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体育大课间活动“1+N”模式的构建与思考
2022-03-02江苏南京210000
江苏南京 陶 行 知 学 校 (210000) 胡 腾
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 陶 蕊
大课间活动是学生在校每天活动一小时的保障,也是国家阳光体育活动推行的重要措施。在大课间活动推广之初,学校的大课间活动模式大多以“两操”为主,由于方式单一、动作机械化,学生的运动兴趣不浓。针对此情况,全国掀起了大规模的大课间活动改革,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在各个学校开展起来。它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优化,以基本操为主,融合器械操、民间体育、球类运动以及各种形式的体育游戏。但是受人力、财力、场地的限制,很多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形式、内容重复,缺乏新意,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的运动兴趣慢慢降低。为改变这种状况,我校创建了体育大课间活动“1+N”模式,优化大课间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下是我校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体育大课间活动“1+N”模式的内涵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极具武术特色的学校,在校领导的支持、帮助以及体育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制订了一套具有武术特色的大课间活动方案。每次学校举办活动,大课间活动都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受到专家同仁的一致好评。具有武术特色的大课间活动,投入的人力与财力是很多的。基于现实,如果按照国家规定的“上、下午大课间活动各半小时”来执行的话,两个大课间活动会呈现相同的内容,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这样也会增加班主任和体育教师的负担,影响体育课程和体育组工作的开展。作为体育教研组组长,面对这些现实问题,笔者和组员们结合“月月赛”,创建了极具学校特色的体育大课间活动“1+N”模式。
“1+N”模式是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创新,是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学校体育课程的大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运动需要的一种模式。体育大课间活动“1+N”模式既有特色,又有趣味。那么,体育大课间活动“1+N”模式中的“1”指什么呢?目前,我校上午的大课间活动内容仍以武术为主,除周一外,达到一周四练的运动频率;按季节固定一周四练的模式,春秋季以特色项目为主,冬季以长跑为主,雨天雾霾时以室内操为主。“N”即在“1”的基础上,结合学校阳光体育活动推行“每月一赛”的运动要求,在每月初制订月末的比赛方案,以下午大课间活动为训练时间,让班主任充当教练的角色,体育教师对各班学生予以辅导,尽量以全班学生参与为主,做到每天下午坚持锻炼,一个月内保证人人参与。
二、构建体育大课间活动“1+N”模式
1.优秀的团队和懂行支持的领导
体育大课间活动“1+N”模式是我校体育教师智慧的体现。模式构建前,体育教师对多个学校的大课间活动进行调研,在总结相关大课间活动实际效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体育大课间活动“1+N”模式。那么,如何构建体育大课间活动“1+N”模式呢?我校体育教研组经过多次教学研讨,集思广益,统一思想,制订了初步的活动计划,并将组内初拟的计划上报学校。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体育教研组将具体要求下发给各个班主任,让班主任按照方案具体分工,各司其职,保证体育大课间活动“1+N”模式的高效实施与推广。另外,在体育大课间活动“1+N”模式构建之前,我校已积极申报相关的课题研究,从学生的兴趣与锻炼成果两个维度出发,检验此项教学研究实施的价值。
2.“N”的内容多变和较高的学生参与度
体育大课间活动“1+N”模式,其中“N”指的是多变的内容。结合我校小班化的特点,经过一学年的计划与研讨,体育教研组制订了符合我校特点的“月月赛”内容,内容形式多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又充分利用了下午大课间活动的时间,提高了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度。以下是我校一学年各学期每个月的比赛方案。
第一学期:
9 月,制订“花样跳绳”比赛方案,将每班学生分为3 组,每组6 人,每组3 分钟,每人30 秒,共9 分钟时间。当然,每组的人数可适当调整,可男女生混搭。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还不能完全掌握花样跳绳的技巧,所以活动以单摇接力跳绳为主,而二至六年级的学生以双摇接力跳绳为主。总结往年的经验,双摇接力跳绳可计双倍分,这样就考验班主任的排兵布阵能力了。最后,计算各小组跳绳的总个数,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比拼,决出一、二、三等奖。
10 月,制订“争做小乒乓球手”比赛方案,各班级学生自带乒乓球拍和乒乓球,在班主任的组织下拿乒乓球拍颠乒乓球。在学生练习时,大队部会安排检查人员到各个场地巡视,不认真练习的学生会被扣分。比赛时,和“花样跳绳”比赛方案一样,各班分为3 组,每组6 人,每组3 分钟,每人30 秒,共9分钟时间。比赛时记录班级每位学生颠球的个数,再根据班级的扣分情况计算各班级颠球总数,最后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比拼,决出一、二、三等奖。
11 月,制订“花样长绳”比赛方案,每班指派18名学生参赛,男女不限,一、二年级进行单进单出的“8”字长绳比赛,三、四年级进行双进双出的“8”字长绳比赛,五、六年级进行三进三出的“8”字长绳比赛。比赛时长3 分钟,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比拼,以最后的总数决出一、二、三等奖。
