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频、视频新闻及其文本的区隔

2022-03-02刘建明

新闻爱好者 2022年8期
关键词:视频新闻用户信息

□刘建明

视频这一概念,用于信息传播在我国始于2013年前后,此前的电视和网络画面叫图像,没有人称它为视频。自2013年“小影”“快手”问世并在国内外产生影响,视频与短视频的概念不胫而走,研究文章也纷至沓来。但视频等同于图像吗?新闻视频是否是视频新闻?能不能把短视频称作媒介?……所有这些问题要么没有细致研究,要么泾渭不分,有关视频的知识和理论谈辞如云,却虎踞深山、云遮雾罩。

一、本文命题研究的缘起

视频已成为今天电子媒介的主要信息形态,稳坐手机信息的霸主地位,研究网络视频的文章也不可计数。但提出的相关知识与理论却杂乱无章、懵懵懂懂,无法捋出清晰的体系。透视许多论文和著作不难发现,视频信息和文艺表演的界限被抹杀了,视频信息与视频新闻被视为同一种快闪,连视频的起源与发展路径也陷入舛讹。这一切,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追索和考证。

一些研究文章认为,视频是在2004年“乐视网”上线出现的,然而,视频的历史可追溯到100 多年前。1888年旅居英国的法国路易斯L.普林斯(Louis Le Prince)制造了第一部单镜头摄像机,10月14日他拍摄了无声短片《朗德海花园场景》(Roundhay Garden Scene),以每秒12 帧的速度录制,运行了2.11 秒[1],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幅短视频(Video footage)。[2]1890年普林斯又拍摄和放映了题为《穿越利兹桥》(Traffic Crossing Leeds Bridge)的视频,画面同样静默无声,时长也仅两秒多。此后一百多年,视频(Video)这一概念很少出现在影视评论中,代替video 一词的是image(图像、图片、影像)。

2004年当智能手机能够捕获、存储、编辑和传输数字视频时,美国YouTube 员工查德·赫尔利(Chad Hurley)很想让人分享他在朋友家晚宴上录制的短片,便着手创建网民能够共享的视频软件。2005年4月23日,他和同事史蒂夫·陈(Steve Chene)、杰维德·卡里姆(Jawed Karim)制作并上传了第一个网络数字视频 “参观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动物园”,播放了19 秒。从这天起,YouTube 托管了19 个视频栏目,到6月25日该网站视频的浏览量超过600 万次。2009年YouTube 每天播放的视频超过10 亿个,2011年推出YouTube live 平台。当时,“阿拉伯之春”颠覆了中东多个国家,YouTube 演示了来自该地区数百万抗议者声讨活动的视频,震撼了整个世界。[3]

在我国,不同研究者分别把乐视网(2004年11月上线)、土豆网 (2005年4月15日上线)、56 网(2005年4月上线)、激动网(2005年6月上线)视为国内最早的视频网站,实际这四家网媒播出的主要是影视剧、综艺节目与视频广告。我国播出来自生活的秒拍视频的第一个网站,是2013年1月由杭州趣维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小影”平台。2015年小影上线海外版本VivaVideo,2018年在全球范围激活用户超过5 亿,日均播出视频50 多万个,播放1.3 亿次。我国第二家短视频平台是2013年10月上线的快手,2017年已有4 亿用户,日活跃用户5000 万,每天上传视频500 万条。此后我国陆续创建的大型视频平台有美拍、秒拍、微视、抖音、小咖秀、映客、陌陌、人人网、爱奇艺、西瓜视频、风行、优酷(后来与土豆网合并)、搜狐视频、腾讯视频等20 多个。2016年9月20日上线的抖音由“字节跳动”孵化的音乐短视频,不久便向整个生活领域渗透,成为我国展示娱乐、搞笑、颜值、舞技、政治、经济、日常生活和人伦道德等全面内容的最大视频网站。到2022年,抖音视频用户近7 亿,日播放量达10.2 亿次;快手日活跃用户突破4 亿,每日播放达3.2 亿次。

