传统保护结构,真实与虚拟融合相交,架构读者体验场景,提高特藏资源的可及性和可用性,成为智慧型跨媒体跨平台联动的特藏文化共享空间。未来特藏空间建设可适配智媒技术新语境,力图带来更加多元化的创新和尝试,实时场景式与感应互动式的“虚拟现实特藏空间”将实现,特藏文化共享与沉浸式感受触手可及[9-11]。

5.3 智媒赋能特藏文化感知服务体验

特藏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体系的特殊性在于它对文化感知要求较高,这对智媒时代特藏资源服务提出期望和要求。(1)采用智媒技术进行特藏服务感知设计。感知设计的关键在于通过简洁的界面和流程、美观清晰的图像和视频、明确的语义和声音,将用户置身于特藏文化服务的情境中,通过图像、语音、手势、动作等识别技术进行用户文化请求信息输入,再结合自动合成与翻译、语音交互进行信息输出。(2)通过智媒技术及差异化设计理念进行特藏服务创意展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的不断创新与升级,各类特藏机构不断采用先进的设计模式和应用技术,将特藏文化感知服务创新作为塑造机构品牌特色和提升服务价值的内在要求。(3)结合用户感官交互进行智慧服务呈现。针对用户需求进行适应性特藏资源供给与服务交流,结合深度学习技术,向着“与用户聊文化”的方向迈进,让特藏文化智慧服务成为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6 结语

智媒时代背景下,万物为媒的传播情境为高校特藏建设创造了机遇,图书馆需要不断拓展其新媒体服务,让技术、资源和网络有机融入特藏建设与服务中,进一步有效创新特藏资源的职能和发挥其社会价值,实现图书馆智媒赋能特藏建设与服务的跨越式发展,实现智媒图书馆文化特藏服务和用户价值的共创。

猜你喜欢

特藏智媒图书馆
智媒时代新媒体副刊的出路在哪里?——以封面新闻人文副刊为例
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探析
智媒时代,新技术如何为新闻报道赋能——新华社AI合成主播在新媒体报道中的运用效果分析
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工作探微
智媒时代新闻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图书馆
“智媒高速”在天津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应用设计
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特藏发展与实践研究*
图书馆特藏服务模式研究:服务策略和价值创新*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