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升策略
2022-03-02焦艳芳
焦艳芳
(陇西县南安中学 甘肃 定西 748100)
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当中,家庭教育发挥的重要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家庭教育一旦缺席,学生的感情意识淡薄,许多学生不愿意表达和交流。在长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学生显得比较内向,学生性格比较孤僻,这种状况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当前的小学教育教学结合学生的这些发展状况,学校方面需要不断努力实现家校共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关怀,感受温暖。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让学生变得更加开朗、乐观,有效落实家校共育政策。
一、小学教育中家校共育发挥的作用
(一)为学生构建身心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对于外部世界的了解相对较少。绝大部分的学生的见闻和个人经历都来源于家庭或学校方面,家庭对于学生性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甚至家庭在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校当中接触最多的是年龄相仿的其他同学。在学校这个小社会氛围当中,学生也逐渐的学会了与人相处,懂得了如何独立应对一些困难和问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相互作用有效衔接,为学生营造了适合其成长的环境氛围。无论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学校教育的不足,都会带给学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对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协作,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家庭与学校之间有效沟通互相交流,学校和家庭方面都可以及时的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样就可以从综合角度进行分析,为学生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教师可以给予家长合适的家庭教育建议,在相互交流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更多的了解学生家长的性格特点,以及为人处事方式,方便教师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更加和谐健康的成长氛围。
(二)有效推动素质教育理念发展
结合当前的家庭教育实际状况不难发现,很大一部分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只关注学生的成绩。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只要学习成绩就可以了,他们认为在其他事情方面花费精力和时间是一种浪费现象。使得这部分学生,虽然可以获得较高的分数,但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并不优异。如果长期坚持这一理念,学生就无法得到综合性发展,成为新时期的高素质人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家长往往只发挥了监督性的作用,并未参与到子女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之中,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家庭方面的教育至关重要。如果家庭长期坚持此种教育理念,很难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应对这一教学问题。家庭和学校方面可以积极合作实现家校共育,让每一个家长都知道自己的教育责任,并在合适的时机介入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之中,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给予孩子丰富的精神财富。通过家校合作,不仅有利于构建更为和谐的家庭氛围,也可以提高素质教育质量。
二、家校共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家庭缺乏责任意识,忽略了对子女的教育
从当前的家庭教育状况来分析,许多家庭在子女的教育方面缺乏责任意识。很多家长认为将子女送到学校,教育子女的责任就完全抛弃了学校。家庭只是单纯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家长如果一直坚持这样的教育理念是缺乏科学性的。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当中,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长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教育的中心在学校,但如果将学生的教育完全抛给学校,家长就会逐渐的忽略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作用。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家校共育教育模式的构建,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家庭教育观念陈旧,家长文化水平有限
许多家长普遍性的认为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就可以了,并且认为自己的子女只要健康成长,获得不错的成绩就是成功的教育。许多家长对于家校共育政策知之甚少,许多家长并不认可这一教学模式,甚至对于这一教学方法具有抵触情绪。他们会错误地认为,学校方面在单方面的推卸教育责任,这导致家校共育过程之中,家庭往往缺乏配合,影响了家校共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其次,由于不同学生的家庭状况有所区别,许多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他们更加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学校方面在推动家校共育时,他们会非常积极的配合,并推动家校共育。同时也有许多家长自身文化水平和能力有所欠缺,很难有效地落实家庭教育,这也导致班级当中,许多学生缺乏家庭教育,导致学生家庭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三)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想要有效落实家校共育教育政策,家长与学校之间要密切联系彼此信任,这是家校共育教育的前提。从当前的大教育环境分析,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作并不理想,家庭与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家长与学校缺乏足够的信任,这也导致学校在推动家校共育政策时,得不到家长的支持,最终导致教育的恶性循环,使得家校共育政策面临困境。
(四)家校共育过程功利化严重
在长期以来的教育教学中,学校始终坚持应试教育理念,直接导致学校、家长以及学生只向分数看齐,许多学生刚进入小学阶段,就需要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家长以及教师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长的唯一标准,在落实家校共育过程之中,也并没有摆脱这一理念。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往往会绕开学校。在学生课外时间,家长给学生报了许多兴趣班,学生没有太多自主支配的时间,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大。在这种状况下实施家校共育会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不良习惯形成原因
首先,客观因素对于学生习惯养成的影响。对于许多家长来说,他们日常忙于工作和事业。只是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很少会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将学生的教育完全交给老师,这也导致等级学生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其次,学生缺乏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学校为了便于管理,会落实一些相应的规章制度。在校规校纪的基础之上,班主任教师也会制定各种班级规章制度。虽然教师的教育出发点是为了学生,但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相对比较严格,使得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束缚,最终导致教学工作无法实施。加上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经常会忽略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得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受到了忽略,学生的心理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疏导,形成恶性循环。
四、家校共育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策
(一)全面了解学生发展状况,落实家校共育政策
学校在推动家校共育政策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实际发育特点,清晰的了解学生对家庭状况。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营造良好的家校共育条件。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当前在成长过程中,想要获得什么。在此基础之上联系家庭,有效落实家校共育政策,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很多时候,学校在了解当前学生成长情况的过程中,所选取的方式过于片面。例如,询问其他学生,了解学生情况或查阅学生的资料进行了解,这些方法都缺乏全面性和真实性,很多信息都是道听途说,并不具备可参考价值。而更为合适的做法应该是,坚持进行家访,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家庭,切实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内心所思所想。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学生的隐私,为家校共育做好铺垫。