视频(Video)不论长短,不同于纸媒上的图片和照片,也不同于影视故事片与纪录片。凡来自生活中时值短暂的动态影像,产生滚动的视觉效果,才能称作视频。但很多研究文章偏离这个内涵,把所有影视画面与网络视听节目,只要“集文字、音频和视频于一体”,都称为视频。[4]这个定义对文字、音频、视频不加区分,一并纳入视频范畴,陷入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简单思维。据百度文库的释义,视频是“连续的图像变化”,每秒超过24 帧(frame)画面而产生滑动的视觉效果。①把所有图像和由图像构成的作品视作视频,已经偏离视频的属性。有的学者认为,“网络视频就是在网上传播的视频资源,狭义的指网络电影、电视剧、新闻、综艺节目、广告等视频节目;广义的还包括自拍DV 短片、视频聊天、视频游戏等行为”[5]。同这一结论正好相反,“网络电影、电视剧、新闻、综艺节目、广告等视频节目”,并非都是视频,有谁在网上看电影、电视剧或综艺节目时会说“我是在看视频”?网络上展示的舞蹈、音乐和各类文艺作品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视频,而是录制的文化娱乐节目在网上的展示或直播。

2021年发布的《中国短视频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报告》断言:“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媒介、短视频作为一种视听样式、短视频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短视频作为一种文化存在以及短视频作为一种产业形态”,是“人类向网络视听时代的全面迁徙,是一个时代性的课题。一切媒体的发展就其实质来说,都是马克思早就论述过的‘精神交往’”。读完这段五个“作为”的论述,不能不产生疑问:把短视频视为媒介,不仅摒除了媒介的物质性,也把媒介的载体功能剥离了。我们可以把互联网称作新兴媒介,但不能把它传播的视频信息视为媒介,如果视频成为媒介,那么,由媒介传播视频就推导出“媒介传播媒介”的逻辑反噬,显然十分荒谬。至于谈到媒体的实质,马克思从来没有说过“精神交往”是媒体的实质。对马克思的观点可以阐释,但不能把个人的结论随意“赠给”这位卓越的理论大师。从深层次看,真实认识世界的自由才是媒体的实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报刊的实质是自由的存在”,“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因而也就是出版的类的本质”,“报刊的本质总是真实的和纯洁的”。[6]媒体只有处于自由与真实状态,记者与受众才能正确认识现实。认为“精神交往”是媒体的实质,仅仅是研究者个人肤浅的概括,将它硬塞给马克思,那就把自己掘起的土堆冒充高山峻岭了。

如果认为“短视频语言符号的应用区别于传统传播方式,更具有多媒体环境下传播的优势特征……语言节奏简洁明快,视频播放速度经过软件加速,其语速是普通语速的2—3 倍”②,那么,就把视频同语言混为一谈了。实际上,除某些人物视频或画外音附带语言外,其他视频不包含语言。语言是由语法构成的语音或文字的表义系统,具有音调、词汇、句子和标点(停顿)四个要素,视频没有语法、词汇等成分,怎么能笼统地提出“视频语言符号”这个概念呢? 在智媒时代,信息传播正以语言为中心转向以视觉为中心,语言不是视频的要素。

视频研究的种种错觉和乌龙,说明对视频及其相关知识的认知十分混乱,由此引起本文作者探讨的欲望。当下,短视频对社会的反映正在浸润我们的生活,渗透人们的观念,对其作出科学阐释,不仅有利于网媒发布有价值的视频而产生更大的传播效果,而且对用户受阅和使用网络视频,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二、视频的形态、类型与视频文本

对视频与其他信息形态不加区别,认为“三混一”(把视频、音频、文字归为一体)是视频的重要特性,是当前视频研究的主要误判。实际上,“相比于单一的文字、图片、声音等信息,视频的表现形式让大脑更轻松地获取信息,这意味着视频更具有左右消费者心智的影响力”③。视频与文字、图片、声音是信息的不同形态,都有各自的属性,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

视频是一种爆破性的动感。当人们的目光触及视频,其诱惑性随即转化为对意识的冲击,像磁暴一样瞬间在头脑里产生强烈印象。这种专注的吸附力是其他信息形态所没有的。文字信息借助思考与理解捕获人们的心理,缺少诱人的标题或词句,难以引人注目。声音不管是何种音频,作为听觉信息,除非一声巨响或蕴含令人惊愕的语义,否则无法吸引人们的注意。图片映入人们的眼帘,一睹尽知,由于缺少动感或没有惊扰人们心理的影像,往往难以抓住人的眼球。视频则不同,当它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视网膜受到动感的刺激,头脑立刻出现爆点。显然,视频是视觉动态信息,图片是视觉静态信息,文字构成语义信息,音频以声波传播听觉信息,四种载体以各自独特的形态被受众感知。

