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2022-03-02江苏省盐城市新洋第二实验学校李亚杰

学苑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古诗词思政课文

江苏省盐城市新洋第二实验学校李亚杰

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想要有效实施有效的阅读教学,教师需要对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做相应革新,建立新的阅读指导思维,关注于学生多种学科能力的发展,充分凸显学生在阅读课堂上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在基于思政课程展开语文阅读教学时,除了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同时,也要避免单一的说教和一味的价值灌输。教师要充分发挥课本中教学素材的特点,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对这些内容做合理利用。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课堂教学互动,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地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会对于相关的价值产生更大的认同,思政教育也能有效落实,这种教学实践方法才更值得推崇。

一、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教育素材

教师首先要有效挖掘课本中包含的思政教育素材,对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做有效利用,让思政教育的实践有良好的教学依托。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都在向学生传导正面价值,并且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展开培养与塑造。这样的教学素材才是思政教育展开与实施的依托。在讲到这样的内容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将思政教育作为核心,以课程思政为基本出发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具体来说,首先需要学生读懂文章,消除阅读文本理解过程中的字面障碍,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理解文章背后传递的道理,以及表达的积极情况,透过对这些内容的捕捉,让思政教育可以潜移默化的融入到阅读课堂中。这样的教学组织与设计方式不仅让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有效落实,同时,学生也可以从更深入的层面解读文章,阅读体验会更深,思政教育也会有很好的落实效果。

比如在教学《升国旗》一课时,课文中便包含着很有代表性的思政教育元素。教师在开展阅读课的教学时,可以对教学过程做合理设计。教师首先给学生播放天安门升国旗、奏国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升国旗的庄严、肃穆,体会国歌的雄壮有力。通过观察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人员的数量、表情、动作,让学生知道国旗是一个国家的尊严,每个中国人都要尊重国旗,热爱国旗。伴随着国歌的奏响,以及国旗的冉冉升起,学生受到了很大的感染,很多学生都被触动,大家看的非常仔细,注意力高度集中。待学生观看完整个升国旗的视频后,教师再来给学生引入文章,引导学生解析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读懂文章的内涵,并且基于这篇课文的学习,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内在的民族情感。有了前面的教学铺垫后,学生不仅理解文章更加顺畅,大家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学习的体验更加深入。以这样的方式实施思政课程,既能够让理论基础的教学有良好的落实,学生正面的价值观也得以构建,这才是阅读课教学多元目标的实现。

二、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激发

在思政课程的展开中,教师要结合不同的阅读文本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方案。有些文章描绘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较为接近,并且其中融入了充沛且真挚的情感。在学习这类文本时,教师就可以将关注点放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上,透过情感共鸣的产生,进行正面价值的传导,让思政教育达到预设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学习感受更深,教师可以列举和学生生活贴近的实例,或者是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化场景。这会让学生更快的进入到学习主题中,学生会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对文章表达的内容也会产生更深的学习感受。这才能够让思政课堂得到更好的构建,学生的学习收获才会更加丰富。

以《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在学习文章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初读课文,指导学生圈点课文的主要信息,学生读后交流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再读课文时,让学生一边读段落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画出有新鲜感的词语在组内交流,引导学生感受这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让学生通过品读文本,感受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团结友爱。由于关于校园生活学生都有相应体验,他们也很好奇,边疆地区的小朋友的校园生活是怎样的,因此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充满兴趣。学生不仅自学的非常认真,也会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还会相互交流,彼此交换意见。随着文章剖析的不断深入,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文意,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主题思想,让学生体验文章背后传递的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图景,将这种积极正面的价值传导给学生。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让思政教育得到了渗透,学生也能够对这篇文章留下更深刻的学习印象,学生的良好价值观得到了有效建立。

三、利用文化传统渗透思政教育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包含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能丰富学生自身的文化积累,同时,这也是对学生渗透思政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要综合利用各类好的学习资料,并且适当展开教学延伸和拓展。除了要让学生就课本中的阅读文章有很好的理解,也可以结合课内单元主题,适当引入一些延伸阅读材料,让学生就这个主题可以有更丰富的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极大的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让学生进一步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以这种方式构建语文课堂,可以让思政教育得到良好落实,并且能够对学生的综合学科能力展开有效锻炼。为了达到预设的训练目标,教师除了要将课本内的文章做很好的教学落实,还可以从课内文本出发做适当的教学延伸,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同一作者其他的文章,或者是阅读同一主题、同一类型的相关文章。

比如,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的学习时,教师便可以根据这个主题做适当的教学延伸,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学习任务。比如,当端午节来临时,可以布置学生搜集端午节习俗、端午节的来历等,让学生利用网络渠道查阅各种相关资料,然后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分享资料,然后在小组内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见解,能够将自己读到的资料和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加以介绍。随着不断有学生进行分享,班级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对这个节日的来源,以及相应的文化传统都有所了解,学生基于这样的学习过程锻炼了自己的自学能力。又如,国庆假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和国旗合个影”的活动,鼓励家长们组织家庭旅游活动,让学生在旅途中体验家乡的变化,感受祖国的民主、富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些都是很好的课程思政设计的方式。透过这样的活动让语文课堂得到了很好的课外延伸,学生的视野也会更加开阔,这才是课程思政真正要达到的培养效果。

