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青海湖到月牙泉

2022-03-02沈建军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月牙泉青海湖游记

沈建军

【文题解读】

(2021年中考浙江宁波卷作文题略)

本题写作明确要求学生写游记或议论文,文体要求十分明确。游记的教学出现在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议论文则在九年级集中呈现。游记散文有清晰的所至、所见、所感,具有散文的基本特质:游踪、景观和情感。提示语提供了游记(议论文)的核心知识,要求有游览的行踪,真实的旅行或想象的旅行,“改变”要求具体。议论文则要求由旅行带来的改变而确定观点,再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本题的话题是“旅行”,旅行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无论是写现实世界的旅行,还是想象世界的旅行,关键是要紧扣旅行的价值——“改变”二字,要求在旅行中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关注自我内心成长与反思,强调个人的生命张扬。在与自然、书本、自我的对话中,寻找改变的可能,思索改变的必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写什么地点、景点的多少、旅行人数,除了景物的描写,更重要的是由此而生的“改变”,“改变”更多体现在阅历的增加、心情的转变、感悟的加深等方面。当然,也可以虚写,写想象中的旅行,写读书中的心灵之旅,例如穿越后与古人苏轼、屈原相识,随着简•爱、祥子去经历人生,以梦的形式经历一段历史等。但这些文章必须符合游记的基本特征,不能写成读后感或科幻小说。

【下水示范】

一个夏日的午后,就是因为吴岗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结尾那两句“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我怀揣着莫名的忧虑和惆怅,踏上了西北之旅。(开门见山,点明旅行的缘由和心情)

汽车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奔驰,满眼都是赏心悦目的绿,从脚边油菜花编织的田野,一直绿到山的尽头。偶尔几簇五彩的龙达(汉语是“经幡”)随风飘荡,诉说着西北高原的神奇和沧桑;成群的牛羊慢悠悠地在草地上闲游,似乎是纯净高远的蓝天上飘浮的白云,一切是那么的宁静安详。(描写路途所见,凸显异域景观特色)

突然,一汪碧波闯入我的视野。啊!简直不敢相信,在海拔3200米的高原上竟然镶嵌着如此浩瀚磅礴的湖泊。不!要用“海”来称呼才更确切。在碧空如洗的日子里,湖水呈浅绿、墨绿、浅蓝、蔚蓝和深蓝,五色交辉,变化多姿。水光随天色而变,默契配合,似乎无须一点灵犀,天水本是一体。而周围的昆仑雪山和帐篷牛羊,都在静静地倾听她美丽动人的传说,是那样的入神。(运用突笔,进一步描写异域的奇观,表现心情的改变)

生活在湖边的人们把青海湖尊为“神湖”,并无比虔诚地守望着这片湖水,不容他人亵渎神灵。与其说青海湖成为这些人朝觐和膜拜的地方,还不如说她以恬静曼妙的魅力赋予人们生命顿悟的契机。青海湖以她自身的光芒烛照出尘世轮回的无常和孤独。我甚至觉得,只要你算是一个读书人,如果不亲历这片胜地,就无法阅尽大自然的神谕和密码,无法提升自己的胸襟和境界。(转入所感,初步抒发对青海湖的思考和赞美)

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对美曾有这样的阐述:如果自然要上升到美的程度,就一定要经过人情化和理想化。然而,青海湖的美,完全无须我再添加什么,因为青海湖的本色美已经十分完美。这要归功于这里的海拔高度,足以让开发大军望而却步。可是,海拔高度仅其一半的月牙泉就没有这样幸运了,她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引用朱光潜的话,紧扣“改变”,引出对月牙泉的对比思考)

火车出兰州,穿戈壁,过酒泉,抵敦煌。来不及抖落一路的灰尘和疲惫,跃入眼帘的却是一弯小得不能再小的水塘,波纹如皱,澄澈如洗,四周还围着高高的栏杆——你只能远远地看,休想越雷池半步。这个季节如缠绕在胡杨树上的枯藤,干燥的空气快要掏空每一片树叶的清新。(先写眼前之所见,突出景观之特点)其实对于月牙泉,我已无数次在情感和想象中亲近过,触摸过,沉吟过。田震的一首《月牙泉》似乎清晰地在这夏天的清空里荡漾,高亢而悠远,时不时地撩起我忧郁的心灵:“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有美丽的月牙泉。她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如今她近在咫尺,我却无法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再写以前的印象,形成巨大的反差)

这月牙泉也称为“神泉”,东西长218米,南北宽54米,平均水深5米,令人叫绝的是泉水清洌甘甜,久雨不溢,大旱不涸,打破了沙泉难以共存的常识。老天爷真是慈悲公平,硬生生地把一个宝贝补偿给这片贫瘠荒凉的土地,在沙山环抱中勾勒出“沙挟风而飞响,泉映月而无尘”的绝美画卷。(由景入情,抒发由衷的感慨)

然而,站在鸣沙山上,俯视月牙泉,我无法洞察月牙泉的本真,因为其四周散发着现代化开发的火药味,人类介入的足迹几乎遍布每一个角落。这里与其说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还不如说是人类开发的残品。卡丁车的车轮肆无忌惮地在她身边飞奔,滑翔机的马达撕心裂肺般地在她头顶轰鸣,就连往日老实巴交的骆驼队也被沦为赚钱的工具。月牙泉在文明的流变中消逝了优雅和宁静,就算那些栏杆围得再密一些,又怎能保护得了形容枯槁、日渐消瘦的月牙泉?月牙泉本应拥有隐身荒漠的那份恬静,唯有天籁之音相伴,唯有十里路外敦煌千佛洞阵阵诵经声能够读懂。(景之变,人之过,反思月牙泉的保护工作)

青海湖美得让人沉醉,让人空灵,不到青海湖,你无法感知其处女地的纯真和秀美;月牙泉美得有些忧伤,有些哀怨,不到月牙泉,你无法懂得大自然的奇伟和脆弱。从“神湖”到“神泉”,我竭力用心贴近大地,想与两位神人说说心里话。感悟神湖至高无上的柔情,当然需要我有豁达的胸襟和气度;聆听神泉万般无奈的烦恼,当然需要我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宽容。(总括全文,从“神湖”到“神泉”,形成对照——沉醉与忧伤,奇伟和脆弱,思考人应该具备的人文情怀)

淡然中有大智慧,恬静中有大慈悲。“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是否能改变她们的容颜?不管怎样,我还是相信:美就在自然。自然美需要淡妆静养。静能生慧,静能生美。但愿“神湖”和“神泉”不仅是我眼中永恒的“香格里拉”,更是我心灵深处追寻的“伊甸园”。(照应开头的旅行缘由,发出保护并拯救“自然美”的呼救)

【写法感悟】

读书和旅行,这是无比美妙的事。有时候,读书就是另一种旅行;旅行也是另样的“读书”。我们不仅要读有字的书,更要读一读天地之大书。

如果有了情和思,那么写法就会“水到渠成”。从青海湖到月牙泉,一次旅行,两个地点,模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题目就表明游踪线索。一喜一悲,一惊一忧,情感上我也巧妙安排对比手法,让文章产生波澜。思想上我对大自然产生的思考,上升到哲学和美学的高度,形成认知上的改变。写法上运用对比思维,这是非常管用的好方法。

文章既有景物上的鲜明对比,又有情感变化的心路历程,更有思想上的提升和飞跃,这不是“一箭三雕”吗?

猜你喜欢

月牙泉青海湖游记
那美丽的青海湖
月牙泉和它的“兄弟”
轻轻松松聊汉语 青海湖
月牙泉在叹息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月牙泉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超市游记
月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