视频(Video)由0—10 兆赫的电波频率生成影像,随着客体动态的快闪,一秒钟可连续驻留24—30幅画面,在观众头脑里构成一个场景。视频与图像不仅有静动之分,而且包含由分割到整合的倏然过程,每一幅图像都是一帧静态画面,24—30 帧画面的连动构成一个“频闪”。数字电子媒介出现后,视频的动感由亮度、色度、复合消隐、复合同步四种信号构成,借助数字摄像机和智能手机拍摄和记录,再由数字播放器呈现出来。视频的延动速度,可以呈现客体的不同状态。当编辑机延缓和紧缩时效,客体的动态展现出不同速率,显露出变动的细节和真相。例如,摄像机拍摄鲜花开放的过程,用较长时间即慢镜头播放,鲜花开放的各个细节便清晰地呈现出来。视频的爆破性不可能再现漫长的过程,需在数秒钟内表现一种景象,而文字、有声语言则没有这种紧缩信息的功能,需要用几百或上千个字才能把它完备地描述出来。

从聚焦画面的幅度看,视频除有远景、全景和近景三类外,在三者之间缩小视角还会产生两个半景视频。五种不同聚焦的视频让用户的视线落在影像的不同范围,形成大小和远近不同的视野,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远景视频表现广阔的环境,展示人物与物体的整个轮廓。全景视频通过360°全景摄像机拍摄,让用户看到较近的景物与人物的全貌,用来表现宏伟、震撼的场景和人物的各种动作。全景视频比远景视频更能显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再现眼前景象中各个人物和物体的方位与联系。半远景视频把远景画面压缩一半左右,呈现部分远距离的景象,同时也放大了部分景观。半全景视频多用来表现眼前的角落和人物的半身特写,突出空间和人物的局部特征。近景视频又称特写镜头,放大人物、景物和物体的某个局部,让观众看清细部、真相或内幕的详情。

按视频的来源划分,视频可分为纪实、摆拍、线上直播和设备监录四种。平台和用户拍摄、播放生活中实际发生的影像是纪实视频,反映现实中刚刚发生的事件场景,多属于视频新闻。摆拍视频由主持者设计、导演某种形象、动作和场面,表达特定的意旨,具有表演的性质。直播视频由平台主播或网红等专职制作视频的人员发出,大多有关搞笑、传授生活技巧或展示颜值的内容。带货直播和播发视频广告是推销产品的经营活动。设备监录视频是指安装在各处的监控器偶然录下的视频,因为有某种作用和意味,经过剪裁、选择后有人或有关部门将其发到网上。从视频制作者角度划分,有用户自摄和平台主创视频两种。来自用户的视频(UGC)门槛较低,比较随意,用户感兴趣的场景被他们拍摄后纷纷发到网上,传播量巨大。网络公司和社交媒体平台的专业团队(PGC)拍摄和制作的视频都有一定计划,从策划、书写脚本到后期剪辑录制,使视频具有特定的主题和观赏价值。

网络利用以上各种视频呈现自然现象、人的行为及社会活动,往往由音频、文字和画外语言伴随,构成视频文本。视频文本把视频、话语、文字、音乐或图片整合到一起,形成多种形态的信息序列,具有一定的体裁性。在视频文本中,视频是文本的主体,文字、话语和音乐仅仅是视频的补充,构成视频的附件。这是视频文本不同于文字、音频(广播)和电视文本的主要差异。视频文本透露出明确的意旨,有限的含义限制了它的时长和篇幅,构成一个封闭系统。视频要打破自身的局限,必须接着再播放一次或推出下一个视频文本,使视频具有连续播放的特征。

