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文学的海外译介与传播

2022-03-02代芳芳

新闻爱好者 2022年8期
关键词:古典文学译介受众

□代芳芳

随着经济全球化对国家间文化交流的影响,不同文化理念和意识都产生了强烈的碰撞和交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能促使我国民族文化突破自身局限,实现自身文化的繁荣发展。因此,国家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译介,设立了“中国文学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出版工程”等许多文学译介项目。但由于各方面原因,部分中国文学译介的项目停滞不前,有些译介的作品未达到良好的译介效果,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逆差问题仍然严重。本研究以传播学为出发点并结合译介学理论,对古典文学作品的译介现状和困境进行相关调查,力图优化信息时代古典文学海外译介和传播的模式。

一、理论研究

译介学最初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其早期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梵·第根和马瑞尔斯·古亚德。早在1931年,梵·第根在其著作《比较文学论》中提到了一系列翻译问题,包括如何处理翻译中译文的准确性问题,译文的完整度问题和译者自身的语言文化情况的影响等问题。[2]译介学认为,翻译工作是比较文学最基础的部分,属于比较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研究认为,以译介学为理论基础研究古典文学作品如何走出国门,更有实践意义和可行性。翻译的本质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将翻译与传播结合起来有一定的可行性,因为二者有很多共同点,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二者的最终目的都归于信息的传递。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行为,不局限于语言的转换。广义上说,翻译涉及原作者、翻译人员和目的语接受者之间的联系。通过语言转换,实现信息的传递,涉及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即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不管哪种类型的翻译,最终目的都归于信息的传递。其次,传播和翻译的载体都是语言符号。传播学主要探讨传播的发展规律。换言之,传播学是研究如何使用语言符号进行交际的学科,包括语言使用规则、使用语言符号主体的研究和使用语言符号途径的研究。翻译也是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符号的研究,研究它们之间如何进行合理转换,使用哪种策略转换,语言符号转换的原则、方法和途径等。再次,翻译和传播都是一种社会行为,有着交互的特征。翻译和传播都不是独自孤立的行为,涉及传播主体、对象等的交互关系。翻译涉及翻译人员、目的语接受者、原文作者等之间的互动和理解。因此,二者都具有互动性特征。

二、古典文学作品传播现状

(一)对译介作品的选择缺乏跨文化意识

通过调查发现,我国文学译介的作品选材不广泛。所译介的文学作品体裁上大多以小说为主,古典戏剧和诗歌的译介和传播数量非常少。相对于现代文学作品,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译介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此外,由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特殊语言特点,许多经典文学名著缺少“可译性”也使译者望而却步。当原文中的语言和文化因子在目的语中没有对等语言时,就是缺少“可译性”,这些都成为经典作品的翻译障碍和译介障碍。

本研究认为,在译介作品的选择方面,可以选取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古典文学作品,让国外人民感受到中国古汉语的独特语言魅力,领会传统文化中体现的中国人民的忠孝礼义等优秀的品质。通过译介和传播,使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语言风格和传统文化魅力在海外传播弘扬开来,激发国外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屹立在世界舞台。

(二)译介主体不足

我国古典文学译介效果不佳的原因还在于译介主体不足。长时间以来,许多学者对于译介主体应当是谁一直存在争论。目前,古典文学的译介主体仍然非常单一,缺少对于古典文学的中外合作交流,多数情况下仅靠本国译者单方面的努力。虽然我国文化部门一直在大力推进中国文学名著的翻译工作,但中国古典文学的译介不能仅靠本土翻译人员的力量,应当采取中外合作的形式,因为外国语言学家更能深刻体会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容易掌握海外人民的阅读心理及喜好。中外合作的译介模式能使译介作品被海外人民理解和接受,取得更好的译介效果。虽然有学者认为本国翻译人员才能理解我国的特有文化和文学手法,但译介的目的是为了文化传播,因此限制翻译主体的说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不可译性”问题

很多学者认为“不可译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它是文学翻译中不可跨越的障碍,明知不可译而译之有时会使翻译出来的文学作品失去原有的面貌。同时,翻译中不能一味追求准确度问题,还需要考虑译出语言的接受度问题,这一点对古典文学作品的译介尤为重要。外国学者勒菲弗尔提出,翻译行为是对原文的创作和加工,目的是为了将原作成功地译出并传播到异域文化背景中,也就是将原作中蕴藏的文化传播到异域国家。如果要对异域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往往需要译者的创造性翻译。但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没有界限呢? 摒弃原作者的意愿和作品的真实情况,一味迎合译出文化的审美自然是不可取的。比如,有人将《西游记》直接译成Monkey,认为能够让西方读者理解,但它却失去了原作题目的本来内涵。