12 月,制订“冬季长跑接力”比赛方案,每天下午大课间组织学生进行全校性的长跑活动,一、二年级学生保证每天至少跑1 公里,三、四年级学生每天至少跑2公里,五、六年级学生每天至少跑3公里。月末比赛时,各班级指派16 人参赛,分别为8男8 女,比赛场地为不规则的175 米跑道。比赛规定一、二年级学生每人跑3 圈接力,三、四年级学生每人跑4 圈接力,五、六年级学生每人跑5 圈接力,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比拼,决出一、二、三等奖。
第二学期:
3 月,制订“仰卧起坐大比拼”比赛方案,各班级学生自带瑜伽垫,班主任按照班级所在位置有序地组织学生摆放瑜伽垫,同时在前后左右预留相应的安全距离。各班级学生分为3组,每组6人,每组3 分钟,每人30 秒,共9 分钟时间。比赛时记录参赛选手做仰卧起坐的总个数,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比拼,决出一、二、三等奖。
4 月,制订“疯狂颠蹴鞠”比赛方案,各班级自带足球,低年段学生的足球用牵引绳绑定,即一手拿着绳子,用脚背颠球。下午大课间活动时,各班级由班主任带领到指定场地进行练习,练习时大队部安排检查人员到各个场地巡视,不认真练习的学生会被扣分。各班级学生分为3组,每组6人,每组3 分钟,每人30 秒,共9 分钟时间。比赛时,记录参赛选手颠球的个数,再根据班级扣分情况统计各班级的总个数,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比拼,决出一、二、三等奖。
5 月,制订“花样毽子”比赛方案,将每班学生分为3 组,每组6 人,每组3 分钟,每人30 秒,共9 分钟时间。一、二年级学生进行单踢接力,三、四年级学生进行围踢接力,五、六年级学生进行竖踢接力,形式多样,难度递增。最后,计算各组踢毽子的总数,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比拼,决出一、二、三等奖。
6 月,制订“精彩室内操”比赛方案。如果天气太热,大课间活动以室内操为主。室内操一共有4套,2 套为规定体操,2 套为自编体操,月末比赛时分年级抽签,选择其中一套体操进行比赛,决出一、二、三等奖。
当然,每月的比赛内容不是绝对的,我校会根据每月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利用下午大课间活动进行“月月赛”,学生训练的参与度达到100%,比赛参与度达到90%以上。
3.合理规划场地
受地理位置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学校的学生多,场地小,所以生均运动面积小,这对大课间活动的开展、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和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形成不利影响。我校的运动场地面积大,学生人数不多,各班级基本保持在20 人左右的小班化规模,生均运动面积充足。大课间活动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参与,要想做到组织到位、有条不紊和合理利用每一寸校园场地,活动场地需进行有序规划。以学校现有场地的实际运动面积为准,根据“月月赛”的项目要求、班级就近原则和合理进退场等方面,科学划分各班级的活动区域。如低年段学生的年龄小,活动场地可靠近班级,在场地中庭的位置就近安排;高年段学生需要更大的场地进行活动,可安排操场或者篮球场。另外,还要根据比赛项目的差异进行详细规划,做到互不干扰,充分利用场地。
三、实施体育大课间活动“1+N”模式后的思考
1.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
学生是大课间活动的主体,大课间活动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趣味性与竞争性。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很重要,建立符合学校学情的评价机制也很重要。在充分调动班主任积极性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将学生的比赛还给学生,教师只充当帮助者和引导者。我校的评比小组以教师为主,今后将尝试让学生参与比赛评比,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制订培训计划,确保他们上岗时能做到公平公正,高质量地完成相关的评比工作。学生评比人员的安排主要由大队部负责,先由大队委组织报名选拔,再由体育组教师进行培训。此项工作十分重要,在扣分后需要大队委出具扣分细则交予班主任确认,最后月末比赛时酌情进行减分。
2.将各班级比赛结果列为班主任年终考核加分项目
大课间活动不仅仅是体育教师的职责,全校所有师生皆需要参与活动,如内容的设计、行进路线的规划由体育教师来完成,各班级的组织则由班主任密切配合。班主任是陪伴学生最多的老师,是最辛苦的老师。因此,在体育大课间活动“1+N”模式实施之前,学校要召开联席会议,讨论修改绩效考核方案,并将每月的比赛结果列入班主任的年终绩效考核范围内。年度考核是班主任最在意的事情,将大课间“月月赛”的评比结果列为班主任的年度考核项目之一,可以充分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提高班主任对大课间活动管理的责任感。
3.积极开发更多适合在大课间开展的比赛内容
开发更多“月月赛”比赛内容是我校体育大课间活动的重要保障。在今后的大课间活动中,可以结合相关的比赛内容和学生生活中经常玩的一些游戏,开发更加符合小班化大课间特色的活动内容。如冬季可以设计班级长跑比赛项目,或者选择国家体质健康测试中的内容进行比赛。当然,具体怎么实施,还需要认真思考。在设计更多活动项目的基础上,要考虑更换的内容不要过于频繁,确保活动设计的整体性,提高活动的有效性,真正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的目的。
总之,体育大课间活动是落实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重要举措,也是确保学生在校每天锻炼至少一小时的重要保障。大课间活动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门面担当,而且是新时期校园体育文化风采的重要体现,其主要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身体,愉悦学生的身心,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大课间活动也是提高班级凝聚力、创建学校文化品牌的重要途径。好的大课间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使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意识。因此,营造良好的大课间运动氛围,创新大课间活动模式是体育教师需要认真总结和探讨的课题。我校创建的体育大课间活动“1+N”模式还需进一步完善,不断优化,使学生的体育素养不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