视频文本分为单一文本、复合文本和多元复合文本三类,简称单一视频、复合视频和多元视频。视频的单一文本仅仅由视频一种形态构成,呈现一幅无息的动态景象,持续数秒或十几秒后画面消失。这种单一视频多用于展示惊悚、骚动、悲恸、肃穆的情境,静默无言的影像加深人们的沉思。复合视频文本由视频与音乐、视频与文字或视频与有声语言两种信息形态构成,音乐、文字、有声语言对视频发挥烘托、说明或解释作用,用于辅助缺乏精确度和情感氛围的视频。多元复合视频文本,是指由三种以上信息形态构成的视频,不仅视频内容详尽,而且直接诱导受众的思考。中央电视台晚上7:30 播完新闻节目,经常连续播出多条“大美中国”的短视频,展示祖国壮美河山的动态画面,除伴有音乐外,每幅视频左下角都有简短的文字,标示美丽风光的地域。由视频、音乐和文字构成的这一多元复合视频声情并茂,充满诗情画意,让用户对祖国秀美壮丽的河山情有独钟。

三、视频、视频新闻与新闻视频的界限

视频是视频信息的简称,不是随意或长时间播放的录像,而是抓住有特定价值的信息点,让人们看到生活非凡的一幕。媒体人运用视频报道新闻,遵循视频的上述特征和性质,才能选择最新奇的事件,深刻、生动地反映生活的最新动向。可是,人们研究视频新闻时,往往不能区分视频信息、新闻视频和视频新闻的界限,缺乏精准的分析。

视频信息是个宽泛概念,凡用动态画面传播人们不知道、没有见过的景象,消除受众的不确定性,都称为视频信息。而一般信息则是更为宽泛的概念,使用声音、光亮、口语、文字、图像呈现各种现象和意念。视频信息区别于一般信息的根本特征是:(1)视频是有动感的具象信息,让人们目睹客体的生命气息;一般信息不一定有动感,也不一定具有具象性。(2)视频信息由相关设备摄制和传播,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离开影视技术人类无法捕捉和制作视频;一般信息大都是客体存在的表象,由文字、口语或各种艺术形式反映出来,不一定都是影视技术的产物。(3)视频信息有严格的时值,在较短的时间内展示客体场景;一般信息没有严格的时间性,时间的长短或篇幅大小较为宽松。(4)视频信息大都以复合和多元复合文本传播;一般信息多以单一符号文本呈现,很少以两种以上的信息形态展现。视频同一般信息的以上四种区别表明:第一,视频这种感官形式能够直接触动受众的心魄,是人类目睹场景、快速体验的直接形式;第二,视频多呈现快闪状态,不同于电视节目、电影和网上呈现的各种文艺表演,不能把在网上看电视、看电影和文艺表演称作看视频。

电视和网络传播的视频并非都是视频新闻,作为反映最新事实的动态画面,视频新闻具有传统新闻的基本特征。判断视频信息是不是视频新闻,应以新闻定义加以权衡,从四个方面确定其新闻性、真实性与现实性。这就是:(1)视频新闻展示的是一桩事件,具有事实发生的起点,呈现一定的发展过程。那些快闪的一片风光、美女颜值、头上飞过的一群天鹅、高速飞逝的高铁等碎片化影像,缺乏基本叙事,都不是视频新闻,而是视频信息。(2)视频新闻的画面尽管十分短暂,呈现碎片化,却清晰地展示了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通过主播的口语介绍或画面上的文字,让观众知道事实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而不仅仅呈现行踪不定、无迹可寻的孤立画面。(3)视频新闻中的人物或主体占据画面的中心位置,突出他(它)是谁或者是什么,让观众了解谁正在做什么,或发生了什么。只要视频把事件核心人物的相貌、衣着、身影或场景安排在视频的近景,就把新闻中的“谁”告诉了观众。如果视频中的人物没有违法,为尊重其隐私和肖像权,需要采用远景拍摄或在面部打上马赛克。(4)对事件的真相或是非,视频新闻的拍摄者如果十分清楚,要使用文字或画外解说,给予准确、精练的揭示。报道视频新闻大都不是为了社会交往,而是让观众高度注意并深刻记忆视频的景象,达到推销形象和观念的目的。人们转发视频新闻和视频信息,也大都不是为了社会交往,而是赞赏或推销某种形象或观点,这同互发微信和短信根本不同。

