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执“可为”之手,向“有为”奋进

2022-03-02凌月波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22年3期

凌月波

【文题解读】

(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略)

1.审准文题类型。“可为与有为”,属于关系型作文题,不可忽略掉任何一方,应将两个关键词“镶嵌”在文章的显眼处(如开头、结尾,论点、分论点),但论述中忌泛论两面,要有所侧重。

2.审准文题关系。可写“可为与有为”的思辨关系,如“可为可不为,有为有何为,真正的有为是无为”等。也可以着力于二者之间的内生逻辑。如“可为”是认知,是条件,“有为”是方法,是结果;“可为”是外因,是环境因素,“有为”是内因,是主观能动。

3.审准文题要求。务必将材料中关于建党百年的红色背景、革命文化、先烈楷模等内容,融入当代青年的体验与感悟,彰显时代主旋律下对“可为与有为”的思考,突出个体命运与国家、民族、未来的紧密相连,切忌只扣话题,不扣材料。

【下水示范】

斧头劈鸿蒙,镰刀开天地。红船劈波行,光辉照我心。乌云渐退,苍山点翠,时代之长风,吹动大有可为的云帆,在历史的交汇点铺开崭新的画卷。生逢盛世的我们,和着党的乐章,乘着青春之舟,扬帆起航,何其有幸!唯有执“可为”之手,向“有为”奋进,方不负这个属于我们的最好时代!(紧扣材料背景,明扣两个关键词,开门见山,亮出题旨)

“可为”是以榜样为帆,以历史为舵的远航。(运用比喻,侧重从外因的角度解读材料中的“可为”)时间留不住明丽的花瓣,潺湲的流水,但经它晕染的百年风华,留给我们的是无数的感动与希望。我们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凝望着国旗美如画;我们听着《红岩的故事》,才懂得是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紧扣材料,用红色文化为作文打底)

李大钊从容走向绞刑架,夏明翰临刑前挥笔写下就义诗,方志敏在黑牢里奋笔疾书。革命先烈们为何伟大?因其在最艰苦的岁月,无私地开辟了一条“可为”之路——为苍生谋福祉,为后世开太平。(化材料为论据,既对标写作任务,同时又有拓展和深化)长夜漫漫,他们向死而生,一个人就是一面鲜艳旗帜,一堵铜墙铁壁,虽千万人吾往矣,虽九死其犹未悔。吾辈今日当追随先驱之“可为”精神,以过往历史为灯塔,努力求索一份属于自己的“可为”之机,投身建设祖国的浪潮,当回望来路时,可以自豪地对先辈们说: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有为”是以爱国为原浆,以拼搏为酵母的佳酿。(运用比喻,侧重对“有为”在时代背景下的含义进行界定)红船上初生的芽,在长征路上长成了大树,又在当下结出了累累的果。在这个充满机遇,大有“可为”的时代,何谓“有为”?我认为,“有为”是有所不为,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黑“育人之师”,不黑“护国之士”;不自顾自地追名逐利、精致利己。“有为”是于国有为,是将个体愿望融入家国的情怀,是为大时代添砖加瓦的决心,是将个人成长汇入宏大背景的奋斗。只有个人的努力与成就,和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时,方可称作真正的“有为”。(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厘清和剖析“有为”的实质,指出“有为”的正确做法)因此,唯有爱国心、强国志、报国行,才能使“有为”这坛酒愈发醇厚,再以拼搏的温度加持,便可散发出酽酽浓香。

学“有为”之人,做“可为”之事。(找到二者的逻辑联系点,重点写大时代背景下,如何奋发“有为”)今人循着前辈的足迹,前赴后继,上演着一系列“惊天逆转”和难以想象的“有为”大剧。白衣战士在抗疫前线,冲锋陷阵;神舟系列发射升空,上九天揽月;“战狼”外交,扬我国威;扶贫攻坚,圆满收官。我们青年人(体现写作者的角色),从小立志如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雷锋叔叔“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而今袁隆平院士的“种子”精神,张桂梅校长的教育初心,更是激励着我们把“小我”融入“大我”,以“有为”之心,做“可为”之事。(穿插时空交织的实例,用充分的论据,论证当下青年如何用行动践行“有为”)哪怕只是一次实验数据的搜集、某个意外发现的惊喜,抑或是不图回报的帮助、慷慨解囊的给予……这些平凡的“可为”之事,或许有一天可以成就“巨人肩膀”的美名,或许只是我们铭记一生的回忆,但我们依然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曾经有所担当,竭尽所能,为他人、为社会、为祖国散发出属于自己的那缕微光!(进一步深化论点,平凡的“有为”也是“有为”,不应以评判和结果论“有为”的价值)

幸君识此风水地,共报家国志有为。我们在风雨中走过了百年辉煌,强国之梦就在前方。来吧,青年人,让我们执“可为”之手,向“有为”奋进,(首尾呼应,再次扣题)坚定信仰,拒绝躺平,怀揣梦想,勇敢追光,在疾风暴雨中坚守,在时代洪流中破浪,让“可为”助力“有为”,以“可为”之心,伴“有为”之行,如此,便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发出号召,在激励和呼吁中,收束全文)

【写法感悟】

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是材料作文+关系型作文的“二合一”。考生必须兼顾这两者的写作要求,全盘考虑,审准并对标写作任务和要求,才能拟好写作纲要。在写作过程中:

1.忌“论点模糊”,宜“一目了然”。如笔者在开头、结尾、标题中,反复点扣中心论点——执“可为”之手,向“有为”奋进,明示阅卷人,使其能迅速精准把握立意。

2.忌“平均用力”,宜“轻重有致”。关系型作文题,要兼顾两面,但在论证时要有所侧重。如上文的前两个分论点,分别着重论证“可为”与“有为”的内涵和意义,而第三个分论点则从双方的“结合点”切入,重点阐释新时代的新青年如何“有为”。

3.忌“一盘散沙”,宜“线条清晰”。全文始终聚焦于中心论点,并围绕中心论点,提炼出三个分论点,一体三翼,句式整齐,结构井然。

此外,在论证中,还可巧妙化用文题中的材料为论据,在考场上既可解素材匮乏之苦,又完成了审题任务指令。总之,要用充实的事例、明晰的思路、铿锵的语言,使作文呈现出绘画美、建筑美和音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