新中国成立前,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没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译者常常过度使用归化的方式,有些对原作的人物性格特点进行改编,有些为了抨击社会现实对原作的内容进行大面积删减,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首先需要做到意义对等,采用多种翻译策略结合的方式,尽最大努力保持原作的原貌,其次才是要考虑受众的理解和接受度。

三、优化中国古典文学译介和传播的模式

翻译作为文学作品译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是孤立的环节,不能脱离社会实施,属于比较复杂的跨文化行为。我们对古典文学的译介研究需要把译介主体、译介内容和译介行为置身于不同国家文化中进行分析,分析其文学译介的方式和途径、作品译介影响、作品译介效果等。本研究认为古典文学的译介需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一)译介主体问题

针对译介主体究竟该是谁的问题,有部分语言学者认为应当以本国语言学者作为译介主体。但有学者反对说汉语学者也存在一定缺陷,比如对外国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不足,译介时过分关注汉语表达,未考虑异域受众接受度等。还有学者认为可以由外国语言学家作为译介主体,但反对者认为他们同样存在缺陷,比如对古汉语不精通,难以理解汉语表达的精髓等。本研究认为单靠国内或国外语言学家作为古典文学译介的主体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应当让二者相互合作、相互补充。在古典文学的译介过程中,无论是文学作品的选择、翻译决策的选择还是译介后期的传播环节,都应当采用中外合作的译介方式,这样更有利于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译介和传播障碍,也有利于海外人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接受,规避跨文化传播的失误。

(二)译介内容的问题

要使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和长久,在信息时代,我们需要创新传播内容,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促进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译介的建议:

对译介内容如何进行选择。译介内容的恰当选择,能够使古典文学受到海外受众的欢迎,容易达到较好的译介效果。如果译介内容选择不恰当,古典文学作品的传播就可能遭到冷遇,译介的效果自然就差。因此,古典文学的作品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古典文学作品传播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如果古典文学作品的译本内容反映了文学形象与社会形象,需要由译介作品的发起者、译介主体、委托方、出版公司、销售方共同对译介作品进行选择,才能保证古典文学作品的译介效果和影响力。

译介作品的改编和创新。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运用科技手段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更易于古典文学作品的译介和传播。中国的文学作品改编拍摄成影视剧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拍摄成的影视剧,都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喜爱,拥有很高的收视率。随着中国影视产业的繁荣,影视作品更加青睐拍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如《早春二月》《半生缘》《平凡的世界》等。这些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也翻译推广到海外市场,受众群体相较文字出版更加广泛。

由于古典文学的文字出版作品与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存在表现形式上的很大区别,在对古典文学作品进行创新改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诸多问题。在对其进行艺术形式上的改编时,首先需要尊重原著的作者,考虑原作品中经典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剧情的变化和作品内容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还要考虑古典文学的海外受众接受和理解的情况。这需要我们在译介时把握好一定的尺度。

(三)译介途径的创新

在现代媒介传播中,网络是重要的传播工具,网络的影响力可以帮助纠正文学的过分精英化问题,提高传播效果。网络突破了传统文字印刷的局限,将声音、图像以及动画等多媒体技术结合,能提供更直观生动的传播内容。通过多元化结合的方式,优秀的文学作品将得以被重塑,实现实时传播。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种类繁多,从古典小说到古典戏剧,从唐诗到宋词,内容非常丰富。在进行网络传播时,需要进行分门别类,对不同体裁的作品都要有所涉及。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仅仅依靠传统的书籍出版物已经不能满足文学译介和传播的需要,我们必须开拓创新传播途径,才能让海外受众更广泛地接触到中国古典文学。

(四)译介受众的问题

中国古典文学的译介要以受众的需求为中心,在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传播受众的背景文化和欣赏能力,有针对性地吸引他们欣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才能达到译介的目的。对受众的调查可以使用问卷、采访、座谈等方式,在选择译介作品、创新译介内容和译介途径的环节,均可以收集信息,及时了解受众的需要和意见,这样才能对译介受众有全面的理解,能更好地提高中国古典文学译介的效果。

四、结语

文化软实力是代表我国国家形象和实力的重要载体,它已经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译介学理论将翻译研究与文化传播研究相结合,它把翻译与语言产生和接受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政治要素结合了起来,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译介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要推进中国古典文学走出国门,需在译介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中外合作的译介主体,在译介内容的选择上做到创新,在译介途径和方式上充分利用高速发展的科技力量,同时关注译介受众的需求和反馈。在探索古典文学译介和传播道路上,在推进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的今天,传统文化传播依然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古典文学译介受众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更正说明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於于野谈》与中国古典文学关系考察
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