在电视报道中,视频新闻与新闻视频的表达形式不同,视频发挥的功能也不同。每年全国“两会”,中央电视台对国务院总理两个多小时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现场报道,从会场远景、近景及各个角落反复展示,这不是视频新闻,而是新闻视频。电视新闻长时间展示的视频,不占据新闻的主导地位,占据新闻主导地位的是口语广播或打出的文字。自有电视以来,带有视频的电视报道大量出现,视频对播音员或主持人的话语或画外音仅仅发挥烘托作用,构成话语新闻的视觉背景。在这类新闻中,视频不再碎片化,而是新闻叙事的历时画面。2022年6月17日13:03,中央电视台报道了《见证历史一刻! 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下水,命名“福建舰”》的新闻,展示了我国第三艘航母的下水仪式。在视频演示的1 分21 秒内,播音员以画外音播送了371 个字,观众把注意力集中于聆听新闻内容,视频成为播音员话语的附件,发挥新闻视频的映衬作用。在同一天17:25,腾讯网播出“我国第三艘航母下水”的视频,时长20 秒,近距离展示了航母下水仪式的画面,让用户观看航母下水的过程,配有弱音乐和20 个文字——“6月17日上午福建舰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下水”,构成视频的说明。在这两条新闻中,视频作为两种不同新闻因子,前者发挥背景衬托作用,后者演示的是事件过程,占据新闻的主导分量。在视频新闻中,视频是新闻的母体,直奔主题;在新闻视频中,视频是新闻的辅助成分,受话语的支配并归属于话语。

最早的电视新闻节目始于1936年的英国,由播音员念稿,在三年内一直播出的是看不到事件场景的“Lip Read”电视新闻。经过几年的探索,摄像机被改装得更加轻便,在美国首先用于电视报道。1939年美国举办世界博览会,美国无线电公司电视台(RCA)首次播放了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现场演讲的视频,这是电视上首次出现的新闻视频。从此,新闻视频用于各国电视报道,每天都在重现重大事件的场景,时值长,报道事件首尾完整。与新闻视频相反,视频新闻都是小体量、短时值的画面,以快闪镜头再现生活亮点,满足用户浏览碎片事实的需要。视频新闻在智能网络时期爆长,在短短几年内风靡整个互联网与用户,因为在这一时期,“消费者的注意力持续的时间很短,许多时尚和潮流来去很快。随着休闲时间的减少和整体压力增大,时间的价值也越来越高”[7]。广大用户沉湎于可视性新闻的习惯,使视频新闻越来越简洁、快速并具爆点,媒介化的新天地正在呈现新的景象。

四、长、短视频新闻的时值与叙事

近几年,国内外网络平台传播的视频新闻长度各有不同标准,而且发生多次变化,不同平台视频的时值差距也很大。美国Instagram 播出的视频最长为15 秒,而Vine 平台④的视频最长仅为6 秒。[8]英国官方网站LinkedIn 视频最长为10 分钟,LinkedIn 主管表示,出于品牌知名度考虑,30 秒以下的视频收视率可以提高两倍。美国加州网站Pinterest 视频时值跨度较大,为4 秒至15 分钟,广告播放时间为6 秒至15秒,播出事件细节的时间在60 秒左右。德国学者研究发现,Facebook 在德国观看最多的视频平均长度为71 秒,大多数观众都会把视频看到底。[9]美国洛杉矶平台Snapchat 视频的长度为3 到5 秒之间,广告视频最长为3 分钟。[10]

我国的抖音与快手同属“超短型”视频平台,抖音的音乐短视频通常为15 秒,集聚一定粉丝的短视频长达1 分钟。最初,抖音遵循“短平快”原则,只能发布时长小于或等于15 秒的内容。2019年3月,抖音向知识类作者开放了5 分钟时长的视频,一个月后又向用户开放1 分钟的视频。在早期,快手默认的视频时长为11 秒,后来放宽为57 秒,并允许用户上传时长超过1 分钟的视频。有消息称,快手正在小范围内实验长视频功能,一度允许部分用户体验57 秒到10 分钟之间的视频。秒拍视频以专业团队创作为主,传播资讯信息较多,娱乐性内容较少,故事性内容占比较高,视频时长比抖音、快手更长,5—10 分钟最为常见,短视频长度一般在5 分钟以内。