(二)建立家校共育合作平台
首先,可以结合当前的先进信息化方式,结合“互联网+”环境,实现家庭与学校的有效衔接。通过互联网络的应用,构建更为便捷的交流平台。在家校共育过程之中,要有效地运用QQ、微信等一系列社交媒体平台,实现学生成长现状的实时共享,以及教育问题的有效探讨。通过网络沟通平台的构建学校可以鼓励所有的家长参与沟通学习。由于互联网络拥有着较强的时效性和便捷性特点,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即使家长与学生处于学校之外的环境氛围,家长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地向教师反馈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现象。教师也可以及时的通过互联网络指导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家庭教育质量和效率。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学生拥有更强的可塑性特点,学生更容易了解新鲜的事物。学生也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小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化相对较强,每个学生都是具有可塑性的,但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家长方面需要充分的体现自身的智慧与力量,与学校及时的沟通,了解家庭教育的有效方式,从而设计合适的家庭教育方案。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健康成长,实现学生综合性发展目的。其次,学校可以制作文字资料。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校家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方面,为了能更好地掌握当今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和心理发展特点。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状况,设置相应的成长档案,构建一个较为系统性的学生成长体系。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文字记录的方式,将家校共育案例方法和问题记录下来,为之后的家校共育提供参考,从满足家校共育需求,取得良好教育效果。
(三)更新家长教育观念,提高家长责任意识
学校方面需要想方设法地从多角度对家长进行正面性的引导,做好家长方面的思想工作,让家长了解家校共育思想。鼓励家长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之中,家庭教育并不是减轻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负担,而是为了整合家庭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每一个家长都会认同家校合作并积极的参与到家校共育的过程之中,学校方面也需要及时的落实家长的责任意识。可以通过一些视频内容转变家长对家校共育政策的了解,给家长推荐一些家庭教育相关的书籍,让家长及时的阅读和学习增强家长的教育责任意识。让家长能够积极的参与家庭教育,与学校有效协同,推动家校共育政策的有效进行。
(四)提高家长的文化知识水平
由于许多家庭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学校方面需要及时了引导和帮助。例如,许多学生的监护人在辅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学校方面可以及时的联系,对应学科教师,让家长与教师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校方面也可以给家长提供一些教育相关的资源,并且上传交流平台。让家长知道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和辅导,从而协助家长落实家庭教育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五)避免家校合作共育的功利性,提升教育质量
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家庭和学校都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虽然学生学习成绩非常重要,但是在家校合作共育的过程之中,需要去除这种功利心。如果学校和家长只是盯着学生的分数,会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生的心理压力,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影响。在家校共育过程中,学校和家庭具有积极的优化教育观念,对学生进行更加综合性的培养。从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情感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引导。为学生营造合适的成长氛围,从而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性发展。
(六)营造合适的家庭教育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很多学生父母忙于工作,学生缺少父母的陪伴,他们渴望自己父母的陪伴。并且在学习和生活当中,他们希望得到父亲和母亲的认可。当学生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取得一定成绩之后,家长要及时地进行表扬和肯定。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家长需要制定更为科学的作息时间,让学生清楚自己在什么时间阶段需要做些什么事情。当然在生活当中,家长也需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通过交流与沟通,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情感。学生在家庭中完成作业或学习时,家长要给予更多的陪伴。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家长可以进行指导,学生也要养成积极提问的习惯。通过长期的坚持,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只有学生和父母亲更多的相处,才能够拉近他们的情感,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重拾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引导性作用
首先,教师需要转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刻板印象,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与学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亲切态度,才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自主发展空间。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评价,之后要及时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需求。教师需要及时地督促学生,纠正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足之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思想交流的自由,以此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这样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合适的思想活动。通过灵活多变的教育活动形式,从而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当然教师也要定期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更多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心得和身心发展特点,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例如,当学生多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时,教师需要选择恰当的对话切入点,寻找具有趣味性的话题,从而深入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做好记录,随时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调整教学方案。
(八)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有效互动
学校方面除了与家长进行网络化的沟通之外,学校方面也可以定期的设计一些亲子类的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所组织的活动,更多的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生活状况,以及学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相处情况。例如,学校方面在举行运动会时,可以设置一些亲子类的项目,鼓励家长与学生共同合作完成项目。在整个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很好地了解家长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并且在活动当中,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体会到自己被关注被认可。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拉近亲子关系,同时也可以推动家校共育政策,不断地完善教育机制,重新设计教学策略。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学生的习惯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话题。学校需要及时的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积极地与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实现家校共育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构建更为完善的家校共育机制,纠正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温暖,优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