四、结合解读分析解析展开课程思政

1.利用古诗词作品开展思政教育。

古诗词内容是很有价值的教学素材。古诗词作品在语言上简洁凝练,表意准确生动,同时,很多古诗词作品背后有深刻的主题,并且其中传递了作者内心深厚的情感。以古诗词作品为依托,是构建思政课堂很好的素材来源。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古诗词作品时,除了要让学生在字面上弄懂这些作品的含义,完成作品的剖析解读,教师也要抓住作品背后包含的思政要素,向学生传递正面价值,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获得更多感染和熏陶。不同类型的古诗词在作为思政教学素材时,适合的教学方式会有所差别,对于有些作品,教师可以首先基于字面含义开展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让学生识其理,恰好是小学生较为薄弱的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文字彰显事物的道理。例如学生都会背诵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歌语言上简单直观,并且刻画的内容贴近大自然,易于被学生理解。学生在诵读或者背诵这首诗时,自然会想到桃花和水面戏水的鸭子,这是诗歌给予学生直观的画面。教师可以进一步问学生,为何“春江水暖鸭先知”呢?这时学生就会展开思考,结合自己在生活中有过的一些观察和经验能够分析出其中的原因,最后,教师总结出由于鸭子长年在水里生活,对于江水的环境乃至其变化都非常了解,因此鸭子可以更快的察觉到其后的更迭和变化。教师可以由这个简单的事实进行一些教学延伸,引发学生思考,只有当我们在某个方面有充足的实践和经验后,才能够对这个方面的知识有充分了解,并且进一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要泄气,想要取得好的成绩,就需要前期有更多的努力和投入,以这样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正面价值,达到思政教育的效果。

2.挖掘作品中包含的人生道理。

有些古诗词作品不仅语言精美,结构工整,不少作品还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深刻的人生道理,能够带给学生一些思维上的引导与启发。这类作品的教学同样可以作为实施思政教育的素材。教师要设计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首先要让学生扫清古诗词理解上的语言障碍,尤其是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古汉语知识,教师要给学生做细致的剖析解读,丰富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在古诗词的阅读上障碍越来越少。待学生能够充分读懂古诗词作品后,教师再来引导学生慢慢体会作品背后涵盖的人生哲理。在解析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多用易于学生理解的语言表述方式,让学生更快的建立学习认知,能够充分理解这些道理的含义,让学生有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思政教育的基本指向是要将学生培养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要让学生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古诗词作品,在思政教育的实践中渗透这种教学培养方向。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作品有关于山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描述。这句话不仅视野极为开阔,语言描绘上也十分精彩。在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了诗文的意涵后,教师随之可以进行有意识的教学延伸,尤其是结合上面一句诗文的解读,要让学生认识到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其中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基于这句诗句教师可以进一步进行拓展,比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进行换位思考,让大家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可能会豁然开朗。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这对于当下学生来说不失为一堂人生的道德课,这种观念的具备,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同时,也是构建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过程,这才是思政教育功效的一种体现。

3.在作品解析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阅读文章都和自然有关,不仅很多古诗词作品中有对美丽的自然景观的描绘与刻画,一些现代文的阅读中也会描写自然景物。这些文章学生学习起来相对轻松,大家也很容易投入其中。在这类文章的讲解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读懂文意,也可以潜移默化的向学生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想要让我们周围永远都有这些美好的自然景观,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需要大家都投入到自然环境的保护与维护中,教师要透过这些文章的讲解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价值。这是课程思政的有效构建方式,同时,也可以从小就建立学生正面的价值观,并且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于生态文明,如果对小学生像成人那样要求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不现实的,语文教师可以在阅读课堂上,用生态文明的思想给学生讲授课文,在阅读分析中融入这种正面的价值观,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引导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小学三年级的课文《秋天的雨》的教学为例,这是一篇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好文章。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植物的颜色、丰收的果实、小动物们的活动向学生传递生态文明的思想,让学生懂得保护自然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感受更加直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相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看到课文中描绘的那些美好画面,加深学生的印象。随后,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组对比画面,让学生看看河流被污染、植被被破坏,小动物的生活受到威胁等一系列画面。学生会受到很大的触动和震撼,进一步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教学比照中很好的向学生实现了正面价值的传导,并且加深了学生内在的环保意识,是思政教育的有效落实。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善于引领学生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教育素材,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激发,利用文化传统渗透思政教育,结合解读分析解析展开课程思政,可以利用古诗词作品开展思政教育、挖掘作品中包含的人生道理和在作品解析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从阅读文本出发,设计各种好的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充裕的阅读探究空间,基于有效的阅读训练强化学生的文本解析能力,并且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受,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古诗词思政课文
踏青古诗词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我爱古诗词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背课文的小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