视频新闻的长短直接涉及用户率的高低,也决定传播效果的好坏。西方国家的网络平台大都提倡短视频,认为视频越短越好,我国网络平台自创和用户上传的视频大多比西方长。有人甚至认为“短视频即小视频或短片视频,一种互联网视听传播方式,一般是指在互联网新媒体上播放的时长在5 分钟以内的视频”⑤。也就是说,短视频时值的上线为5 分钟,“以时长5 分钟以内的视频为信息载体、依托移动互联网平台生成社群关系从而形成多种盈利模式”[11]的这个结论,有多篇文章引用,但在最近几年,视频新闻时长的发展呈现两极化。“一方面,‘短视频越变越长’引发的争夺战处于如火如荼的胶着状态;另一方面,本就被短视频分走一部分用户的长视频平台也没闲着,‘长视频越变越短’成为优爱腾(优酷、爱奇艺、腾讯)等平台的新打法。”⑥从“短视频变长”到“长视频变短”,不同平台都在总结经验,反复摸索用户的口味和长短辩证法。视频新闻的“长短”之争,“更像是一场突破‘长短’界限的混战”。这就提出了一个迫切问题:在什么情况下用户喜欢长视频或短视频?视频新闻最适宜的长度是多少?

如果说5 分钟的视频也是短视频,那么在中央电视台每晚新闻联播节目的30 分钟内,只能播出6—7 条短新闻。实际上并非如此。本文作者选择了2022年6月1日至10日中央电视台的10 期新闻联播节目,分析其构成得出的数据是:每期联播节目播出的新闻约有20—25 条;除中央召开重要会议和中央主要领导人讲话外,每期大体播出的长新闻3 条左右,平均时长4 分20 秒;每期播出中等长度的新闻约7 条,平均时长2 分40 秒;每期播出的短新闻13 条左右,平均时长27 秒,其中“一句话新闻”约有4 条,平均时长8 秒左右。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这些数据表明,5 分钟时长绝不应归类于短视频新闻,而是长视频新闻。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5 分钟长的视频大都是搞笑娱乐、美食游戏、音乐舞蹈、微电影、美妆颜值等内容,或用语言、歌声展示技能和表演,用户看的不是视频新闻或视频信息,而是种类繁多的娱乐节目。

确定视频新闻的长度,不只取决于视频的内容,主要是由绝大多数用户的观看习惯决定的。据美国2017年对Facebook 的调查,25%的用户看视频不到21 秒,有20%的用户看视频在10 秒左右就离开了,33%的观众会在30 秒左右时离开,45%会在1 分钟左右离开。移动用户停留的时间不断缩短,视频新闻的时长正在减少,不得不抓住亮点、凸显主题。[12]美国YouTube 的Buzzfeed、WIRED 和CaseyNeistat 平 台2018年均有5—15 分钟的视频,到2022年提出“确定一条关键信息,即关注一条核心信息,该信息应在10秒内传递。这就设定了期望值,让观众知道他们来对了地方。如有必要,对长视频加以分割,让用户获得与其搜索意图相匹配的精确信息”。为了达到吸金的目的,“YouTube 首先重视观看时间和订户数量,以便有利于频道盈利”[13]。观众对视频津津乐道,目光所及专注于画面,视频就有了黏性,用户率就会大幅度提高。

根据国内外多家平台的实践,长视频新闻通常在40 秒左右,就能展示10—20 多个不同空间的影像,使新闻画面囊括极为丰富的内容。短视频新闻的时长在30 秒以下,但不能少于5 秒,最恰当的时量在10 秒左右。正如常常引发舆论爆点的“新华15 秒”⑦短视频,成为国内一些平台和用户摄制视频的重要参考,使短视频新闻足够表达生活的闪光点。根据这个时值,搭配视频的文字应尽量简略,最好在15 个字左右,主持人或播音员的解说和画外音,也仅限于一两句话。在10 秒左右发力吸睛的短视频,其画面需六七百字才能完成叙事,足以让用户睹物知情、拨云见日。

短视频新闻的叙事包括两个要素: 一是展示相对完整的事件或客体的多个角度;二是以“炫目”的场景激发用户的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地追踪画面的演进。在有效时间内完成叙事,是确定长、短视频新闻时值的重要标准。视频叙事通常以三种方式构成框架:一是以现场方位的变化为主线,从一个起点扫描并向另一个空间移动,通过改变空间深化主题,最后把最重要的画面推送到用户面前。在空间移动中,打出简短的文字,或播发音乐烘托,或用口语说明,或以视频中人物自述,揭示事件的核心内容和主旨。二是以远景、近景、半远景或半近景的变化,演绎视频的故事性或信息量。借助镜头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或由中景到特写画面,展示客体的样貌与特点,让用户看清、看全客体的影像,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匹配文字或画外语言的引导下,揭示视频的主题或事物真相,让用户认识场景的宏大和意义的厚重。三是使用现场直播形式。主播用一两句话介绍客体的特点、优势或有关情况,播出参与者同主播的对话,回答询问。视频广告多用这种方式展示产品的特性和用途,让产品的造型与使用方法的演示,占据视频的显著位置,并配以简洁的语言点化,这是完成视频广告叙事的一般方法。

五、视频追求火爆,但不能忘记理性

充满真知、高雅、乐趣、内敛、丑陋、荒唐的视频遍布各个平台,各种内容的视频吸引不同的受众。许多人从视频中了解世界的变化,扩大眼界,掌握生活知识,享受快乐;也有人追求低级趣味、好逸恶劳、亵渎道德,沉迷于为非作歹。各种奇葩的视频经常刷爆平台,比如一些视频专打人性牌,挖掘人性的丑陋,引爆人心。那些率性酣嬉、造谣生事、淫言狎语、以丑为乐的视频让一些人上瘾。没有把控能力的人经不起坏视频的诱惑,耳濡目染使其很快走向堕落。不管好视频还是坏视频,真实、逼真的动感,对视觉和灵魂的强烈冲击,无需思考和理解就给人打上深深的烙印。视频追求火爆无可指责,但对摧残真善美、荼毒社会正气、伤人害物的,要及时发现及时依法治理。

用理性驾驭视频、孕育大众正确的信念和心理健康,是网媒把关人的崇高义务。抛弃视频噱头,杜绝色情,拒播性侵画面,护卫社会安定,反对凶杀暴力,用视频捍卫社会公平正义,已经重若泰山。让视频带给人们休闲与快乐,充满滑稽、诙谐、风趣和幽默的搞笑不可缺少,但不能行同狗彘、污秽不堪、宴安鸩毒而乐不可支。给人奉送真实有益的画面,让用户了解国家的进步、人民的幸福和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态,是每个传媒人的职业使命。对污染视觉、颠覆认知、增加人们焦虑的不幸景象,平台如果转发,要有简洁透彻的分析,格物彰理、分清是非、鞭挞丑恶,不能肆意宣泄。为追求粉丝经济,获得点赞量,某些平台迎合社会负面情绪,喧嚣煽情,已经背离职业道德,其精神污染不可小觑。

平台依据计算(Algorithm,又译算法)用户受阅某类视频的数量向用户推送视频,把用户永远圈在“一贯制”的视频茧房内。当平台给一个过去喜欢阅看庸俗视频的用户不断发去此类视频,该用户就难以从迂腐的泥坑里挣脱出来,也无法摆脱同质化内容的愚弄。发送视频的这种智能方式,被推崇为“算法”而受到青睐,导致坏视频不仅固守自己的地盘,而且大面积扩散。打破平台“投其所好”的计算分发,不仅能消除视频传播的“孤岛危机”,推动视频质量不断提高,而且能让用户走出同质化的枷锁。不要被“算法”所迷惑,提倡优雅健美的娱乐,陶冶人们的情操,才是视频兴旺的标志。

注 释:

①参见《什么是视频,视频的定义》,知乎,2022-05-17。

②《短视频发展现状研究》,豆丁网,2021-04-15。

③唯尚自媒:《视频的优势是什么》,知乎,2019-10-23.

④Vine 和Instagra 都是美国的社交平台,Vine 是推特门下的视频平台,成立于2012年,允许用户上传和观看6 秒视频,在高峰期,每月有1 亿多人访问。2016年10月,推特宣布关闭Vine。

⑤《什么是短视频——常见问题》,2020-10-30,PHP 中文网。

⑥成宇宁、金子:《15 秒、1 分钟、5 分钟、15 分钟,这还是我们认识的抖音吗? 》,百度,2019-08-28。

⑦2014年11月15日新华社网络电视台网站出台短视频15 秒APP,在苹果和安卓平台上线,以15 秒视频黄金时长为切入点,主打超短视频新闻。

猜你喜欢

视频新闻用户信息
对移动新媒体时代网络短视频新闻的发展探索
短视频新闻如何把握视角、视觉、视野、视界——重大主题报道研修班培训心得
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共情——从一则视频新闻的传播看融媒体的变与不变
订阅信息
关注用户
从媒介融合角度浅谈网络视频新闻的发展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